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腹瀉的簡介(Diarrhea)

腹瀉的簡介



腹瀉(Diarrhea)是相當普通的疾病。一般腹瀉在兩﹑三天之內﹐會自然痊癒﹐很少需要接受醫生的治療。腹瀉是指糞便呈液狀且不成形﹐一天之內排便次數﹐至少超過三次以上。一旦停止進食﹐腹瀉會逐漸停止。如果腹瀉不止且超過三天以上﹐就有可能是由其他問題或疾病所引起的。


腹瀉對人體的最大傷害﹐就是導致脫水(Dehydration)。在缺水狀態下﹐體內電解質容易失衡﹐身體的許多功能都會發生障礙。這對抵抗力弱的老人或小孩﹐影響與傷害尤其嚴重。因此不可輕視。當腹瀉逐漸停止時﹐可以從簡單的飲料開始﹐來恢復體力。如果止瀉﹐就可以進食香蕉與稀飯等食物。給消化道充份時間調養復原﹐千萬不要攝取複雜或有刺激性的食物來進補﹐以免操之過急地導致胃腸器官再度受傷。


腹瀉的原因大致上有﹕


  • 細菌感染

細菌可以經過污染或處理過程的不良的食物侵入人體。然而能引起腹瀉的細菌種類主要有﹕弧菌(Campylobacter)如霍亂或腸炎﹑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沙門氏桿菌 (Salmonella)如傷寒志賀氏桿菌(Shigella)如痢疾等。主要是分泌毒素﹐造成腸壁細胞主動分泌水份。這一類的腹瀉通常在病人禁食之後﹐不會馬上見到病情的改善。


  • 病毒感染

最常方式就是由接觸傳染﹐再經過手或食物進入人體。能引起腹瀉的病毒種類主要有﹕輪狀病毒(Rotavirus)﹑諾沃克病毒(Norwalk virus)或稱為諾羅(如)病毒(Norovirus﹐NV)﹑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單純庖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等。這一類的腹瀉通常在病人禁食之後﹐不會馬上見到病情的改善。


  • 消化吸收不良

例如某些東方人人缺少乳糖(Lactose)酵素﹐無法消化乳酪型的食物。一旦吃進此類食品﹐馬上就會發生腹瀉。這種可能是因為身體缺乏某種特殊的消化酵素或者消化酵素分泌不足﹐小腸內溶質過高﹐造成水份由腸壁溢流入腸管。如果病人禁食﹐腹瀉情況馬上好轉。另一種可能就是消化道的過敏反應如腸內肥大細胞(Mast cells)釋放過量細胞內化學物質。此外﹐食物過敏﹐如對麩質(Gluten)過敏﹐胰外分泌不全症(Exocrine pancreatic insufficiency﹐EPI)﹐或膽汁分泌過剩等﹐也會引起腹瀉。


  • 寄生蟲

能造成腹瀉的寄生蟲種類主要有﹕原蟲(Giardia lamblia)痢疾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等。


  • 藥物

能造成腹瀉的藥物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抗生素﹑抗高血壓﹑止胃酸等藥物。


  • 其他疾病

胃﹑胰﹑肝﹑膽﹑小腸﹑大腸﹑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疾病均有可能引起腹瀉。例如因發炎或潰瘍而刺激消化道蠕動的急性腹瀉﹐能將腸內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與水份提早排除﹐例如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通常在病人的糞便中會檢查出額外的分泌物如膿液與白血球等。另外﹐像腸泌素瘤(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tumor﹐VIPoma)﹐簡稱VIP瘤﹐會引起非常厲害的腹瀉﹐又稱為水便(Watery Diarrhea)﹐甚至讓患者有得了類似霍亂疾病的感覺。

研究發現﹐某些食物或微生物能改變腸壁細胞的滲透壓﹐使得許多未消化完全的大分子﹐得以進入人體循環系統﹐這些物質的存在﹐能引起身體產生特殊反應。因此﹐有許多醫生懷疑腹瀉的原因﹐可能是來自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如果長期有慢性腹瀉﹐而且無法治癒的話﹐不妨請醫生做更仔細一點的檢查﹐因為許多診斷不易的疾病﹐如消化道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等﹐經常有腹瀉的症狀。


  • 排便功能不良

譬如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因為情緒的刺激﹐而造成腹痛與拉肚子的現象。其他還有由大腸蠕動與排便神經反射等問題﹐所引起的腹瀉。此外﹐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的患者會有排便次數增多與腹瀉的現象。


  • 膽﹑腸或胃手術

大部分病人在接受膽﹑腸或胃切除手術之後﹐會出現腹瀉的現象。也許是因為食物在消化道中移動的速度過快﹐或者是膽液刺激大腸的緣故。


  • 水土不服

許多人出外旅行﹐到達陌生地方﹐經常有腹瀉的現象。尤其是到衛生環境不佳的地區﹐原因可能是腸內細菌族群的變化。


  • 營養不良

飲食中長期缺乏維他命如維他命B12等﹐容易造成經常性的腹瀉。



腹瀉的症狀



腹瀉的症狀有﹕腹痛﹑腹脹多氣﹑反胃﹑排便急迫感等。基於腹瀉的不同原因﹐有時還會伴隨著發燒﹑嘔吐﹑便血等複雜的情況。急性的腹瀉通常是由細菌﹑病毒﹑寄生蟲的感染所引起的﹐歷時不會超過三星期以上。慢性的腹瀉是由類似大腸激躁症﹑乳糜瀉(Celiac disease)或腸炎等所引起的﹐經常要拖過三星期以上。如果出現下列情況﹐要馬上就醫﹕連續腹瀉三天以上﹑劇烈腹痛﹑發燒超過華氏102度以上﹑便血或黑便﹑出現脫水。一般脫水現象有﹕口乾脣裂﹑排尿減少﹑尿色變深﹑皮膚乾燥﹑疲倦乏力﹑頭痛等。



腹瀉的診斷


  • 糞便化驗

可以鑒定腹瀉的確實原因如滲透壓﹑外來物﹑分泌物等﹐是由於細菌﹑寄生蟲或其他感染等。


  • 驗血

驗血可以排除很多其他的病因﹐讓醫生能縮小診斷的範圍與可能性。


  • 禁食

可以發現腹瀉的原因﹐是否與過敏或食物不適宜有關。


  • 軟式乙狀直腸內視鏡(Sigmoidoscopy)

檢查結腸內黏膜有無紅腫、潰瘍、腫瘤或瘜肉等病變﹐以協助診斷。內視鏡長度較短﹐操作起來風險比大腸鏡低。


  • 大腸鏡(Colonscopy)

檢查大腸內黏膜有無紅腫、潰瘍、腫瘤瘜肉或蠕動失常等病變﹐以便利診斷。大腸鏡比軟式直腸內視鏡要長﹐如見到可疑處﹐即可實施手術切除﹐或取得樣本﹐做更進一步的化驗。



腹瀉的治療



腹瀉治療的重點是先防止病人脫水。補充病人的水份與電解質。一旦找出病因之後﹐再決定進一步的治療方法。如果是病毒引起的腹瀉﹐患者要多休息﹐並補充含有電解質的飲料﹐如(Pedialyte)(Infolyte)﹐直到病人止瀉﹐與胃口恢復為止。在恢復當中的病人﹐要避免食用含有油脂的食物如牛奶等。同時也要禁止攝取高纖維與高糖份的食物﹐以免刺激剛開始復原的胃腸。進食最好從稀飯﹑麵包等簡單易消化的食品開始。


如果有習慣性腹瀉又無法檢查出原因的患者﹐不妨安裝通暢型智能衛生座﹐以便減少頻繁擦拭肛門﹐所導致肛門的傷害或感染。



腹瀉的預防



經常保持雙手的清潔﹐儘量避免在外用餐。出外旅行要格外小心﹐最好不要去衛生條件差的地區。飲用瓶裝水。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果可能的話﹐在出國之前﹐要求醫生注射疫苗﹐以預防感染疾病。此外﹐攜帶必要的藥物﹐如抗生素或止瀉劑等﹐以備萬一。


平時要注意飲食﹐儘量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全麥穀類﹐補充寡糖(Oligosaccharides)﹐提高培養腸中益生細菌﹐如乳酸菌等。

至於日常飲用的牛奶,不妨選擇A2牛奶(A2-milk),因為其不含對身體有害的特殊酪蛋白(Beta-casomorphin-7,BCM-7)成份,比較容易消化和吸收。BCM-7可能是引起人體過敏反應與慢性發炎的潛在因子。如果想多了解一點牛奶的差別與好壞,請參閱:

https://authoritynutrition.com/a1-vs-a2-milk/

飯前洗手﹐保持餐具衛生﹐儘量避免生冷或隔夜的食物﹐平時要注意食物的冷藏﹐不要讓食物暴露在室溫中過久﹐以免被細菌汙染。如果食物出現異樣或異味時﹐最好丟棄﹐千萬不要冒險吃下肚。


平時要經常運動﹐運動可以刺激腸胃的蠕動﹐有助於消化。此外﹐運動可以促進大腸吸收水份﹐有助於預防腹瀉。

如果經濟許可﹐居家不妨安裝智能衛生座﹐用高壓溫水柱﹐來清洗肛門口﹐可輕鬆降低肛門附近感染的機率。


下列是有關腹瀉資訊的網站﹕
http://digestive.niddk.nih.gov/ddiseases/pubs/diarrhea/
http://www.medicinenet.com/diarrhea/article.htm
http://www.answers.com/topic/diarrhe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