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骨關節炎的簡介(Osteoarthritis)


骨關節炎的簡介


全美有將近三千萬老人無法正常行動。然而造成老人不便於行最大的原因﹐是來自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如果關節中軟骨(Cartilage)磨損和退化﹐碎屑流落在韌帶潤滑液/關節潤滑液(Synovial fluid)中﹐引起發炎。由於缺乏軟骨的保護﹐硬骨前端容易增生或生長出骨刺(Spurs)﹐限制關節轉動範圍﹐造成身體僵直﹐行動不便﹐這雖然是人老化現象之一也是骨關節炎的特徵。目前發現部份原因﹐可能與膝蓋內側皺壁(Plica)老化或纖維化有關﹐皺壁增厚,失去彈性與表面粗糙化﹐在關節經常運動摩擦當中,會磨損骨骼表面組織﹐造成碎屑﹐刺激細胞激素分泌,引起發炎反應﹐使得關節僵硬、疼痛與發熱,軟骨磨損得不到恢復﹐長年累積損害的結果﹐導致關節變異。

其實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是單純的軟骨流失,關節周邊組織包括骨頭、韌帶、肌腱、肌肉、滑液膜/滑液囊(Bursa)等,都會產生病理變化。重力壓迫並不足以損害軟骨,而是關節組織的修復能力退化,加上關節本身結構問題,組織老化與環境因素長期複雜交互作用,最終才引發膝蓋退化。

關節潤滑液(Synovial fluid)由關節滑液囊(Bursa)分泌。滑液囊是關節內表面一層薄而柔軟的疏鬆結締組織,被覆在關節腔內側面,滑膜的重要功能是分泌關節潤滑液,正是因為有了關節潤滑液,才可以提供關節組織所需的養分,進一步保持關節軟骨面的潤滑,避免關節中軟骨摩擦與直接碰撞。膝蓋受傷或者老化等,均能影響到關節潤滑液的正常分泌,加速膝關節的磨損和關節組織的退化。

一般人年紀超過六十以上或者過度使用關節﹐加上身體器官逐漸衰退﹐韌帶與附近肌肉肌腱萎縮或硬化﹐無可避免地骨骼關節就會開始變形﹐修補軟骨磨損的能力也隨之降低。膝關節皺褶病變(Plica syndrome)起因於長期膝蓋內側皺壁﹑關節軟骨與腿骨等相互間的摩擦,引起發炎其他如滑液囊發炎(Bursitis)或膝關節腫脹等,也可能會影響到關節的正常功能﹐當發炎症狀長期無法獲得解除時﹐會造成皺褶纖維化與增厚,加速關節軟骨之磨損與退化。

一旦軟骨組織完全磨損﹐讓鄰近骨直接碰撞﹐會引起極端的疼痛與不適。軟骨的成份主要是水份﹑膠原蛋白(Collagen)與醣蛋白(Proteoglycans)等。再下去就是一種稱為(Chondrocytes)的軟骨細胞能分泌細胞間素(Cytokines)刺激附近骨骼細胞生長出骨刺。這些小突出物能刺激關節造成發炎。通常骨關節炎發生在腿膝蓋與髖關節。

退化性關節炎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輕度、中度、重度。輕度是關節軟骨稍微有磨損、潤滑液開始不足,症狀不明顯,當站立過久、蹲下、上下樓梯膝蓋關節會有點疼痛。如果演變成中度時,走在平面道路上,都會覺得膝蓋不舒服。重度則是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膝蓋組織都會感到疼痛。

有時退化也出現在頸椎與手腳關節上。
骨關節炎是無法復原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減少患者的疼痛與降低其行動的不便﹐最好的保健方法就是體重的控制﹐以及避免上下樓梯的動作。如果年齡在七十以上﹐經常膝蓋不舒服﹑發熱或疼痛﹐上下樓梯時﹐需要靠扶手幫助﹐或者行走旅程﹐無法超過一哩路的話﹐就要接受醫生的檢查﹐以防止可能意外的發生。

骨關節炎與風濕性關節炎不同﹐骨關節炎是由於人體的衰老所引起的﹐而且是局部性的。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由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起的﹐是全身性的與年齡沒有直接關係。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受損的部位通常有發炎與腫脹的現象﹐且容易造成行動不便﹐全身虛弱﹐體重減輕與發燒的情形。骨關節炎通常在休息之後﹐症狀會減輕或得到改善。隨著年齡增加﹐骨關節炎的病狀會逐步加深。


骨關節炎的危險


骨關節炎的危險包括﹕年齡﹑性別﹑肥胖﹑先天畸形﹑肌肉衰退﹑早期損傷﹑關節炎﹑新陳代謝和荷爾蒙失調﹑以及飲食不當

在四十五歲以上的群裡﹐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關節炎的機會也相對地增加。八十歲以後得骨關節炎的機率反而下降。可能是活動減少加上行動緩慢的原因

據調查顯示﹐女性罹患的骨關節炎機會比男性高。尤其是五十五到六十歲停經的婦女﹐也許是女性荷爾蒙分泌不足﹐而引起骨關節炎。因為接受荷爾蒙取代治療(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ERT)的女性比較不易罹患此症。使用荷爾蒙取代治療﹐被懷疑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危險﹐近期研究發現﹐新一代的雌激素受體調節劑藥品--鈣穩錠(Raloxifene)﹐可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及骨質稀少問題。通常在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症時﹐也明顯降低了停經後婦女的心臟病及發作的機會。不過是否能預防心臟疾病,還需進一步試驗。至於荷爾蒙取代治療的副作用﹐詳情請參考老年乳癌的簡介

據調查統計每增加十磅體重就能加重腿膝蓋百分之四十傷害。所以適度減輕體重有助減慢腿膝蓋骨關節炎的發生。

先天髖關節形成不良症(Hip Dysplasia)的人﹐年紀大時﹐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髖骨關節炎。另外,天生X型腿或O型腿:因膝部力學結構不良,韌帶鬆弛、軟骨磨損速度,比正常人快很多,加上膝蓋往內翻,O型腿或X型腿的膝蓋關節發炎,會隨年齡增加而日趨嚴重。

股四頭肌(Quadriceps Muscle)脆弱的人﹐年老時﹐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腿膝蓋骨關節炎。

年輕時腿膝蓋或是髖關節曾經受過傷害的人﹐例如韌帶損傷﹑破裂等﹐晚年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骨關節炎。

一般性關節炎的患者或因工作或運動嗜好過度使用膝蓋關節的人﹐年老時比常人更容易罹患骨關節炎。

當新陳代謝和荷爾蒙失調時﹐譬如伯哲德氏疾病(Paget's Disease)﹐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血鐵沉積症(Hemochromatosis)等均可影響骨關節炎的形成。伯哲德氏疾病是指患者骨骼結構不正常且易碎﹐骨折處新生的骨骼膨大﹐發生骨肉瘤的機會極高。肢端肥大症是指患者腦下垂體分泌過多生長激素﹐骨骼過度生長﹐造成骨質鬆軟﹐易造成骨折或關節炎。血鐵沉積症患者是因為身體吸收鐵質功能異常﹐過多的鐵質沉積組織與器官﹐導致骨骼代謝失常。


骨關節炎的診斷


患者的病歷和身體檢查報告提供最好的診斷根據。骨關節炎的症狀是每天早起之後﹐會有關節僵硬疼痛的感覺﹐籍暖身運動後﹐痛楚能在十五分鐘左右消失﹐其他的症狀是關節活動範圍縮小與行動不便﹐受損的關節部位對觸摸十分敏感﹐彎曲膝蓋關節時發生清脆嘎軋的響聲﹐有時突出骨刺能造成膝蓋腫脹。尤其是膝蓋關節內側部位﹐受力比較重﹐可能是最早出現骨關節炎疼痛的地方。

通常骨關節炎的診斷無需化驗血液﹐除非是有痛風或風濕性關節炎的顧慮。X光片﹐核磁共振掃描(MRI)﹐或是超音波掃描等均可用來鑒定骨關節炎的情況與程度。一般而言﹐骨關節炎主要發生在經常活動及負重的關節上﹐如膝關節、髖關節、手指指間關節、腰椎及頸椎等。在X光片下﹐骨關節炎的特徵包括關節面狹窄、變形、骨刺形成、軟骨下方硬化及退化性囊腫形成。核磁共振掃描可用來發現骨關節炎的早期變化﹐超音波掃描可檢查腫脹積水現象。


骨關節炎的治療


雖然骨關節炎也許持續終身的一種慢性疾病﹐而且是不可能完全治癒。因此治療的重點是以控制疼痛﹐與保持關節肌肉靈活為主﹐下列是幾種有效的治療的方法﹕

經常做適度運動﹐能強化關節與附近肌肉﹐促進關節液分泌﹐降低關節損傷的機率。最好避免彈跳或碰撞形式的運動﹐應該以游泳﹑走路﹑騎自行車﹑溫和式的有氧運動來維持並促進關節靈活。運動之前必需給自己足夠暖身時間﹐降低關節疼痛和僵硬所造成傷害。如果有興趣參加Arthritis Foundation所舉辦的特殊活動﹐可閱覽網站http://www.arthritis.org/

被用來減少骨關節炎症狀和改進關節活動性的藥物中﹐最常用的是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如泰利諾Tylenol其次是阿思匹靈Aspirin和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ion drugsNSAIDs)包括: Ibuprofen(AdvilMotrin)Naproxen(Aleve)Ketoprofen(Orudis KT)等。

一种新NSAID抗發炎藥物(Cyclooxygenase-2COX-2)抑止劑最近上市﹐以緩和消化道副作用見長如果上述藥物無法止痛﹐可能需要使用皮質類固醇包括: 可體松、MethylprednisoneDecadronAristocort等。在韌帶潤滑液裡有一種自然的物質玻尿酸(Hyaluronan)可減少關節痛。玻尿酸被注射入膝蓋後能補充韌帶潤滑的不足。此療法的名稱是Vicosupplementation。

如果無效,不妨考慮注射血小板濃縮製劑(Platelet rich plasma﹐PRP),來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只是PRP治療﹐也算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一旦PRP無法改善關節問題的話﹐就剩下了關節手術的治療。

在不危害健康的原則下儘量減輕體重。因肥胖超重所帶來骨關節炎的風險是十分明顯。體重的增加會加重關節的負荷﹐加速軟骨的損耗

冰敷﹑熱敷﹑熱水浴﹑紅外線燈照射﹑和按摩能解除痛苦。熱處理可減少僵硬﹐並且增加靈活度。如果出現發炎腫脹現象﹐宜採用冰敷處理﹐在20分鐘以後﹐就會有舒解疼痛的效果。

病情嚴重時手術可幫助修理被損毀的軟骨和去除寬鬆骨頭片段。以下是兩種不同的手術方式﹕譬如替換整個損壞的關節(Arthroplasty)﹐或是去除損壞的骨頭組織(Osteotomy)。一般去除損壞組織之外﹐如果能一併清除膝蓋內側皺壁粗糙不平的表面﹐這樣可徹底解決膝蓋的問題﹐同時也能幫助膝蓋軟骨的再生,又稱為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rthroscopic Cartilage Regeneration Facilitating Procedure,ACRFP)。

至於關節鏡清除膝蓋內側或膝蓋放鬆手術等,也是膝蓋內側疼痛患者﹐可以要求醫師給予治療的選項﹐以免長期忍受膝蓋疼痛﹐甚至可避免膝蓋替換手術。

高位脛骨截骨術(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此施術方式常針對年紀輕,但膝關節單側軟骨已經嚴重磨損,並造成膝關節內翻或外翻(O型腿或X型腿)的情況。由於膝關節長期承受重力,以及過度的運動,使單側軟骨遭受磨損、軟骨厚度減少及關節間隙狹窄,造成載重合力線,離開膝關節面中點,而使局部關節面,承受過多之壓力,長期關節受力不均勻,因而導致疼痛及變形。

脛骨截骨手術的設計依照生物力學,在脛骨上端約離關節面兩公分處,截去一小塊骨頭,再矯正膝關節內翻、變形,使得內、外側關節能平均受力,恢復到膝關節的正常關係,使其符合生物力學軸線,可使膝關節內側間隙恢復正常,進而改善膝關節壓力分布不均情況,特別是減輕內側膝關節壓力,減輕疼痛。

接受人工替換膝蓋或髖關節手術的人﹐須忍受復健拉筋的週期較長,且術後行走僵硬、不能自在運動。除了要經過長期復健之外﹐還要注意手術後﹐可能帶來的血栓阻塞問題﹐尤其是靜脈血栓(Vein thrombosis)或肺栓阻物(Pulmonary embolism)的形成﹐對年長或有心血管疾病者﹐在選擇接受治療之前﹐要做謹慎的考慮。此外,置換人工關節的風險併發症有:人工關節的磨損與鬆脫,骨折和關節脫臼,人工關節的感染與發炎等。

目前醫學界發展出關節固定術(Arthrodesis)﹐又稱為人為關節強硬術﹐可以徹底解決骨骼相互摩擦所產生的疼痛﹐可惜關節運動受到很大的限制﹐只適合如足踝關節的治療。除此之外﹐還可以濃縮病人血液中的血清與血小板﹐重新注射入關節中﹐促進磨損軟骨重生﹐是膝關節手術之外的一個選擇。這是利用自體醫療的方式﹐來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骨關節炎的預防


接受荷爾蒙取代治療的婦女﹐比一般婦女罹患骨關節炎的比例要低將近三分之一。隨著治療時間的長短﹐結果似乎是有越長越好的趨勢。但仍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運動前要充份做好熱身輔助運動﹐儘量防止膝蓋全蹲﹑跪坐﹑盤腿等﹐以避免膝部發生膝內翻(Genu varum)﹐一旦膝蓋附近組織鬆弛時﹐容易發生膝蓋不穩定的情況﹐通常需要更強壯的肌肉來支撐身體。

適度間歇的壓力,能促進關節軟骨的新陳代謝,基本上不會傷害軟骨。可是,長期重複的關節組織發炎,會增加軟骨間的靜態壓力,不但造成緊繃痠痛的不適感,也會使軟骨逐漸崩解。早上起床時,最好能按摩一下膝蓋,讓膝蓋附近局部的血液循環暢通後,再開始膝蓋的活動。

尤其不要輕易跳動或跳躍﹐同時下樓梯時﹐要放慢步調﹐以減輕膝蓋所承受的衝撞力。運動時儘量避免在水泥地等,缺乏彈性的地面,這些地面對膝蓋不能提供保護作用。因此,運動最好選擇在草地或者木板地面上進行。此外﹐在寒季要注重膝蓋與下肢的保暖﹐避免腿部血液循環不良。不妨穿戴護膝,以加強膝蓋的保護和保暖。

膝關節附近半數以上的肌肉,與股四頭肌群(Quadriceps muscle group)有關,提高股四頭肌的肌肉強度,就可以減輕膝關節的負擔,還可以保護膝蓋,並提供膝蓋必要的支撐。深蹲的過程可以感覺股四頭肌群收縮,平時鍛練股四頭肌的方法,就是多做以深蹲為主的下肢運動。此外,登階復健也有效,但最好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指導。

關節附近的肌肉群夠強壯的話,就可降低運動碰撞的反作用力,分散關節受到的壓力、減輕關節承受全身體重負擔,減少關節間磨損;反之,肌肉太弱、失去支撐功能,膝關節長期承擔所有活動所帶來的壓力,骨骼磨損劇烈,恐加速膝蓋構造的變型和退化、導致關節的疼痛與不適。

如果可能的話﹐要儘量避免爬樓梯﹑登山﹑久坐或睡醒立即下床走動﹐最重要的是控制體重﹐減少膝蓋所承受的重量。步行是最好的膝蓋運動,另外,腿部﹑膝蓋﹑腳踝的適度伸展,可以強壯腿部的肌肉與筋骨,增進身體的平衡。

運動可以增加軟骨中關節滑液的進出﹐更可以加強關節周圍肌肉、肌腱和韌帶的結構﹐而幫助關節承受重量﹐支撐身體。體重以及工作上過度負重,是在軟骨破壞到一定程度,骨架變形後,才開始有加速軟骨破壞的作用。如果可能的話﹐請教專家﹐訂做一雙適合的鞋子﹐或者加裝特殊避震鞋墊(Shock Absorbing Insole)﹐以期平衡支撐體重﹐並降低膝蓋碰撞力道﹐保護關節組織。同時日照可幫助身體製造活性維他命D﹐增加鈣質吸收。

有規律的伸展、柔軟運動可以增加骨頭的密度﹐增進免疫作用﹐更可以使你心跳更有力﹐加強心臟循環系統﹐也可以促進身體的敏捷平衡度和柔軟耐受度﹐但要避免運動造成的傷害。尤其是類似太極拳類的運動﹐強調身體韌性與柔軟度﹐
最值得推薦運動

如果服用鈣片補充鈣質的人﹐每天最好不要超過500mg﹐同時要配合服用維他命D與增加戶外日照時間與運動﹐提昇人體對鈣質的吸收。攝取過多的鈣質﹐在人體內容易沉澱組織或血管壁﹐提高心臟病﹑中風與器官結石的機會。

除了鈣與磷之外﹐鉀與鎂也是骨骼形成的重要元素。鉀的存在﹐可以調整人體血液與體液的酸鹼度﹐創造有利於造骨的環境。鎂能維持與延長鈣在人體內的代謝﹐能提高鈣在體內的功效。此外﹐鎂的存在﹐可以提高身體對鈣的吸收﹐同時能鞏固骨質﹐加強骨骼的抗壓力﹐降低骨折的機率。總之﹐鈣﹑鎂﹑鍶(Strontium﹐Sr)﹑維他命D3與維他命K﹐這五種是保持骨骼健壯的必要物質。

除了骨骼需要的必需物質之外,還要補充軟骨的組成原料,例如葡萄糖胺(Glucosamine)、膠原蛋白(Collagen)、軟骨素(Chondroitin)、蛋白聚醣(Proteoglycan)等。如果老來想要動作靈活,能蹲能走,肌肉強壯與否是關鍵。因此,想要讓肌肉強壯,就要補充咪唑胜肽化合物(Imidazole dipeptide)及維生素D等,增加肌肉強度,讓肌肉能充分協助骨頭和關節,以達成更好的支撐與運動效果。唯有骨骼﹑肌肉﹑關節組織,三者同時強壯時,行走或運動,才能更加安穩。

目前仍然無法找出預防骨關節炎的有效方法﹐不過防止身體過重與減肥﹐是最好保護膝蓋的方法。適度的運動可以加強膝蓋的承受力﹐但要避免過度運動而造成的膝蓋關節傷害﹐留足夠休息時間﹐補充水份﹐讓膝蓋關節能完全恢復等﹐均對保護膝關節有利。軟骨主要是由水、蛋白多糖及膠質(Collagen)所組成﹐而葡萄糖胺(Glucosamine)的主要作用即在於幫助蛋白多糖及膠質的形成﹐重建損傷的軟骨。軟骨膠(Chondrotin)則可吸收及保持水份於軟骨內﹐以產生海棉體般的彈性作用。因此補充氨基葡萄糖﹐軟骨膠﹐與Methylsulfonylmethane(MSM)等飲食代用品﹐均能提供某種程度對抗骨關節炎的效果。只是還有部份研究學者﹐對這些食物補品的效果﹐仍存有相當程度的懷疑。因為這些食物補充劑﹐或許只能彌補一些軟骨組織的損耗。無法提供對骨骼磨損的有效保護﹐或關節變型的早期預防。

傳統醫學認為退化關節炎的原因,是來自關節過度的使用,而造成軟骨的磨損與退化,但最近的研究,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見解,懷疑部分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可能才是軟骨退化的真凶。這些含長鏈型飽和脂肪酸的食材,包括有奶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以及棕櫚油。

抗氧化劑的攝取﹕這類成份像是維他命A、胡蘿蔔素、維他命C或是維他命E等。主要用來對抗會引起許多疾病的自由基(Free Radical)。黃色水果﹐像木瓜、胡蘿蔔富含維他命A﹔而芒果、橘子、葡萄柚等則富含維他命C維他命C能促進身體膠質的合成。維他命E則可在菠菜、蘆筍等青菜中得到。此外,硒(Selenium)除了可對抗自由基之外,也能促進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在鮭魚、鮪魚、小麥麵包、葵瓜子及許多海鮮中皆有足夠的硒含量

平常多吃些十字花科的蔬菜﹐例如綠色花椰菜﹑高麗菜﹑韭菜﹑大蒜等都是保健之道。當今學者發現攝取高量維他命CD的人﹐可對防止骨關節炎有所助益。

生物類黃酮(Bioflavonoids)的攝取﹕生物類黃酮同樣地可以預防自由基的破壞、減緩發炎反應、加速運動傷害的復原及強化膠質的形成。在新鮮水果、疏菜及全榖類皆有豐富的含量。

老年人因血管壁缺乏彈性﹐突然從低姿勢站立起來時﹐容易產生體位性低血壓,而昏倒在地。又因跌倒而造成骨折或外傷等。所以患者欲從臥姿站立起來之前,需先坐勢數分鐘,讓血壓的調節適當之後再站立起來。有神經障礙或身體缺陷的患者,因行動不靈活而容易意外跌倒受傷,宜多留心照顧。床鋪不宜太高,地板不宜太滑太硬等。

為了膝蓋的保養﹐最好避免前往﹐或者居住在寒冷潮濕與早晚溫差大的地方﹐如果可能﹐最好是選擇終年溫度宜人﹐而且不會過份潮濕的地方。例如靠近海濱﹐但屬於地中海型氣候的地帶。

另外,就是加強膝蓋周圍的肌肉強度,避免膝蓋組織,因為受力不均,而受到損傷,尤其要鍛煉出強壯的股四頭肌,來增加膝蓋的穩固性。藉由適當而正確的運動,來增強腿部肌力,穩固韌帶。平時避免過勞,以期降低關節軟骨的磨損,及可能造成的傷損,這才是正確的護膝方式。

如果膝蓋結構健全,不妨經常在坐姿時,讓單腿伸直,稍微用力向上抬,不僅可以鍛煉並強壯四頭肌, 同時也可以把潤滑液,壓入膝蓋軟組織之間的空隙, 給軟組織補充營養, 長時間習慣性做此動作,可加強軟組織的耐磨性能。

簡單的膝關節與髖關節柔軟操能強化膝關節﹑髖關節﹑與相關肌肉。幾款招式說明如下﹕

第一式:全身平躺﹐兩腿合併﹐單腿向左或右外張﹐再合攏雙腿。

第二式:全身平躺﹐雙膝合攏隆起﹐分向左右張開﹐觸及地面﹐再回復雙膝合攏。

第三式:身體側臥﹐下方膝關節﹐上方腿伸直﹐向上舉﹐放下腿後﹐轉身練習另一條腿。

第四式:端坐椅子上﹐雙膝之間夾一個枕頭﹐合攏雙膝﹐練習用力夾緊枕頭。

第五式:端坐椅子上﹐雙腿合攏﹐小腿輪流上踢。

第六式:全身平躺﹐兩腿合併﹐單腿伸直向上舉。

第七式:全身平躺﹐雙膝合攏隆起﹐用力將腰部向上挺。

第八式:坐在地上﹐雙手支撐上半身﹐一隻腿伸直﹐另一隻腿彎曲﹐將隆起膝關節壓回地面﹐重複練習另一隻腿。

下列是有關骨關節炎的資訊網站﹕
http://www.webmd.com/osteoarthritis/default.htm
http://www.aafp.org/afp/20020301/841.html
https://www.youtube.com/embed/1S3Y8xW_tK8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