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礦物質(Minerals)


礦物質



雖然礦物質(Minerals)在人體內無法合成﹐但是它們與人體生理反應或代謝作用有密切關係﹐也是維持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品﹐但是過量攝取礦物質對身體反而有害﹐因此礦物質取捨之間拿捏要準。礦物質可佔到人體重量的5%左右﹐主要存在骨骼中。


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大致有﹕鈣﹑磷﹑鎂﹑氯﹑鉀﹑鈉﹑鋅﹑硫﹑鐵﹑鈷等。其中鈣﹑鉀﹑磷﹑氯與鈉的濃度能影響人體中的電解質(Electrolyte)的平衡。當血清中有穩定的電解質時﹐人體內多項功能的運作才得以維持﹐同時也才能讓許多代謝作用順利進行。


不過人體中水份的增減會改變細胞膜的滲透壓﹐進而引起體內電解質的失衡。電解質能藉著細胞膜上特定的門閥蛋白質﹐又稱離子孔道﹐進出細胞膜﹐例如肌肉的收縮時能造成局部區域中鈣(Ca2+)﹑鈉(Na+)和鉀(K+)離子濃度的變化。


身體一旦缺乏足夠的電解質,就會出現神經傳導或肌肉收縮的障礙。此外﹐藉著測量血液或尿液中電解質、水份、酸鹼度等資料﹐也可以發現出不少中樞神經、骨骼肌肉﹑腎臟或腎上腺等方面疾病的端倪。總之﹐礦物質對人體的主要貢獻﹐是穩定蛋白質的結構﹐參與蛋白質在生理上的功能﹐譬如幫助血紅素攜帶氧氣﹐促進酵素的反應等。


所謂微量礦物質﹐是指人體每天的需要量﹐在100mg以下﹐至於身體需要的微量礦物質有﹕碘(Iodine)﹑錳(Manganese)﹑銅(Copper)(Tin)﹑硒(Selenium)﹑鉻(Chromium)﹑鉬(Molybdenum)﹑硼(Boron)﹑鎳(Nickel)﹑矽(Silicon)﹑釩(Vanadium)等。因為上述的微量物質﹐對飲食均衡的人來說﹐缺少微量礦物的機會非常低﹐所以不在本文中討論它們。至於讀者對微量礦物質有興趣的話﹐不妨參閱下列網頁:
http://www.item.org.hk/trad/element.html

能被人體吸收的礦物質﹐必需溶解在水裡。因此﹐有些人認為﹐飲用含有礦物質的水﹐如地下水或自來水﹐比純淨的蒸餾水要健康﹐這種觀念值得進一步的商榷。因為當今大多數的地下水﹐在某種程度上﹐早已被環境所污染﹐而且地下水成份不穩定﹐無法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完整礦物質。自來水中含有的有害重金屬或人工化學毒素等﹐可能比有益的礦物質要高出很多。其實在被人體吸收的礦物質中﹐大多數來自食物﹐如雞蛋﹑牛奶﹑穀類﹑豆類﹑蔬菜﹑水果等。飲水絕非人體所需要礦物質的主要來源。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腎臟功能會逐漸衰退。腎臟功能不足便無法有效地維持體內水份的平衡﹐身體就會經常出現失水或水份過剩的情形。水份的失衡會提高心臟病或神經併發症發作的機率。除非能迅速調整電解質以恢復其平衡之外,病患多半需要接受緊急的治療。


因此﹐電解質失衡的傷害對老年人而言﹐要比年輕人更嚴重。除此之外﹐老年人多數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來控制某些慢性的疾病﹐藥物如利尿劑(Diuretics)瀉劑(Laxatives)等都會破壞體內電解質的平衡﹔甚至某些慢性疾病還會引起發燒﹑嘔吐或腹瀉等﹐也會影響人體電解質的穩定。


身體內如果稍微缺少某些礦物質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日常飲食中或服用營養替代物加以補充。如果體內嚴重缺乏某種礦物質時﹐就需要用靜脈注射的方式來做緊急救濟。不過﹐當礦物質在身體中濃度過高時﹐最好解決的方法就是增加飲水量﹐用稀釋的方法慢慢來清除體內過多的礦物質﹐因為排尿或排汗都會讓身體將過剩的物質排出體外。若是體內礦物質失衡由某種疾病所引起的﹐患者就要接受醫生治療來恢復體內礦物質的平衡。


經常運動的人士要注意補充體內的礦物質。激烈運動後的大量出汗﹐容易造成體內電解質的大量流失﹐所以在運動之前﹐運動當中以及運動以後﹐要充份補足水份與電解質以確保身體的健康。此外﹐接受洗腎治療的病人﹐也要特別留意體內礦物質因洗腎所帶來的短缺﹐儘量補充洗腎過程中遺失掉的有用物質﹐以免造成身體額外的傷害。


人體中的礦物質通常存在一種動態平衡狀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骨骼與血液中鈣質的交換。基本上﹐鈣在人體內的功用有﹕構成牙齒與骨骼的主要成份﹐參與血液的凝固反應﹐維持心臟的跳動﹐控制神經傳導與肌肉收縮﹐影響細胞膜的滲透性。成年人每天大約需要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然而孕婦與停經後婦女鈣質的需要量﹐大概是在1000~1500毫克﹐若身體在不缺鈣的情況下﹐攝取過多的鈣質﹐不但人體無法吸收﹐恐怕還會增加腎臟額外的負擔。



血液中鈣離子(血鈣)佔總鈣量的一半左右﹐非離子鈣大部份與蛋白質結合﹐血中白蛋白(Albumin)量下降時﹐總鈣量會跟隨下降﹐但離子鈣濃度維持不變。身體內控制血鈣代謝有﹕鈣化三醇(Calcitriol)副甲狀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與抑鈣素(Calcitonin)。鈣化三醇又稱為骨化三醇﹐是活性維他命D﹐又稱為維他命D3,可促進小腸﹑腎臟與骨骼對鈣質的吸收﹐並且調節人血液中﹐磷質與鈣質的濃度﹐當食物中長期缺乏維他命D3(Cholecalciferol/Calcitriol)時﹐容易讓人罹患軟骨病( Rickets)。

骨骼中鈣質的流失
大多是由於血鈣不足﹐刺激副甲狀腺素(PTH)分泌﹐造成骨骼中鈣質的分解﹐以提高血鈣濃度。血液中鈣離子的濃度﹐可以直接影響副甲狀腺的功能﹐進而控制其分泌。當血鈣濃度高時﹐便會抑制副甲狀腺素的分泌。當血鈣降低時﹐副甲狀腺素的分泌便增加﹐因此﹐血液中鈣離子的濃度對副甲狀腺的分泌﹐具有迴饋控制的作用。

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症(Hyperparathyroidism)是指血液中鈣離子過高、磷離子過低,且副甲狀腺素過高。當腎臟試圖過濾出血液中過多的鈣質,可能會漸漸地形成腎結石。腎臟中過多的鈣質會讓人口渴,或增加排尿。副甲狀腺亢進嚴重時,可能導致腎衰竭、昏迷、死亡,應提高警覺進一步做詳細檢查。

此外﹐畸形性骨炎
(Paget's disease)﹑腫瘤如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註一]﹐多發性內分泌腫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m﹐MEN)[註二]等﹑腎功能不足﹑低磷血症(Hypophosphatasia)﹑慢性肝臟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酸中毒﹑鋰中毒﹑維他命D中毒﹑利尿劑﹑胰臟炎等都會引起高血鈣。

抑鈣素(Calcitonin)由甲狀腺分泌﹐其作用和副甲狀腺素剛好相反﹐能抑制骨骼中鈣質的流失﹐以降低血鈣濃度。因此﹐經常被用於治療老年骨質疏鬆症的患者。


鈣質在體內過多稱為高血鈣症(Hypercalcemia)﹐過低稱為低血鈣症(Hypocalcemia)血鈣正常值是在8.510.3mg/dL之間﹐若超過14mg/dL的話﹐就是高血鈣症。高血鈣的症狀有﹕噁心﹑嘔吐﹑胃疼﹑食慾不振﹑便秘﹑昏睡﹑多尿﹑頭痛﹑高血壓﹑心律不整、急性腎衰竭肌肉或關節疼痛﹑意識改變﹑腹部不適﹑提高腎結石或膽結石的機會等。嚴重的高血鈣症會造成病患的昏迷。


身體吸收過多的鈣質是由於服用過量的鈣片﹐或在體內的活性維他命D(鈣化三醇)濃度過高所引起。如果患有嚴重的高血鈣症時﹐要馬上接受治療。經常被用來療治高血鈣症的藥物有﹕抑鈣素(Calcitonin)與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s)等鈣素主要的作用是藉由延緩分解骨骼中的質﹐來降低血液中鈣離子的濃度。雙磷酸鹽類藥物的作用主要是針對蝕骨細胞(Osteoclast),包括阻止蝕骨細胞吸附在骨骼的表面,抑制蝕骨細胞活性,減低蝕骨細胞的壽命,及改變骨骼或骨礦物質﹐來降低骨內鈣質的溶解度


此外﹐患者需要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徹底找出高血鈣的原因﹐治療之後才能恢復血鈣的正常濃度。高血鈣與許多疾病或許相關﹐例如癌症﹕白血病﹑淋巴癌﹑乳癌肺癌﹑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等﹐此外﹐某些憂鬱症﹑消化潰瘍等可能血鈣代謝失常有關。


低血鈣症通常是由於副甲狀素分泌不足﹐有時腎臟功能衰退也會引起低血鈣與高血磷的現象。血鈣太低會促使骨質溶解﹐釋出鈣以平衡低血鈣的症狀﹐但甲狀腺分泌過多的抑鈣素﹐使得骨內鈣質停滯骨骼不易分解成血鈣﹐形成低血鈣。此外﹐低血鈣是由於鹼中毒﹑鎂缺乏﹑維他命D缺乏﹑手術後輸血﹑燒傷﹑敗血症等。

除了鈣與磷之外﹐鉀與鎂也是骨骼形成的重要元素。鉀的存在﹐可以調整人體血液與體液的酸鹼度﹐創造有利於造骨的環境。鎂能維持與延長鈣在人體內的代謝﹐能提高鈣在體內的功效。此外﹐鎂的存在﹐可以提高身體對鈣的吸收﹐同時能鞏固骨質﹐加強骨骼的抗壓力﹐降低骨折的機率。總之﹐鈣﹑鎂﹑鍶(Strontium﹐Sr)﹑維他命D3與維他命K﹐這五種是保持骨骼健壯的必要物質。


其實血磷過高才是直接刺激副甲狀腺細胞增生及分泌的原因。因此﹐高血磷較低血鈣對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更具有影響力。維他命D不足會使得腸胃消化系統無法充份吸收鈣質﹐也是造成低血鈣的原因。當攝取含豐富鈣質食物的乳酪類時,儘量避免同時搭配加添膨鬆劑的麵包和磷酸高的飲料,如可樂等,因為磷酸的存在會影響鈣質的吸收。有關磷質含量多寡的食物,可以參考:

https://ihealth.vghtpe.gov.tw/media/1050

服用某些抗痙攣藥物也會影響活性維他命D的合成﹐導致低血鈣。此外﹐鈣和鎂可以互相補助﹐在補充含鈣營養品的時候﹐也需要補充鎂,因為低血鎂也會影響血中鈣質﹐嚴重的缺鎂離子會抑制副甲狀腺素的分泌﹐造成低血鈣。


鈣質的多寡直接影響神經及肌肉組織的功能。一旦血鈣不足,很容易引起患者的牙齒鬆動﹑手腳痲痺﹑肌肉抽搐僵硬﹑心律不整﹑癲癇發作﹑免疫力不足或敗血病(Sepsis)等。低血鈣與高血磷還會促進軟組織的鈣化是導致心臟與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千萬不要輕忽這些現象。鈣質豐富的食物有﹕奶製品﹑魚蝦類﹑蛋黃﹑豆類製品﹑黑芝麻等。如果服用鈣片補充鈣質的正常人﹐每天最好不要超過500mg﹐同時要配合服用維他命D﹐與增加戶外日照時間與運動﹐提昇人體對鈣質的吸收。攝取過多的鈣質﹐在人體內容易沉澱組織或血管壁﹐會提高心臟病﹑中風與器官結石的機會。


骨骼主要是鈣與磷的化合物﹐磷酸根的代謝與人體骨骼的代謝有密切關聯。細胞中的粒腺體能將葡萄糖氧化所產生的能量儲藏在高能磷酸鍵中﹐許多生理反應都需要藉著解裂高能磷酸鍵來取得所需的能量。由於磷脂質同時具親水及親脂的兩種特性﹐因此它是人體內重要的緩衝劑﹐控制細胞滲透壓﹐也是細胞膜重要的成份。此外﹐它在脂肪代謝與運送上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


血液中磷質的標準濃度是:2.5~4.5mg/dL高血磷的症狀有﹕皮膚發癢﹑骨骼疼痛﹑副甲狀腺亢進或腎臟疾病。當腎臟功能不良時﹐無法排除體內過多的磷質﹐就會造成血中磷質過高與鈣質降低。腎臟功能不全的同時﹐會影響維他命D的活化﹐使人體吸收質的能力變差﹐造成骨質的疏鬆。如果想多了解一下含有高磷質的食物,請參考:

http://www.smh.org.tw/edu/hdr/hdr-015.pdf

血液中的鈣和磷離子經常需要維持平衡。當鈣的含量多時﹐磷便減少﹐反之亦然。長期的
磷鈣不平衡﹐會導致副甲狀腺亢進﹐嚴重影響骨骼的結構﹐造成骨骼的病變。目前甚至有研究懷疑高血磷﹐會抑制某些人類抗老因子的活性﹐加速人體老化﹐提高血管鈣化與心律不整等的機率導致磷的疾病有﹕腎臟發炎﹑尿毒症﹑胰島素分泌過多等。

磷酸鹽出現在人工處理過的食品中,當成防腐劑使用,例如麵包﹑泡麵﹑香腸、熱狗、貢丸、牛奶、起司等乳製品中,都含有大量磷酸鹽。目前有許多海鮮食品為了防腐和保鮮,也加入浸泡磷酸鹽的處理,因此要特別留意。真正造成血中磷離子增高的來源,是來自無機磷,這些添加在人加工食品中無機磷,才是需要儘量避免攝取的主流。如果無法有效控制血中磷離子濃度的話﹐患者需服用降磷劑﹐來改善高血磷症。


磷的症狀有﹕胃口不佳或肌肉無力等﹐嚴重缺乏時會造成休克。能引起低磷的疾病有﹕佝僂症﹑軟骨症﹑黏液性水腫﹑心臟疾病﹑酒精中毒﹑糖尿病酮酸中毒等。含有豐富磷質的食物有﹕乳酪類﹑魚類﹑肉類﹑蛋類﹑酵母﹑豆類﹑植物根莖﹑硬殼果類﹑茶﹑咖啡﹑全麥麵包等。


鎂離子在人體內的功用有﹕穩定細胞膜的功能﹑協調其他離子的運送與維持離子之間的平衡﹑擔任生理反應脢的催化劑﹑影響神經信號的傳導﹑參與細胞氧化與蛋白合成反應﹑構成骨骼軟組織﹑是為天然的抗氧化劑﹑強化免疫系統﹑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維持心臟正常功能等。血液中的鈣要依靠鎂把鈣帶回到骨骼。過多的鈣會停留在尿液內,而鎂能幫助鈣和磷溶解於尿液中,因此可防止膀胱石的形成。鎂和鈣併用﹐可以提升能量代謝,預防骨質疏鬆,安定神經﹐緩和情緒﹐改善頭痛或睡眠,減緩抽筋痙攣,抵抗憂鬱症。

鎂質在人體內長期不足的話﹐會降低人體天然抗氧化劑-穀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合成。當自由基侵入含鎂質很低的細胞中﹐可加速鎂消耗的速度﹐穀胱甘肽也跟著會迅速分解﹐使得細胞更容易受到自由基的傷害。自由基能導致老化的加速和疾病的發生。如果體內的抗氧化物不足﹐過多的自由基可以侵害正常健康的細胞﹐影響蛋白質﹐脂肪﹐甚至DNA的代謝﹐導致心臟病﹐自體免疫﹐甚至癌症等疾病。


高血鎂是指鎂離子濃度超過2.2mEq/L。高血鎂的症狀有﹕肌肉無力﹑痲痺無法協調動作﹑嗜睡﹑噁心﹑嘔吐﹑血壓下降﹑心律不整﹑呼吸衰竭等。高血鎂的原因有﹕攝取含鎂食物過量或腎臟衰竭。緊急治療的方法有﹕使用洗腎或血液透析法清除鎂離子﹐補充鈣離子以防止心律不整﹐停止攝取含鎂藥物與食物。


血鎂是指鎂離子濃度低於1.3mEq/L。低血鎂的症狀有﹕肌肉抽搐﹑眼球震顫﹑暈旋﹑胃口不佳﹑吞嚥困難﹑心律不整﹑低血鈣﹑冠狀動脈痙攣等。低血鎂的原因有﹕副甲狀腺分泌不足﹑藥物反應如利尿劑﹑飲食中長期缺乏鎂離子﹑婦女哺乳嬰兒﹑長期酗酒﹑腹瀉﹑消化系統失調等。含有豐富鎂質的食物有﹕豆類﹑海鮮類﹑深綠色蔬菜﹑堅果類﹑全麥﹑穀類﹑水果等。



氯離子是細胞外液中主要的陰離子,與鈉離子、鉀離子共同維持體液的酸鹼平衡。與鈉或鉀離子配合之後,氯離子可以影響細胞滲透壓﹐維持體內水份含量的恆定﹐及調節血液中酸鹼值的平衡。氯離子是人體消化液鹽酸的主要成份,可除去食物中的細菌並且幫助蛋白質的消化。此外﹐氯離子的多寡能影響二氧化碳在肺中的排放﹐當體內氯離子過高時﹐會加速肺部對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氯離子也能控制某些神經傳導物質﹐如伽瑪-丁氨基酪酸(Gamma-aminobutyric-acid, GABA)作用﹐降低神經興奮的程度。氯離子在血中的正常範圍是95~105mEq/L。食入過量的氯離子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如果體液中氯離子濃度過高﹐身體勢必會將細胞中的水分放出來取得平衡﹐會造成身體細胞脫水﹐引起口渴的感覺﹐一旦飲用過多的水份﹐能增加血液體積﹐加重心臟與腎臟的負擔。同時﹐過多的氯離子會加速轉化體內血管收縮素I(Angiotensinogen I)﹐成為血管收縮素Ⅱ(Angiotensinogen II),造成血管收縮,從而引起高血壓。當人體缺少氯離子時的症狀有﹕肌肉痙攣﹑頭痛﹑腹瀉﹑緊張﹑缺水等。食鹽含有豐富的氯與鈉離子。


鉀離子控制人體細胞內的水份平衡,維持正常的心跳及協助排出體內的廢物。鉀離子在血液中的濃度直接影響到心臟的收縮與心跳的次數。調節體內鉀離子的平衡是靠腎小管的分泌作用。腎上腺皮質分泌出來的留鹽激(Aldosterone)﹐又稱為醛固酮﹐在集尿管上可使鈉重新被吸收回人體。腎臟利用鈉與鉀的交換,而將鉀離子由管壁細胞中釋出﹐進入細尿管溶聚成尿液,因而使過剩的鉀得以排出﹐而保持體內鉀的平衡。鉀離子在血中的正常範是:3.4~4.8mEq/L


高血鉀的原因有﹕藥物引起如降血壓劑(ACEI)﹑利尿劑或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SAIDs)﹑肌肉損傷﹑酸中毒(Acidosis)﹑癌症﹑低醛固酮症(Hypoaldosteronism)﹑腎臟衰﹑愛迪森氏病(Addison's disease)等。高血鉀的症狀有﹕心律不整﹑全身無力﹑呼吸衰竭﹑胃部疼痛等。通常某些標示低鹽的物質大多用鉀鹽取代鈉鹽﹐因此在選用低鹽替代物時要格外小心﹐尤其是腎臟功能不佳的人﹐高血鉀對身體的傷害比高血鈉還要嚴重。高血鉀的壞處血鉀要多﹐除了接受治療之外﹐病人還要稍微增加鈣質的攝取量來保護心臟。


血鉀的原因有﹕飲食中缺乏鉀質﹑腹瀉﹑嘔吐﹑利尿劑等。部份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有種特殊的現象,就是低血鉀﹐造成全身性的癱瘓,其病程進展快速﹐必需馬上送醫急救﹐以免有生命危險。此外﹐患有某些腎上腺腫瘤的病患﹐除了有高血壓之外﹐還有低血鉀的情況。低血鉀的症狀有﹕疲倦﹑昏昏欲睡﹑血糖昇高﹑呼吸困難﹑便秘﹑肌肉無力或痙攣﹑心律不整等。含鉀質豐富的食物有﹕牛奶﹑全麥麵包﹑深綠蔬菜﹑綠茶﹑馬鈴薯﹑豆類﹑香蕉﹑桔子﹑梅子等。


鈉離子是調控人體內滲透壓最重要的電解質。鈉離子的濃度是藉著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加以調控。當鹽的攝取量增加時,血中鈉離子濃度自然提高﹐尿中排出的鈉也隨著增加。鈉的排泄量與飲食中所含的鹽成正比。攝取過量鹽份﹐會造成體內鉀離子與鈣離子的流失﹐所以有心臟病與腎臟病的人﹐要避免攝取過多的鹽份。鈉離子在血中的正常值是:134~148mEq/L


高血鈉的原因有﹕飲食不當﹑庫欣氏病(Cushing's diseaseCD)﹑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DI)、氣管或支氣管炎等疾病。高血鈉的症狀有﹕脫水﹑口渴﹑血壓不穩﹑肌肉無力或痙攣﹑昏睡﹑心悸﹑大腦萎縮等。


低血鈉的原因有﹕腹瀉﹑嘔吐﹑飲食不當﹑攝取水份過多﹑腎性耗鹽症候群(Renal salt wasting﹐RSW)﹑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sSIADH)﹑服用利尿劑﹑抗痙攣﹑抗憂鬱等藥物﹐或是由疾病如腎炎、幽門阻塞﹑糖尿病性酸中毒﹑肝硬化﹑嚴重燒傷﹑熱衰竭﹑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Hypocorticalism)/愛迪森氏症(Addison's disease)﹑心臟衰竭﹑甲狀腺功能不足等所引起的。


低血鈉的症狀有﹕昏迷﹑意識不清﹑疲倦﹑肌肉無力或痙攣﹑心律不整﹑癲癇(Seizure)等。一般食物中大多含有鈉離子﹐只要不刻意去避免﹐通常在人體中鈉離子是不會缺乏的。


鋅離子不僅可以活化很多酵素﹐也是某些酵素的成份如RNA和DNA聚合脢等﹐而且參與人體脂肪﹑蛋白質與核酸代謝的運作。也有些研究發現,鋅離子可以抑制RNA-dependent-RNA聚合脢在細胞質內的合成,因此,可以用來治療某些RNA病毒的疾病。只是鋅離子進入細胞質時,需要藉著鋅離子載體(Ionophore)。槲皮素(Quercetin)可以擔當鋅離子載體,提高細胞內的鋅離子水平,從而防止RNA病毒,如新冠病毒(Covid-19)等,在細胞內的複製。有關槲皮素的資訊,請參閱抗氧化劑的簡介一文。

此外﹐鋅離子在生長﹑生殖﹑免疫﹑內分泌與新陳代的作用上
有相當大的貢獻。尤其在幼兒智力發育﹑視網膜與視力保養上有其特殊成就。目前己知,硒(Selenium,Se)和鋅(Zinc,Zn)對T4轉變成T3的反應,有促進作用,因此,日常要適度的攝取含有硒和鋅的食物,這樣才能長保健康,維持青春活力。詳情請參考甲狀腺不足的簡介一文。

鋅在細胞抗氧化上﹐對粒腺體和細胞質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酵素(Super oxide dismutase﹐SOD)尤為重要﹐因為SOD需要鋅與銅﹐才能維持正常功能的運作。詳情請參考抗氧化劑的簡介一文。

人體內鋅的排出方式
主要是經由﹕糞、尿、皮膚﹑汗水、毛髮及指甲等,必須適時補充鋅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運作。鋅離子血液中的正常濃度是:85~120ug/dL


高血鋅的原因有﹕攝取過多的蛤蜊或生蠔﹐服用過量的鋅補充劑。高血鋅的症狀有﹕嘔吐﹑腹瀉﹑腸胃炎。


低血鋅的原因有﹕營養不良﹑腹瀉﹑胰臟或腎臟功能不全、腸病變或腸手術或低白蛋白血症等。低血鋅的的症狀﹕食慾不振﹑口中乏味﹑性慾降低﹑不易受孕﹑頭髮與指甲生長緩慢異常﹑組織再生與修補能力減退﹑易感染且發炎反應增多。


含鋅質最高的食物是蛤蜊與生蠔﹐同時這些食物也是標準高膽固醇的食物﹐攝取時要特別留意不要食過量。此外﹐肝臟、魚、瘦肉等也是含鋅質的食物。


硫是甲基胺酸﹑胱胺酸與雙胱胺酸等三種氨基酸的構成元素﹐也是身體重要蛋白質的單元。如果缺硫許多蛋白質合成會受到影響﹐非常不利於人體的代謝與生長。指甲、頭髮、皮膚、內臟器官、結締軟組織等都含有豐富的硫化合物,構成肌肉組織的蛋白質中更是富含硫化物,硫在人體大多是以有機硫﹐也就是甲基二氧硫基甲烷(Methyl-Sulfony-MethaneMSM)的形式存在。


理論上只要正常進食的人是不會有硫不足的情形﹐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對有機硫的需要逐年提高。有機硫可供應關節及關節軟骨所需的養分﹐促進磨損退化軟骨的再生及提供關節滑液的原料﹐因此葡萄糖胺硫酸鹽(Glucosamine sulfate)MSM與軟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 成為膝蓋﹑軟骨與韌帶的營養補充品。


身體中如果缺少硫的症狀有﹕指甲易碎﹑皮膚乾燥﹑頭髮枯乾分岔易斷﹑肌肉拉傷﹑筋骨僵硬﹑免疫力減弱﹑容易過敏等。含硫質最高的食物有﹕大蒜﹑青蔥﹑洋蔥﹑蘿蔔﹑高麗菜﹑花椰菜﹑蛋﹑肉等。


鐵質在人體中的主要功能與造血有關。鐵質不足影響血紅素的形成﹐造成貧血﹐導致血液運送氧氣的能力下降。如果體內鐵離子過高﹐能沉著器官或組織﹐造成傷害。鐵離子在血液中的正常濃度是:30~170ug/dL。如果是用血清鐵蛋白(Ferritin)來測試的話﹐其標準範圍是﹕3-244ng/mL。有時身體在發炎或有惡性腫瘤﹐如肺癌﹑肝癌或胰臟癌等時﹐鐵蛋白經常也有上昇的跡象。


低血鐵的症狀有﹕貧血﹑容易疲勞﹑指甲斷裂易彎﹑免疫力減弱。低血鐵通常發生在缺鐵性貧血的患者身上。高血鐵的症狀有﹕傷及肝臟﹑脾臟﹑心臟﹑骨髓與胰臟的功能﹐增加自由基的生成與影響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含鐵質豐富的食物有﹕紅肉﹑紫菜﹑蛋﹑全穀類﹑乾果類與綠色蔬菜等。

植物的葉綠素(Chlorophyll)雖然含有鐵﹐但植物性鐵質﹐不易被人體吸收。人體吸收的鐵,是以2價亞鐵形式,像是紅肉、雞蛋、動物內臟等,所含的是血基質鐵(2價亞鐵/Fe2+),吸收率遠高於植物性的非血基質鐵(3價鐵/Fe3+)。素食者飲食內容經常會有蛋白質與脂肪的不足﹐胃酸分泌不夠﹐影響鐵質的吸收。因此﹐素食者要考慮服用額外的鐵劑﹐來提供鐵質。


鈷離子是維他命B12的重要成份﹐它也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維他命B12是紅血球的形成所必須的﹐如果體內缺少維他命B12﹐會引起貧血﹑核酸代謝的遲滯﹑甲硫胺酸(Methione)﹑膽鹼(Choline)﹑與四氫葉酸(Tetrahydrofolic acidTHF)合成的障礙。


體內鈷離子不足的原因有﹕食物中缺少維他命B12﹑罹患胃內鹽酸過低症(Hypochlorhydria)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寄生消化道﹑胃部或小腸切除手術等。如體內缺乏鈷離子時﹐受害的將是人體的血液與神經系統。能造成患者貧血﹑口腔破爛﹑手腳發麻﹑腹瀉﹑雙重影像﹑視覺暫時喪失﹑身體平衡感差﹑神經衰弱﹑性格改變﹑失智症與細胞新陳代謝的障礙。服用B12過量的症狀有﹕紅血球過多﹑甲狀腺與心臟肥大等。含鈷質豐富的食物有﹕生蠔﹑菠菜﹑甘藍﹑無花果與乳酪等。


下列是有關礦物質資訊的網站﹕
http://www.thetotalman.com/body/mineral-chart.htm
http://nlm.nih.gov/medlineplus/minerals.html
http://www.thinkerstar.com/WSLF/NaturMed/trace07.htm



[註一]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MM與其他癌症類型相似,經由多種基因體變異,導致骨髓中漿細胞(Plasma cell)增生的惡性血液疾病 。病患除了有高血鈣之外,經常會產生過多的特異抗體,從尿液排出,而引起腎臟的病變。多發性是指癌變的地點,可能發生在許多不同的位置。

[註二]
多發性內分泌腫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m﹐MEN),是一組遺傳性多種內分泌組織,發生腫瘤症候群的總稱,至少有兩個內分泌腺體病變。腫瘤可為良性或是惡性,可為具有功能性,即分泌活性激素,並造成特徵性臨床表現,或者是無功能性,病情可重可輕。 根據基因突變的地點,MEN可以分為兩大類:MEN-I與MEN-II。MEN-I包括甲狀旁腺、胰島細胞、垂體腫瘤組成,經常表現為無症狀性高鈣血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