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止痛藥的簡介(Pain killer)



止痛藥的簡介


正確地使用止痛藥可以治病,但若使用不慎,則會傷害身體。發生疼痛時,須向專業醫師或藥劑師諮商﹐選擇適當的止痛藥。三天之內情況未獲改善,應立刻尋求醫師的診治,找出疼痛真正的原因。若一昧地服用止痛藥,雖然能暫時消除疼痛,但是疼痛會再次發生。所以惟有對症下藥,去除病因後,疼痛才能完全消失。

非麻醉性的止痛藥大體可分為三大類﹕

(1)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如泰利諾Tylenol

(2)乙水楊酸(Acetylsalicylic acid)如阿斯匹靈Aspirin

(3)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Nonsteriodal anti-imflammation drugsNSAIDs)如艾布洛芬(IbuprofenAdvilMotrin)(NaproxenAleve)(KetoprofenOrudis KT)

一般常用之止痛藥,主要為非類固醇抗炎藥物(NSAID)


乙醯胺酚類


乙醯胺酚能抑制中樞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的合成,具有退燒與止痛﹐但沒有消炎的作用。是靠著阻斷腦中樞神經訊號﹐來消除疼痛的感覺。由於不會引起全身性的副作用﹐已廣泛應用在孩童、孕婦身上。

雖然乙醯胺酚含微量腎毒性物質,就單純以退燒鎮痛藥物而言﹐算是十分安全的一種。但若一天服用超過4000毫克或四公克,就會有引發急性肝衰竭的危險。所以如果已經吃了含此成份的感冒藥,又必需吃其他止痛消炎藥,可要特別小心﹐千萬不可超過安全劑量的標準。

不當或過量使用都會造成藥物中毒,服用者不可不慎。乙醯胺酚與抗凝血劑並用時會增加腦中風的危險。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使用乙醯胺酚藥之前,一定要詢問醫生﹐不要擅自服用含乙醯胺酚的解熱止痛藥劑﹐以免發生危險。此外,酒精也會加重乙醯胺酚中毒的危險。長期飲酒會使肝中的游離基變得異常活躍,使乙醯胺酚的有毒代謝物堆積在肝臟中,無法及時排出來,因而造成肝細胞的傷害。原本肝、腎功能不佳的人士,最好不要隨便服用乙醯胺酚類的止痛藥。


乙水楊酸類


乙水楊酸有退燒﹑鎮痛﹑消炎﹑抗風濕等作用﹐它能使末梢血管擴張,促進熱度的消散而降低體溫。消炎及止痛效果可能經由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產生。Aspirin對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較其他水楊酸鹽類更強,可能是由於其具有乙醯基之故。

Aspirin能抑制環氧化酵素Cyclo-oxygenase的活性,進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同時也可以防止一種強力血管收縮劑與血小板凝集及釋出的誘發劑(Thromboxane A2TXA2)的合成。因此﹐Aspirin屬於抗血小板凝集藥物(Antiplatelet agents)﹐使用小量阿斯匹靈可預防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減少急性冠心症病人的心肌梗塞及死亡的發生率。

此類藥物除了應用於心肌梗塞之發作
及腦血管疾病如中風之預防外﹐也成為治療經痛最有效的藥物。因為經痛是由於前列腺素生成過多,刺激子宮收縮而引起的。

值得一提的是阿斯匹靈能降低直腸癌或腸癌的發展,原因可能在於阿斯匹靈能阻斷促進發炎與細胞分化,以及在腫瘤中大量存在的環氧酵素二型(Cyclooxygenase-2)。

此外﹐Aspirin可用來緩解輕度至中度的疼痛。特別是運用在與發炎有關的症狀如肌肉酸痛、神經炎、頭痛等。能促進血管擴張、人體發汗和體熱散失,以降低體溫。其抗發炎性是經由減低微血管的滲透性,干擾破壞組織之溶菌酵素(Lysozyme)與抑制前列腺素和其它內生性物質的釋出,來減少組織的腫脹和疼痛。所以對於各種發炎狀況如風濕、骨關節炎、滑囊炎的治療上都十分有效。

如果拿Aspirin跟其他NSAID藥物相比的話,Aspirin的藥效持續比較長,原因是AspirinCOX酵素的作用是屬於不可逆的(Irreversible)﹐也就是體內藥效需要經過相當的時間﹐才能逐漸淡化失效。

雖然Aspirin是百年老字號的消炎止痛藥﹐但它的禁忌也蠻多的﹐副作用包括﹕頭暈、耳鳴。當聽力受損時應立即停藥。慢性腎功能不全的病人應小心使用。Aspirin還會刺激腸胃,抑制保護黏膜的分泌﹐所以用於胃潰瘍、消化道潰瘍、輕微糖尿病、痛風、糜爛性胃炎﹑腸漏症或有出血傾向病人均應小心。

Aspirin也會干擾止血功能,所以患有嚴重貧血、凝血缺陷或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應避免使用。肝損傷、低凝血酵素原血症(Hypoprothrombinemia)及維他命K缺乏的病人最好避免使用此藥。

患有水痘或流行性感冒的兒童及青少年,可能產生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s)效應﹐要避免服用此藥。雷氏症候群發生的原因﹐可能是Aspirin 與某些病毒的相互作用,造成患者的肝、腦發生病變,症狀有﹕腦壓過高、肝功能衰竭等,有可能導致患者的死亡。具有對乙水楊酸鹽類或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過敏病史的病人也應謹慎使用。另外孕婦﹑血友病、出血性潰瘍及出血狀況時不要服用。

最後也要注意阿斯匹靈與其他藥物混合後﹐所引起的交互作用。譬如酒精﹑Beta交感神經阻斷劑(Beta blocker)Loop利尿劑(Loop-Diuretics)肝素(Heparin)﹑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抗凝血劑(Antithrombin drugs)等。此外﹐長期服用阿斯匹靈的人﹐不要隨便停止服用此藥﹐因為藥效消失後﹐血液可能會變得黏稠﹐使得心臟病或中風發生的機率提高。如果要想停服阿斯匹靈等藥物﹐一定要事先咨詢醫生。


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類


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因此具有止痛﹑抗炎的功能。常被使用於受傷引起的肌肉發炎、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坐骨神經痛等症狀上。目前幾種新型止痛藥上市,雖然具有對COX-2酵素選擇性地抑制也比較不傷胃,但對於腎臟仍具傷害性。因此,有腎臟病患者使用此類止痛藥時﹐仍需小心。

環氧化酵素(COX)是合成一些發炎物質的重要酵素,如能抑制環氧化酵素(COX)的作用﹐就能降低發炎的反應。COX可以再細分為兩種型態,即COX-1COX-2

COX-1分佈在腸胃消化道、血小板等位置,是一種維持正常生理機能有關的酵素,而COX-2只存在發炎有關的部位。較早開發的NSAID對這兩種酵素﹐都有抑制作用,因此會破壞消化道的保護因子,相對增加黏膜暴露於胃酸的危險,能會造成胃潰瘍和胃出血。

如今的NSAID的藥物能單獨抑制COX2酵素的作用,能相對減少藥物對腸胃消化道的傷害,因此藥物副作用就少了很多,可供給長期需要止痛藥物的病人,例如關節炎患者來服用。過量的使用仍會對腎臟帶來危害。這種單獨抑制COX2的藥物最有名的就是Celecoxib(Celebrex)Valdocoxib(Bextra)。如果服藥後出現異常反應﹐要立即看醫生﹐尋求解決之道。NSAIDs的副作用包括有﹕

  • 消化道
食道﹑胃﹑十二指腸﹑直腸潰瘍的出血或穿孔。潰瘍性口腔黏膜炎﹑腸漏症或結腸炎﹐黃疸、肝功能的不良。NSAIDs的代謝是在肝臟中進行﹐因此肝臟功能不佳者﹐要格外小心。此外﹐服用Alendronate(Fosamax)治療骨質疏鬆症的病人﹐要避免使用NSAIDs。因為造成胃潰瘍的比例非常高。

  • 中樞神經
記憶衰退﹑頭暈、頭痛、嗜睡等。可能會加速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癲癇及巴金森氏症的惡化。尤其是服用(Indomethacin)﹐如果出現嚴重的中樞神經副作用,應立即停止服用。

  • 心臟血管
充血性心衰竭、高血壓、周邊水腫及體液滯留﹐白血球過低、血小板過低、顆粒性白血球缺乏、出血造成的貧血、凝血功能不全等都不宜使用此藥。Rofecoxib(Vioxx)因能引起血小板凝固﹐導致心臟病或中風發作﹐而被停止銷售。服用利尿劑的病人﹐也要留意NSAIDs可能帶來的影響。

  • 腎臟
血尿、蛋白尿、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值升高、肌酸酐廓清率(Creatinine clearance)減低、腎功能不全等應避免服用此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使腎臟缺乏血流,導致腎功能減弱。患有糖尿病者服用NSAIDs﹐能造成血糖過低﹐要特別留意。

  • 視覺異常
服用此藥後﹐若出現視力障礙、視力模糊、眼睛乾澀等﹐要立刻停止服用。

  • 過敏
若有過敏現象﹐如氣喘、急性呼吸道發炎、皮疹、紅斑、蕁麻疹等症狀時﹐要停止服用此藥。尤其是氣喘病患﹐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有時能加重病情。

老年人﹑孩童、孕婦或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者﹐在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物要格外小心。因為容易發生不良反應﹐尤其是孕婦﹐藥對嬰兒的心臟血管系統有不良影響,因此在授乳期間應避免使用。

NSAIDAspirin或含酒精飲料同時使用,會加重對腎臟的傷害。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危害腎臟。這是因為非類固醇發炎止痛藥作用在抑制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正好與腎臟動脈擴張有關。所以當腎臟動脈被止痛藥壓制,腎臟組織就會因缺乏血流,造成養分不足而組織壞死。

過量的止痛藥會累積在腎臟,造成間質性腎炎、泌尿道腫瘤,並加速心血管疾病﹑中風及胃潰瘍的機會。使用非類固醇發炎止痛藥之際﹐一定要特別小心留意。通常避免空腹時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但Fenoprofen是唯一不必與食物混在一起服用的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


神秘的前列腺素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原先以為是由前列腺(Prostagland)所分泌的一種類荷爾蒙。它們的原料是來自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EFA)﹐同時它們也是每個細胞的調控因素,其功能與荷爾蒙相似,不同是荷爾蒙影響全身,而前列腺素只影響局部區域,因此又稱「區域性荷爾蒙」。

必需脂肪酸(EFA)對人體中很重要。是一種在體內自己無法合成的脂肪酸,又稱為「維他命F」。Omega 3(ω3)系列和Omega 6(ω6)系列不飽和脂肪酸﹐均屬於必需脂肪酸。ω3可促進人體腦部與神經系統的功能與發育。ω6是產生二十酸(Eicosanoids)類荷爾蒙﹐如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前列凝素(Thromboxane﹐TX)﹑白三烯素(Leukotrienes)等的重要物質﹐這些物質會調節人體的功能﹐譬如血壓﹑血液凝固﹑血管﹑免疫﹑發炎等。有關白三烯素的資料﹐請參閱免疫系統的簡介一文。

前列凝素(TX)應該算是前列腺素的一種﹐由血小板產生﹐能促進血小板凝聚及血管收縮﹐其作用與某些前列腺素剛好相反,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是用以維繫血管收縮與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機制。

然而ω3不飽和脂肪酸能經過抑制﹐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轉化成其他二十酸衍生物的作用﹐來影響二十酸類荷爾蒙的形成。目前研究已發現ω3與ω6之間的比例﹐控制許多生理反應與疾病的預防和發展。

前列腺素能引起發炎﹑平滑肌的收縮等反應﹐有些前列腺素可用於摧生或終止懷孕﹐有些前列腺素用於抑制胃液分泌﹐更有些前列腺素影響血小板的凝血作用。此外﹐前列腺素還能調控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生殖系統等的作用。

最早被發現存在精液中﹐原先以為是由攝護腺(前列腺)所分泌﹐因而稱為前列腺素﹐但後來才知道是由睪丸所產生的。前列腺素種類繁多而且壽命很短,通常半衰期只有幾分鐘,因此身體得隨時製造,否則細胞的調控會出現問題。

一般而言﹐依照前列腺素的功能可分為兩大類﹕好前列腺素(抗發炎)與壞前列腺素(親發炎)。事實上健康的身體需要保持這兩類前列腺素的平衡﹐至於好與壞完全是決定在對它們評估的角度上。

好前列腺素的功用有﹕擴張血管﹑降低動脈壓﹑活化T淋巴細胞﹑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膽固醇﹑防範血小板凝集﹑預防關節炎與保護肝臟等修復受損組織。此外﹐它還能減低壞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素(Leukotrienes)的產生,可算是一種防止發炎並對身體有益的激素。

壞前列腺素及白血球間素﹐又稱為間(介)白質(Interleukin)皆會促進過敏發炎的反應,屬於一種發炎的前驅物質。痛經與子宮肌肉的收縮有關﹐而壞前列腺素的生成與痛經有直接的關係。因為排卵後子宮內磷酸脂(製造前列腺素的物質)的合成增加造成前列腺素的濃度上升。而壞前列腺素正是強烈的子宮收縮劑。一般把這一類前列腺素歸為對人體不好的激素。

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是由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經由環氧化酵素(Cyclooxygenase)作用所生成的,而花生四烯酸在某些組織如白血球及肺臟也會受另一種脂氧化酵素,5'-Lipoxygenase作用,產生含有過氧羥基(Hydroperoxy)之化合物,以及與麩胺基硫(Glutathione)結合之各種產物,統稱為白血球間素。事實上有許多酵素﹐都能影響區域性荷爾蒙的代謝。只是內容太複雜﹐不便在此詳述。

當病原體入侵身體時,肥大細胞(Mast cells)會立刻釋出一種稱為組織胺(Histamine)的傳導物,這是身體發覺外來病原體入侵的警訊,隨著緊急啟動免疫系統的應變措施。首先免疫系統中的嗜中性白血球和巨噬細胞會馬上滲透到身體被入侵的部分,並適時釋放出親發炎的傳導物,如白三烯素(Leukotrienes)與前列腺素等。

這些親發炎傳導物的作用是﹐促使血管擴張,提高血管的滲透能力,使血液中的免疫細胞能迅速擴散到受病原體攻擊的地區,並適時地釋放出活性氧和過氧化物以殺害病原體。過氧化物在人體中是一種劇毒物質,除了病原體外,也可以殺害周邊的正常細胞。

由白三烯、前列腺素等親發炎傳導物產生的血管擴張腫脹,壓迫到周邊神經細胞,發出疼痛的訊息,藉以提醒身體目前的狀況,並協助大腦尋找停止疼痛的方法。

前列腺素的分布很廣,幾乎每個組織之微粒體白血球(Granular Leukocytes)皆有合成前列腺素的能力,但因各組織所含合成酵素不同,因此不同組織合成不同的前列腺素,由此可知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組織的特異性,而這種特性在正常及病理狀態下又會改變。這就是前列腺素最神秘的地方。



自然界中比較常見的不(非)飽和脂肪酸主要分為三大類:

(1)以橄欖油所含油酸(Oleic acid﹔C18﹕1)﹐為代表的ω9系列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2)以植物油中所含的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LA﹐GLA﹐DGLA等﹔C18﹕2)﹐為代表的ω6系列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3)以魚油所含的20碳5烯酸(EPA )﹐和22碳6烯酸(DHA)﹐以及海豹油中的22碳5烯酸(DPA),為代表的ω3系列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至於植物性的α次亞麻酸(α-Linoleic Acid﹐ALA﹔C18﹕3)等,亦屬于ω3油脂系列。但是植物性的ω3油脂類,必需經過體內適當的生化轉化,才能被人體運用。因此,直接攝入動物性的的ω3油脂類,比較經濟有效。


ω3系列的不飽和脂肪酸﹐係因其第一雙鍵連接在長碳鏈尾部算起第三個碳原子上。連接在脂肪酸羰基(COOH)旁的碳原子﹐為α(首)位﹐不論碳鏈的長度﹐ω(尾)位是遠離首位﹐另外一端的碳原子。以此碳原子來推算雙鍵所在的相關位子﹐是為ω油酸命名方式。因此﹐只要滿足此條件的不飽和脂肪酸﹐不論其碳鏈長度與雙鍵的數目有多少﹐統統稱為ω3系列的不飽和脂肪酸。

具有代表性的ω3系列不飽和脂肪酸包含α-亞麻油酸(α-Linolenic Acid﹔18﹕3﹐ALA)﹐又稱次亞麻油酸(Linolenic acid﹐18:3﹐D9,12,15)﹐為十八碳三烯酸﹐18代表不飽和脂肪酸碳鏈的長度﹐3代表雙鍵的數目﹔雙鍵分別在碳鏈第9,12,15碳原子上。以此類推(Eicosapentaenoic Acid﹐EPA﹔20﹕5)﹐又稱為二十碳五烯酸﹔(Docosapentaenoic acid,DPA;22:5)﹐又稱為二十二碳五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22﹕6)﹐又稱為二十二碳六烯酸等
。總之﹐ω3系列不飽和脂肪酸有:ALA﹐DPA﹐DHA﹐EPA等。

關於ω3系列不飽和脂肪酸的研究,主要注重在DPA、DHA與EPA,此三者對人體的健康,各具功效,形成全方位的貢獻。

DPA能清除血液中,有害的低密度膽固醇(LDL),防止動脈粥狀硬化,修補受損血管,防止血斑附著及產生血凝塊(血栓),對預防血管栓塞、冠心病、中風等,功不可沒。主要存在於海洋哺乳動物的油脂中,以海豹油中的含量最多。

DHA是大腦、神經及眼睛組織的主要原料,視網膜黃斑病變(AMD),憂鬱症,老人癡呆症等,均與DHA的缺乏有極大關係。深海魚油中,含有豐富的DHA。

EPA可以降低發炎反應及減少血液凝塊的形成,對改善類風濕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哮喘、多發性硬化症、牛皮癬等的病情,具有極重要的功效。深海魚油中,含有豐富的EPA。

ω3系列的不飽和脂肪酸主要來自植物種子﹐如奇異籽(Chia seed)﹑亞麻仁籽(Flax seed)等﹐至於EPA與DHA﹐則是來自深海魚油(Fish oil)。千萬不要與魚肝油(Cod liver oil)搞混。魚肝油是維他命A的主要來源﹐服用過量會中毒。

ω6系列的不飽和脂肪酸
包含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LA﹔18﹕2)﹐又稱為(十八碳二烯酸)﹑伽瑪亞麻油酸(Gamma-Linolenic Acid﹐GLA)﹑(Dihomo-γ-linolenic acidDGLA; 20: 3)﹑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A﹔20﹕4)等。其中以花生四烯酸(AA)的多寡最值得注意﹐因為AA是衍生出壞前列腺素的主要原料。ω6系列的不飽和脂肪酸來自許多種子﹐所製造的植物油﹐例如大荳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棉花籽油等。正常情況下﹐身體是太不會缺乏ω6不飽和脂肪酸。總之﹐ω6系列不飽和脂肪酸有:LA﹐GLA﹐DGLA﹐AA等。

單元不飽脂肪酸ω9系列,如苦茶油、橄欖油等,其中油酸(Oleic acid﹔C18﹕1)只能在植物中經過脫氫反應﹐成為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C18﹕2)。當再度脫氫後﹐形成α次亞麻酸(α-Linoleic Acid﹐C18﹕3)。動物體內無法進行這兩種脫氫反應﹐必需要由食物中獲取﹐因此﹐ω3與ω6被稱為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EFA)。如果對植物不飽合脂肪酸有興趣的話,不妨參考:

https://health.tvbs.com.tw/nutrition/323371

亞麻油酸在動物體內﹐經過脫氫後﹐形成γ次亞麻酸(γ-Linoleic Acid﹐C18﹕3)。經過延長﹐可成為20碳3烯酸(Dihomo-γ-linolenic acid﹐C20﹕3)﹐再經過脫氫反應﹐可成為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C20﹕4)。它是許多重要的荷爾蒙之先驅物﹐例如前列腺素的合成﹐需要從攝取的亞麻油酸做為合成原料。

次亞麻油酸(ω3)需要同樣的酵素﹐來延伸碳鏈的長度﹐以合成人體需要的ω3脂肪酸:EPA(20:5)和DHA(22:6)。由於亞麻油酸與次亞麻油酸競爭延伸酵素﹐當亞麻油酸攝取過多時﹐會抑制EPA和DHA的合成。換句話說﹐就是體內由ω6和ω3系列個別產生的20與22個碳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產物﹐發生不均衡的問題。

ω3:ω6的比值﹐決定人體發炎或消炎的傾向。ω3:ω6的比值越高﹐越往消炎的方向走。ω3:ω6的比值越低﹐越往發炎的方向走。因此﹐ω3經常被大家推崇是天然的消炎與止痛劑。

ω3脂肪酸,如EPADHA等,會抑制DGLA轉化成花生四烯酸(AA),使體內花生四烯酸的含量減低﹐同時它也會干擾花生四烯酸(AA)轉換成為壞前列腺素及白血球間素,因而減少發炎前驅物質的生成。所以ω3脂肪酸是身體抗炎不可或缺的營養原料。而ω6的脂肪酸則扮演促發炎與抗發炎的雙重角色。

ω6脂肪酸中的GLADGLA具有抗發炎的作用,經過人體生理轉換後,會轉變為好的前列腺素。因此﹐並非所有的ω6脂肪酸﹐都能促進發炎或對身體不好的。

只有ω
6脂肪酸中的花生四烯酸(AA),才具有促進發炎的作用。因此適當的攝取ω6和ω3脂肪酸,並保持適宜的ω6與ω3比率,才能充份發揮其抗發炎的生理作用。

最理想的範圍﹐是將ω3與ω6之間的比例﹐控制在1:4以下。現代工業發達﹐烹飪食油中﹐大多混合大量大荳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棉花籽油等﹐使得身體內ω3與ω6之間的比例﹐遠遠超過理想的範圍。因此﹐在選擇烹飪食油時﹐應該以花生油﹑芥花籽油(Canola oil)﹑橄欖油等為主要選項。如果想多了解一些有關健康食油,不妨參考:

https://health.tvbs.com.tw/nutrition/323371

一旦體內ω6脂肪酸太高,ω6和ω3就處於失衡狀態,ω3脂肪酸也就無法有效抑制花生四烯酸(AA)的產生,那麼發炎的作用就會出現。若是適度減少食用含ω-6脂肪的食物,增加攝取富含ω-3脂肪的食物,就可以使過敏的症狀減輕。在一些實驗中已證明,適量的補充ω6或ω3脂肪酸,的確能緩解過敏氣喘或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症狀。甚至可以用來改善憂鬱症的病情。此外﹐許多醫生懷疑現代出生的小孩﹐比較容易受到過敏的困擾﹐其原因可能是孕婦在懷孕過程中﹐攝取過多的ω6多元不飽合脂肪酸﹐造成ω6與ω3之間的比率太過懸殊的結果。

ω3的不飽和脂肪酸,存在於深海魚油中﹐ω6的不飽和脂肪酸,存在於植物性油脂中。亞麻油酸(LA)在葵花油、芝麻油、大豆油中都有豐富ω6的含量。至於月見草油(Evening primroseEPO)、琉璃苣油(Borage)、或黑醋栗油(Black currant),則含有豐富的GLA

ω3及ω6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過敏性疾病的影響,是近十年來才漸漸被確定的。但是少數追蹤研究發現,補充ω3及ω6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過敏性疾病並無幫助。因此,ω3及ω6不飽和脂肪酸的補充,最好還是在醫師及藥劑師的指示下進行。若是要由日常食物中去攝取補充,不妨多吃深海魚類。同時炒菜多用花生油﹑芥花籽油(Canola oil)﹑橄欖油等植物性油,也可算是補充必需脂防酸﹐與防範發炎的好方法。可惜芥花籽油有一個缺點﹐就是含有害健康的芥子酸(Erucic Acid)﹐但通過現在的食油精練與基因改造技術﹐可以將芥子酸的濃度﹐遠遠降至危害健康範圍以下。

如果無法在正常食物中﹐攝取足夠的ω3不飽和脂肪酸時﹐就要添加魚油(Fish oil)﹑奇異籽(Chia seed)或亞麻仁籽(Flax seed)等營養補充劑﹐來保持身體健康。有關必需脂肪酸的詳細解釋﹐請觀看下列網頁﹕

http://www.relativehumanity.com.tw/fattyacid.htm

目前已知﹐一般來自魚類的Omega 3(ω3)不飽和脂肪酸﹐是以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TG)的形式存在﹐但是一種由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中萃取的油脂﹐稱為磷蝦油(Krill oil)﹐除了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EPA與DHA)之外﹐其中還含有蝦紅素(Astaxanthin)等抗氧化劑。蝦紅素為脂溶性﹐具有優越的抗氧化性﹐因此有超級維他命E的封號。蝦紅素對於慢性組織發炎﹑白內障﹑動脈硬化等疾病﹐有預防的效果。另外﹐它能通過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能保持神經與血管系統功能的健全﹐降低中風發生的機率。

磷蝦油中﹐除了有EPA與DHA不飽和脂肪酸與蝦紅素之外﹐還有磷脂質(Phospholipids)是人體形成磷脂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PC)等的原料﹐磷脂質極易被人體吸收﹐對人體健康而言﹐磷脂質比甘油更珍貴﹐磷蝦油可以算是一舉數得的營養品。


發炎是免疫系統自我防衛的方法﹐但發炎本身就是一把雙面刃為了促成發炎﹐身體要付出相當慘痛代價。目前許多研究發現﹐細胞本身的基因變異﹐仍嫌不足﹐癌化必需要靠週圍細胞的協助。在支助癌症的嫌疑犯中﹐以慢性組織發炎涉嫌最大﹐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發炎反應的確提供癌細胞生長有利的環境。此外﹐研究還發現﹐許多止痛或消炎的藥物﹐同時也具有預防或抑制癌症發生的效應。只是目前仍缺少足夠的證據與數據﹐充份證明此假說。如果此假說獲得證實的話﹐這對癌症的起因﹑預防與治療﹐將會引起革命性的變化。

在此值得一提的就是﹐止痛藥阿斯匹靈與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相互配合﹐能協助身體﹐合成一種名為Resolvin D3的分子,這種分子在發炎地帶的持續存在﹐能減輕由肺部、心臟或關節等疾病﹐所引起的發炎狀況。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都有相當大的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