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的簡介
人是直立行走的動物﹐由於重力的關係﹐常讓肛門附近組織﹐承受極大向下的壓力。再加上久坐或久站﹐很容易導致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不良﹐導致直腸末端或肛門內層附近靜脈微細血管﹐發生擴大曲張﹐以及其附近懸吊結締組織系統的損壞﹐因而形成靜脈叢血管瘤﹐這就是俗稱的痔瘡(Hemorrhoid)。痔瘡是血管或軟組織自然老化的症狀,若症狀不嚴重,患者可藉由改善自身生活習慣,減緩甚至消除此困擾。
當血壓偏高﹐血管壁變薄﹐這些微小的血管瘤長期下來﹐就能在直腸或肛門內逐漸脹大﹐這樣不僅影響排便的順暢﹐甚至在排便時﹐血管壁被擠破而流血﹐引起肛門附近的疼痛﹑感染與發炎。另外,肥胖、酗酒或慢性肝病患者,也是痔瘡的常客。
除此之外﹐痔瘡也會影響肛門括約肌的閉鎖功能﹐肛門閉不緊時﹐會讓直腸分泌物流出﹐造成患者諸多不便。最近也有部分醫生學者認為﹐痔瘡是一種天生靜脈血管的突出物,位於肛門黏膜下層,由許多細小靜脈叢﹐及結締纖維所構成的﹐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擴大所形成的。痔瘡雖然不是致命的疾病﹐但在中老年人當中﹐多多少少都有過因痔瘡發作﹐而有坐立難安的經驗。
痔瘡的種類有三種﹕內痔﹑外痔與混合型痔瘡。通常是以齒狀線(Dentate line)為分界。血管瘤發生在齒狀線之以上稱為內痔﹐以下稱為外痔。混合型痔瘡是指在齒狀線上下﹐都有血管瘤的存在。內痔組織擁有豐富的血管,所以有鮮紅色出血的症狀,但是痛覺神經較少;外痔的痛覺神經敏銳,血流不若內痔多。外痔比較接近靜脈瘤,出血較少容易止,大多有疼痛或搔癢感,偶爾也會塞住變成一顆紫色。內痔,雖然不太會痛,若是糞便過硬,排便常會造成出血,出血會像小動脈破損一樣,鮮血直流不容易止住。
慢性便秘、長期腹瀉,或是腹壓大增時,例如過度用力解便或懷孕,都是造成痔瘡的可能原因。痔瘡的發生對人體來說﹐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幾乎每個人都有﹐只是大小及嚴重程度不同而已。當它們出現症狀或長得太大時,才會被認為是一種疾病﹐這時也才需要接受診斷和治療。
痔瘡的危險族群
- 遺傳
家族有罹患痔瘡的前例﹐其後代得痔瘡的機率比較高。可能與該家族的人靜脈壁薄缺乏彈性﹐血管壁纖維少﹐膠原纖維多有關。
- 食物
好吃刺激性強﹐如辛辣的食物或油炸食品﹐均會引發痔瘡。此外﹐如果食物中纖維素不足﹐體內長期脫水或水份不足﹐容易造成糞便過硬﹐也能造成排便困難與出血。
- 生活習慣
經常有便秘或腹瀉的宿疾者。長期站立﹑久坐或挺舉重物的人。生活不規律並且經常熬夜。運動太少﹐使得腸蠕動緩慢的人﹐很容易得痔瘡。
- 懷孕
婦女懷孕時﹐因腹中胎兒的壓力與重量﹐會加大肛門的壓力。
- 門脈高壓
通常是指肝硬化的病人﹐因其肝門靜脈壓力較高﹐容易形成痔瘡。
- 肛門感染發炎
痔瘡常常造成肛門附近潮濕搔癢。如果擦拭頻繁﹐容易造成肛門感染發炎。
- 攝護腺肥大
攝護腺肥大能增加直腸末端或與肛門附近的壓力﹐容易形成痔瘡。
痔瘡的症狀
一般痔瘡並不痛。只有在併發肛裂,栓塞,肛門瘻管(Anal Fistula),或發炎時,才會覺得疼痛。由於齒線以上的神經沒有明顯的痛感,因此﹐內痔通常沒有什麼感覺。不過﹐齒線以下的神經是脊髓神經,痛覺靈敏,所以外痔或肛裂發作時﹐經常是令人痛楚不堪。有痔瘡的人經常會為便秘或排便不順所苦。因此﹐除了要防範痔瘡之外﹐還要留意便秘的困擾。
外痔的症狀是肛門周圍長有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皮贅﹐並有濕熱﹑紅痛﹑搔癢﹑發炎與潰瘍等現象。至於內痔的症狀﹐輕微的內痔患者並不會有太多的異樣﹐主要是血管瘤體積小﹐尚未脫垂﹐也未構成排便的障礙﹐只是偶然會有便中帶血的現象。但若患者在排便時﹐有脫出肛門的傾向﹐便排便太用力時﹐會將痔瘡磨破而出血﹐還有排便出現困難﹐便後擦不乾淨並有墜脹感等﹐這就算是進入中度痔瘡的階段。
當患者稍微用力挺舉重物﹐血管瘤就會被擠出肛門﹐排便後肛門滴血﹐這就是進入內痔的嚴重階段。最嚴重的內痔症狀是﹕血管瘤平時就脫出肛外﹐患者下腹直腸末端有飽脹感﹐肛門括約肌的閉鎖不全﹐肛門處有分泌物外流的現象。
痔瘡一般可分為四級:
第一級,單純只有出血、搔癢等症狀,痔瘡不會掉出來。
第二級,痔瘡在大便時,會掉出來,但是會自己縮回去。
第三級,指的是在大便完後,需要用手推才能推回去。
第四級,通常表示痔瘡怎麼推,都推不回去的狀態。
此外﹐因內痔的大量出血還可引起貧血﹑頭暈、疲倦、食慾不振、大便乾燥﹑心跳加速等症狀。因此﹐若經常便血與疼痛﹐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出現紫黑色時﹐就要馬上接受醫生檢查。
痔瘡的診斷
痔瘡的診斷十分容易,以肛診﹑肛門鏡(Anascopy)或直腸鏡(Sigmoidoscopy)即可鑒定。痔瘡診斷的目的不完全在檢查痔瘡,而是了為區別與其他較為嚴重疾病的關連,如大腸直腸癌等。因為便血也是大腸直腸癌常見的症狀,許多大腸直腸癌的病人,甚至協助診斷的醫生也常將便血﹐認為是痔瘡出血,因而延誤治療的時機。如果患者痔瘡大量出血時﹐還要驗血以防止貧血。一般對輕微痔瘡出血的病人﹐最好化驗其糞便是否有潛血的情形。
痔瘡的治療
痔瘡最常見的症狀,為排便出血與肛門腫脹與疼痛,此外,還有肛門搔癢,異物感,難以清潔肛門部位,痔瘡脫垂時,需用手推回等,都是病人常見的困擾。由於痔瘡是肛門附近的組織凸出物,因此是否要接受治療,完全取決於痔瘡對於患者生活品質的影響。
痔瘡的治療可以分為兩種,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包括:調整排便習慣、飲食內容改善、溫水坐浴、塗抹藥物控制等。一般保守療法通常是在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而非讓痔瘡消失。
輕微痔瘡的治療通常使用軟便劑、輕瀉劑或局部抗發炎塞劑,以消除疼痛、搔癢,並使黏膜收縮。除藥物治療外,平日飲食方面,應以增加液體的攝取﹐進食高纖維食物來配合。養成規律排便習慣,以避免症狀加劇。
當內痔變成大出血或脫出,且藥物治療無效時,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則需考慮用外科手術方式處理,即用手術將引起痔瘡部分﹐予以切除。目前治療的手術方式有:傳統痔瘡切除術、痔瘡環狀切除術、超音波諧波刀(Harmonic Scalpel)痔瘡切除術,以及組織凝集儀(Ligasure)痔瘡切除術等。
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Laser Hemorrhoido Plasty,LHP)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利用雷射的能量封閉痔瘡的血流供應。當痔瘡萎縮後,黏膜便能與括約肌貼合,改善痔瘡出血與脫垂的狀況。手術傷口小,復原快,術後一週內,肛門僅有腫脹感,疼痛不便少,無需特別照顧,不影響日常生活。
痔瘡的預防
杜絕菸酒。飲食中儘量避免含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哩、辣椒及油炸物等。
多飲水與攝取高纖維性食物,如綠色蔬菜與水果類。避免糞便太硬、太乾燥或便秘。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燕麥(Oatmeal)被認為是健康食品,主要是因為它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尤其是燕麥中的水溶性纖維β-聚葡萄醣。目前已證實,膳食纖維能降低膽固醇,調節血糖,改善腸道功能,並減少因糞便過硬,造成痔瘡出血的風險。如果能伴隨棗子(Dates),奇異子(Chia seed),蔓越莓(Cranberry)等一塊兒食用的話,效果會更好。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最好有便意時,就嘗試排便,因為糞便在消化道停留的時間越短,越不容易變硬。若擔心便祕,而常蹲坐於馬桶醞釀排便,因需用力,進而增加肛門持續受壓的時間,對痔瘡反而不好。如廁過程中,儘量避免看書或滑手機。
避免過於久坐、久站或久蹲。多做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腸胃的蠕動。排便如果能採用傳統蹲姿最為理想,因為蹲下時,直腸的蠕動肌群需要用力,肛門括約肌自然放鬆,有助排便。同時在下蹲姿勢中,藉助大腿接觸腹壁,腸道可以獲得支撐,直腸與肛門呈現一直線,有利於將糞便的排出。當養成蹲著排便的習慣後,就不會有靜脈血管自直腸突出(即痔瘡)。
三餐定時定量,嚴禁暴食暴飲,減少工作壓力。生活規律。避免熬夜。
避免騎摩托車或自行車。不要挺舉重物。避免長期久坐或久站,養成定時走動習慣,以運動下半身肌肉,尤其是加強大腿與屁股的肌肉群。常做肛門收縮與放鬆的提肛運動,可促進肛門、直腸部位的血液回流,來緩解痔瘡症狀。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便後不要用力擦拭肛門,因為深度磨擦﹐會造成肛門皮膚受傷感染。如廁後﹐最好用清水洗滌﹐然後保持乾燥。如果經濟許可﹐不妨安裝智能衛生座﹐可輕鬆解除便秘﹐能有效預防痔瘡的發作。溫度適中的清水沖洗法,可在肛門有緊急不適情況時,提供適時緩解。
如發現有痔瘡時,要儘快求助專業醫師,越早治療越好。
下列是有關痔瘡資訊的網站﹕
http://www.hemorrhoids.net/
http://hemorrhoidremoval.info/
http://www.fascrs.org/patients/conditions/hemorrhoid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