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中風的簡介(Stroke)


 
中風的簡介
 

中風是高居全美死亡率的第三位。主要是由陳年累積的脂肪性凝結物或凝血塊/血栓(Blood Clot)﹐阻塞了通往腦部血管的血液﹐導致腦部組織的傷害甚至壞死所造成的

栓塞物(Embolus)的種類很多﹐譬如因凝血形成的凝血塊/血栓(Thrombus)脫落﹐脂肪性凝結物﹐氣體﹐羊水﹐寄生蟲﹐微生物感染﹐手術後的殘存物﹐靜脈脫落的瓣膜碎片﹐甚至破碎的癌細胞組織等﹐都可以叫做”栓塞物”﹐這些物質的存在﹐均有可能阻塞血管或防礙血流。

如果出自凝血形成的凝血塊或血小板凝集物﹐稱為血栓(Thrombus/Blood clot)﹐它大多是固定在血管壁上﹐通常沉澱在血管狹窄的部份﹐阻止血流的暢通。

當血栓部份從血管壁剝落或破損時﹐就形成栓塞物﹐在血管中隨著血流﹐可以被帶到身體各部位。目前看來﹐栓塞物和血栓這兩名詞﹐已經習慣性的被大家混用﹐有關血栓的形成﹐請參閱心肌梗塞症的簡介一文。

通常中風來的十分突然﹐甚至事發之前﹐毫無徵兆。中風常能剝奪人的言語能力﹐造成局部或全身癱瘓﹐因而改變整箇人生。事實上中風帶來的威脅並非想像中可怕。若能了解其中原委﹐事先防患得宜﹐必能將中風所造成的傷害﹐降至最低的限度。

當今研究學者一直不斷地在探討﹐如何預防和降低中風﹐以及血管循環系統所引起的損害。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對高血壓和膽固醇的控制。能穩定地控制住高血壓和膽固醇﹐也就掌控了中風的兩大危險因素。有關高血壓和膽固醇的資訊﹐請參考高血壓的簡介和膽固醇的簡介兩文。

中風是老人疾病的一種。年齡超過五十五歲以上的人群裡﹐一般中風的機率比年輕人高出一倍。隨著年齡的增長﹐中風的機會也相對地增加。 中風造成死亡的比率﹐也更有明顯上揚的趨勢。有關老化的種種﹐請參考老化的探討一文:

http://jiajiahealth.blogspot.com/2009/02/aging.html

中風大體上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就是腦血管阻塞﹐又稱腦梗塞。另一類是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就是腦血管破裂﹐俗稱腦溢血。總之﹐百分之八十五的中風屬於梗塞性﹐出血性中風的發生機率大約佔百分之十五。


中風發作時﹐症候通常能持續二十四小時以上。如果症狀持續不超過九十分鐘﹐則稱為短暫(輕微)中風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短暫中風如急救得當﹐患者的傷害大多可以復原﹐不會留下永久性的損害。

缺血性中風又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血栓性阻塞,大半是心臟或血管有問題。高血壓﹑靜脈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心律不整或心房(耳)顫抖(Atrial fibrillation)的人﹐很容易造成血管壁腫塊的剝離﹐栓塞物隨著血液流動﹐流到腦部血管形成阻塞。

另外一類是膽固醇的沉澱﹐使得血管慢性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形成腦血管壁腫塊(Plaques)﹐造成血管狹窄與血流不通暢。其中又以頭頸部血管鈣化腫塊的異常﹐導致腦中風的機會最大﹐如果發現頸部血管血流有雜音時﹐要特別提高警覺﹐以防中風。如果懷疑自己可能有心血管疾病時﹐不妨做踝肱指數(Ankle-Brachial Index﹐ABI)與心踝血管指數(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的測試﹐以明瞭血管阻塞和硬化的程度。


腦血管阻塞不通會直接影響到局部腦細胞氧氣以及養份的供應。腦細胞在缺氧和養份不足的情形下會有大量的麩胺酸(Glutamate)的聚集﹐麩胺酸能刺激周遭的神經元分泌氧化氮(Nitric oxide)﹐這兩種物質的累積﹐會對腦細胞造成更大的二次傷害﹐使得腦無法維持本身的正常功能。通常出現的症狀與徵兆有﹕嗜睡﹑昏厥﹑失去平衡﹑雙重影像﹑語言困難如失語症(Aphasia)﹑面部痲痺﹑手指發麻﹑手腳不聽使喚﹐以及無法理解周遭發生的事物和情況等。如果腦內後方血管阻塞﹐則有失明現象。 

出血性中風通常是因動脈瘤(Aortic Aneurysm)或畸型血管破裂所引起的﹐血液溢出流到腦組織內﹐與腦脊髓液混合﹐比較不易凝結﹐因而產生腦壓增高的問題。腦部因為缺少肌肉組織﹐腦血管比身體上其他血管的管壁要薄﹐再加上腦血管分枝密集﹐在高血壓的情形下﹐血管薄弱的地方特別容易膨脹﹐形成動脈瘤。尤其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洗腎等病人,因其血管壁比較脆弱,或是血管內壓力大,血管壁結構單薄處,容易發生異常的拱出,而逐漸形成腦部動脈瘤。

腦溢血可分為先天性腦血管病變,如腦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型等。此種中風大多數發生在年輕人的身上
以及患有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老年人身上。這類的病患大多患有長期的高血壓,導致小動脈的管壁過度膨脹﹐失去彈性而變脆﹐血壓一高﹐動脈就會破裂出血。

由於血聚集腦部引起腫脹與腦壓增高﹐此類中風患者經常出現嚴重頭痛﹑頭暈﹑嘔吐﹑虛弱﹑眼睛歪斜﹑精神錯亂﹑無法言語如失語症(Aphasia)﹐甚至出現類似癲癇或昏迷的症狀。第二種先天性出血性中風,主要是先天的血管問題所造成的,如因動靜脈畸形所造成出血性腦中風﹐有時會出現類似血性中風的症狀。

另外還有一種是發生在老年人跌倒,頭部撞傷所造成蜘蛛膜下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淤血滯留在蜘蛛網膜與腦軟膜(Pia Mater)之間。如果出血情況嚴重﹐致死率非常高﹐患者會先陷入昏迷與瞳孔放大狀態﹐然後離開人世。

腦溢血的急救﹐除了要止血與清除汙血之外﹐醫生還要應付由腦腫(Hematoma)﹐所產生的腦壓問題﹐如果無法維持適當的腦灌流(Cerebral Perfusion)﹐病人的腦部會受到第二次傷害。一般來說﹐死亡率在腦溢血的老年人中﹐比腦梗塞的患者要高﹐但腦梗塞病人的致殘率﹐要比腦溢血的患者高出很多。

如按照中風後傷勢的輕重來分類﹐中風的傷害可分為短暫性和永久性兩種。短暫性中風包括﹕隱性小中風(Silent Cerebral Infarcts﹐SCI)與(輕微)中風(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隱性小中風通常沒有特定的症狀而被患者忽視﹐這種小血管阻塞所造成的小梗塞﹐除了可經由精密儀器如腦部磁振造影(MRI)檢查出來之外﹐受害人幾乎無從得知。這些累積下來的腦損傷﹐是日後嚴重中風與腦退化﹐如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的肇因。

(輕微)中風﹐大約可持續數秒至兩﹑三分鐘。患者本身神志清醒﹐多半休息片刻後可完全恢復。輕微中風發作之後﹐有時也會有莫明的頭痛。中風復發時的症狀並非一層不變﹐經歷初次中風患者﹐請特別留意中風的再訪。

如果因中風帶來腦細胞永久性的傷害﹐能使某些器官與功能永久喪失。在中風發生後兩三天之內﹐由於腦壓不穩﹐病患的神志是時醒時昏。如果不能及時治療﹐腦壓偏高不下﹐病患多半會陷入昏迷﹐進而回生乏術。

如果以廣義的來看中風的話﹐還可以包括大腦以外的器官﹐譬如小腦﹑腦幹﹑脊椎﹑耳朵(內耳)﹑眼睛﹑腸中風等。只是此類中風所佔有的比率相對較低。若以小腦為例﹐症狀有:嚴重暈眩﹑失去平衡﹑無法進食﹑嘔吐﹑肌肉無力﹑意向性顫抖﹑眼球震顫﹑動作遲鈍﹑協調不良等。小腦中風時﹐不見得上述症狀會統統出現﹐但與小腦相關的功能﹐如平衡﹑動作協調等﹐會受到影響。如果想了解中風與暈眩的關係,請參考昏暈的簡介一文。

若以腦幹[註一]為例﹐症狀有:嘔吐、吞嚥障礙﹑神智不清﹑呼吸困難﹑打嗝過久﹑平衡感差﹑眩暈等。雖然腦幹中風的機率﹐可能不到腦中風的十分之一﹐但是腦幹中風復原的機會﹐比一般腦中風要差。當腦幹中風時﹐不見得上述症狀會統統出現﹐但與腦幹相關的反射功能﹐如心跳﹑呼吸﹑血壓﹑體溫﹑吞嚥等﹐均會受到影響。

脈搏壓(Pulse pressure)= 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 - 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

正常的脈搏壓是30~50mmHg之間,當收縮壓與舒張壓相差大時,脈搏壓就會變高。脈搏壓高時,動脈血管壁承受較大的衝擊,増加動脈硬化及血栓的風險。高血壓的病人中,脈搏壓較高者,能提升腦中風、心肌梗塞、腎功能衰竭等的發生率。脈搏壓的高低除了受飲食及治療高血壓藥物等的影響外,也受其他因素所影響,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緊張、運動後、發燒、糖尿病、吸煙、某些心瓣膜疾病、動脈硬化等,統統會讓脈搏壓增高。然而甲狀腺功能低下、脫水、某些心臟衰竭、心瓣膜疾病等,則使得脈搏壓降低。

總之,脈搏壓增大,發生心肌梗塞或猝死的風險也增高。脈搏壓過高,然而舒張壓過低時,會對心腦與腎臟造成不良影響。脈搏壓過高,且收縮壓過高時,則代表血管硬化嚴重。因此,老年人在量血壓時候,要特別注意脈搏壓的變化。

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 + 1/3(脈搏壓/Pulse pressure)。

MAP必須維持在65mmHg與110mmHg之間,否則人體無法維持正常生理狀態。

MAP在急救醫學中和評估敗血症、創傷,和中風等相關。平均動脈壓是由心臟輸出量和總外周血管阻力所決定。一般人的平均動脈壓(MAP)必需維持在60mmHg以上;當平均動脈壓低於60mmHg時,將無法提供足夠的腦血流,以維持大腦正常功能。總之,一個心動週期中,動脈血壓的平均值,其數值反映了器官的血流供應量的多寡。例如

腦灌注壓(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 = 平均動脈壓(MAP) - 顱內壓(Intracranial Pressure,ICP)

正常情況下,腦灌注壓CPP必需高於70mmHg。一旦腦灌注壓(CPP)低於30mmHg就會有生命危險。

一般認為正常腦壓(ICP)界於0-15毫米汞柱(mmHg),通常在腦壓高於20毫米汞柱(mmHg)時,醫生才會進行較積極的降腦壓治療。如果平均動脈壓不變,顱內壓上升時,引起腦血流減少,導致腦機能障礙,需要緊急及積極的治療。許多腦腫瘤﹑腦外傷或中風等的腦部傷害,大多來自腦壓過高。

昏迷指數(Coma Scale)是以眼睛反應(1~4)﹑語言反應(1~5)﹑運動反應(1~6)三大項組成﹐正常人的昏迷指數質是滿分十五(4+5+6)﹐重度昏迷的人其指數範圍在三到八之間﹐中度昏迷的人其指數範圍在九到十二之間﹐輕度昏迷的人其指數範圍在十三到十四之間。


中風的危險


  • 短暫(輕微)中風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曾經有過輕微中風過的人﹐再度中風的機率非常高。千萬不能忽視輕微中風的症狀﹐因為它可能是下次中風的前兆。通常二度中風會發生在數月之後﹐也可能發生在數日之後。患者應該立刻做進一步的檢查﹐馬虎不得。如果想了解輕微中風的過程﹐請參考下列網頁的說明:

http://watchlearnlive.heart.org/CVML_Player.php?moduleSelect=tisatk


 
  • 高血壓
正常血壓的範圍是以收縮壓不超過120mmHg∕舒張壓不超過80mmHg為準。如果收縮壓超出140mmHg﹐舒張壓超出90mmHg﹐就算高血壓。一日之間﹐隨活動或心情的變化﹐
血壓會有所波動。血壓如持續性偏高﹐患者就該立即接受檢查和治療。高血壓患者中年以後﹐可能斷斷續續的發生許多隱性小中風(SCI)﹐當時往往由於隱性小中風
沒有特定的症狀而被忽視。 等到老年的時候﹐這些累積下來的腦損傷﹐可能已經是一般同齡正常人的三倍以上。血壓越高﹐中風的機率也越高。所以嚴格地控制血壓﹐才能徹底減低中風的發病率。此外中風發作時,千萬不可服用降血壓藥物﹐一則因為中風的起因未明﹐二則能影響中風的診斷。


  • 吸煙
吸煙會提高壞膽固醇(LDL)與降低好膽固醇(HDL)在血中的含量﹐容易加速膽固醇在血 管壁上的沉澱。香煙中的尼古丁或煙草化學物質會損害心臟血管,若血管出現裂痕,膽固醇便會快速積聚起來。許多研究報告已明確指出﹐吸煙與中風的關係密切。尤其是使用口服避孕藥又吸煙的婦女﹐罹患中風的比率特別高。戒煙可算是最理想地決擇。 

 
  • 糖尿病
糖尿病連同會引起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管硬化與體重過重﹐都是導致中風的因素。適度地控制住糖尿病﹐可以減緩糖尿病末期所引發的複雜併發症。由高血壓∕糖尿病造成眼網膜血管狹窄的患者﹐其中風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
 

如果服用藥物不當或運動過度﹐容易造成血糖過低﹐患者會有嗜睡與全身無力現象﹐需要馬上補充血糖﹐以免腦細胞死亡。

  • 高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
血血中膽固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高。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若過高﹐容易提昇血中膽固醇﹐增加血液的黏性﹐加速血管硬化與血管阻塞﹐降低血管壁的彈性與血液循環的順暢﹐引發血壓上升﹐因而造成中風。

  • 動脈硬化(Atherosclerosis)
動脈一般隨着年齡增長而逐漸失去彈性。 如果長期處在高壓之下﹐更能加速其硬化。這也是為何高血壓患者﹐必須及早接受治療的原因之一。具有冠狀動脈或血管病變
的患者﹐罹患中風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膽固醇與鈣等結合﹐形成血管壁腫塊﹐可阻塞血管。如果冠狀動脈阻塞﹐就可引發心臟病。如果腦血管阻塞﹐則為中風。此外腦內有澱粉樣蛋白(Amyloid)堆積的病人﹐如老年癡呆症的病人﹐其血管硬化的程度格外嚴重﹐容易發生腦血管破裂。


  • 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
此種現象與睡眠中呼吸失調有關。患者通常是在睡眠中遭遇短暫地呼吸停止。呼吸中止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血壓脈搏飆升。如果晚間睡覺鼾聲大作﹐輾轉反側﹐白天沒精神,最好到醫院接受檢查。此外﹐不妨購置呼吸輔助器﹐一旦呼吸停止﹐呼吸輔助器能自動將氧氣壓入肺中。 
 
 
  • 紅血球過高(Polycythemia)
紅血球數目過多﹐使得血液變濃與黏稠﹐足以降低血液循環的順暢。嚴重時可造成血栓﹐阻塞血管。

   
  • 心臟病
患有心臟病的人﹐罹患中風的機率也比較高。尤其以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與高(同)半胱胺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最為明顯。心房顫動是由於心房不正常的跳動﹐使得心房內血液無法全數壓出﹐造成血塊凝結與堆積在心房﹐一旦血塊被擠壓出心房﹐隨著血管流入腦子裡﹐停留在腦血管中﹐可引起腦中風。高(同)半胱胺酸血症是由於血中半胱胺酸濃度過高﹐造成血管內皮組織損傷﹐容易讓血管硬化﹐形成腫塊(Plaques)或血栓(Blood Clots)﹐阻塞血流﹐導致中風的發生。此外﹐能提高中風的心臟疾病有﹕風濕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病﹑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特別是有心律不整﹑心瓣膜病變﹑心肌梗塞者﹐都是導致中風的危險因素

 
  • 遺傳與其他疾病
如果直系親屬有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小板的病歷﹐或是先天性心臟血管疾病﹐最好能及早留意本身的血壓﹑膽固醇﹑高血小板﹐並且定時做身體健康檢查。

據研究發現﹐患有嚴重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其罹患中風的比率要﹐比平常人要高出很多。還有更年期接受荷爾蒙治療﹐或口服避孕藥﹐某些免疫系統疾病﹐偏頭痛﹐嚴重貧血﹐低血鉀﹐高尿酸等﹐都能提高中風的機率。

一般腦部有瘻管(Fistula)的病人,因瘻管會讓血管灌流壓力增高,嚴重時恐致腦出血,罹患出血性中風的機會高出正常人很多。

牙周病是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危險因素。可能是發炎與動脈硬化有關﹐口腔內細菌﹐如鏈球菌會由牙齦傷口進入血液中﹐病菌常會黏在心臟瓣膜,增生形成細菌性血栓,血栓剝落時﹐栓塞物能隨著血流流竄全身﹐阻塞血管。此外﹐人體經年累月接觸這些細菌,會造成慢性動脈發炎,增加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牙周病的細菌會使血管中的膽固醇與酯細胞結合,形成血栓塊。這些血栓可導致動脈硬化、中風、缺血性心臟病及冠狀動脈堵塞等心臟病的形成。
  
此外飲酒過度﹐非法服用或注射毒品﹐均可引發中風。營養不良﹐體重超重(肥胖)﹐年輕時曾經患有甲狀腺亢進或自體免疫性疾病﹐以及欠缺運動都是中風的誘導因素。還有節氣的變換﹐或氣溫劇烈改變時﹐最容易引起中風。婦女們在經歷更年期之後﹐要特別小心心血管疾病的身上﹐有關更年期的資訊﹐請參閱更年期的簡介一文。

讀者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利用下列CHA2DS2-VASc系統﹐來估計中風的機率﹕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充血性心臟病(衰弱)﹕1分
Hypertension( always 140/90 or above)/高血壓﹕1分
Age>= 75 years/如果年齡超過75歲﹕2 分
Diabetes/糖尿病﹕1分
Stroke(prior Stroke orTIA)/曾經有過中風﹕2分
Vascular disease/血管硬化﹕1分
Age 65-74/如果年齡在65歲至74歲之間﹕1分
Sex category: female/女性﹕1分

積分越高﹐中風機率越大﹐自己要更加謹慎才對。

中風症候的診斷

  • 短暫(輕微)型中風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通常需要徹底檢查身體﹐排除癲癇﹐偏頭痛﹐腦腫瘤﹐與眩暈的可能性。使用彩色都卜樂超音波掃描器(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或核磁共振血管掃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偵察頸動脈的狹窄部位﹐瞭解血管阻塞的情形。配合超音波心音圖(Echocardiogram)找出小血栓腫塊(Thrombus)的位置和源頭。因為小血栓腫塊
可造成腦血管局部狹窄﹐而誘發輕微中風。 


  • 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
如果年齡超過五十﹐又屬於高危險族群﹐就需要依據患者的病歷作適當的診斷擴散磁振影像(Diffusion-weighted MRI)可以用來區別血栓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此外,掃描也能用在鑒定血栓的部位。擴散磁振影像(Diffusion-weighted MRI)可以觀察在受損處﹐水分子移動的改變。灌注磁振影像(Perfusion-weighted MRI)可以觀察在受損處﹐血液或追蹤劑流動的速度。最準確的鑒定血管阻塞方式是血管導管攝影(Angiography With a Catheter)。大多使用在電腦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掃描無法明確診斷時。

  
  • 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
出血性中風的診斷與缺血性中風相似。主要靠腦部電腦斷層掃描(CT)和核磁共振掃描(MRI)來鑒定從腦血管溢出血液或血管破裂的部位。有時也可籍抽驗骨髓(Spinal taps)﹐以是否含有血液﹐作為診斷鑒定蜘蛛膜下出血的依據。

 
中風的治療

 

在治療方面﹐主要是保持呼吸道的暢通﹐控制相關併發症﹐維持血壓穩定。如果有腦壓過高的現象﹐應及時動手術﹐減壓力輕對腦部所造成的傷害

 
  • 短暫(輕微)型中風
抗凝劑藥物(Antiplatelet agents)最典型的代表是阿斯匹靈(Aspirin)。其功能是降低血小板的黏度和聚集﹐縮小血球的體積﹐減緩血液凝結。有關血液凝固(Coagulation)的資料﹐請參閱心肌梗塞的簡介一文。
  
血液稀釋劑(Anticoagulants)其功能是淡化血液(Blood thinner)﹐降低凝結蛋白質的濃度﹐使血液不易凝固。有關凝血反應(Coagulation)的資料﹐請參閱心肌梗塞的簡介一文。

最典型的代表是媧發靈(Warfarin)與肝素(Heparin)。心臟病患者所服用的口服抗凝血劑,如Warfarin,會抑制肝中凝血因子的形成,減少血塊及血栓發生的機會,素有「強力血液稀釋劑」之稱。常用於心臟瓣膜手術後、心臟有血栓、血塊、深部靜脈血栓、心率不整。但不適用在出血性中風。肝素不能分解纖維蛋白﹐因此無法溶解已形成的血塊﹐但能防止血塊繼續擴大。如有需要可接受手術治療(Endarterectomy∕angioplasty)清除血管阻塞


  • 缺血性中風
梗塞消除術(Thrombolytics therapy)是使用血栓溶劑藥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去活化酵素﹐籍此截斷在血栓塊中的纖維蛋白。當血管破裂或組織
外露時,血小板、白血球、紅血球會陸續靠攏凝集,此時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會轉成纖維蛋白(Fibrin),能凝聚血球﹑血小板等
讓血液凝固。

當阻塞血管的栓塊溶化分開時﹐即可恢復血流通暢。但如梗塞形成過久﹐則溶化血栓的效果不彰。因此延遲中風病患的治療﹐ 會大大降低梗塞消除術的功效。通常在缺血性中風發生的三小時之內﹐及時地接受治療﹐才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血栓溶解劑的最大副作用就是引發其他部位的出血﹐大約有百分之四的人會有出血現象。由於八十歲以上的病人容易有胃腸道出血現象,所以被認為是高風險的族群,而避免施行此治療術。此外﹐出血性中風﹐近期曾患有中風或血壓過高的病人﹐不適合使用血栓溶劑藥物的治療。

一般缺血性中風的患者,其顱內壓(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上升的速度,比較緩慢,通常在發作後第三天到第五天之間,才會到達頂峰。然而腦梗塞的區域越大,顱內壓越高。比較輕微的腦梗塞,則不會引起致命的顱內高壓。

除了心房顫抖(Atrial fibrillation)的病人外﹐預防二度中風,抗血小板藥物是不可或缺的治療藥物﹐雖然此藥物無法改善目前中風的病人的病情﹐但對再度中風有防護的功效。

頸動脈內部清除手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是清除頸動脈內的阻塞與沉積物﹐頸動脈是通往頭部最主要的血管﹐保持頸動脈的暢通﹐往往是防患二度中風最佳的方法。
﹐使用一條導管(Catheter)頂頭有氣球來協助安置鋼絲圈支架(Stent)﹐藉氣球的膨脹和收縮來打通血管的阻塞。當鋼絲圈支架固定後﹐取出氣球﹐鋼絲圈支架則遺留在狹窄的血管部位﹐以保持血液的通暢﹐增加血液在血管中流量。

高壓氧治療主要是搶救腦與神經,免於永久性的傷害,尤其是腦外傷或腦梗塞的病人,可以延長緊急治療的黃金時間,降低因缺氧對組織造成的傷損,能促進腦血管收縮,降低顱內壓。同時高壓氧治療,對中風本身的治療或日後患者的康復,都有相當程度的幫助。只是高壓氧治療的限制很多,是否使用於治療,必需經過專家的評估。
 

 
  • 出血性中風
基本上治療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是十分相似的﹐都必須注意患者的呼吸﹑心律﹑血壓以及身體狀況的穩定。儘量減少搬動病患﹐最好是讓患者安靜地平躺休息。千萬不能提供抗凝劑(Antiplatelet agents)或者血液稀釋劑(Anticoagulants)等藥物給病﹐因為這兩種藥物會促進受傷部位出血

如果想減輕患者的症狀﹐可使用抗嘔吐(Anti-nausea)以及抗癲癇(Anti-convulsants)藥物。降低腦壓藥物(如Diuretics與Mannitol)之使用﹐Diuretics是利尿劑﹐可以減少體液﹐Mannitol是高滲透壓劑(Osmotic Diuretics)﹐可以降低腦壓。若出血區範圍擴大﹐須使用鈣離子拮抗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藥物如(Nimodipine)等﹐以降低因血管痙攣
(Vasospansm)所造成的損害。總之﹐對腦內血腫(Intracerebral hematoma)的患者必需儘快進行手術治療﹐降低腦壓﹑清除淤血與破損的血管瘤﹑徹底止血﹐才能收到治療的效果。

通常出血性中風發作之後,能造成顱內壓(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快速上升,在24小時左右會到達頂峰,同時因為腦水腫的出現,會在第三天左右,出現第二次的顱內壓的高峰期,患者或家屬要特別小心,最好要求院方,讓病人在加護病房中,觀察三天以上,以免發生意外。

中風發作之48-72小時內,稱之為急性期,要注意病人生命象徵的細微變化。只要急救之後﹐病情與生命現象穩定﹐家屬可以與腦神經科醫生研究﹐是否能讓中風患者﹐接受高壓氧氣治療﹐這對患者的復原或日後復健﹐可能有所幫助。

中風發生時,儘速通知急救單位和醫院。讓病人平躺,如果有需要,可以稍微墊高其頭肩部。如病人有困難呼吸的話,不妨採半坐臥方式。千萬不要隨便移動或搖動病人。儘量保持病人身體溫暖。不要餵食水份或藥物。

有些民間偏方常鼓勵﹐在患者手指末端扎針放血﹐以舒緩中風的症狀﹐或使患者恢復意識。實際上扎針放血的舉動﹐並不能改善中風的病情。如果因放血而延誤就醫﹐一旦錯失中風患者黃金3小時內的搶救時機﹐中風病情會更行惡化﹐讓治療中風更加困難。


  • 復健治療
在中風後需要評估身體器官受損情形﹐制定復健計劃。復健治療能讓患者逐漸恢復失去的生理功能。治療內容大多包括認知訓練﹑運動﹑按摩﹑電療﹑水療等。主要是訓練正常的腦部去取代功能喪失腦部的作用。復健可在中風患者出院或者在接受治療兩﹑三天後開始﹐通常需要安排一連串的長期訓練。家人的支持與病人本身的堅強意志力﹐是確保復健成功的秘訣。有些老年人在中風治療與復健後﹐仍會出現憂鬱症(Depression)或情緒失控。病人家屬應該特別諒解與留意。

目前有許多神經調節治療法(Neuromodulation)﹐運用逆行性神經協調作用(Antidromic Neuromodulation)的原理﹐來訓練現有正常的腦細胞﹐逐漸取代受損細胞的功能﹐可恢復或重建受創後不協調的神經系統﹐以加快復健的速度﹐並且擴大復健的效果。

如果病情已經到了末期﹐家屬可以向醫生要求﹐讓病人接受安寧療護(Hospice Care Services)的照顧。這是聯邦政府醫療保險﹐所提供的服務項目之一﹐華裔人士大多不知道有此服務。如果提出申請獲准之後﹐家屬可以從容安排後世﹐病人也可以在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程上﹐走的瀟灑與有尊嚴。

以下是
提供有關安寧療護服務資訊的華人非營利機構:


中風的預防


  • 中風的前兆
中風的發生之前,通常會有某些異常症狀,例如面朝某一側睡覺時,會出現流口水;睡著之際,被口水或者痰嗆醒;用字或語言表達困難;顏面肌肉痲痺;突然眼前一黑,但持續時間不長;頻繁的出現打哈欠,嗜睡,精神不振等現象。身體一旦出現上述的異常現象,就要提高驚覺,最好接受醫生的檢查。

若有半身突然的出現無力﹐面部或四肢麻痺﹐單眼視線模糊﹐語言操作困難﹐喪失理解能力﹐突發昏厥﹐身體平衡與協調失控﹐無由頭痛﹐吞嚥困難﹐心智糊塗﹐噁心想嘔吐﹑瞳孔放大畏光等。這些症狀大多與腦外錐體系統(Extrapyramidal system﹐EPS)基底動脈缺血有關。當有上列癥兆出現﹐必需小心留意﹐最好通知醫生﹐接受進一步的檢查。當情況嚴重時﹐要緊急通知救護車﹐並讓病患舒適的躺下
等待救援。避免強迫患者服藥或吞嚥飲料。如果救護車無法及時趕到﹐應急速將病患送往急診室接受治療。如果可能的話﹐請把患者醫生的名字及聯絡電話與平時服用的藥物一併帶到醫院。

下列網站提供幾個中風發作之際﹐最常見的警訊:
http://www.stroke.org/understand-stroke/recognizing-stroke/act-fast
請將FAST[註二]熟記於心﹐以便及時將病患送醫﹐接受中風的急救與治療。

平時可以藉助簡單的單腳平衡運動﹐及早發現出腦部的退化或疾病。健康的人至少應該維持單腳平衡10秒以上。無法通過這種自我測試的人﹐要特別注意中風襲擊的可能。
 


  • 適度運動
適度運動能增進心肺功能與促進血液循環。又可提高血中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俗稱HDL)與降低血中壞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俗稱LDL)的含量。此外﹐維持體重也要靠適度運動。儘量避免進入欠氧的環境﹐例如潛水或者登高。不要涉足溫度差距大的區域﹐例如土耳其浴或是三溫暖等。

  • 注重營養與避免脫水
尤其是對脂肪的攝取要特別留意。儘量避免食用過量的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類(Trans fat)食品。飽和脂肪酸會提升體內壞膽固醇(LDL)﹐如豬油、牛油、肥肉等,而食品如油條、炸薯條、炸雞塊、中式糕點製作常常會使用此類油脂,宜少食用。反式脂肪酸:人造奶油雖然來至純植物油,但植物油在加工過程產生反式脂肪酸,食用後會造成血膽固醇上升,例如瑪究琳、人造奶油、奶精、烤酥油等。此外﹐市售食品如餅乾﹑奶油蛋糕、奶茶、酥皮類點心麵包、油炸洋芋片等,在製作過程中經常會使用這類油脂﹐最好儘量減少食用。
 
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類食品﹐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壞膽固醇(LDL),例如花生油、橄欖油、油菜籽油及堅果類等。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促進體內膽固醇的代謝,降低血膽固醇,例如苦茶油、芥花子油、亞麻仁油、花生油等。魚油中富含EPA(Eicosapentaenoic Acid)、DHA(Docosahexaenoic Acid)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凝血及降血壓的功效,高血脂及高血壓患者可選擇此類油脂。但這類油比較不安定,在高溫油炸下容易被分解破壞﹐最好烹飪方式是水煮或清蒸。

二十二碳五烯酸(Docosapentaenoic Acid,DPA﹔22﹕5)能清除血液中,有害的低密度膽固醇(LDL),防止動脈粥狀硬化,修補受損血管,防止血斑附著及產生血凝塊(血栓),對預防血管栓塞、冠心病、中風等,功不可沒。主要存在於海洋哺乳動物的油脂中,以海豹油中的含量最多。有關Omega 3(ω3)系列和Omega 6(ω6)系列不飽和脂肪酸的資料,請參考止痛藥的簡介一文。如果想進一步了解保養知識,不妨閱讀維他命的簡介,與膽固醇的簡介。


葡萄種子萃取物(Grape seed extract)﹐是多酚類的一種。其主要成份是含有前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與白藜蘆醇(Resveratrol)。可防止血管硬化(Atherosclerosis)與抗炎﹐是一種保持青春與活力的優良抗氧化劑。

此外﹐要避免食用含有防腐劑﹐如硝酸鹽等的食物﹐尤其熱狗﹑香腸與臘肉等﹐能加速血管硬化。經常飲用人工糖精飲料的人﹐中風機率高﹐詳細原因目前仍在研究當中。紅肉除了飽和脂肪酸或膽固醇高之外﹐內含有豐富動物性鐵蛋白﹐攝取過量﹐會提高血液的黏稠度﹐降低血液流動性。罐頭食品或冷凍食物通常含有超高的鹽份﹐能引起血壓高與水腫。要預防中風﹐上述食物統統應該在禁止食用之列。

年齡過半百的人,平日要經常補充水份,減少身體發生脫水的情況。尤其夜晚睡眠水份蒸發的時間比較長,容易導致血管狹窄處收縮,而發生缺血性中風,因此,在睡前不妨飲用~200cc的溫開水,讓血管保持彈性,來預防缺血性中風。


  • 控制血壓﹑血糖﹑血脂
定時體檢並防止血壓﹑血糖﹑血脂過高﹐與好膽固醇過低
    • 血壓收縮壓不超過120 mmHg∕舒張壓不超過80 mmHg
    • 血糖不超過100 mg/dl,或者醣化紅血素(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在5.7以下。有關醣化紅血素的詳情,請參考糖尿病的簡介一文。
    • 三酸甘油脂不超過150 mg/dl﹐膽固醇總量不超過200 mg/dl
    • 好膽固醇(男性HDL>40 mg/dl﹔女性HDL>50 mg/dl)。有關血脂肪的詳情,請參考膽固醇的簡介一文。

服用藥物控制血壓和膽固醇﹐養成每日測量與記錄血壓和心跳次數﹐如有異常現象﹐應予特別留意或者咨詢家庭醫生的意見。平日對糖﹑鹽﹑脂肪的攝取要特別留意。多吃水果﹑蔬菜與高纖維食物﹐常喝水防止身體脫水。

目前除了控制血壓之外﹐沒有適當預防隱性小中風的方法。有些醫師建議服用低量的抗凝劑藥物如阿斯匹靈(Aspirin)來防止中風。抗凝劑藥物的功能是降低血小板的黏度﹐縮小血球的體積﹐減緩血液凝結﹐近而減低血管形成小阻塞的可能。如果已經患有高血壓﹐而且脈搏壓(Pulse pressure)過高的話﹐要特別留意防範中風﹐因為這可能是動脈硬化(Atherosclerosis)的結果。


  • 充份休息睡眠
充份休息避免壓力和煩惱﹐心情保持輕鬆愉快﹐晚間給自己充足睡眠﹐充實生活﹐熱心公益事業。儘量避免情緒激動﹐樂天知足。此外﹐冬天夜間睡眠時﹐要注意身體的保暖﹐身體寒冷時﹐血管容易收縮﹐昇高血壓﹐引起中風。

  • 保持口腔衛生與防止疾病
某些口腔內的細菌﹐能藉著牙齦出血時﹐進入血管﹐引起心臟內膜炎﹐病菌常會黏在心臟瓣膜,增生形成細菌性血栓,血栓剝落時﹐栓塞物能隨著血流流竄全身,導致血管壁的發炎與動脈的硬化,提高腦中風的機率。要預防感染流感或感冒﹐以及一些能造成體內發炎反應的疾病。因為任何嚴重發炎反應﹐都能加重心臟﹑肺臟與腎臟負擔﹐會增高老年人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 

  
  • 避免受傷
老年人因血管壁缺乏彈性,容易因突然從床舖上或低姿勢站立起來而產生「體位性低血壓」,尤其解完小便,不再尿脹了,血壓就降得更低,而昏倒在廁所,或因而跌倒、骨折、外傷等。所以患者欲從臥姿站立起來之前,需先坐勢數分鐘,讓血壓的調節適當之後再站立起來。合併有神經障礙或身體缺陷的患者,行動不靈活而容易跌倒,或意外傷害,宜多留心照顧,床鋪不宜太高,地板不宜太滑太硬等。

  •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Carotid Endarterectomy)
許多醫學研究發現﹐年長者頸動脈內經常會有斑塊的阻塞﹐血小板凝塊的附著﹐血管壁淤積的血栓﹐或膽固醇滯留的碎片等情形的存在。在這種頸動脈狹窄的情況下﹐斑塊容易脫落或阻塞頭部動脈血液的流通﹐而導致中風。清除頸動脈內膜粥樣硬化斑塊﹐可以有效地減少﹐因斑塊脫落﹐所引起的腦血管阻塞。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對患有動脈硬化的老年人﹐特別有預防中風的功效。此外﹐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病人﹐其體內的斑塊﹐通常含有較大的脂質核心(Lipid core)﹐容易由血管壁脫落﹐而造成腦血管的阻塞。因此﹐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也是COPD患者﹐非常值得考慮的選項。


  • β-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
TGF-β是一群多功能的蛋白質分子﹐能控制細胞生長﹑分化﹑凋亡等生理反應。TGF-β在心血管疾病中﹐擔任保護角色﹐TGF-β濃度愈高﹐罹患心血管疾病機會愈低。TGF-β的促進劑可以軟化已經硬化的血管﹐在預防中風上﹐可能比傳統降低膽固醇藥物的功效﹐更具有開發的潛力。

  • 中風與腦腫瘤的區別
中風與腦腫瘤的症狀﹐十分相似﹐大多有頭痛﹑噁心﹑嘔吐﹑肢體無力﹑意識模糊等現象中風患者的頭痛則缺乏固定的形式。腦腫瘤所造成的頭痛通常是漸進式或區域性的﹐有時會讓人從睡眠中痛醒。或者頭痛發生在起床以後。其次﹐中風患者發作時期﹐一般的情況十分嚴重﹐但在治療後情況會趨於穩定或減輕。腦腫瘤的患者剛好相反﹐各種症狀是逐漸加重﹐到最後情況才會十分嚴重﹐必需接受治療與鑒定﹐病情本身需要長期治療。除此之外﹐腦腫瘤患者的腦壓增加時﹐血壓增高﹐為了平衡腦壓﹐心跳次數反而減少﹐如果心跳次數增加﹐可能頭盧內部有出血狀況。有關腦腫瘤的質料﹐請參閱“腦瘤的簡介”一文。

下列是有關中風資訊的網站﹕


http://www.stroke.org/
http://www.strokeassociation.org/
http://www.medicinenet.com/stroke/article.htm
http://www.ninds.nih.gov/disorders/stroke/stroke_needtoknow.htm

[註一]

腦幹(Brainstem)位於大腦下方﹐小腦前方。由中腦(Midbrain)、橋腦(Pons)、延髓(Medulla)三部分所組成。上接間腦﹐下接脊髓。腦幹是協調複雜生理反射的控制中心﹐包括瞳孔收縮﹑心跳﹑呼吸﹑血壓﹑體溫﹑吞嚥等﹐是維持人體生命現象﹐非常重要的器官。

[註二]FAST

Face(臉部):觀察患者臉部或嘴角,是否歪斜及不對稱。
Arm(手臂):患者雙手平舉時,若其中一隻手臂無法平舉,表示手臂肌肉無力,或動作有無法協調的現象。
Speech(說話):請患者說一句簡單的話,若無法表達或口齒不清,代表說話(或語言能力)受到影響。
Time(時間):如果有上述任何一種異常症狀出現,馬上記下症狀發生的時間,並盡速送醫急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