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大腸激躁症的簡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大腸激躁症的簡介



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簡稱腸躁症,是一種常見的大腸疾病。與其說它是疾病﹐不如說它是大腸功能失常(Functional disorder)比較正確。因為它會引起患者的不適﹐但經過檢查之後﹐又找不出病根。因此﹐大腸激躁症算不上是間質性(Interstitial)或結構性的疾病﹐而是屬於腸胃神經官能症(Neurosis)。甚至有人稱它為腸胃焦慮症。病患經常被醫生歸納成自律經失調或身心症,甚至被轉到精神科﹐去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消化道除受自主神經調控之外﹐在胃腸道壁內還有一個獨立的神經系統﹐稱為腸道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ENS主要是由兩個位於腸壁的神經叢所構成的。一個是位於環狀和縱行肌之間的腸間肌神經叢﹐控制腸道肌肉的蠕動﹐當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可增加肌肉活性﹐有利於肌肉收縮。當交感神經興奮時﹐則降低肌肉活性﹐讓肌肉鬆弛。另外一個是位於粘膜下的粘膜下層神經叢﹐控制黏膜肌層中平滑肌的收縮﹐和消化道黏膜腺的分泌。

腸道中有數量龐大的神經﹐可以接收或傳導訊息。有時外來精神上的壓力﹐會在腸道內觸動神經刺激。當胃部或腸子感到不舒服時﹐中樞神經系統會在瞬間接收到這個訊息﹐此時身體會處在交感神經興奮狀態﹐身體會把供給消化系統的血液﹐轉到身體周邊的肌肉群,一旦消化器官缺乏足夠血液的供應,消化功能就會受到干擾﹐再加上長期累積的消化不良問題﹐會形成消化道不適的惡性循環。

由於腸道感染,被活化的免疫系統,把這些攝入被污染的食物,當成危險的異物。即便感染已經完全恢復,但免疫系統依舊記住了這些食物,從而在下一次吃同樣的食物時,會誘發免疫反應,引起腸道不適。

食物不耐症或腸道菌叢失衡等﹐在消化系統中能引起發炎反應,會製造許多特異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的出現﹐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產生更強烈的反應。

罹患腸躁症後,患者承受的就不只是外在有形的壓力,還得留意體內無形發炎因子的形成。因此﹐在腸躁症的治療過程中,必須雙管齊下﹐同時兼顧內外治療﹐才能得到最佳療效。

位於腸道肌肉夾層裡的感覺接受器﹐對食物移動﹑腸內壓力或腸道肌肉收縮的感覺﹐十分靈敏。可能就是因為大腸激躁症的患者﹐對這些腸內正常的活動﹐過度反應﹐引發疼痛與不適的感覺。這些肚子不舒服的感覺﹐往往是由於自主神經系統與腸道神經系統之間的失衡﹐所引起的異常反應。

消化道受到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所控制,當有糖尿病的時候,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血管供應都會異常,所以有的人會出現像腸躁症一樣的症狀,緊張的時候,會便祕、腹瀉、脹氣等。也許有時治療腸躁症的方向,不妨朝向糖尿病方面,只要能控制好病人的血糖,這些症狀都會逐漸消失。

至於這些腸胃異常的現象﹐僅僅靠胃腸醫生的治療可能不夠﹐有時需要神經內科醫生﹐甚至內分泌科醫生的共同會診﹐來根本解決患者的問題。

有些時候大腸激躁症的原因,是因為患者的降結腸部位,發生腸子扭曲,由於大便到達此處時,水分已經被吸收得差不多了,大便體積變大,質地變硬,非常不利糞便通過腸子的扭曲地帶,而引起便秘。為了將腸內的大便擠過腸扭曲處,腸道必需做激烈的蠕動,才能克服阻力。因此,每當排便時,患者經常會感到明顯的腹痛,或肚子不舒服,甚至無法成功排便。

為了讓大便能順利排出,腸道會設法,讓大便的水分增加,所以在大便阻塞的上方,會慢慢累積水分較多的大便。當堅硬的糞便排出後,接著出來的糞便反而是稀鬆,含有高水份的軟性糞便。常常讓人感到便秘與腹瀉,聯在一起,一時之間難以分辨。

大腸外觀沒有明顯的異樣﹐但病人經常會有肚子不舒服與疼痛。大腸激躁症的症狀是﹕肚子痛﹑肚子脹氣﹑多屁﹑時常會有便秘﹑腹瀉或者排便不順或不全的現象。雖然這些小麻煩尚不至於威脅人的生命﹐但對病人的生活品質影響很大。


大腸激躁症是現代生活壓力的產物之一﹐壓力是由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判定﹐下視丘(Hypothamus)去執行。下視丘通過交感神經刺激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Epinephrine)與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處置短期壓力反應。


同時壓力會刺激下視丘分泌(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CRF)﹐通知腦下垂體(Pituitary)分泌腎上腺皮促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ACTH)﹐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有﹕醛固酮又名留鹽素(Aldosterone)與氫化可體酮/醣皮質素(Cortisol)。醛固酮能造成鈉離子的回收﹐增加血液容量與心跳功率﹐使得血壓提昇。氫化可體能將體內儲存的肝醣或蛋白質等物質﹐快速分解﹐並轉化成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以供肌肉使用﹐這是身體處理長期壓力反應。


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與氫化可體等﹐就是構成壓力荷爾蒙的主要成員,壓力荷爾蒙可加速呼吸﹑心跳與提高血壓與血糖﹐抑制消化與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當焦慮和恐懼的時候,大腦會向血液裡注入額外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不僅大腦能夠釋放,胃腸道細胞也會釋放和大腦相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腸道感受到的壓力和威脅格外明顯,導致腸道到大腦的連線負荷加重。研究發現,腸躁症和偏頭痛之間,可能存在某些基因的聯繫。

長期壓力的存在
會破壞人體正常荷爾蒙的平衡﹐俗稱過勞症﹐是自律神經失調(Autonomic instability)的主因﹐同時能干擾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最終導致大腸激躁症的形成。此外﹐病人心理﹑腸道過敏如食物不耐症﹑慢性發炎﹑腸道菌叢失衡或免疫系統疾病等﹐都有可能是導致大腸蠕動異常的原因。尤其是生活緊張與不規律﹐經常忽視或抑制在餐後﹐因反射作用所產生的便意﹐久而久之﹐這種食物與腸蠕動自然反射作用﹐就不再同步與有效。便意的興起與攝食無關﹐相反地受控於某些情緒或神經方面的特殊刺激。如果發現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不妨找專業人士﹐做一次心率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測試。


大腸是位於小腸與肛門之間﹐其長度大約接近兩公尺﹐主要功能是吸收水份與礦物質。經過小腸消化後的食靡能停留在大腸中﹐當水份被吸收後﹐就會逐漸乾燥成糞便。經過大腸與肛門的蠕動﹐糞便能及時排出體外。這些事情看上去很簡單﹐但是與人體爾蒙分泌與腸壁肌肉收縮之間的相互協調有關。排便需要有便意﹐然後經大腸肌肉強力收縮將糞便由肛門擠出。


許多對大腸激躁症的研究發現﹐患者的大腸肌肉對輕微的刺激有很強烈的反應。因此﹐患者常有肚子痛想上大號﹐但又出現不能排便的窘境。這種疼痛感覺有時也會出現在進食﹑放屁或者接受檢查的時候。某些藥物或食物也會刺激大腸肌肉﹐引起肌肉抽搐﹐使得糞便不能適時進入肛門﹐引起排便不順暢與便秘。


含有刺激性或有興奮性的食品與飲料﹐對某些大腸激躁症的患者都有不良的影響。尤其是對某些食物過敏經常引起腹瀉的病人過敏反應也是一種致病的可能。甚至有些研究發現﹐婦女在經期來臨之際﹐大腸激躁症的症狀常常格外明顯。因此懷疑大腸激躁症﹐可能與婦女爾蒙變化有關。


此外﹐大腸激躁症的症狀與生活中所承受的壓力與情緒變化也有關係。當患者面臨重大壓力與情緒低落時﹐通常也是大腸激躁症最活躍的時期。大腸激躁症的真正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但極有可能與控制腸道的運動神經﹑感覺神經﹑自律神經﹑腸道神經﹐或者中樞神經的功能異常﹐或彼此之間協調配合不當有關。甚至有科學界懷疑﹐可能是腸子對某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回收或分解功能﹐出現障礙。

研究發現﹐某些食物或微生物能改變腸壁細胞的滲透壓﹐使得許多未消化完全的大分子﹐得以進入人體循環系統﹐這些物質的存在﹐能引起身體產生特殊反應﹐甚至破壞腸中微生物族群的穩定。其中被懷疑能引起腸胃不適的食物﹐包括有:發泡劑(Azodicarbonamide)﹑人工代糖(Artificial sweeten)﹑咖啡(Coffee)﹑酒類飲料(Alcohol )等。另外,豆類等大多含有凝集素(Lectin),能妨礙小腸代謝或損壞小腸絨毛。因此﹐有許多醫生懷疑大腸激躁症的原因﹐可能是來自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目前也有部份醫生懷疑﹐憂鬱症與腸躁症有某些關聯﹐可能與腦腸神經路徑功能失調有關。因為大多數腸躁症患者的工作壓力大﹐長期生活緊張﹐心情經常鬱悶不樂﹐久而久之影響自律(主)神經運作﹐進而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協調功能的異常﹐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引起腹瀉﹑便秘﹑脹氣﹑腸胃絞痛等症狀。患者在服用某些抗憂鬱症藥物之後﹐病情獲得明顯改善。

大腸激躁症(IBS)容易與發炎性腸道疾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或者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混淆。它們的差別在於,IBD是因為腸壁發炎/潰瘍而造成,IBS則是因為腸壁發生異常收縮,腸壁光滑沒有如何傷損的跡象。



大腸激躁症的症狀



通常大腸激躁症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腹瀉型,第二種是便秘型,就是腹痛伴隨著便秘的情形,第三種則是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的混合型。腹瀉型與便秘型的腸躁症病患比例應該差不多,只是便秘型的腸躁症患者,一般不會察覺得了這種病。第三種相對前兩種,比較少一些。

每個人排便的習慣不同﹐有的人可以一天三次﹐也有人一星期三次。有些人排便是固定在早上﹐有的人是在睡前﹐甚至有人在飯後。只要糞便柔軟成形﹐顏色正常﹐不含血液或異物的話﹐都算正常。


大腸激躁症的患者經常會有肚子絞痛的感覺﹐這種疼痛不會持續﹐只要休息一下就能獲得緩解。患者經常有腹脹﹑多屁與排便不完全的困擾,患者的直腸對壓力非常的敏感,大腸蠕動糞便移動時,常有疼痛的感覺。甚至在排便後﹐腹部缺少排便應有的舒暢感覺。病患時常被反覆的便秘或腹瀉所苦。如果嚴重時﹐在患者的糞便中﹐甚至會出現異常的黏液。


至於肚子持續的疼痛﹑便血﹑貧血﹑發燒或者體重減輕等﹐都不是大腸激躁症該有的症狀﹐例如發炎性腸道疾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如果有類似的情形﹐應該安排並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除了長期腹瀉﹑腹痛﹑腹脹之外﹐如果還有下列症狀:咳嗽﹑氣喘﹑盜汗﹑低血糖﹑饑餓感及臉紅等﹐絕對不可輕忽。因為像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等疾病﹐由於腫瘤原發生部位的差異﹐可分泌不同的荷爾蒙﹐有時其臨床症狀與大腸激躁症的症狀十分類似。有關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資訊,請參閱胰臟癌的簡介一文。

總之﹐大腸激躁症與其他消化道疾病沒有太多的關聯。千萬不能把所有腹部的不適﹐統統推給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的診斷



大腸激躁症的診斷必須先排除所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可能性。醫生通常要使用X光或內視鏡來檢查患者的大腸。如果生理與形態上沒有異樣﹐才能繼續往大腸激躁症的方面做診斷。此外﹐醫生要觀察病人排便的次數與質量﹑糞便的形狀﹑腹痛﹑脹氣等資訊來確定對大腸激躁症的診斷。結腸鏡(Colonoscopy)檢查是使用柔軟的內視鏡由肛門插入﹐深入結腸與大腸各處部位﹐觀察腸壁的情形或異常的組織﹐雖然是醫生診斷大腸癌或消化道出血等異常疾病的重要工具。有時也可以用於對嚴重便秘﹑腹瀉或大腸激躁症的診斷上。

此外﹐還可以要求醫生﹐做全套腸胃道系統綜合分析(Comprehensive Digestive Stool Analysis﹐CDSA)﹐藉此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可能性。CDSA包括對食物消化力(消化酵素)與吸收力的鑒別與分等﹐是否有真菌或細菌感染存在﹐腸道菌叢分佈是否異常﹐腸道免疫功能是否正常﹐對特定食物出現過敏反應與否等﹐對大腸激躁症的診斷﹐有加乘效果。

如果懷疑有自律(主)神經系統失調的毛病﹐不妨找專業人士﹐做一次心率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測試。有關HRV的詳情﹐請參考更年期的簡介一文。如果診斷出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的話﹐可以選擇相應神經調節療法(Correlative Neuromodulation Therapy﹐CNT)的脈頻共振治療儀﹐來修復腸胃神經系統和自律神經系統,甚至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的失調與偏差。



大腸激躁症的治療與預防



目前已有醫生以星狀神經節阻斷術(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來治療大腸激躁症﹐其方式是阻斷疼痛的循環﹐改善組織的血液循環﹐中斷知覺神經纖維的傳導功效﹐加強病人本身的生理恆定與防衛系統。


血清素5-HT(5-hydroxy tryptamine﹐Serotonin)是腸道中的神經傳導物質﹐能控制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進而控制大腸的功能與蠕動。腸內有受體
能接受多種血清素的刺激﹐因此﹐選擇特殊的血清素亞型如5-HT3或5-HT4﹐可用來治療不同症狀的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的治療與預防﹐首先要調整患者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三餐定時定量﹐不要吃太飽﹐也不要餓太久。人在進食之後﹐大腦會因反射作用而釋放出爾蒙﹐引起大腸的蠕動與便意。暴飲暴食會加重大腸激躁症的症狀。壓力與負面感覺會影響人的情緒﹔情緒的不穩也會助長大腸激躁症的病情。因此患者平時要提醒自己﹐放慢生活節奏﹐舒緩精神壓力。如果無效﹐就應該尋找專科醫生或心理醫生的幫助﹐尤其是同時患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的病人﹐要一併接受治療。


攝取大量含有纖維素的食物﹐增加對水果與蔬菜的攝取量﹐保持身體內充足的水份。

凝集素(Lectins)是一種對醣蛋白具有高度特異性的结合蛋白。凝集素在自然中到處存在,凝集素可以結合游離溶液中的醣類,或者特定蛋白質結構的某一部分上。它們能凝集細胞,并參與醣结合(Glycoconjugate)作用。這些有毒植物性的蛋白質,能干擾細胞膜的結構,造成表皮細胞的損傷,尤其是消化道的腸壁表皮細胞,可能是造成腸漏症(Leaky Gut)的原因之一。 主要存在:

(1)豆類(大豆、菜豆、花生、小扁豆、碗豆等)。
(2)穀類,小麥等。
(3)茄科的蔬菜(茄子、番茄、馬鈴薯、青椒等)。
(4)瓜類(小黃瓜、南瓜。特別是種子的部分)。
(5)未成熟的果物。

此外,凝集素也是引起關節炎,甲狀腺,皮膚,內分泌等疾病的原因。透過加熱,能減少,或者去除凝集素對身體的危害。


長期脫水會影響大腸的功能。避免高蛋白與油膩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刺激大腸肌肉的收縮。同時可以嘗試益生菌/原生物素(Probiotics)﹐來改善消化道內的生化條件﹐以調節腸胃的功能。尤其應該增加多酚類(Polyphenols)的攝取﹐多酚類存在於茶﹑咖啡﹑黑巧克力﹑柑橘﹑橄欖﹑紫葡萄﹑蘋果﹑草莓﹑藍莓﹑洋蔥﹑青花椰菜﹑ 歐芹﹑亞麻子等。

但是喝咖啡會產生便意,是因為咖啡裡有一種成分,能促進胃部胃泌素(Gastrin)分泌,加速乙狀結腸蠕動所導致。容易加深對某些腸躁症病人的不適感覺,飲用咖啡之前,要特別注意。


避免可能會刺激大腸激躁症的食物與藥品﹐譬如乳酪製品﹑烘烤食品﹑麩質(Gluten)食品﹑興奮劑﹑含高糖份或人工代糖的食品﹑含酒精或咖啡精的飲料等﹐以緩和大腸肌肉對刺激的敏感度。另外﹐不妨暫停食用含有凝集素(Lectins)的食物﹐例如大豆﹑蓖麻﹑小麥胚芽﹑番茄﹑枸橘等﹐因為實驗發現﹐許多人對凝集素會出現異常免疫反應。過敏原一旦被隔絕後﹐病情會有明顯的改善。


如果有便秘的問題﹐醫生應該給一些讓糞便軟化的藥物。如果有腹瀉的毛病﹐醫生也會給於止瀉劑的藥物。如果是大腸肌肉過度反應﹐醫生會開一些抗肌肉收縮的藥物﹐來降低腹部絞痛。如果與自律神經或中樞神經有關時﹐就需要會同神經專科醫生來研究對策。如果病因與更年期爾蒙有關﹐就應該轉看婦產科醫生。

許多罹患腸躁症的人,其呼吸道過敏的風險,相對來說比平常人要高。研究發現塵蟎有可能是共同元兇。因此,患有腸躁症的病人,最好經常洗換被褥枕頭,以防範塵蟎對人體的入侵,同時不要將植物或寵物飼養於室內。保持居家空氣新鮮﹐室內清潔乾燥﹐通風順暢。

如果不排斥另類醫療(Alternative Medicine)的話﹐可以考慮將下列食品﹐納入日常的飲食當中﹕

(1)Sea weeds - 海藻。
(2)Basil - 九層塔。
(3)Kefir - Kefir 是一種發酵乳,源自於高加索山區,是高加索居民平日習慣飲用的飲料。
(4)Sauerkraut - 德國泡菜(no preservatives/not in a can or a bottle)。
(5)Omega-3 - 魚油(EPA+DHA)。



下列是有關大腸激躁症資訊的網站﹕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irritable-bowel-syndrome/basics/definition/con-20024578
http://www.webmd.com/ibs/
http://www.healthline.com/health/irritable-bowel-syndrome


http://www.ckwang.com.tw/n-intestines-3.html



3 則留言:

  1. 腸胃科醫生聽完我的敘述 判定是腸躁熱 開了止瀉劑 但我已有兩年 大便呈糊狀 要不然就是水瀉伴著氣體 醫生說 對生活沒影響則沒關係 我有些狐疑耶

    回覆刪除
  2. 不妨要求醫生檢查一下,各種消化酵素的分泌量。例如澱粉脢(Amylase)的參考標準是23-85U/L﹐脂肪脢(Lipase)的參考標準是0-180U/L。有可能是攝入的食物消化不完全,因此食物碎屑在腸中發酵,產生額外氣體。如果消化酵素不足,要進一步檢查肝臟與胰臟功能。

    如果肝臟和胰臟功能健全,可能要朝食物過敏方向,做進一步的檢查。要求過敏專科醫生化驗糞便的成份,以及做其他有關過敏原的測驗。例如對含有麩質類(Gluten)的食品過敏。

    另外一種可能是消化道內,微生物族群不佳,有太多種壞細菌寄生在腸內,不妨服用益生菌/原生物素(Probiotics),來改善消化道內微生物的環境。

    希望能幫助你找到困擾的原因,重新享受健康生活。

    Cheers,

    Frank

    回覆刪除
  3. 不妨參考腹瀉的簡介一文:
    http://jiajiahealth.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71.html

    Cheers,

    Frank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