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消化性潰瘍的簡介(Peptic ulcer)


消化性潰瘍的簡介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是一種由胃液腐蝕所造成胃壁或十二指腸壁的損傷。這些疾病大多是細菌感染所引起的。有些潰瘍的產生則是由於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止痛藥如阿斯匹靈(Aspirin)或艾布洛芬(Ibuprofen)等藥物的結果。但是過多的胃酸分泌造成的潰瘍﹐在無法獲得良好控制的情況下﹐有時比細菌感染的潰瘍﹐還要難以治療。此外﹐潰瘍也可能是由於腫瘤細胞﹑體內代謝機能或內分泌失調﹐如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失常等所導致的。副甲狀腺控制鈣在人體內的代謝﹐高血鈣會刺激胃細胞分泌胃液﹐增加胃壁傷害的機會。前列腺素可以影響平滑肌的收縮﹐抑制胃酸分泌﹐防止酸﹑鹼或酒精等侵蝕胃壁﹐具有保護胃壁細胞的功效。如果分泌不足﹐會提高消化性潰瘍的機率。一般來說﹐長期洗腎或肝硬化的病人﹐其罹患消化性潰瘍的機會﹐也比平常人高出許多。某些內分泌疾病﹐如多發性內分泌腫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m﹐MEN)﹑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等﹐也會增加消化性潰瘍的機率。另外﹐胰臟的一種內分泌腫瘤﹕胃泌素瘤(Gastrinoma)會讓胃泌素(Gastrin)分泌過多﹐刺激胃分泌大量胃液﹐容易造成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出血。如果經過長期治療,仍然無法收效,最好仔細檢查一下,例如神經內分泌腫瘤(NET)雖然長在胰臟,但會導致胃泌素異常增高,胃酸變多,以致於不斷出現胃潰瘍問題。


科學界相信大多數消化性潰瘍主要是與細菌感染有關。一般刺激性強的食物或生活上的壓力都算不上是導致潰瘍的原因。尤其是像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這一類細菌的寄生﹐才是致使潰瘍發生的主因。通常幽門螺旋桿菌的帶菌者,在下列情形下,就需要馬上接受治療:有胃癌家族史;長期服用藥物,例如阿斯匹靈,消炎止痛藥,抗凝血藥物等;有潰瘍症狀或胃鏡檢查發現有慢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


胃中有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很多﹐但不是所有受到感染的人都會形成潰瘍。至於為什麼在感染的人群中有那麼大的差異﹖目前仍然是一個謎。此外﹐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途徑為何﹖研究學者至今都無法確定。唯一合理的推測是幽門螺旋桿菌可能是經過水與食物進入人體。有一些研究發現在人類的唾液中也有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因此懷疑幽門螺旋桿菌可能是藉著像接吻這種直接接觸的方式傳遞給他人。


幽門螺旋桿菌本身能分泌酵素﹐中和胃酸﹐也因此能躲過胃酸的攻擊而生存在胃中。它們大量的繁殖與擴散﹐會削弱並破壞黏液(Mucous)對胃壁或十二指腸壁的保護功能﹐使得消化液能不斷地侵蝕胃壁﹐或十二指腸壁的表皮細胞。細菌加上消化酸液的長期腐蝕作用﹐會將消化道表皮穿破而形成潰瘍。如果不能將體內的幽門螺旋桿菌徹底消滅﹐潰瘍本身是無法痊癒的。


儘管藥物能控制消化道中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仍有許多患者的潰瘍﹐難以經過治療而痊癒。因為過量胃酸的存在﹐就像一顆未爆彈﹐隨時能被引爆﹐造成胃壁出血﹑穿孔﹐甚至腸道阻塞的傷害。

除了幽門螺旋桿菌之外﹐還有一些有害細菌﹐如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與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等﹐均有可能引起腸胃發炎﹐或其他消化道的疾病,但這些壞細菌的存在﹐與消化道癌病變﹐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其實,許多消化性潰瘍,來自長期緊張的生活壓力,腎上腺分泌的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能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同時降低胃粘膜,對消化液的抵禦能力,可以誘發或加重胃或十二指腸的潰瘍,此病又稱為類固醇(甾體)激素潰瘍。類固醇(甾體)激素潰瘍的特徵有:表淺、多發、易發生在幽門前竇部,症狀較少呈隱匿性,出血和穿孔率很高。



消化性潰瘍的症狀



胃疼﹑脹氣與不適是消化性潰瘍最通常的症狀。胃部疼痛就好像是被咬或撕裂的感覺。通常發生在進食後兩﹑三小時之間﹐疼痛不適的感覺有時可持續好幾天﹐病情時好時壞。疼痛甚至會發生在半夜熟睡空腹的時刻﹐但只要稍微進食就能緩和痛楚。如果服用止酸性胃藥﹐一般也能馬上受到止痛效果。


此外﹐消化性潰瘍能讓病人出現體重減輕﹑胃口不佳﹑消化不良﹑胃脹氣﹑口臭﹑打飽嗝﹑噁心欲吐﹑貧血等症狀。當腸道受到感染﹐或出現消化道出血時﹐糞便氣味與屁味會變得更加惡臭。

有些病人的症狀極輕微﹐甚至有些病人可以完全無症狀。萬一上腹部位出現難以忍受的劇痛﹑黑便或便中代血﹑吐血等現象時﹐就可能是由於胃或十二指腸穿孔﹑內出血
或者消化道阻塞的結果。必須馬上送醫﹐接受治療。

當消化性潰瘍發作時﹐病患可能會出現的症狀有﹕嚴重腹痛與腹脹的感覺﹑全身發冷﹑出冷汗﹑臉色慘白﹑脈搏微弱﹑呼吸短淺﹑噁心﹑嘔吐﹑發燒等。



消化性潰瘍的診斷



醫生可以用消化道內視鏡(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來鑒定消化性潰瘍的部位﹐或者用鋇劑X光攝影(Barium x-rays)來檢查潰瘍的位置與大小。因為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潰瘍與其他病因的治療完全不同﹐所以一旦發現有潰瘍﹐就需要進一步接受幽門螺旋桿菌的檢驗。


幽門螺旋桿菌的鑒定可以經過血液﹑糞便﹑呼吸或組織化驗等方式。血液檢驗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種方式﹐主要是看血液中是否含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抗體。糞便鑒定是靠糞便中是否帶有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Helicobacter pylori stool antigenHpSA)。呼吸測試是要病人喝入帶有碳同位素(C13)的尿素(Urea)溶液﹐幽門螺旋桿菌帶有尿素脢(Urease)﹐能將尿素分解產生出二氧化碳﹐再經過呼吸由肺臟排出。因此由病人吐出的氣體中﹐是否帶有特殊碳同位素﹐可以用來診斷病人幽門螺旋桿菌的有無。組織化驗是用內視鏡將消化道內的樣本加以培養﹐觀察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同時也可以化驗一下﹐是否有尿素脢的反應。


如果排除幽門螺旋桿菌﹑藥物或腫瘤致病的因素﹐最有可能的致病原因﹐就是體內代謝或內分泌的失調﹐例如甲狀腺或副甲狀腺機能的失常等﹐因此﹐要接受更精細的檢查﹐以期發現真正的病因。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



消化性潰瘍治療的三大原則是﹕消滅幽門螺旋桿菌﹑抑制胃酸分泌﹑保護消化道表皮。一般都是使用數種混合抗生素來殺死病菌。抗生素的選用要看當地幽門螺旋桿菌的抗藥性。


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通常有兩種﹕H2 阻斷劑(H2 blocker)與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H2 阻斷劑是用來抑制組織胺(Histamine)的形成﹐進而降低酸液的分泌與潰瘍引起的疼痛。質子幫浦抑制劑的作用更直接阻止酸液的分泌。這兩種藥物只能減輕潰瘍的症狀﹐但無法清除消化道中的幽門螺旋桿菌。


因此﹐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方法是混合抗生素﹑止酸劑與胃壁保護劑三種藥物﹐來徹底清除病菌並讓傷口癒合。通常在接受治療的期間中﹐病人要吞食相當多的藥物﹐其中某些藥物的副作用會讓病人有﹕噁心﹑嘔吐﹑下痢﹑口中無味﹑頭痛或頭昏等症狀。


如果上述藥物無法控制病情﹐患者最終不妨考慮接受手術治療。手術通常包括﹕選擇性迷走神經阻斷術﹐潰瘍穿孔修補﹐或者胃竇切除術。

如果潰瘍是由藥物引起的話﹐要馬上停止服用﹐並通知醫生換藥。詳情請參閱“止痛藥”一文。


萬一潰瘍是由癌細胞造成的話﹐要接受一般消化道癌症的治療。詳情請參閱“胃癌的簡介”一文。


如果是代謝或內分泌的失常﹐要接受專科醫生的特別治療。一旦發現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不妨考慮接受相應神經調節療法(Correlative Neuromodulation Therapy﹐CNT)﹐這是藉著外在物理的方式﹐對人體某些部位的外圍神經﹐加以刺激﹐以期調控在特定器官上﹐作用失當的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



消化性潰瘍的預防



目前對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染途徑仍未明瞭﹐因此防禦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非常困難。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查包括在每年例行健康檢查之內。如果發現受到感染﹐要和醫生研究是否要接受及時的治療。


平時要養成飲食衛生清潔的習慣。儘量避免使用共同餐具。如果配偶或親密家庭成員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時﹐要鼓勵他們接受治療。

麥蘆卡蜂蜜(Manuka honey)擁有極強消炎抗菌的功效,好處是不單養生抗衰老和強化免疫系統,還有其有效舒緩喉嚨和牙肉發炎,緩和敏感引致的不適,對於不良的消化系統更有卓越的緩解表現。 麥蘆卡蜂蜜(Manuka honey)有許多天然的抗菌素,尤其是含有丙酮醛,也稱為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O),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和傷口癒合力。因為麥蘆卡蜂蜜含有高糖量,有糖尿病或者癌症患者,在服用麥蘆卡蜂蜜之前,最好徵求醫生的意見。如果有興趣多了解一些,請參考: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manuka-honey#benefits

凝集素(Lectins)是一種對醣蛋白具有高度特異性的结合蛋白。凝集素在自然中到處存在,凝集素可以結合游離溶液中的醣類,或者特定蛋白質結構的某一部分上。它們能凝集細胞,并參與醣结合(Glycoconjugate)作用。這些有毒植物性的蛋白質,能干擾細胞膜的結構,造成表皮細胞的損傷,尤其是消化道的腸壁表皮細胞,可能是造成腸漏症(Leaky Gut)的原因之一。 主要存在:

(1)豆類(大豆、菜豆、花生、小扁豆、碗豆等)。
(2)穀類,小麥等。
(3)茄科的蔬菜(茄子、番茄、馬鈴薯、青椒等)。
(4)瓜類(小黃瓜、南瓜。特別是種子的部分)。
(5)未成熟的果物。

此外,凝集素也是引起關節炎,甲狀腺,皮膚,內分泌等疾病的原因。透過加熱,能減少,或者去除凝集素對身體的危害。


不要忽視胃疼或任何身體不適的現象。如果懷疑患有消化道疾病﹐要告知醫生﹐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嚴禁煙酒﹐平時要生活規律。三餐定食定量。經常運動。注意營養均衡。

在空胃情形下﹐避免刺激胃液分泌。患者對食物﹑藥物或飲料的選擇要留意﹐儘量減少酸、甜﹑辣、過冷或過熱的食物。要明瞭藥物的副作用﹐以減輕藥物對消化道的傷害。飲料中若含有咖啡因﹑小蘇打或酒精成份
都要禁止。一般含有碳酸氫鈉(小蘇打)的止痛胃藥﹐雖然可以暫時中和胃酸﹐但因為它能產生二氧化碳﹐刺激胃黏膜﹐反而會增加胃酸分泌﹐長期服用對治療胃潰瘍沒有幫助。

如果可能的話﹐儘量遠離含有發泡劑(Azodicarbonamide)的食品﹐如西點﹑麵包等﹐以及使用人工代糖(Artificial sweeteners)的無糖飲料。因為這些化學物質的存在﹐能改變消化道內有益微生物的族群。

注意調試心情﹐減少工作與生活壓力﹐適時抒發精神與情緒壓力。現代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長期得不到休息﹐身心健康自然會受影響﹐尤其是生活不規律﹐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消化性潰瘍患者大多出自不了解﹐如何調和生活與控制壓力。

要提高消化道內益生細菌﹐如乳酸菌等的佔有率﹐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並降低對紅肉的攝取。經常飲水﹐每天規律的排便﹐避免便秘。

增加益生原(Prebiotics)的攝取量,益生原又稱益菌元或益菌生,它是天然食物中,不易被人體消化酵素所分解的多糖成分,但可以被消化系統中,尤其是大腸的益生菌(Probiotics),所分解,並利用於菌群生長,擴張,和代謝生成短鏈脂肪酸,藉此活化腸道原生益生菌。益生原在營養學上,被歸類為水溶性纖維。膳食纖維和寡糖等能夠被益生菌利用,而產生酸性的有機物質,提供益生細菌最直接的能量來源,同時使腸道維持酸性,促進益生菌生長,抑制壞菌數量,維持消化道免疫屏障,同時能提供人體的免疫機能非常多的助益。有關益生原和益生菌的詳情請參考“飲食與健康”一文。


下列是有關消化性潰瘍資訊的網站﹕
http://www.ulcer.org/
http://digestive.niddk.nih.gov/ddiseases/pubs/pepticulcers_ez/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pepticulcer.html
http://www.cdc.gov/ulc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