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心肌梗塞症的簡介(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心肌梗塞症的簡介



當最新鮮的血液由左心室被壓出時﹐第一個受惠的器官就是心臟本身﹐心臟由三條冠狀動脈來提供心肌所需的血液﹐它們分別是﹕左前降枝動脈(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右冠狀動脈(Right coronary artery)與左迴旋枝動脈(Circumflex artery)。通常心肌梗塞都發生在左心室﹐尤其是靠近心尖的左心室前方部位﹐主要是由左前降枝動脈提供血液。其次是左心室後方﹐主要是由右冠狀動脈提供血液。最少發生的地方是左心室側壁﹐主要是由左迴旋枝動脈提供血液。


心臟缺血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冠狀動脈被腫塊(Plaques)栓塞物(EmboliBlood Clots)[註一]所阻塞。至於有關栓塞物(Embolus)與血栓(Thrombus/Blood Clot)的區別﹐請參閱中風的簡介一文。

腫塊通常是由膽固醇﹑細胞﹑纖維蛋白(Fibrin)﹑鈣的沉澱物所構成﹐附著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管徑變窄
。這就好像青春痘長在皮膚上﹐只是血管表皮比皮膚要薄太多了﹐而且容易破損。如果血管壁內皮或血管腫塊頂端受損的話﹐凝血反應會自動啟動﹐血小板就被活化﹐加上纖維蛋白的聚集﹐如果血栓剝離血管壁﹐就能形成栓塞物(Emboli或Blood Clots)﹐隨著血液流動﹐最終會阻塞某處小血管的血流。總之﹐血栓是由血管壁或腫塊受損之後的產物﹐在血栓形成過程中﹐通常有血小板的參與。血栓應該算是凝血系統失衡﹐例如先天性的缺乏抗凝血酶﹐所形成的血塊。血栓可以阻礙靜脈或動脈中血液正常的流動,也有可能從血管壁上脫落下來,隨血流卡在腦部﹑心臟﹑肺臟或其他重要的器官的動脈中,造成致命的血栓栓塞。

一般而言﹐含脂質(Lipid)多的腫塊﹐質地脆弱容易破裂﹐但是含纖維質(Fibrin)高/脂質(Lipid)少的腫塊﹐則比較堅固。此外﹐血管壁的慢性發炎﹐也會增加血管內皮或腫塊破損的機會。因此﹐年長的人士應該嚴格控制脂肪物質的攝取﹐儘量避免三高。

動脈血管不通暢的部位﹐會因過度張力的作用﹐容易發生痙攣與收縮﹐
輕則心絞痛(Angina)﹐即心肌缺氧。重則是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MI)﹐即心肌壞死。


一般心絞痛初期的患者﹐只有在劇烈運動或情緒激動等時刻﹐才會感覺胸悶﹑胸口疼痛﹑出冷汗﹑呼吸不順等症狀﹐休息片刻﹐症狀會自動減弱或消失。以冠狀動脈阻塞而言﹐一般要到約50%血流量受到影響﹐才會在激烈運動後﹐出現心肺功能不足的明顯症狀。

如果拒絕治療﹐病情會逐漸加劇﹐患者會出現不定期的心絞痛症狀。一旦發生心肌梗塞﹐病患會有劇烈的胸悶與胸痛﹑喘氣﹑呼吸困難﹑全身冒冷汗﹑臉色蒼白﹑手腳發冷﹑脈搏與心跳不穩﹑頸部或左肩膀發麻或僵硬等﹐需要馬上送急診。

總而言之﹐冠狀動脈心臟病(或稱冠心症)是由於冠狀動脈血管內膜﹐因腫塊(Plaque)的堆積,造成血管內膜局部狹窄,影饗血流的通暢,所導致心肌缺氧的疾病。根據其危險的程度﹐可分為﹕無症狀缺氧(Silent ischemia),穩定型心絞痛 (Stable angina),不穩定型心絞痛 (Unstable angina),急性心肌梗塞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和猝死 (Sudden death)等。


一旦腫塊從血管管壁受損﹑破碎﹑壞死或鈣化時﹐破損部位就形成栓塞物或血塊﹐血栓形成本來是一種人體正常的凝血功能﹐栓塞物通常可隨著血液在血管運行﹐行經口徑小的血管﹐可能造成血管的阻塞。但血管內壁的內皮細胞能分泌一些溶解血栓物質,從而保持血管暢通。如果栓塞物形成過多或血栓體積過大﹐血管硬化失去彈性﹐自體管壁內皮細胞分泌溶解血栓物質不足﹐就可能造成血管阻塞。總之﹐血栓的形成與(1)血流異常如血管分歧或阻塞﹐心臟功能不健全等﹐(2)血管壁異常如血管硬化或發炎等﹐(3)血液成份異常如凝血元素的變異﹐血脂肪過高﹐或凝血生化反應的改變等有關。


隨著歲月的增長﹐冠狀動脈會出現粥狀硬化﹐冠狀動脈的管徑會變得狹窄﹐血流量也為之減少。在經常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和養份供應之下﹐心臟肌肉細胞會因此而逐漸壞死或纖維化(Fibrosis)﹐最終導致心臟無法持續其正常工作﹐此類疾病統稱為缺血性心臟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或簡稱為冠狀動脈心臟病。

心肌纖維化(Myocardial fibrosis)是由中度至重度的冠狀動脈狹窄,引起持續性的心肌變化,與反覆性的心肌缺血缺氧,所造成細胞外基質的增加(纖維化的結果),逐漸發展而成的。一旦心臟的肌肉組織硬化與缺乏彈性,便不利於心肌收縮,終至心臟衰竭。


通常心肌缺氧的原因有﹕

(1)如果冠狀動脈被堵塞﹐導致心肌壞死﹐這就是急性心肌梗塞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2)心臟肥大或肥厚﹐導致冠狀動脈供血量不足需要。這種情形﹐有來自先天性的遺傳﹐也有來自後天心臟的過度勞累。

(3)麻醉劑﹑休克﹑失血過多﹑脫水等造成血壓過低而供血量不足。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與動脈壁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有直接的關係。動脈壁粥狀硬化是因為動脈壁表皮細胞受損﹐容易造成低密度脂蛋白(LDL)脫離血液保護﹐被體內自由基氧化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俗稱壞膽固醇的沉澱﹐這些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對細胞有傷害﹐能引起發炎反應﹐進而吸引白血球聚集。此外﹐受損血管壁內皮細胞分泌溶解血栓物質不足﹐也是加速血管阻塞的原因。如果對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有興趣的話﹐不妨參閱下列網站:
http://cardiovascular.8e.com.tw/index12.html

LDL-C可以再分成兩類:大顆粒(Large Buoyant LDL,lbLDL)與小顆粒(Small Dense LDL,sdLDL)。其實LDL是一群大小不一樣的顆粒所組成,真正造成血管硬化的,是體積比較小、密度比較高的LDL,它們可以輕易的鑽進血管壁中,容易被氧化,造成斑塊及硬化,sdLDL半衰期長,很難在膽固醇代謝過程中被清除掉。因此,只注意LDL全量,很難得知血管硬化和阻塞的真正情況,必須從超壞膽固醇sdLDL來重點監控。小顆粒(sdLDL)的形成大多是因為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尤其是攝入過量的蔗糖和果糖,也就是在糖類轉化成脂肪的生化過程中。有些研究認為,大的低密度脂蛋白lbLDL,甚至可以抗氧化。至少到目前為止,因為lbLDL的半衰期短,科學家認為ldLDL是無害的。飽和脂肪會增加整體LDL,但是也會增加lbLDL的比例。

在對LDL的監控中,不妨包括超壞膽固醇sdLDL的檢測,因為唯有sdLDL數值偏高的話,才算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近年來心臟學有個很重要的觀念,為LDL負擔(LDL burden LDL-年)。每個人的心血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LDL如同垃圾,會堆積在如同廢棄場的血管壁上。一旦LDL垃圾多到廢棄場容納不下時,廢棄場就會出現堵塞問題。當LDL負擔超過7gm/dL這一極限數字時,心臟病就會出現發作的可能。假如一個人從小到大的LDL,都保持在200mg/dL,那麼到35歲時,他的LDL負擔=LDL含量乘上LDL的累積年數=200mg * 35=7000mg=7gm,也就是說35歲以後,隨時有可能出現血管阻塞的疾病。

紅肉除了富於動物性飽合脂肪酸和膽固醇之外,還含有大量的左旋肉鹼(L-Carnitine),膽鹼 (Choline),卵磷脂 (Lecithin)等,而過多的左旋肉鹼會被大腸裡的細菌,分解成三甲胺於Trimethylamine,TMA),而三甲胺會被肝臟轉化成三甲胺-N-氧化物(TMAO)。TMAO會促進動脈壁斑塊的形成,從而導致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因此,紅肉等動物性的蛋白質,年長者不要攝取過量,以免加速血管的阻塞。此外,要儘量調整腸道內微生物的生態平衡,增加消化系統內益生細菌所佔有的比率,減少TMAO的形成,這樣才能預防心臟與血管疾病的上身。

氧化壓力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測定﹐就是傳統式檢測自由基的方法﹐透過測試尿液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多寡﹐可以了解體內脂質過氧化的程度﹐也可以估計細胞氧化受損的情形。體內MDA累積越多﹐代表氧化傷害的程度越嚴重﹐體內MDA形成的速度越快﹐表示身體抗氧化能力越差。因此﹐MDA可影響膽固醇的代謝﹐能加速動脈血管的阻塞﹐導致冠狀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總之﹐MDA的含量﹐可做為脂質過氧化作用的指標。


高血壓﹑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以及吸煙等都能加速此沉澱的速率。 當大量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攜帶膽固醇(LDL-C)﹐穿過動脈內膜﹐進入血管壁表皮與平滑肌肉之間時﹐膽固醇便會堆積在那裡。膽固醇屯積過多之後﹐可造成血管內膜的內皮細胞受損﹐內皮細胞會釋出細胞激素﹐招引單核白血球(Monocyte)﹐來修補動脈壁的創傷。一旦單核白血球轉變成巨噬細胞(Macrophage)後﹐巨噬細胞就擔任起清潔工的責任﹐吞噬鄰近沈積的膽固醇﹐最終變成裝載膽固醇的泡沫細胞(Cholesterol Laden Foam Cell)﹐當泡沫細胞脹破死亡後﹐其中脂肪物質和膽固醇等﹐能黏在血管內外層之間﹐形成脂肪核(Core)﹐這就是腫塊形成的開始。


同時表皮細胞受損也刺激平滑肌細胞的增生﹐這兩種細胞均能分泌膠原蛋白(Collagen)與其他纖維蛋白性的物質。因此腫塊就是由膽固醇裝載泡沫細胞的殘留物(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平滑肌增生細胞﹑膠原蛋白﹑纖維蛋白性的物質等所構成的。


腫塊最外側與血液接觸的部份﹐常常有一些鈣質沉澱﹐這就是動脈壁粥狀硬化的原因。動脈壁粥狀硬化的程度﹐基本上根據多切面電腦斷層掃描儀測量出的血管鈣化指數或血管內超音(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來做決定。經常出現與心肌梗塞類似症狀的心血管疾病﹐有主動脈剝離﹑主動脈腫瘤等。


腫塊增大以後逐漸阻擋了血流量﹐心臟因為缺血所引起的心臟疾病是狹心症(Angina)。一般腫塊阻塞血管超過了百分之五十以上﹐才會逐漸出現明顯症狀﹐需要接受治療。血液腫塊不斷累積﹐對血液流動的阻力越來越大﹐如果遇到血壓過高﹐就會剝離或破裂﹐導致血液中的血小板凝結而形成栓塞物﹐可隨著血管流動。一旦栓塞物阻塞了心臟血管﹐就會導致心臟病發作。


若血管阻塞在腦部﹐就會導致中風。若阻塞發生在腿部血管,就會導致週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如果阻塞發生在冠狀動脈﹐而且整條血管被血栓堵死﹐就會造成心肌壞死﹐這就是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心臟病突發(Heart Attack)。如果想了解心臟病發作的過程﹐請參考下列網頁的說明:

http://watchlearnlive.heart.org/CVML_Player.php?moduleSelect=hrtatk

微小血管心絞痛(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D)通常是發生在冠狀動脈小於200微米(200mm)的微細血管﹐及其微循環的結構和功能發生異常所致。一般診斷儀器不容易發現病灶﹐因此有「X」症候群的外號﹐是屬於非典型的心肌梗塞。患者大多是在更年期附近的女性﹐主要原因可能與內分泌或某些代謝失調有關。詳情請參考更年期症候群的簡介。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因為心室顫抖(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或心室頻脈(Ventricular tachycardia)﹐有一半左右在抵達醫院以前就去世了。當心室出現顫抖時﹐心臟幾乎無法將血液由心室中有效地壓出。每增加一分鐘﹐死亡率就上昇百分之七左右。十二分鐘以後﹐存活率最多只剩下百分之五。所以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急救除了人工呼吸外﹐還需要藉自動體外去顫機(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的協助﹐重新讓心臟恢復跳動。




心肌梗塞症的危險族群




  • 年齡
隨著年齡增高﹐心肌梗塞的機會也就越來越高﹐尤其是還同時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或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的人。另外,孤獨的老人罹患中風或心臟病的風險大約高出一般健康老人30%,這可能是單獨生活與缺乏朋友,導致中風和心臟病的凝血蛋白濃度增加,造成血管阻塞有關。



  • 生活壓力
隨著文明的進步﹑科學的發達與人與人之間競爭的激烈﹐人類生活的步調越來越快﹐精神上的負擔也越來越重。平時缺少運動﹐許多人往往為了拼事業﹐而犧牲了自己的健康。整天都處在極緊張與焦慮的狀態﹐壓力賀爾蒙長期分泌過剩﹐嚴重超過正常心臟與血管所能負荷的極限。此外﹐長期脫水與嚴重便秘者﹐也容易誘發心肌梗塞或心血管疾病。研究發現﹐壓力大的病人,杏仁核(Amygdala)活躍級別最高,其血液中和動脈壁上的炎症跡象也更多。杏仁核是腦部主導情緒產生的中心。因此﹐平時生活中﹐要養成心平氣和的習慣﹐不要在衝動下﹐做任何重要的決定。

  • 其他疾病
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高血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睡眠障礙﹑紅血球過高(Polycythemia)﹑週邊動脈或主動脈瓣膜疾病﹑乾癬(Psoriasis)﹑腎結石﹑慢性腎臟病﹑肺臟功能不良及接受腎透析等等的人﹐都是心肌梗塞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此外﹐使用口服避孕藥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較高。

一般認為心肌梗塞急性發作的原因﹐是由於冠狀動脈裡的斑塊破碎,碎片隨著血液流動﹐把心臟的血管堵塞。但是讓斑塊崩坍因素又有那些呢?除了血壓造成的衝擊力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血管的發炎反應。究竟是什麼因素﹐可以讓血管發炎呢?許多研究發現﹐感染流感病毒可能是造成心肌梗塞發作的元兇之一。因此﹐患有心肌梗塞的中老年人﹐最好每年秋季時分﹐都能接受流感疫苗的注射﹐以降低心肌梗塞急性發作的幾率
 
  • 吸煙與喝酒
暴飲暴食﹐生活緊張繁忙不規律﹐加上吸煙不運動的人。吸煙或二手煙均能加速腫塊的形成
 
  • 遺傳與家族病史
遺傳性的心臟病﹑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
 
  • 性別
一般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主要是男性荷爾蒙與女性不盡相同﹐加上社交比較複雜﹐承受各種壓力比較大。但更年期以後的婦女﹐由於女性雌激素分泌降低﹐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機率﹐會逐漸趕上男性譬如許多女性的心臟病屬於微血管阻塞(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在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術(Coronary Angiography)的檢查中﹐不易被發現﹐同時婦女傾向習慣性地忽視一些先期症狀﹐或歸因於更年期的不適﹐因此﹐特別容易釀成嚴重意外。

目前研究發現男性荷爾蒙分泌過低﹐譬如在血中成份﹐降到325ng/dl以下時﹐會提高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 口腔衛生
牙周病是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危險因素。可能是發炎與動脈硬化有關口腔內細菌如鏈球菌會由牙齦傷口進入血液中病菌常會黏在心臟瓣膜,增生形成細菌性血栓,血栓剝落時﹐栓塞物能隨著血流流竄全身﹐阻塞血管。此外﹐人體經年累月接觸這些細菌,會造成慢性動脈發炎,增加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牙周病的細菌會使血管中的膽固醇與酯細胞結合,形成血栓塊。這些血栓可導致動脈硬化、中風、缺血性心臟病及冠狀動脈堵塞等心臟病的形成。


  • 血液與凝血問題
半胱胺酸(Homocysteine)﹑脂蛋白元(Apo)(Lipoprotein(apo)Lp(a))﹑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偏高的人﹐都屬於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高危險族群。其中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與組織發炎有關﹐血液中HS-CRP的濃度與心臟血管疾病如高血糖﹑高血脂或高血壓都有密切關係﹐甚至糖尿病患的HS-CRP也有偏高的趨勢。


上述這些物質大多能抑制血管壁內皮細胞的生長﹐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受損﹐刺激血管平滑肌的增生﹐同時促進血小板的凝血作用與凝血塊的形成。血中三酸甘油酯過高,造成血液過於粘稠,容易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此外﹐血中含磷脂水解酵素A2(Phospholipase A2PLA2)比較高的人﹐其冠狀動脈被堵塞的機會也比較高。


  • 人格特質
格內向﹑心情鬱悶﹑過度憂慮﹑缺乏社交﹑生活枯燥單調的人﹐或者稱為具有D型人格(Distressed personality)的人﹐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特別高﹐原因可能是長期的負面情緒與社交壓抑的結果。如果有人具備這種性格﹐同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話﹐要及早接受精神科與心臟科醫生的檢查與治療。另外﹐根據統計資料顯示﹐A型血型的人做事大多力求完美﹐給自己的期望高﹐精神壓力大﹐普遍容易罹患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塞症的症候




心肌梗塞的症狀是﹕胸前有壓迫或燒灼性的疼痛﹐以及無法透氣的沉重感。疼痛可延伸到左手臂﹑頸﹑肩﹑下額﹑甚至延續到背部﹑耳朵或牙齒。還會有出冷汗﹑頭暈﹑噁心﹑嘔吐﹑臉色發白﹑四肢冰冷﹑發抖﹑焦慮等現象。疼痛是突然發生的﹐大約持續1530分鐘﹐縱然休息仍無法平息疼痛。嚴重的心肌梗塞會造成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心律不整﹑血壓降低與休克。


心肌梗塞發生在睡眠或休息時比在運動時多。一般在心肌梗塞發生之前﹐可能會出現一些狹心症的症狀﹐譬如有疲倦虛弱﹑透不過氣﹑呼吸急促﹑胸口沉重﹑手抖不停﹑視覺模糊﹑手腳無力或麻木等。但也有很多心肌梗塞的發作是完全沒有任何先兆的。如果有心肌梗塞的症狀出現﹐救護車要儘速在10分鐘之內到達。如果救護車在20分鐘之內無法來到﹐就要自行送病患到最近的急救中心﹐千萬不可以由病患自己駕車。實在束手無策時﹐可以讓病人口服硝化甘油舌片或者阿斯匹林等防止血液凝結的藥物﹐但必需告訴急救醫療人員。

心肌梗塞致死的主要因素有﹕心律不整﹑心因性休克﹑急性肺水腫﹑心肌梗塞再發等。





心肌梗塞症的診斷

 

心電圖(EKG)可用在心肌梗塞的診斷上。P波代表心房的收縮﹐PR段代表心房去極化(Depolarization)QRS段反映心室去極化﹐QT段是指心室去極化後到達再極化(Repolarization)的間隔。心肌梗塞發作時﹐通常藉心電圖可以看出一些異常的現象﹐譬如T波顛倒﹑出現異常Q波﹑ST之間波段昇高等。當ST波段上昇時﹐意味著冠狀動脈發生嚴重的阻塞。如果無ST波段升高時﹐意味著冠狀動脈的血流﹐尚未被嚴重的阻塞﹐心肌梗塞的情況相對緩合一些。相反地﹐如果ST波段出現下降時﹐意味著心肌有缺氧的現象。總之﹐ST波段上昇﹑平穩或下降﹐決定醫生急救或治療的方式。

在胸痛或氣促等到急診室求診的病人中,只有少數的病人,會出現典型的心電圖變化。大部份的病人須藉連續抽血,檢測血中心肌梗塞的生化指標,來進一步證實,或排除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約有5%心電圖完全正常的病人,最後仍證實為急性心肌梗塞或不穩定型心絞痛。因此,在心肌梗塞初期心電圖的診斷上,至今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空間。當事人千萬要隨時保持警惕,以免因為檢查不出毛病,而忽視病情的嚴重性,最終造成意外或不幸。

如果靜止狀態的心電圖結果正常﹐可以採取運動心電圖
(Exercise stress test)的檢查。可以觀察心臟在負荷之下﹐是否有不正常的跳動與反應。

麥角新鹼激發試驗(Ergonovine test)或乙醯膽鹼激發試驗(Intracoronary acetylcholine-provocation test)能誘導心肌梗塞或狹心症的自然發作﹐可用來診斷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及鑒別其種類。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是利用超音波造影方式﹐來觀察心臟失常的區域與動脈瘤的問題。此外﹐還能用於心臟隔室過厚心瓣膜狹窄與血液異常流動等的診斷。血管內超音波(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可顯示血管壁及粥狀斑塊的型狀與構造,精確地測量血管內徑與阻塞的大小,對一般心導管攝影難以觀測的早期血管病變,如膜撕裂,血栓,血管分叉,血管重疊導致影像模糊的病變等狀況﹐提供較正確的資訊,有助於醫師的診斷與處理。


由於心肌梗塞導致細胞受損時,在發病後2-3小時血液中的肌紅素/肌紅蛋白(Myoglobin)會逐漸增高,高峰通常出現在9-12小時後。肌紅蛋白是肌肉拉傷的的結果,也成為心臟病患者胸部疼痛的敏感指標。肌紅素的正常值為0~85(ng/mL)。


磷酸肌氨酸激脢(Creatine phosphokinaseCPK)﹐又稱為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它大量存在於肌肉、腦、甲狀腺、紅血球中。有時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會被錯誤引用為肌酸酣激酶(Creatinine kinase﹐CK)﹐不論是肌酸激酶或肌酸酣激酶﹐指的都是同一種激酶。

如果CK有兩個多胜體
MB的結合﹐就成為CK-MP。MB主要是存在心肌中﹐CK-MP屬於CK的同功脢﹐MP的存在讓CK-MP更具有特異性﹐代表此酵素是來自心肌受損。CK-MB心肌旋轉蛋白I/T(Troponin I/T)的濃度大約在胸痛發病後4-6小時上升,高峰出現在12-24小時。CK-MB的正常值應該小於5.0 ng/mL。

在心肌發生梗塞時,死亡的心肌細胞會釋放出大量的肌氨酸(Creatine)到血液中,因而
肌酸激酶(CK)的濃度會增加。但是目前心肌梗塞的診斷﹐通常使用心肌專屬性高的CK-MB或心肌旋轉蛋白 I/T(Troponin-I/T)。肌酸激酶(CK)的濃度僅僅提供參考。

一般心肌梗塞範圍的大小﹐可由心電圖﹐例如心臟前壁阻塞時﹐V1至V4導程(Lead)的ST段上升等﹐或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值偵測出來。

CK-MB是在心肌梗塞導致心肌壞死時﹐從心臟受損肌肉細胞中釋出的酵素。如果CK-MB值越高﹐代表心肌壞死的範圍越大。如果是輕微的心肌梗塞﹐CK-MB會升高﹐但是CK總量可能不會增加太多。因此﹐由CK-MB與CK總量的比例﹐又稱為CK指數(CK index)﹐可以推斷出心肌梗塞的程度。當CK指數到達2.5-3.0%的話﹐代表心臟組織已受傷﹐如果CK指數超過6%﹐就可能有心肌壞死的跡象。CK總量的正常值為25~192U/L。

心絞痛的病人因其心肌細胞尚未被破壞,所以CK-MB通常不會增加。按CK-MB增加的與否,可以做為區別此二者病人的診斷,但非絕對可靠。

CK-MB在心肌梗塞發生後72小時後回復到正常值。當血中CK-MB在一週內再次升高,可診斷為心肌梗塞的再度發作。


心肌旋轉蛋白(Troponin)複合物包含三種次級單元,分別為Troponin T(TnT), Troponin I(Tnl), 和 Troponin C(TnC)。每個次單元都有各自的功能,譬如TnC有和鈣結合的位置,TnT可以和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結合,而Tnl則為抑制肌肉收縮的次單元。在心肌梗塞發生後﹐Troponin I/T則持續維持上升610天左右。心肌旋轉蛋白I/T(Troponin I/T)的正常值為小於0.4ng/ml。

利用此三種心臟標幟物(
肌紅素/CK-MB/心肌旋轉蛋白I/T)的互動性,可廣泛的被應用﹐來偵測心肌梗塞發生的過程﹐與心肌組織壞死的狀況。

具有高危險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臨床表現﹐可能有下列諸狀況:

(1)出現持續的心肌缺氧症狀,包括持續胸痛不緩解,呼吸急促或心電圖出現ST段下降或短暫性的ST段上升。
(2)血中心肌旋轉蛋白I/T急速升高。
(3)血壓下降。
(4)嚴重的心率不整,包括復發性心室頻脈,心室顫動等。
(5)急性心肌梗塞後,又出現不穩定型心絞痛。


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術(Coronary Angiography)﹐在執行此診斷技術中﹐是使用X光儀器﹐引導一條細長柔軟的心導管(Catheter)﹐由手臂或大腿鼠蹊血管進入人體﹐直到心臟血管﹐心導管將特殊的顯影劑釋出﹐藉著顯影劑在冠狀動脈中流動的情形或心導管顯微鏡頭的攝影﹐來尋找血管阻塞或狹窄的部位。此外﹐心導管也可以用來採集組織樣本以便病理化驗之用。

另外心肌灌注掃描(Myocardial perfusion scan)可用於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的診斷及癒後之評估。心肌灌注掃描檢查常使用的放射性顯影劑有鉈-201(Thallium-201)Tc-99m MIBI(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cardiolite)Tc-99m Tetrofosmin等﹐其中鉈-201最常被使用。


-201被心肌攝取的量,受到冠狀動脈血流量的影響,若冠狀動脈沒有阻塞,亦即血流正常,鉈-201在心肌的分佈就會呈現均勻的狀態,檢查呈現正常。若冠狀動脈阻塞超過75%以上,則在壓力下(如運動)血流量就會減少,鉈-201在心肌的分佈就會減少,檢查就會呈現不正常。如果心肌受損或壞死﹐就無法測量出鉈-201的存在﹐而出現空白的情形。因此﹐根據病變的位置﹐即可知道是那一條冠狀動脈發生阻塞


立體電腦斷層(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VCT)是少數非侵入性低風險冠狀動脈阻塞的診斷方法﹐藉著冠狀動脈鈣化程度﹐可準確觀察出血管壁上腫塊(Plaques)的大小﹐再間接推算出血管阻塞的程度﹐對預防動脈硬化﹑血管阻塞或心臟病發作都有很大的貢獻。因為心臟不停地跳動﹐要得到高解像度影像﹐電腦斷層掃描速度要快﹐目前已能在數秒之內完成掃描﹐而且取得三度空間的立體影像。除了可以清晰地看見心臟血管狹窄的情形﹐甚至還能看到血管壁上的損害﹐是偵察心臟血管疾病的利器。



心肌梗塞症的治療



心血管早期鈣化時﹐僅僅是輕度狹窄﹐大多施行藥物治療即可。當血管中度鈣化時﹐經儀器鑒定後﹐需要進行打通血管阻塞的治療。鈣化極度嚴重時﹐就要進行血管繞道手術治療。如果上述方法無效﹐並已經發生了心肌梗塞﹐則可以做幹細胞移植(目前仍在實驗階段)﹐或考慮換心手術的治療。

血栓溶解劑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註一]原可由血管內皮細胞分泌,但是栓塞物過多或血栓形狀過大時﹐必需依賴外來血栓溶解劑的協助﹐以加速清除血管阻塞。目前認為在發病三小時內,使用血栓溶解劑對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有顯的改善,對病人預後的發展亦有莫大的助益。血栓溶劑藥物中的去活化酵素﹐可截斷在血栓塊的纖維蛋白。當血管破裂或組織外露時,血小板、白血球、紅血球會陸續靠攏凝集,此時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會轉成纖維蛋白(Fibrin),能凝聚血球﹑血小板等讓血液凝固。當阻塞血管的栓塊溶化分開時﹐即可恢復血流通暢。


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是治療心絞痛經常使用的藥物。效能相當於止痛劑。其功效在促進全身靜脈擴張回心血量下降降低氧氣需要量。如能使用適當﹐可協助心肌梗塞的治療。


貝他阻斷劑(Beta-blockers)﹐利用阻斷貝他交感神經所分泌的腎上腺素對心臟的作用,來降低心臟的功率﹐同時減少心臟對氧氣的需求以達到減輕心臟負荷和降低血壓的目的。但是會引起心臟衰弱和氣喘的現象,所以使用上要特別小心。另外,這類藥物也可能會使葡萄糖耐受力降低﹐和呈現低血糖症狀的問題,因此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若服用這類藥時,要特別留意。肺病或氣喘病患不宜使用此類藥物。副作用可能會引起喘鳴(Wheezing)三酸甘油脂變與好膽固醇(HDL)降低﹑暈眩﹑疲勞﹑憂鬱﹑性無能等。因為身體會逐漸增加水與鹽份的滯留﹐貝他阻斷劑的藥效會逐漸削弱﹐使得血壓逐漸回升。其藥效隨使用時間的長短﹐而逐漸減低。所以貝他阻斷劑通常與利尿劑一起使用﹐來降低血壓。


血管收縮素轉換酵素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利用抑制血管收縮素的形成,減少周邊血管的阻力,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不適合使用於腎臟動脈狹窄所引起的高血壓或有嚴重腎臟疾病的患者。主要的副作用有﹕高血鉀﹑乾咳﹑皮膚出疹等,這藥在治療心臟衰竭的同時﹐還可以預防由糖尿病引起的腎臟病。目前研究已發現﹐長期服用ACEI的人﹐腎臟小動脈的收縮功能會受到影響﹐同時抑制緩動素(Bradykinin)的分解﹐使得血管格外擴張﹐損壞腎臟功能。


抗凝血劑(Anticoagulant drugs/Antithrombin drugs)是防止血液凝固。此藥是用來預防血管的阻塞。如果有消化道潰瘍或其他出血的疾病﹐必須事先通告醫生。最常用的抗凝血劑就是媧發靈(Warfarin)與肝素(Heparin)。服用此藥後﹐不可隨意中斷。此外﹐還要小心與其他食品與藥物如阿斯匹靈的相互作用。如果可能的話﹐不妨自己購買凝血測驗器﹐如Roche藥廠出品的CoaguChek XS﹐來監視血液的稀釋度﹐對預防中風或心臟病發作﹐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血小板抑制劑(Antiplatelet drugs) 能改變血液的濃度﹐降低單核細胞及巨噬細胞聚集。當血管受傷時﹐血小板能分泌細胞激素﹐誘導單核細胞及巨噬細胞聚集﹐會刺激血管細胞的增生﹐而形成管徑狹窄。一般最通俗的血小板抑制劑就是阿斯匹靈。阿斯匹靈可以減少中風與心臟病發作的機率。其副作用是增加異常出血的風險。所以服用血小板抑制劑的人﹐在動手術或拔牙之前﹐一定要告訴醫生。


心導管術(Cardiac catheterization)
將不透X光的導管,經靜脈或動脈插伸到心臟中﹐可測量心臟各腔室的壓力與含氧濃度﹐確定病變位置,協助診斷﹐估計心臟的血流量﹐治療心臟疾病。心導管術攝影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最準確的方式,因為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血管硬化及阻塞的範圍和程度,進而決定最合宜的治療方式(藥物、氣球擴張術、支架置放術、或開心手術)。


氣球擴張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
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PTCA)就是將一個極細的氣球,由導管內穿入至冠狀動脈狹窄處,藉由氣球的擴張即可將狹窄處撐開,以改善冠狀動脈的血流,達到控制狹心症,改善心臟功能的效果。


血管支架/抗阻塞器(Stent)
冠狀動脈支架(Stent)是一種金屬製的網狀支撐物,附著在氣球導管上放人體內﹐永久停留在冠狀動脈內,可以將血管壁支撐著不使其再阻塞。PTCA之後﹐有時血管會破裂,造成血流不暢。安置Stent﹐因於血管撐開後﹐放入支架撐開血管壁,使血流恢復暢通,並減少再狹窄率,所以可解除或改善患者症狀。只是金屬的物質﹐經常會造成血管的損傷﹐與提高血栓或過敏發生的機率。目前已發展出﹐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可以在人體內逐漸分解﹐雖然其質地較柔軟﹐但支撐效果不輸同類金屬支架﹐甚至可以降低裝入支架﹐所造成併發症的機率。這是心血管病患非常好的選項。如果血管已鈣化或曾經接受過心臟手術的病人﹐則不適合使用生物血管模架。如果想了解的血管支架裝入血管過程﹐請參考下列網頁的說明:

http://watchlearnlive.heart.org/CVML_Player.php?moduleSelect=cstent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係以體外循環(即人工心肺機)暫時取代心臟的功能。先使心臟停止跳動,將心臟的血液輸送至心肺機,並繼續維持身體其它器官的血流及氧以提供代謝之用,再尋找身體其它的血管,如內乳動脈(Internal mammary artery)及腿部的大隱靜脈(Saphenous vein)與阻塞後方的冠狀動脈接合,利用此新的血管改道,繞過阻塞處,以恢復心肌的血流供應,使心臟的功能得以繼續維持。


直到最近幾年,心臟血管外科已經發展出不需經人工心肺機進行體外循環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這就是所謂的心臟不停跳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此種手術方式是用特殊的器械,使需接合心臟血管的部位,局部暫時停止跳動,而心臟的其餘部位仍繼續跳動,以維持身體其他器官的血流供應。此種手術方式克服了使用人工心肺循環機所帶來對尿毒症患者不利的影響。例如術後易出血與免疫下降等,或是原本心臟功能即不佳的患者,在經過心肺循環機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常造成心臟無法負荷的傷害。


體外加強搏衝治療系統(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
若病人不合適接受氣球擴張術,支架置放術,外科繞道手術或雷射等侵入性治療法時﹐可以考慮使用體外加強搏衝治療系統。這是一套由電腦控制的儀器。在心臟收縮而血液流往身體四肢時,機器不會有如何動作。但當心臟在舒張時,電腦控制的加壓氣帶會迅速充氣,開始由小腿往大腿方向施壓,改變了血流原本由心臟往週邊流動的方向。這一段時間的施壓﹐迫使血行逆流,從週邊流回了心臟。血壓中的舒張壓也因此增高﹐甚至超過收縮壓。這樣一來﹐冠狀動脈內血流量增高﹐能改善心臟缺血的問題。同時可以刺激新血管的形成﹐改進冠狀動脈循環的功率。



心肌梗塞症的預防



生活壓力增加,會導致基因體甲基化的變化,調高FKBP5基因的表現,進而提升發炎反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只要能抑制FKBP5基因的表現,就能降低發炎相關的反應,也許就能防止壓力,所造成心血管的損傷。這也是為什麼,醫生鼓勵年齡超過65歲以上的健康人士﹐不妨考慮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Aspirin)﹐因為阿斯匹靈是價格低廉的抗發炎與抗血小板凝聚的藥物﹐可預防血栓的形成﹐並且防止許多潛在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另外,老年人為了避免晚上上廁所,通常晚餐之後,停止喝水,經過夜間十餘小時,滴水不沾,非常容易形成體內脫水,一旦體內水份不足,血液變得黏稠,血流不順暢,增加心肌梗塞的機率,尤其早晨起床血壓會升高,要格外小心。如果睡眠在被打擾之後,仍能繼續睡眠的話,不妨在睡前,或上完洗手間後,喝點水,這樣才不至於造成身體脫水。如果有睡眠障礙的老人,不妨在晚餐後,增加一些含水份高的水果,例如橘子,木瓜,鳳梨等。

要定期按時做健康檢查。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心臟病﹑腎臟病或自體免疫疾病如牛皮癬(Psoriasis)的患者
必須遵照醫師指示長期追蹤治療不能擅自停葯以預防心肌梗塞的發生。同時要控制體重﹑血壓﹑血脂肪﹑血糖等。此外﹐不妨做心臟鈣化分析的檢查﹐以明瞭冠狀動脈等血管阻塞的情形﹐及早做好危險的分級。過度的攝取鈣質﹐容易造成血管鈣化﹐增加引起心臟病或中風的機會。心肌梗塞易發生在冬季﹐如果已患有狹心症或心臟疾病﹐最好在家中自備氧氣筒與自動體外去顫機以備不時之需。曾經有過心臟疾病發作的記錄﹐最好儲存一些能快速診斷心肌梗塞的試劑如(Glykogenphosphorylase-Isoenzym BBGPBB)Catch-1Troponin I等﹐以便即時發現送醫。


吸菸是導致心臟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香煙中含尼古丁可刺激血管與運動中樞,刺激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的分泌﹐引起心率加快、末梢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還直接損傷血管內皮。此外尼古丁使血中膽固醇濃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減少,使心臟血管病機率增加。預防心肌梗塞就必須戒菸。此外﹐長期吸入污染的空氣﹐會影響人體心肺功能﹐提高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


多吃含纖維質高的食物。蔬菜中富含膳食纖維﹐並有大量的鉀、鎂﹑鈣等礦物質與維生素,對於控制血壓與血脂非常重要。尤其是維他命B族如葉酸(Folic Acid)、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可避免血中半胱氨酸(Homocysteine)過高。半胱氨酸過高是造成血管硬化的重要因素。另外﹐還要限制含維他命K豐富食物的攝取量﹐例如綠茶、肝臟、肉類﹑蛋類﹑綠色葉菜及花椰菜等。因為維他命K能促進肝臟﹐製造血液凝固因子﹐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


此外﹐要多吃新鮮水果﹐雖然水果類含大量的礦物質和纖維質,但也含有多量的葡萄糖和果糖,過量食用時,會影響血液中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的濃度。因此水果應天天吃﹐但不宜吃太多。若血脂肪過高,則應補充蛋白質,尤其是植物性蛋白,即是以大豆蛋白為主。大豆含有極高的卵磷脂(Lecithin)能保護肝臟﹐促進脂肪代謝﹐減緩血管硬化。卵磷脂不但可減低膽固醇﹐還能促進肝細胞的活化和再生﹐是預防血管硬化的理想食品。如果可能平時要儘量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


嚴格控制飲食與體重。務必低鹽、低熱量、低動物脂肪、低膽固醇﹐降低熱量﹑脂肪的攝入,以防身體發胖及血脂升高。尤其要避免攝入蔗糖與果糖,因為攝取過量的蔗糖與果糖,能提高血液中超壞膽固醇sdLDL的濃度,加速血管阻塞和硬化。多多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類食品﹐因為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壞膽固醇(LDL),例如花生油、橄欖油、菜籽油及堅果類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促進體內膽固醇的代謝,降低血膽固醇,例如豆油、紅花子油、葵花子油、玉米油等。魚油中富含EPA(Eicosapentaenoic Acid)DHA(Docosahexaenoic Acid)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凝血及降血壓的功效,高血脂及高血壓患者可選擇此類油脂。但這類油化性比較不安定,在高溫油炸下容易被分解破壞﹐最好烹飪方式是水煮或清蒸。有關油類選擇的詳情﹐請參閱"飲食與健康"一文。

二十二碳五烯酸(Docosapentaenoic Acid,DPA﹔22﹕5)能清除血液中,有害的低密度膽固醇(LDL),防止動脈粥狀硬化,修補受損血管,防止血斑附著及產生血凝塊(血栓),對預防血管栓塞、冠心病、中風等,功不可沒。主要存在於海洋哺乳動物的油脂中,以海豹油中的含量最多。

在此值得一提的就是﹐止痛藥阿斯匹靈(Aspirin)與omega3不飽和脂肪酸(EPA/DHA)的相互配合﹐能協助身體﹐合成一種名為Resolvin D3的分子,這種分子在發炎地帶的持續存在﹐能減輕由肺部、心臟或關節等疾病﹐所引起的發炎狀況。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都有相當大的貢獻。深海魚油(Fish Oil)含有豐富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EPA/DHA)。


葡萄種子萃取物(Grape seed extract)﹐是多酚類的一種。其主要成份是含有前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與白藜蘆醇(Resveratrol)。可防止血管硬化(Atherosclerosis)與抗炎﹐是一種保持青春與活力的優良抗氧化劑。此外﹐輔酵素Q10(CoQ10)能增強心肌的功能。尤其是還原態(Ubiquinol)的輔酵素Q10,其抗氧化效果更佳。

吡咯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PQQ)是一種新輔酶﹐是繼黃素核苷酸(FMN﹐FAD)和煙酰胺核苷酸(MAD﹐NADP)之後﹐在細菌脫氫酶中發現的第三種輔酶﹐又稱之為第十四種維生素﹐參與賴氨酸的代謝。研究發現微量的PQQ就能提高生物體組織的代謝和生長機能。PQQ與CoQ10配合使用時﹐能提高粒腺體的功能﹐並且延長粒腺體的壽命。有關PQQ與CoQ10的資料﹐請參考抗氧化劑的簡介一文。

另外﹐適量的補充礦物質硒(Se)﹑鉻(Cr)與鋅(Zn)等微量元素﹐能提高心臟功率。


納豆是因為含有納豆激脢(Nattokinase)﹐除了降低膽固醇與脂肪酸之外﹐還可以預防血栓的形成,對於已形成的血栓也具有溶解功用,在動脈硬化的防範或心肌梗塞的預防上,都有顯著的效果。此外﹐豆類與堅果類含有豐富的精氨酸(L-Arginine)﹐經過生化反應﹐可以形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能鬆弛血管﹐降低血壓﹐減低膽固醇與脂肪酸﹐改進心血管疾病。只是精氨酸在人體內﹐很容易被分解掉。除非攝取適量硫鋅酸(Alpha Lipoic Acid﹐ALA)﹑綜合維他命B﹑維他命C﹑維他命D等﹐可以加長體內精氨酸的活性﹐充分改善心血管系統的功能。

如果想知道那些食物﹐含有豐富的精氨酸﹐請參閱下列網站:
http://www.healthline.com/health/healthy-high-arginine-foods



適度運動能增進心肺功能與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血中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俗稱HDL)的含量﹐降低血中壞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的含量。如果懷疑有膽固醇問題的病患﹐不妨要求醫生做(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NMR Lipoprofile Test的檢查﹐來評鑒一下膽固醇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其實小顆粒LDL-P(Small LDL-Particle)的數目越多﹐它們的半衰期比較長,容易造成血管阻塞和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大顆粒LDL-P(Large LDL-Particle)的數目越多﹐它們的半衰期比比較短,引起心血管疾病風險比較低。如果小顆粒LDL-P在700nmol/L以下﹐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相對低。如果小顆粒LDL-P在950nmol/L以上﹐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則會明顯提高。

此外
維持體重也要靠適度運動。只是經常運動﹐不代表血管不會阻塞。如果運動後﹐發現氣很喘﹐或在短期內﹐無法平息喘氣與心跳﹐就要留意心血管﹐可能的潛在危機。儘量避免進入欠氧環境﹐例如潛水或者登高。不要涉足溫度差距大的區域﹐例如土耳其浴或是三溫暖等。


炎夏驟然進入冷氣間﹐血管會急速收縮﹐造成血壓上昇﹐容易引起心臟病發作﹐要特別小心。此外﹐氣候改變之際﹐最容易發病﹐要注意保暖。據統計﹐心臟病經常發生在晚間睡眠時期與上午時分﹐因此﹐睡覺前不要忘記服藥﹐早上不要急著起床﹐給自己充裕的時間上廁所與吃早餐﹐以降低意外發生的機率。絕對不要隨便停止每日的服藥﹐因為一旦藥效喪失作用﹐會影響血液循環與心臟正常功能。


充份休息﹐避免壓力和煩惱﹐心情保持輕鬆愉快﹐晚間給自己充足睡眠﹐充實生活內容﹐擴大社交環境﹐熱心公益事業。生活習慣規律﹐儘量避免情緒激動﹐知足常樂。儘可能與伴侶或家人維持良好關係﹐避免長期生活在負面情緒中。


保持口腔衛生﹐定期洗牙﹐避免牙垢形成﹐減少牙周病。所以飯後﹑睡前必需刷牙﹐與使用牙線清除牙縫之間殘餘的食物﹐能減低細菌在口腔內的繁殖﹐因為有時口腔病菌會侵襲心臟。

定期接受流感﹑肺炎﹑其他呼吸道疾病疫苗的注射﹐儘量避免出入人多的區域﹐以降低感染疾病的機會﹐尤其是能導致身體出現發炎反應的疾病。

如果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在補充鈣質時要適量。當大量補鈣後﹐血鈣濃度增加﹐助長動脈中沉積物的形成﹐加速血管的硬化。許多心臟病發作之際﹐有些病人是由於心臟缺血﹐鈣離子大量湧入心肌細胞內﹐發生鈣沉積所引發的。因此﹐由天然食物中吸收鈣質﹐比服用鈣片好。如果想知道那些食物中﹐含有豐富鈣﹑鎂﹑鉀﹐請參閱:
http://www.livestrong.com/article/70088-list-foods-rich-magnesium-potassium/


如果懷疑自己可能有心血管疾病時﹐不妨將踝肱指數(Ankle-Brachial Index﹐ABI)與心踝血管指數(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的測試﹐納入年度健康檢查的項目。ABI是測定血管阻塞的程度。CAVI是測定血管硬化的程度。通常經由此兩指數﹐大概可以知道血管阻塞與硬化的情況。理論上﹐ABI正常指數值應於1.30~1.00﹐若ABI指數值小於0.90﹐就有周邊動脈阻塞的發生。ABI值越低﹐血管阻塞情形越嚴重。理論上﹐CAVI參考範圍﹕8~9,如果CAVI指數值大於9﹐就要注意動脈硬化的形成。CAVI值越高﹐血管硬化情形越嚴重。

總之﹐血管硬化或血脂斑塊累積的速度﹐除年齡之外﹐還有抽菸﹑高血脂﹑高血壓﹑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其實自由基是造成血管老化與發炎物質的重要來源。因為自由基會使低密度膽固醇氧化後,形成泡沫式的膽固醇,沈積在血管壁,這是造成血管硬化的元凶、血管鈣化最重大的原因之一。

因此﹐良好的慢性疾病控制﹐是阻止血管硬化或血脂斑塊累積的重要因子。促進血流流通﹐也就是規則的運動﹐可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長期維持。多食蔬果﹑魚﹑天然抗氧化物﹐也可以緩慢血管硬化或血脂斑塊的形成。在預防或是已經發生粥狀動脈疾病患者當中﹐戒菸﹑管理好三高﹑控制慢性病﹑經常運動﹑健康飲食等全是重點。

最後要安排退休之後的社交活動,避免孤獨生活,儘量參加各種公益活動,讓人生多彩多姿,好讓自己的存在,重新被社會人群所肯定和接受。


下列是有關心肌梗塞資訊的網站﹕
http://www.americanheart.org/
http://www.heart.org/
http://www.medhelp.org/healthtopics/Myocardial.html

[註一]

凝血塊的形成

維持通暢的血流,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雖然體內具有極複雜的凝血機制,以防止血液由損傷的血管流出。但是體內也具有另一種高效率的溶血機制,分解不需要的血塊,使凝血作用侷限在血管損傷處。這二種機制必須相互配合,以維持穩定的平衡狀態。任何破壞或改變這種平衡情況的出現,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

當血管受到傷害時,止血反應(Hemostasis)首先形成血栓(Thrombin),進而把傷口堵住,以防止血液繼續流出血管外。止血的反應先讓血小板(Platelets)附著在受傷的部位,被活化的血小板,接著釋放一些介質,這些介質使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在受傷處,並啟動凝血(Coagulation)反應。凝血(Coagulation)反應就是形成纖維蛋白(Fibrin)。纖維蛋白的主要功能,則是穩固住附著在受傷處的血小板。

凝血過程是一系列的複雜生化反應,大約有30種以上的凝血蛋白酶參與其中。這些生化反應最終的目的,就是將可溶性的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轉化為不溶性的纖維蛋白鏈(Fibrin Strands),纖維蛋白鏈再結合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形成穩定的凝血塊(Blood Clot)。

總之,凝血塊(血塊)的形成,必需要經過細胞內許多酵素和凝血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當血管壁破損時,血液接觸到含有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TF)的細胞,進而活化了第七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 7),這是凝血過程的啟始階段。此階段可產生少量的凝血酶(Thrombin),接著凝血過程進入放大階段,凝血酶會活化血小板和激活輔助因子。

凝血酶原酶複合物(Prothrombinase complex)是由第十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 10)、輔助因子與已活化的血小板,三者所共同形成的。此複合物的出現,可在短時間內,促成凝血酶(Thrombin)的大量製造,進而啟動了凝血過程的第三階段﹕血塊合成。

在一連串凝血酶的催化之下,加速血塊的形成。蛋白酶將可溶性的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轉化為不溶性的纖維蛋白鏈(Fibrin strands)。同時凝血酶還活化了第十三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 13),被活化的第十三凝血因子能協助纖維蛋白鏈,穩固在形成中血塊的結構。交織複雜的纖維蛋白網能網羅住血管中流過的血小板和紅血球,構成血塊。

總之,凝血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Formation of prothrombin activator)。
(2):凝血酶原轉化為凝血酶(Conversion of prothrombin to thrombin)。
(3):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Conversion of fibrinogen to fibrin)。

血栓大體上可分為動脈血栓與靜脈血栓兩種。動脈血栓又稱為白血栓,其形成與血管腫塊(Plaques)或動脈硬化(Atherosclerosis)有關。動脈血栓主要是由白血球﹑纖維蛋白與大量的血小板所構成,它的功用就是要減緩,或阻礙血液的流動。因此,它的出現可導致心肌細胞缺血/缺氧(Ischemia),冠狀動脈梗塞(Infarction),甚至引起猝死。

靜脈血栓又稱為紅血栓,可能是因為靜脈中血流緩慢,或心臟受傷時所形成的,它含紅血球﹑血小板與大量的纖維蛋白。靜脈血栓相對比較不穩定,容易被血流沖走,而形成栓子(Embolus)。栓子會隨著血管中的血流,被帶到肺部﹑腦部或其它器官。不論是動脈或靜脈血栓,一旦它們出現,並且防礙到血管中血流的話,對依賴這些血管提供氧氣或養料的細胞或組織,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纖維蛋白溶解作用(Fibrinolysis)是纖維蛋白(Fibrin)溶解的過程,纖維蛋白溶解作用(Fibrinolysis)可使已形成的血塊溶解。原因是受傷的血管一旦修補好,就可以逐漸脫離血塊的保護。

血漿素原(Plasminogen)是血漿素(Plasmin)的前驅物,血漿素可使纖維蛋白溶化。在血塊形成的初期,血漿素原活化子(Plasminogen activators,PA)的作用完全被抑制。當血管壁傷處復原之後,內皮細胞便開始分泌組織血漿素原活化子(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以溶解血塊。如果要恢復正常血管中的血流,就必需經過纖維蛋白溶解作用(Fibrinolysis),來清除血塊的阻礙。

因此,能讓血漿素原轉化為血漿素的藥物,可以用來治療急性的栓塞症,例如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缺血性腦中風(Ischemic stroke)等。



1 則留言:

  1. Wow thats extremely wonderful I actually have detected a brand new app this app dr. ryan shephard is nice and that i have started gazing it.Thanks for the assistance and suggesting the matter i'll travel with it.Keep publication and writing new article.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