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貧血的簡介(Anemia)



貧血的簡介


貧血(Anemia)是指血液中血紅素(Hemoglobin)不足﹐無法攜帶足夠的氧氣所導致的疾病。貧血的原因有﹕紅血球數目太少﹑紅血球異常﹑營養不良﹑內分泌失常﹑造血機能衰退或者其他疾病所引起的。

人體藉由血液的循環,將氧氣、養分傳送到各組織﹐同時也把二氧化碳與代謝廢物攜帶出組織。二氧化碳經由肺臟排出﹐代謝廢物則經肝臟與腎臟處理﹐再由尿液﹑糞便及皮膚排除。

血紅素包含在紅血球中﹐是由含鐵的血基質和球蛋白結合而成﹐擔任將氧氣運送到全身的重要任務。人體組織如果得不到足夠的氧氣供養時﹐腎臟就會分泌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是一種醣蛋白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並控制紅血球的形成與釋放。EPO的正常範圍是8.2-21.4mU/ml。如果腎臟機能衰退或失常﹐導致紅血球生成素不足﹐紅血球數目自然減少﹐這屬於腎性貧血。

在製造紅血球的過程中身體需要有鐵質﹑維他命B12與葉酸(Folic acid)。若身體內缺少這些物質﹐在形成紅血球的過程中就會出現許多困難。鐵質缺乏時紅血球的形狀會變小﹐又稱為缺鐵性貧血。然而維他命B12與葉酸不足時﹐紅血球的形狀反而會變大﹐又稱為惡性貧血。如果貧血者的紅血球形狀正常(平均血球容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80-100fL)﹐可能的原因是慢性疾病﹐如消化道潰瘍、腎臟疾病、癌症、肺結核、紅斑性狼瘡、乳癌轉移、愛滋病等﹐所引起之貧血等。

貧血很多時候是由於飲食習慣或感染其他疾病等的緣故﹐例如營養失衡(吃純素﹑喜好速食)﹑胃液分泌不足(胃癌﹑胃部手術﹑或消化道潰瘍等)﹑大腸息肉﹑痔瘡﹑甲狀腺失調﹑自體免疫疾病﹑肝病腎癌﹑腎臟衰竭﹑膀胱癌﹑子宮癌﹑經血過多(子宮內膜異位或子宮肌瘤等)﹑感染﹑寄生蟲或發炎﹑消化吸收功能不佳。貧血也可能是由於骨髓造血功能的損壞如血癌﹑淋巴癌﹑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emia)﹑化療﹑放射性治療等。

此外﹐遺傳性貧血如鐮形細胞貧血(Sickle cell anemia)或地中海型/海洋型貧血(Thalassemia)也是導致貧血的疾病。鐮形細胞貧血是由於合成血紅素中﹐兩條β珠蛋白基因發生突變﹐其特點為在缺氧情形下﹐病人紅血球細胞呈鐮型﹐形體比較小﹐鐮形紅血球容易破碎﹐能阻塞並破壞脾臟、腎臟、大腦、骨及其他器官的小血管,減少這些器官的供氧量。一般症狀有﹕皮膚與黏膜蒼白﹑虛弱無力﹑生長遲滯等。嚴重時能阻塞血管﹐損害器官﹐甚至造成死亡。鐮形細胞貧血隱性基因﹐在亞裔人士當中﹐發生率極少。主要是存在在非裔族群當中﹐是造成運動員猝死的重要原因。

地中海型貧血(海洋性貧血)是由於合成血紅素中﹐α或β血紅蛋白鏈基因突變﹐造成血鐵質無法與蛋白鍵結合﹐無法正常攜氧。若為α鏈合成不足,稱為甲型地中海貧血;若為β鏈合成不足,則稱為乙型地中海貧血。前者較常見於台灣等東南亞地區,後者則常見於地中海、中東、印度等地。

此外﹐地中海型貧血患者的紅血球形體比較小﹐紅血球攜帶氧氣能力差﹐生命期比較短﹐紅血球易碎﹐血紅素由細胞中流失﹐鐵蛋白(Ferritin)便成了儲藏鐵質的場所﹐鐵蛋白會逐漸聚集成小顆粒﹐使得鐵沉著於組織與器官附近﹐逐漸影響其功能﹐因此﹐也有多鐵性貧血的稱號。

地中海型貧血又可分為輕度、中度以及重度三類。一般診斷出來,不論重度或輕度地中海貧血,乙型較甲型為多。輕度的地中海貧血帶原者,只會偶爾頭暈、貧血,或者終生無任何症狀,通常不需特別治療。中度患者可能出現嚴重貧血、肝脾腫大、黃疸等情形。重度地中海貧血的嬰兒在出生後,如果沒有接受特殊治療的話,通常無法存活。

好在地中海型貧血的基因突變屬於隱性﹐所以只要不是同體基因﹐一般攜帶異體基因的病患者﹐大
能正常生活﹐不受貧血的影響。

地中海型貧血在亞裔族群當中﹐發生率比較高一些。通常血液檢查報告會出現﹕血紅素低﹑血球容積比低﹑平均血球容積低﹑平均紅血球色素量低﹑紅血球數目多﹑紅血球體積分佈幅度高等現象。詳細解釋﹐請看貧血的診斷部份。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地中海型貧血﹐請參考下列網頁﹕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8610/3453.htm

一種比較不常見的貧血疾病﹐稱為溶血性貧血(Hemolytic anemia)﹐會引起紅血球過早的破壞﹐讓紅血球無法及時的補充。譬如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此外﹐缺少葡萄糖6磷酸脫氫酵素(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deficiency)的人﹐在接觸到某些藥物﹐如阿斯匹靈(Aspirin)﹑奎寧﹑磺胺類或蠶荳等﹐會引起嚴重血反應。如有興趣不妨參閱下列網頁:

http://www.fma.org.tw/2010/S-23-3.html

總之﹐貧血的主要原因大致有﹕缺鐵﹑缺維他命﹑失血﹑再生不良﹑遺傳疾病﹑溶血性貧血等﹐因此治療方法各異。正確的態度是要先找出貧血的原因﹐然後選擇適當的方式來治療貧血。

貧血是最被一般人忽視的疾病之一﹐長期貧血會影響心臟﹑肺臟與腎臟的功能﹐甚至損壞人的記憶力。貧血經常也是某些疾病的前兆﹐因此維護健康就要注意監視血液成份的變化﹐並且設法避免貧血的發生。

貧血患者當中有許多是長期素食﹑偏食或速食者﹐主要是營養不均﹐造成維他命或礦物質的不足。其次是濫用藥物﹐損害造血機能。有時腎臟機能衰退者﹐其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簡稱EPO)分泌不足或反應不良﹐影響紅血球的生成﹐造成再生不良性貧血。此外﹐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或消化道潰瘍等病患都是貧血的高危險群。

研究發現老年男性睪固酮(Testosterone)產生愈少,紅血球生成素(EPO)產生也會相對減少,容易導致貧血的發生。貧血對老年人的神經﹑肌肉﹑皮膚,甚至消化道的功能等﹐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貧血的症狀


輕微的貧血是沒有明顯的症狀。怕冷,記憶力衰退,心情沮喪,疲倦無力與臉色蒼白是貧血最初期的特徵。當貧血進入中期之後的症狀會有﹕頭暈目眩﹑結膜與牙齦慘白﹑指甲扁平易斷﹑舌頭表面粗糙﹑口角炎、舌頭炎及黏膜潰瘍﹑頭髮無光澤﹑輕度頭痛﹑嗜睡﹑出汗﹑厭食、胃灼熱﹑心悸﹑脈搏加速﹑呼吸急促﹑手腳冰冷﹑下肢水腫﹑食慾不振等。總之﹐研究發現口腔粘膜表現改變﹐為缺鐵貧血患者重要的診斷指標,如果接受鐵劑﹐配合抗真菌治療﹐可有效改善口腔症狀。此外﹐貧血者常有胃酸分泌不足的毛病﹐使得食物中的蛋白質無法充份消化分解﹐長期下來﹐胃也容易出現疾病。

當人體缺乏維他命B12和鐵質時,貧血者的指甲通常會出現垂直脊凸狀的紋路,指甲表面變得不光滑亮麗。尤其是缺少維他命B12,它能保護通往甲母質(Nail matrix)的神經,並支持角質細胞(Keratin nail cells)的健康生長。這些必需物質的缺乏,追根究底都是因為消化系統的疾病或不足。甲狀腺素分泌不足也可能是造成指甲生出豎紋的原因,因為甲狀腺素掌管人體多種代謝作用,影響指甲的生長。另外,人體壓力激素過高(Cortisol),人若長期生活在高強度的壓力下,會消耗生物素(Biotin),生物素是毛髮指甲生長的要素,長期生活在壓力下,甚至損耗神經系統,也能影響指甲的生長。

如果貧血是由於缺乏維他命B12的話﹐還會出現神經與肌肉等方面的障礙﹐同時精神與認知方面也會受到影響。假如貧血是來自泌尿或消化系統的失血﹐尿液或者糞便中會帶血。若是突然急性出血的話﹐病人血壓會降低﹐呼吸也會出現困難的現象。嚴重的貧血如果不及時急救的話﹐通常會導致肺積水﹑心臟衰竭﹑休克與死亡。


貧血的診斷


血紅素大約佔紅血球成份的絕大部分﹐受到遺傳﹑性別﹑年齡﹑地理位置﹑懷孕等影響﹐嬰兒時期與婦女懷孕時期較高。一般成年貧血的標準是每公克或每cc血液中﹐男性紅血球數目低於四百一十萬個﹐女性紅血球數目低於三百八十萬個﹐或者男性血紅素低於14g/dl﹐女性則是低於12g/dl。驗血是診斷貧血最直接的方法。驗血是診斷貧血最直接的方法。 一般鑒定貧血常用的測試有﹕

血紅素(Hemoglobin)
血紅素大約佔紅血球成份的絕大部分﹐受到遺傳﹑性別﹑年齡﹑地理位置﹑懷孕等影響。嬰兒時期與婦女懷孕時期較高。男性的血紅素低於12g/dl﹐女性的血紅素低於10.5g/dl﹐就算是嚴重貧血。血紅素減低可能的原因是﹕骨髓病變﹑遺傳缺陷﹑甲狀腺亢進﹑出血﹑貧血﹑血液稀釋﹑紅血球溶血症﹑肝硬化﹑癌症﹑腎臟疾病﹑脾臟腫大﹑紅斑性狼瘡﹑營養不良﹑血紅素生成素反應衰退等。

血球容積比(HemotocritHCT)
測量在一定容量的血液中含有多少比例的紅血球,就是血球容積比。血紅素和血球容積比的正常值都會因年齡﹑性別﹑運動﹑水份攝取量而改變。剛出生的嬰兒最高,出生後六個月左右會降低﹐以後會再度增加﹐十五歲左右以後就穩定下來和成人一樣。懷孕中的女性或高齡者會稍微偏低。成年男性血球容積比的正常值是41~53%女性是36~46%。如果血球容積比低於15%﹐就是異常。如果血紅素和血球容積比都在正常值以下,就是貧血。大部份起因是由於缺鐵性貧血,其次是惡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

完全血球計算(Complete Blood CountCBC Hemogram)
CBC Hemogram是使用自動分析儀器﹐可在數分鐘之內檢查出血液標本中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的種類﹑數目﹑形狀﹑大小以及一些細胞的物理性質。再與正常的模式相互比較﹐進一步顯示出任何異常的現象。經常用於鑒定病因與診斷貧血或紅血球過高(Polycythemia)的程度﹑營養的失調以及凝血功能的障礙等。

平均血球容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是一種鑒定紅血球體積平均值的測試。測值越高代表紅血球體積越大﹐反之代表紅血球體積越小。此測試主要是用於診斷貧血的原因是否與紅血球的大小有關。紅血球過大﹐常見於巨紅血球症、缺乏維他命B12和葉酸之貧血、酒精中毒、肝病等。紅血球過小﹐常見於地中海型貧血﹑缺鐵性貧血等。正常值應在80~100fL。當平均血球容積(MCV)過低﹐就要做進一步檢查﹐確定是否是地中海型貧血帶因者,或僅是罹患缺鐵性貧血。有關貧血與MCV的詳情,請參閱血液檢查一文。

平均紅血球血色素濃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
是在一定量之紅血球中﹐對血紅素之濃度平均值的測試。了解血色素在血液中的濃度﹐對鑒定貧血種類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當MCHC低於標準時﹐通常是紅血球過小的貧血。其正常值應在32~36%

平均紅血球色素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為一種鑒定在紅血球中對血紅素平均含量的測試。MCH與平均紅血球血色素濃度(MCHC)可供在做貧血(Anemias)或白血病(Leukemias)程度鑒定上的參考。其正常值應在27~32pg。當平均紅血球色素量(MCH)過低﹐就要做進一步檢查﹐確定是否是地中海型貧血帶因者。

紅血球體積分佈幅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
當紅血球大小相差較大時RDW會上升,可做為區分貧血種類的參考。例如輕度地中海型貧血的RDW正常,而中度和重度地中海型貧血的RDW會增加。其正常值應在11.5~16.4%

血鐵含量與血鐵飽和量測試
血液中血清鐵(Serum Iron)含量的標準是﹕35-150ug/dL。這是代表血中已經與鐵離子結合蛋白質的總量。而這些蛋白質中﹐又以運鐵蛋白(Transferrin)結合的鐵(Fe3+)佔最多數。血清鐵雖可用來評估體內鐵質的多少﹐但不能只以此單項﹐做為評斷唯一的依據﹐通常要配合總鐵結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與儲鐵蛋白(Ferritin)來做診斷。血清鐵濃度在人體內的變化頗大﹐判讀時應特別小心。

血液中鐵總結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的標準是﹕250-450ug/dL。這是代表血中有能力與鐵離子結合蛋白質的總量。

血液中鐵飽和量(Iron Saturation)的標準是﹕20-50%。這代表並非所有的運鐵蛋白(Transferrin)﹐都與鐵離子結合﹐帶鐵與不帶鐵的運鐵蛋白之間﹐是保持一種化學反應平衡的關係。正常健康的人﹐其運鐵蛋白和鐵離子結合的飽合度﹐大約只有20%~50%。

鐵飽和量是血清鐵除以鐵總結合力﹐再以百分比表現(
Serum Iron/TIBC*100)﹐血鐵飽和量代表有多少百分比的運鐵蛋白(Transferrin)與兩個鐵離子結合﹐也就是飽和(帶鐵)運鐵蛋白(血清鐵)與鐵總結合力(TIBC)的比率。

血清中的運鐵蛋白和其他少數蛋白﹐所能結合鐵的最大容量﹐便稱為鐵總結合力(TIBC)。未能與鐵結合的運鐵蛋白部份﹐則稱為不飽合鐵結合能(Unsaturated Iron Binding Capacity﹐UIBC)。因此﹐為了方便起見﹐醫學檢查乾脆把

TIBC = 血清鐵(Serum Iron) + 不飽合鐵結合能(UIBC)。

總之﹐缺鐵性貧血的鐵總結合能力(TIBC)﹐即運鐵蛋白(Transferrin)能夠結合鐵的總量數值會上升﹐運鐵蛋白飽和度(Transferritin saturation,SI/TIBC)則下降﹐通常TIBC大於400 mcg/dL﹐而SI/TIBC小於10-16%時﹐即可確認為缺鐵性貧血。簡而言之﹐就是缺鐵性貧血的患者﹐按照其缺鐵的情形﹐鐵總結合力(TIBC)都會超標。

運鐵蛋白是人體血漿中﹐主要是與腸道吸收鐵結合的蛋白質﹐它可以將鐵運送到身體適當的部位﹐如肝臟﹑脾臟﹑腦部或脊髓等﹐然後轉變成UIBC的一員。細胞中的儲鐵蛋白(Ferritin)﹐又簡稱鐵蛋白﹐則是將運鐵蛋白中的鐵儲藏起來﹐以備將來的需要。

如果人體鐵質缺乏﹐血色素的製造會出現障礙﹐這就是缺鐵性貧血。典型的特徵為紅血球直徑變小﹐也就是平均血球容積(MCV)小於75fL﹐血清鐵濃度降低﹐這是因為血中鐵離子少﹐飽和運鐵蛋白(血清鐵)跟着受影響而變低。鐵蛋白(Ferritin)濃度也降低﹐因為體內儲藏備用的鐵﹐要拿出來用。然而總鐵結合能(TIBC)上升﹐這是因為血中鐵離子少﹐身體自然產生更多的運鐵蛋白﹐來提高運輸鐵的功效。

正常人的運鐵蛋白大約有30%到40%與血鐵結合﹐其餘的運鐵蛋白則不攜帶鐵﹐可接受任何來源的鐵,如腸道吸收的鐵﹑身體儲存的鐵或老化紅血球分解後的鐵。當體內發生缺鐵貧血時﹐肝臟會製造大量的運鐵蛋白。運鐵蛋白的正常範圍是﹕174-348 ug/dL。

一般而言﹐缺鐵性貧血的TIBC會上升﹐血清鐵下降。但地中海型貧血或惡性貧血則是TIBC下降﹐血清鐵上升。由於TIBC的高低﹐完全決定在運鐵蛋白與鐵的結合能力﹐所以任何影響運鐵蛋白濃度的因子﹐都可以改變TIBC。例如肝臟無法製造出足夠的運鐵蛋白﹐或腎臟讓蛋白質流失等﹐都會讓TIBC變低。

當重金屬中毒時﹐血鐵飽和量容易超過標準。如果身體在缺鐵貧血時﹐血清鐵濃度低,運鐵蛋白濃度高﹐鐵總結合力上昇﹐血鐵飽和量會低於標準。

維他命B12測試
血液中維他命B12含量的標準是﹕211-911pg/mL。可以用來診斷缺維他命B12的貧血。

鐵蛋白(Ferritin)測試
鐵蛋白又稱為儲鐵蛋白(Iron storing protein)﹐它存在紅血球內﹐代表人體在血液中儲備的鐵質量。血液中鐵蛋白含量的標準是﹕6-244ng/mL(女)/18-464ng/mL(男)。鐵蛋白是體內儲藏鐵的一種蛋白﹐除了紅血球之外﹐以網狀內皮細胞與肝細胞中含量最多。通常身體缺少鐵質時﹐這些細胞會將鐵以游離狀態釋出﹐提供身體或新生紅血球的需要。除了鑒定缺鐵性貧血(大多鐵蛋白偏低﹐譬如低於10ng/mL)之外﹐也可以用來診斷鐵
蛋白過多(譬如高於800ng/mL)﹐所造成的血色素沉著症(Hemosiderosis)或血色病/血鐵沉著症(Hemochromatosis)等。鐵蛋白上升﹐可能是由於﹕鐵質攝取過多、洗腎、慢性肝病、脂肪肝、地中海型貧血、血液腫瘤(白血病/淋巴癌)、感染發炎、輸血、酗酒﹑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關節炎等。如果鐵蛋白異常高時﹐則有可能是血色病﹑血球貧食症候群(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成人Still疾病(Adult Still disease)﹐及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h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等。

鐵蛋白下降﹐可能是由於:飲食中長期缺乏鐵質或運鐵蛋白﹑懷孕﹑大量失血(如月經﹑痔瘡)﹑消化道潰瘍﹑大腸或直腸癌等。

血色素沉著症是指鐵血質(Hemosiderin)累積在組織附近﹐通常患者並沒有鐵質吸收遺傳上的缺陷﹐但是有鐵蛋白過高的問題﹐例如患有地中海型貧血﹐紅血球壽命比較短﹐紅血球破裂後﹐容易釋出紅血素。當血紅素離開紅血球後﹐能由微血管溢出﹐即轉成變性(Denatured)的鐵蛋白﹐這些物質的最終物質﹐就是鐵血質(Hemosiderin)﹐容易被巨噬細胞吞噬﹐成為細胞中含鐵的暗黃色素﹐也就是鐵血質(Hemosiderin)和血棕質(Hemofuscin)。當巨噬細胞死亡之後﹐這些黃褐色的鐵血質小顆粒﹐就會慢慢囤積在組織附近﹐成了難以回收的鐵垃圾。

鐵血質是身體儲藏鐵質的一種方式﹐但它被身體再利用的過程﹐非常複雜與困難。血色素沉著症是指過多的鐵血質沉澱細胞中﹐但不會引起附近組織細胞的傷害與死亡﹐例如皮下暗黃色素沉澱等。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身體還有能力﹐重新使用存在細胞中鐵血質。因此﹐患者只要定期觀察鐵蛋白與血鐵飽和量等﹐並嚴格控制食物中的鐵質攝取﹐讓體內鐵蛋白的數量逐漸降低﹐基本上就可以控制病情﹐除非組織或器官受到傷害﹐要不然是不需要特殊的治療。

血色病(Hemochromatosis)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也就是(Hereditary hemochromatosis﹐HFE gene)基因發生突變﹐患者的小腸鐵吸收調節異常,鐵吸收率比一般人高,隨著年紀增長,體內鐵會快速累積在肝臟、骨髓、胰臟﹑肺臟等組織細胞與間質(Interstitium)中。一般血色病的患者其血清鐵(Serum Iron)可能會超過正常標準(35~150ug/dL)。除了HFE基因變異之外﹐還有乏銅結合蛋白(Aceruloplasmin)以及先天性無運鐵蛋白症(Congenital atransferrinemia)等疾病﹐也會影響鐵質在人體內的正常代謝。

這些過剩的鐵質沉積﹐會傷害組織與器官的功能。例如鐵質堆積在腦下垂體﹐可導致內分泌失調。沉積在男性睪丸的鐵﹐會造成睪丸的萎縮。鐵質沉積在心臟﹐可引起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沉積在肝臟﹐可導致肝硬化、肝衰竭。沉積在胰臟﹐可破壞胰島細胞﹐造成糖尿病。鐵質堆積在肺臟﹐可導致肺血鐵質沉積﹐形成棕色硬結﹐影響肺部功能。

血色病可由DNA測試與血液檢查來判斷﹐若是血鐵飽和量超過50%﹐或是儲鐵蛋白的數量過多(超過1000ng/mL)﹐即是人體組織大量沉積鐵質的症狀。患者需要定期測量鐵蛋白與血鐵飽和量等﹐並嚴格控制食物中的鐵質攝取﹐如果病情嚴重的話﹐病患還需要定期放血﹐或服用降鐵藥物。若發現超過2000ng/ml﹐便要盡快接受排鐵治療。

除了遺傳之外,嚴重鐮形細胞貧血、嚴重地中海型貧血(Beta型)、過度輸血或鐵代謝失常等﹐都是構成血色素沉著症的原因。




最近研究發現﹐當肝臟﹑脾臟﹑肺臟﹑胰臟﹑骨髓﹑心臟等功能發生異常時﹐組織細胞傾向提早受損破裂﹐鐵蛋白會大量釋入血中﹐造成鐵蛋白超標的情形。因此﹐鐵蛋白也可當成某些癌症(如白血病﹑淋巴癌﹑肺癌﹑肝癌等)的腫瘤標記。

其他疾病的出血
身體異常出血會引起貧血。如果泌尿系統的疾病﹐病人可能會有血尿的現象。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患者可能會出現便血。假如胃或呼吸系統的疾病如肺結核﹐病患可能會嘔血。內視鏡是最常用來診斷內出血的原因。其他如電腦斷層掃描(CT)或磁共振造影(MRI)檢查都可以用來偵察出血的部位。骨髓組織取樣(Bone Marrow Biopsy)是醫生用來檢查造血功能不佳的方法。此法可供對造血幹細胞機能或缺少鐵質的鑒定


貧血的治療


貧血的治療首先要找出貧血的原因﹐其次要評估貧血的程度﹐再決定治療的方法。如果情形緊急﹐患者有可能需要接受輸血或換血的治療。如果貧血是由於不正常的失血﹐就要找出出血原因﹐個別加以處理。

假如貧血是由於缺少鐵質﹑維他命B12或葉酸的話﹐患者就需要服用或注射補充劑以提高體內的不足。

一旦貧血的原因是因為人體紅血球生成素的分泌不足﹐病人就要接受注射人工紅血球生成素(EPO)的治療。

當貧血嚴重到無法進行補充劑的治療時﹐就要給予患者輸血的治療。尤其是紅血球的數目太低的時候﹐需要緊急輸血﹐以免病人心臟或腎臟發生衰竭。此外﹐骨髓移植可能是治療先天性貧血患者唯一的方法。


貧血的預防


貧血患者當中絕大多數都是來自長期營養不良﹐尤其是素食者與速食者為最﹐因為這些人飲食中容易短缺鐵質﹑維他命B12或葉酸等造血所需要的養份。葉綠素雖然含有鐵﹐但植物性鐵質﹐不易被人體吸收。人體吸收的鐵,是以2價亞鐵形式,像是紅肉、雞蛋、動物內臟等,所含的是血基質鐵(2價亞鐵/Fe2+),吸收率遠高於植物性的非血基質鐵(3價鐵/Fe3+)。素食者飲食內容經常會有蛋白質與脂肪不足﹐胃酸分泌不夠﹐影響鐵質的吸收。因此﹐素食者要考慮服用額外的鐵劑﹐來提供鐵質。

速食者根本忽視營養﹐沉迷於人工處理過的純化食品﹐身體更容易短缺鐵質。此外﹐年長患有貧血者要注意內分泌不足的可能﹐腦下垂體激素﹑腎上腺激素﹑甲狀腺激素﹑副甲狀腺激素﹑性激素等﹐都應該列入年度身體檢查的項目。

其次是患有慢性疾病如消化道潰瘍﹑經血過多﹑寄生蟲或痔瘡等經常失血的病人。若已經診斷出貧血的病患要避免飲酒﹑茶﹑咖啡﹑過多纖維素﹑制酸劑與人工加添劑等﹐以防止貧血病情的惡化。

人體鐵質的吸收動物性的要比植物性的有效。維他命C與胃酸也能增強身體對鐵質的吸收﹐因此貧血患者不妨在日常飲食中增加牛排或羊排等紅肉的份量。含鐵質豐富的食物有﹕紅肉﹑紫菜﹑蛋﹑全穀類﹑乾果類與綠色蔬菜等。此外﹐進食前需避免飲用咖啡、茶等﹐以免影響鐵質的吸收。葉酸主要來源是﹕綠色植物﹑酵母粉﹑奶製品﹑肉類﹑魚類﹑動物內臟﹑豆類﹑桔子﹑義大利麵(Pasta)等。維他命C可以防止體內葉酸的氧化,同時也有利於葉酸功能的發揮。維他命B12﹐又稱氰鈷胺(Cyanocobalmin)或肝精﹐可用來治療惡性貧血。維他命B12主要來源是﹕豬肝﹑牛肝﹑牛腎﹑牛心﹑魚﹑蚌殼類等。

一般人在進入六十歲以後﹐身體對鐵質的代謝變緩﹐容易造成鐵質沉澱在組織或器官中﹐鐵質過剩與神經退化疾病有關﹐例如老人癡呆症與帕金森病等此外﹐鐵過多﹐也是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心臟衰竭等的致病因素。鐵的沉積會增加自由基的形成﹐造成脂質等的過氧化﹐色素沉著在皮膚內﹐這就是老人斑的展現。因此﹐年長者平常要注意控制鐵的攝取量﹐不要補過頭﹐含鐵豐富的食物有﹕動物內臟﹑紅肉﹑蛋黃﹑深綠色的蔬菜等。

驗血是檢查血液毛病的一種方式﹐尤其是懷孕﹑腸胃切除或長期服用藥物的人﹐要注意對貧血檢查的結果。腎臟功能不良的人﹐其紅血球生成素的分泌量也隨著降低﹐因而影響紅血球的形成﹐要格外小心謹慎。此外﹐消化道潰瘍﹑甲狀腺失調﹑癌症病患或肝臟機能不健全等的病人﹐都可能會出現貧血的現象。這些人要特別留意貧血的發生﹐因為這些疾病都可能導致貧血。

地中海型貧血是一種隱性遺傳的血液疾病﹐夫妻若為隱性帶因者﹐則每次懷孕﹐其胎兒有1/4機會完全正常﹐1/2 機會成為帶因者﹐1/4成為重型患者。胎兒如為重型地中海型貧血患者﹐則在懷孕中期以後﹐會出現胎水腫現象﹐包括腹水胎盤腫大等﹐大部份胎兒在出生後不久即死亡﹐少數會胎死腹中同時也會導致孕婦出現高血壓、子癲前症、產前或產後出血等嚴重合併症若為地中海型貧血隱性帶因者﹐婚前選擇自己的對象要特別注意。

對於患有先天性貧血如地中海型貧血的病患需要特別留意鐵質的攝取量﹐因為其紅血球壽命比正常紅血球要短﹐大都有血鐵濃度過高的現象﹐容易造成紅血球分解後鐵質囤積在肝臟或腎臟內而形成血色素沉著症﹐所以要控制鐵質的吸收量以免攝取過量。血鐵沉著症患者中﹐有部份可能是由於基因缺陷﹐導致鐵質吸收功能異常﹐通常這種病人要接受特別治療﹐如服用排鐵劑或定期放血治療等。

海洋性貧血的血紅素偏低是持續維持偏低的數值,不會一直往下降,如果出現持續下降時,應留意可能合併其他類別貧血,應就醫治療,不可隨意自行服用鐵劑,體內鐵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對肝臟、心臟、胰臟等造成傷害,不可不慎。

人體對鐵質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腸附近﹐加上鐵在酸性環境下﹐溶解度比較高﹐如果進食時或餐後﹐習慣性的飲入大量咖啡或濃茶等﹐含有單寧酸(Tannin)或多酚類(Polyphenols)的飲料﹐也會降低身體對鐵質的吸收。除了單寧酸之外﹐能防礙鐵質吸收的物質﹐尚有﹕纖維質﹑草酸﹑植酸與鈣等。以上是提供患者﹐減少鐵質吸收的簡單方法。




此外﹐血鐵濃度過高會提高體內自由基的濃度,因此補充抗氧化劑是地中海型貧血患者最需要的基本保養。據研究報告顯示,地中海型貧血患者,也容易出現葉酸、鋅、鎂的濃度偏低現象﹐最好做好日常的補充。此外﹐也要經常補充維他命C/E等抗氧化劑﹐以降低自由基的傷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