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簡介(Rheumatoid Arthritis, RA)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簡介


風濕性疾病包含:彌漫性結締組織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系統性血管炎;脊柱關節疾病,如強直性脊柱炎、反應性關節炎等;痛風;纖維肌炎(Fibromyalgia);骨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等,只要涉及骨骼、肌肉、關節等,結締組織爲主的疾病總稱。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種,因為免疫系統不明原因的失控,持續攻擊並破壞健康的結蹄組織,也就是手、手腕、腳踝和膝蓋的關節襯裡,造成關節腫痛與硬化,甚至喪失功能。

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失常(Autoimmune disorder)的疾病。自體免疫失調是免疫系統將自體的成份錯認為外來物質﹐而引起發炎的反應。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系統對關節器官自體抗原的免疫反應。它能引起人體多處關節﹑組織或器官的發炎。發炎通常是從關節腔內的潤滑液(Synovial fluid)開始。潤滑液發炎能造成滑液膜細胞的增生與白血球的聚集﹐進而導致關節腔的滑液膜增厚﹐這就是滑膜炎(Synovitis)。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系統性病變,因為它對身體的影響,並非只局限在四肢關節。

增生的細胞會分泌酵素﹑細胞激素(Cytokine)﹑趨化激素(Chemokine)和發炎介質(Inflammation mediators)由於以上物質均會逐漸侵蝕關節腔內的軟骨﹑韌帶﹑肌腱與骨骼等組織。若不及時治療﹐受害關節等組織會鈣化變形﹐並留下永久性的傷害。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慢性發炎﹐使得軟組織腫脹﹐造成痛楚的感覺﹐一般受損關節痛楚的程度﹐在早上會較其他關節炎厲害且明顯。如果不治療的話﹐病勢會繼續發展至關節表面侵蝕及破壞(Erosion),膝關節積液(Effusion),關節正常空間窄狹受限,導致關節的移位與附近骨骼的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可能是由於T淋巴細胞功能異常引起。也就是由於T淋巴細胞中的輔助一型(Th1)細胞功能過盛﹐引發了有利於發炎反應的細胞激素分泌﹐例如間(介)白質-2(Interleukin-2, IL-2)和干擾素γ(Interferon-γ, IFN-γ),腫瘤壞死因素(Tumor necrosis factor-β, TNF-β)等,提升了細胞性免疫反應(Cell-mediated immunity)﹐活化了延遲性T-細胞調節的過敏反應(Delayed T cell-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攻擊人體的關節組織,造成關節部位的長期紅腫和疼痛﹐甚至變形。

另外的可能原因就是﹐T淋巴細胞中的輔助二型(Th2)細胞功能相對地不足,Th2細胞的功能除了提升自體液性免疫(Humoral Immunity)之外,還可以調控細胞性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牽制細胞性免疫和發炎反應。Th2則會分泌IL-4和IL-13﹐促進B細胞分泌抗體IgG和IgE。分泌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5、IL-6、IL-10﹐促進肥大細胞(Mast cell)分泌IgA。分泌IL-5﹐促進嗜酸性(Eosinophil)白血球的活化,可增加漿細胞(Plasma cell)﹐產生IgA抗體等。

Th2細胞功能的失調﹐無法分泌足夠具有保護性的細胞激素﹐充分壓制和調解細胞性免疫功能異常﹐所造成的問題。因為Th1分泌的IFN-γ﹐可以抑制Th2的活性;而Th2分泌的IL-10與TGF-β﹐也可以反過來抑制Th1的活性。但也有研究認為﹐Th1與Th2兩者的異常反應﹐都是壞事的共同正犯。

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可能與某些病毒或細菌的感染有關,例如C型肝炎病毒。也許這些入侵物的碎片或代謝產物能改變細胞膜某些部分的結構﹐讓免疫細胞錯認正常細胞為外來物質﹐因而引起一連串的免疫反應。如果想多了解過敏和免疫的反應,請參閱免疫的簡介與過敏的簡介二文。

此外﹐也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總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
至今仍未有定論。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前也尚未發展出一套有效的療法。一般治療僅僅著重在緩解患者的症狀或抑制自體免疫的反應上。

研究發現,位在人體8號染色體的某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14-3-3 zeta 蛋白),能影響細胞的存活與凋亡(Apoptosis),它的出現能發揮調控的作用。細胞凋亡的過程中,大多有免疫系統的介入,因此,此蛋白質的存在,對於免疫系統為何攻擊正常組織可能有關。經過細菌裡培養出14-3-3 zeta蛋白,在純化 之後,就成為14-3-3 zeta蛋白為主體的疫苗。在實驗中,注射了疫苗之後,動物成功的穩定了原本的先天免疫系統攻擊事件。

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不同﹐骨關節炎是由於人體的老化所引起﹐而且是局部性的﹐即不對稱性的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是由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起的﹐是全身性的﹐即為對稱性的關節炎。此外﹐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與患者年齡比較沒有直接的關係。有關骨關節炎的資訊﹐請參閱骨關節炎的簡介:

http://jiajiahealth.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html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傷害﹐並非限制於局部區域﹐有些器官或系統也會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連帶影響﹐例如皮膚﹑肺臟﹑腎臟﹑心血管﹑眼睛﹑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因此﹐患者要隨時注意身體各個部位的變化。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危險族群


  • 家族遺傳
家族有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前例﹐後代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比較高。最近就遺傳與分子生物方面的研究﹐發現包括白血球抗原基因(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與控制T淋巴細胞的抗原受體基因﹐如HLA-DR4等﹐或抗體產生基因等的變異﹐能造成自體免疫失調﹐而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

  • 性別
女性罹患此症的比例要比男性高出數倍。尤其是更年期以後的婦女﹐發病率相當高﹐可能與女性內分泌系統有關。女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有些也同時患有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男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則是以同時患有痛風或僵直性脊椎炎等者居多。

  • 年齡
一般患者的年齡大致在四十歲以上。可能是由於人體代謝機能的衰退﹐造成體內過多廢物的囤積。但是有許多老人並不會得此病﹐因此年齡絕對不是有決定性的因素。

  • 其他
關節曾經受過激烈運動或傷害﹐如舉重等﹐比較容易得類風濕性關節炎。此外﹐長期服用類固醇等藥物﹐一旦停止服用會產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初期症狀有﹕疲倦﹑虛弱﹑口乾﹑輕微的發燒﹑胃口不佳與體重減輕。通常要等到關節僵硬或疼痛出現以後﹐才會引起患者的注意。影響關節僵硬的因素主要取決於關節本身發炎的程度與關節附近血液與淋巴系統循環的通暢與否。關節僵硬在起床之後特別明顯﹐但症狀會隨著時間過去而逐漸減輕。

一般病情越重時﹐關節僵硬或疼痛的時間越久。關節發炎發生的部位以手指﹑手腕﹑腳趾與膝蓋是最常見。發炎當時有明顯的疼痛﹑發熱與紅腫的現象。嚴重時關節會腫脹成紡錘型﹐除了疼痛之外﹐還會有彎曲的困難。發炎處聚集大量淋巴球及漿質細胞(Plasma cell)﹐使得滑膜極度肥厚﹐稱為血管翳(Pannus )

這層血管翳膜具有腐蝕力﹐能破壞軟骨組織﹐甚至侵蝕軟骨層下的硬骨﹐造成軟骨細胞死亡及關節破壞。症狀大多會同時發生在左右兩邊的關節上﹐因此這種特殊的對稱性質﹐可用於區分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其他關節炎上。

另外一個特徵是發炎結節(Rheumatoid nodules)能出現在身體其他部位上。初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血液中的(Rheumatoid factorsRF)因子比較少﹐關節僵硬與疼痛的症狀比較輕微。如果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情持續惡化﹐兩﹑三年之間就能嚴重損壞關節﹐引起關節組織的鈣化與永久變形。

其他可能同時發生的疾病還有﹕貧血﹑乾眼症﹑腕隧道症(Carpal tunnel syndrome)﹑脾臟腫大﹑心包膜炎(Pericarditis)與肋膜炎(Pleurisy)﹑血管炎﹑腎臟疾病﹑神經病變等﹐甚至罹患淋巴癌的機率﹐也比正常人高。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其壽命大都比一般人短﹐原因是這些病患同時也是心臟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根據最近研究報告指出﹐體內長期發炎能加速血管內壁堵塞﹐因而導致中風或心臟病發作。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初期診斷十分困難。當發炎情況明顯之際﹐也需要排除其他關節炎的可能之後﹐才能合理推論。例如萊特氏症候群(Reiter's syndrome)﹐係因披衣菌的感染﹐導致免疫系統異常﹐誤攻腰部或膝蓋附近的軟骨,造成膝關節或腰部關節的疼痛與不適。

通常還要經過
X光與血液生化測驗後﹐才能下定論。在中期或後期患者的X光片可發現關節骨骼的侵蝕。要正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前﹐必需根據患者本人的病史﹐以及其整個家族的病歷。其次抽出關節滑膜炎(Synovitis)中的黏液(Effusion)﹐進行化驗是否有白血球聚集的情形。如果有需要﹐還可以做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的測驗﹐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是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在大多數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血液中﹐均能被測驗出來。RF不僅會破壞關節的結構﹐還會與血液中免疫球蛋白G/IgG結合﹐進而產生免疫複合體﹐沈積在血管壁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的參考值是小於16IU/mL﹐或者小於1:20(1 to 20)稀釋血清/titer(膠乳凝集試驗)。

只是
RF因子並非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所專有﹐很多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硬皮症等﹐或B/C型肝炎患者的血液中亦有。RF因子經常攻擊關節以外的組織﹐如皮膚﹑肌肉﹑血管神經等﹐甚至會傷害到器官﹐如腎臟心臟或肺臟等功能。另外,許多患者的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 的蛋白質高出常人許多,白細胞介素-6(IL-6)的標準值(5-15 pg/ml)。對於這種病人,通常是使用一種標靶白細胞介素-6的抗體(Tociluzimab)來進行治療。

目前已經發展出比RF更專一的自體免疫抗體﹐如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Anti-CCP)﹐可用來鑒定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醫生也常用發炎指數﹐來量化發炎的程度。在發炎指數的正常值範圍中﹐對紅血球沉澱速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與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的正常標準稍微寬一點﹐男性的ESR應該低於15mm/hr﹐女性的ESR應該低於20mm/hr﹐同時CRP應該小於0.8mg/L。至於有關發炎指數的詳情﹐請參考"血液檢查"一文。

抗嗜中性白血球細胞質抗體(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雖然主要是用於診斷血管炎上﹐但目前也經常運用在非血管性的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的鑒定上。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的主要目標不外乎﹕舒解疼痛﹑緩和發炎﹑保持功能與防止變形。藥物能減輕疼痛與發炎。適度的運動與休息能維護關節正常功能與避免關節變形。能正向面對疾病和充份了解疾病的原委﹐都是有利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治療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鎮痛劑、皮質類固醇與疾病修飾抗風濕藥(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能抑制免疫反應的藥物有﹕AzathioprineCorticosteriodsCyclosporineLeflunomideMethotrexate

有抗炎效果的藥物有﹕Corticosteriods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PenicillaminePrednisoneSulfasalazine

能抑制產生(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的藥物有﹕EtanerceptInfliximab

止痛劑有﹕Methotrexate

在最近發展出來的新藥物當中以﹕Etanercept(Enbrel)Leflunomide(Arava)Infliximab(Remicade)這三種最出色。

如果藥物治療統統沒有效果﹐不妨嘗試一種名叫Prosorba Column的治療方式。此方式與洗腎類似﹐主要是將血液中某些特殊的免疫蛋白過濾出來﹐以減少發炎與降低疼痛。

最後的一個選擇就是手術治療。滑膜切除(Synovectomy)能將受傷的軟骨﹑肌腱﹑韌帶的發炎組織由關節囊中清除掉﹐疼痛與行動不便可以獲得暫時舒解﹐因為滑膜炎(Synovitis)在手術之後﹐仍會再度產生。除了上述的治療方式之外﹐可使用特殊器具﹐如長柄取物器﹑自動開罐器等﹐來輔助受損的關節。充份休息﹐避免操作需要使勁的動作﹐如用手扭轉﹑提重物﹑洗滌等以保護關節。雖然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利於運動﹐但適度的運動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最理想的運動是在水中進行﹐以水的浮力來減輕體重可能帶來的傷害。


如果不排斥另類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的話﹐可以服用抗氧化劑﹐來降低自由基的傷害。如果能赤腳與地球表面直接接觸﹐就像避雷針一樣導電入地(Grounding)﹐能及時中和人體所攜帶的靜電荷﹐防止人體受到靜電損害﹐並保障生電(神經傳導)系統正常運行﹐讓身體可以直接融入地球的巨大電容體中。在這種接地效應保護傘(Umbrella Effect of Earthing)之下﹐自由基的損害﹐如發炎或其他生理疾病等﹐均會降低或得到改善。因此﹐穿著接地鞋(Earthing shoes)﹐使用接地墊(Earthing pads)﹐或覆蓋接地毯(Earthing sheets)等﹐大多能讓身體受益。此外﹐經常接近瀑布或森林地帶﹐空氣中含有較多的負離子﹐大量吸入此類物質﹐對人體健康也有相當的幫助。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預防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的疾病﹐一般是很難加以事先防範。所以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注意營養﹐攝取充份的維他命與礦物質。控制體重。經常運動。充份休息。避免焦慮。減少工作與生活壓力。這些都能提高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減少攝取脂肪量高的食物﹐控制血脂肪與膽固醇。

ω6不飽和脂肪酸是產生Eicosanoids類荷爾蒙﹐如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白血球間素(Leukotrienes)等的重要物質。這些物質會調節人體的功能﹐譬如血壓﹑血液﹑血管﹑免疫﹑發炎等。然而ω3不飽和脂肪酸能經過抑制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轉化成Eicosanoids的作用﹐來影響Eicosanoids類荷爾蒙的形成。這些都是人體需要的必需脂肪酸﹐適量的攝取﹐能預防並減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ω3的主要來源是﹕磷蝦油(Krill oil)﹑深海魚油(Fish oil)﹑亞麻仁油(Flax seed oil)﹑奇異籽(Chia seed)等。增加ω3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可以緩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此外﹐要避免油炸與燒烤的食物﹐提高飲食中﹐含有豐富纖維食物的比例。如果可能的話﹐要儘量減少ω6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例如餅乾﹑西點﹑人造奶油﹑肉類﹑玉米油﹑紅花籽油(Safflower oil)﹑核桃仁油﹑豆油等﹐含有ω6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因為過多的ω6不飽和脂肪酸﹐能提昇人體的發炎反應。有關油類選擇的詳情﹐請參閱"飲食與健康"一文。

如果不排斥另類醫學的話﹐可以食用薑﹑鳳梨﹑鯊魚軟骨﹑第二型膠原蛋白(Collagen Type II)等
對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都有功效。調節型T細胞(Regulatory T cell,Treg cell)能被特異性的抗原,如第二型膠原蛋白,所誘導出來,增加身體對自體抗原的耐受性,能降低身體內的發炎反應。詳情請參閱過敏的簡介一文。

抹茶( Matcha)中酯型兒茶素(Epigallocatechin gallate)的含量,比一般綠茶的兒茶素多出甚多。兒茶素是強抗氧化物,可清除老化細胞,或受傷細胞所釋出的自由基,對於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統異常、發炎性關節炎、血栓、失智症、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有所幫助。

此外﹐脫氫異雄固酮DHEA(Dehydroepiandrosterone)也是被使用在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
更年期婦女的治療上。



2 則留言:

  1. Dear Taylor,

    感謝正向批評,很高興拙作對你有點小幫助。

    Cheers,

    Frank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