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膽固醇的簡介(Cholesterol)



膽固醇的簡介


脂質(Lipids)包括:簡單脂質(Simple lipid)﹑複合脂質(Compound lipid)﹑衍生脂質(Derived lipid)。簡單脂質有中性脂肪﹑蠟等。複合脂質有磷脂﹑蛋白脂﹑醣脂等。衍生脂質有脂肪酸﹑甘油﹑固醇類等。人類血液中的脂質大約有四種﹐主要的兩種是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型(中性脂肪)﹐另外兩種就是磷脂質和游離脂肪酸。

現代人因為生活節奏快﹐常在外進食﹐因此攝取了許多高鹽﹑高油脂﹑高熱量﹑低纖維﹑精緻的食物。加上平時缺少運動﹐導致心臟﹑血管累積大量的脂肪與膽固醇。血脂肪實際包括:血液中的蛋白脂(Lipoprotein)﹑膽固醇
(Cholesterol)、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二十酸(Eicosanoids)及磷脂質(Phospholipid)等成份的總稱。

二十酸涵蓋Omega 3(ω3)系列和Omega 6(ω6)等系列不飽和脂肪酸﹐屬於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EFA)。EFA影響人體免疫反應﹐並可促進腦部與神經系統的功能與發育。詳情請參閱止痛藥一文。

膽固醇是一種像脂肪的物質白色無味,基本上由三個六碳環和一個五碳環所構成﹐屬於非水溶性的分子﹐算是衍生脂質的一種。主要由動物性食物和人體肝臟自行合成而來,是身體內大部分細胞膜的基本成分。人體通常需要有一定份量的膽固醇﹐特別是腦與神經細胞﹐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此外﹐膽固醇還是人體內合成許多荷爾蒙與膽酸的原料﹐包括腎皮質荷爾蒙(如醣皮質素/Cortisol與醛固酮/Aldosterone)、性荷爾蒙(如雄性激素及雌性激素)等﹐以及合成維他命D與膽酸的重要元素。維他命D可以幫助人體吸收鈣質。膽酸可以協助脂肪的消化與吸收。

但是人們進入老年期後﹐由於內分泌
分泌不足﹐例如甲狀腺素量減少﹐會造成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逐年增高﹐而加速血管阻塞與硬化﹐以及膽結石的形成。因此﹐中年之後﹐要嚴格控制飲食﹐以確保自己的健康。除了甲狀腺素不足之外﹐肥胖﹑糖尿病﹑黃膽﹑脂肪肝與某些腎臟疾病等﹐會引起膽固醇增高。通常長期服用藥物﹐如利尿劑﹑貝他阻斷劑(Beta-Blocker)﹑類固醇﹑雌性激素等﹐也會提高人體的膽固醇。另外﹐患有先天性脂肪代謝疾病﹐如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s)等﹐也會有血脂肪(三酸甘油脂或膽固醇)異常的現象﹐必需接受脂肪代謝專家的檢查與治療。

通常營養不良或失調
會導致膽固醇過低(總膽固醇<160 mg/dL)。膽固醇不足的話﹐會讓免疫及抵抗力變差﹐細胞生成緩慢﹐性功能下降﹐腦部退化﹐甚至能導致憂鬱症﹐影響膽汁的製造和分泌﹐造成消化功能欠佳。

如果低膽固醇與飲食無關﹐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或肝臟疾病如肝硬化
。此外﹐小腸吸收功能失常﹑壓食症﹑憂鬱症﹑出血性中風﹑某些癌症或感染等﹐均可以讓膽固醇低於標準。

血脂肪的成份皆為脂溶性。理論上是無法溶解於血液中﹐如果要藉著血液傳送到身體各組織的話﹐必需首先與血漿蛋白結合成脂蛋白(Lipoprotein),才可藉血液系統運輸到各別器官及組織。脂蛋白顆粒的外圍屬於蛋白質(Proteins)﹐核心部份則為脂質(Lipids)。因此﹐脂蛋白成為身體內運輸脂溶性﹐或者非水溶性物質的重要工具﹐對身體健康與否影響重大。神經系統含有豐富的脂質﹐如果膽固醇代謝出現異常的話﹐經常是許多腦與神經系統疾病的主要根源。

脂蛋白包括超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超低密度脂蛋白(VLDL)比重最輕﹐含蛋白質最少﹐攜帶脂肪酸最多。低密度脂蛋白(LDL)含脂肪酸最少﹐攜帶膽固醇最多。高密度脂蛋白(HDL)比重最重﹐含蛋白質最高﹐攜帶總脂質最低。

雖然各類脂蛋白有不同比重。但三種脂蛋白所扮演的角色不儘相同,其中是以LDL被認為與動脈粥樣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有密切的關係﹐最值得患有心血管疾病病患的特別觀察與留意。因為人體內大約有2/3的膽固醇﹐經由LDL搬運。如果對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有興趣的話﹐不妨參閱下列網站:
http://hhdangers.com/video.php

超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量﹐大約是血中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量的五分之一左右。但是這個簡單公式﹐只適用在三酸甘油脂的濃度﹐在400mg/dl以內。因此﹐在控管膽固醇時﹐不要忽略了觀察血中三酸甘油脂的濃度。總之﹐不論是血中的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的濃度過高﹐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

因為三酸甘油脂在血中運輸需要靠超低密度的脂蛋白。人在攝取過量的脂肪與糖類之後﹐能增加超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膽固醇可以幫助運送消化後的脂肪﹐從肝臟經由血管到身體各處﹐在完成運輸任務後,膽固醇會返回肝臟,並再一次重複著同樣的工作。

肝臟利用超低密度的脂蛋白﹐透過脂蛋白分解酶(Lipase)﹐刪去三酸甘油脂,沿著血管卸下大部分脂肪酸﹐就轉變成低密度的脂蛋白﹐重回肝臟﹐低密度脂蛋白可與膽固醇結合,進而轉變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holesterol)。因此肝臟中大部份的膽固醇是由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攜帶,主要是將膽固醇由肝臟帶到週邊組織如血管壁等。若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holesterol)過高﹐就會引起高膽固醇血症﹐是冠狀動脈硬化和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

LDL-C可以再分成兩類:大顆粒(Large Buoyant LDL,lbLDL)與小顆粒(Small Dense LDL,sdLDL)。其實LDL是一群大小不一樣的顆粒所組成,真正造成血管硬化的,是體積比較小、密度比較高的LDL,它們可以輕易的鑽進血管壁中,容易被氧化,造成斑塊及硬化,很難在膽固醇代謝過程中被清除掉。因此,只注意LDL全量,很難得知血管硬化和阻塞的情況,必須從超壞膽固醇sdLDL來重點監控。小顆粒(sdLDL)的形成大多是因為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尤其是攝入過量的蔗糖和果糖,也就是在肝臟中,由糖類轉化成脂肪的生化過程中。

如果LDL超標時,最好要求醫生做(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NMR Lipoprofile Test的檢查﹐來評鑒一下膽固醇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一旦小顆粒LDL(sdLDL)過高,再考慮接收降低血脂肪藥物等治療。

有些研究認為,大的低密度脂蛋白lbLDL,甚至可以抗氧化。至少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仍認為lbLDL是無害的。飽和脂肪會增加整體LDL,但是也會增加lbLDL的比例。

比較含糊的說,因為低密度脂蛋白
-膽固醇過多易造成血管粥狀硬化﹐所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holesterol)被稱為“壞”的膽固醇。一般人血液中的LDL-C範圍﹐應該在80-120mg/ml之間﹐如果超過130mg/ml﹐就是進入高LDL-C的境界﹐要注意防範﹐並控制LDL-C的濃度﹐以免心血管疾病的提早上身。

膽固醇是因應身體的需求而生成,譬如有地方發炎了,身體就會增加製造膽固醇;膽固醇的功能類似OK蹦,用來填補各種傷害。低密度蛋白(LDL)在一定範圍內是好的,太低或太高的人,死亡率都會比較高。

近年來心臟學有個很重要的觀念,為LDL負擔(LDL burden LDL-年)。每個人的心血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LDL如同垃圾,會堆積在如同廢棄場的血管壁上。當LDL垃圾多到廢棄場容納不下時,廢棄場就會出現堵塞問題。當LDL負擔超過7gm/dL這一極限數字時,心臟病就會有發作的可能。假如一個人從小到大的LDL,都保持在200mg/dL,那麼到35歲時,他的LDL負擔=LDL含量乘上LDL的累積年數=200mg*35=7000mg=7gm,也就是說35歲以後,隨時有可能出現血管阻塞的疾病。有關LDL-C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請參閱心肌梗塞的簡介一文。

一般眼科檢查中﹐可以看到黃色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斑﹐沉澱在中老年人眼網膜血管壁上。因此﹐下一次檢查眼睛時﹐不要忘記問眼科醫生﹐是否有黃色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斑存在。理論上是越少越小越好﹐這是診斷壞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在組織囤積﹐如小血管壁等﹐最簡單的方法。此外﹐血脂肪代謝失常﹐如三酸甘油酯或膽固醇過高﹐可能在皮膚上出現小顆粒狀的黃色瘤(Xanthoma)。一般高血脂患者﹐除了飲食失控之外﹐脂蛋白分解酶(Lipase)不足﹐或是運送脂質的載脂蛋白(Apolipoprotein)不夠﹐都是造成血脂肪異常的原因。因此﹐高血脂患者要同時注意胰臟與肝臟的功能。另外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排斥(Resistance)﹐均可導致血脂肪異常﹐如果患有糖尿病的話﹐要格外小心控制血糖。

此外﹐週邊組織過剩的膽固醇可由高密度脂蛋白運送回到肝臟。經由肝臟代謝作用﹐將過多膽固醇分解﹐並排出體外。HDL含有阿樸脂蛋白(Apolipoprotein)﹐又稱為載脂蛋白。血漿脂蛋白中的蛋白質部分﹐稱為載脂蛋白﹐主要分A、B、C、D、E五類﹐大多在肝(部分在小腸)合成﹐載脂蛋白是構成血漿脂蛋白的重要成分。載脂蛋白與脂類結合之後﹐可以創造出脂類水溶的性質,有利於脂類的在血液中移送。此外﹐載脂蛋白在血漿脂蛋白代謝中﹐擔負許多重要的工作:(1)促進脂類運輸﹐譬如載脂蛋白A與HDL有關﹐載脂蛋白B與LDL有關;(2)調節多種脂肪酵素的活性;(3)引導血漿脂蛋白參與細胞表面受體的結合。總之﹐載脂蛋白是功能上極其活躍的一組血漿蛋白質。甚至有些醫生會利用載脂蛋白B與載脂蛋白A的比率(Apo-B/Apo-A1 ratio)﹐來評估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危險機率及治療成效。

高密度脂蛋白
-膽固醇(HDL-Cholesterol)愈高,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之機率愈低。所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olesterol)被稱為“好”的膽固醇﹐應經常維持較高之數值。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有五個亞型:HDL2a﹑HDL2b﹑HDL2c﹑HDL3a﹑HDL3b。HDL-C並非完全對人體有益﹐譬如HDL2b是高密度脂蛋白中﹐具有保護功能的一種﹐然而HDL3b的升高﹐則與冠心症有關。

但HDL過高時﹐也會加速血管粥狀動脈硬化。因為在分析血管堆積物的成份分析中﹐研究發現過度氧化的高密度脂蛋白﹐會像低密度脂蛋白一樣﹐堆積在血管壁上。同時這些被氧化的高密度脂蛋白﹐不僅無法攜回週邊的膽固醇﹐甚至還會導致免疫系統﹐釋出某些發炎物質﹐造成血管壁的損害。因此﹐有學者認為高HDL在防止血管阻塞﹐並非有絕對正面功效。比較理想的保健方式﹐是降低氧化膽固醇的形成﹐例如增加抗氧化劑的攝取﹐注意環境清潔﹐避免過度勞累﹐減少精神壓力等﹐維持血脂肪在標準含量附近﹐LDL略低於標準﹐HDL略高於標準﹐總膽固醇量與HDL量的比率在4以下。如果對研究血脂肪蛋白代謝有興趣的話﹐不妨參閱下列網頁﹕

https://www.ihealth.com.tw/article/%E9%AB%98%E8%A1%80%E8%84%82/


血液中HDL量和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量經常成反比,三酸甘油脂與HDL的比值,在男人中,應該低於2.7,在女人中,應該低於1.6。一旦超過標準,代表體內代謝發生問題,出現胰島素阻抗的情況,同時體內有慢性發炎的現象,以及過度氧化壓力的存在。如果忽視不管的話,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老人痴呆,甚至癌症的可能性。最直接改善的方法,就是調整飲食內容,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增加高品質油,如Omega 3,橄欖油等的攝取量,有關飲食與健康的詳細資料,請參考“飲食與健康”一文。

磷脂(Phospholipid)是指含有磷酸基團的類脂。按其組成結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甘油磷脂,另一類是神經鞘磷脂(Sphingomyelin)。前者以甘油為基礎,後者以神經鞘氨醇為基礎。甘油磷脂又以卵磷脂(Lecithin)最著名。神經鞘磷脂的分子結構中,含有脂肪酰基、磷酸膽鹼和神經鞘氨醇,但不含甘油。

磷脂膽鹼
(Phosphatidylcholine)又稱為卵磷脂(Lecithin)﹐不但是人體細胞膜上最主要的成份﹐也是構成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主要脂質﹐它扮演的是一種乳化劑(emulsifying agent)的角色﹐可藉助搬運脂類﹐來調整細胞和動脈中所囤積的膽固醇的多寡﹐肝臟以聯合體的方式﹐結合載脂蛋白和磷脂﹐以合成這些磷脂蛋白。卵磷脂是一種混合物﹐包括膽鹼(Choline)、肌醇(Inositol)﹑磷酸、脂肪酸、甘油、糖脂、甘油三酸酯﹐以及磷脂等。卵磷脂在人體內多與蛋白質結合﹐以脂肪蛋白質(脂蛋白﹐Lipoprotein)的形態存在著。適度攝取卵磷脂﹐可增加血液中HDL﹐而減少LDL,同時也可以降低中性脂肪。

卵磷脂(Lecithin)磷脂中的膽鹼(Choline)對脂肪有親和力,若體內膽鹼不足,則會影響脂肪代謝,造成脂肪在肝內積聚,容易形成脂肪肝,甚至會造成肝臟的發炎和腫脹。卵磷脂不但可以預防脂肪肝,還能促進肝細胞再生,同時,磷脂可降低血清膽固醇的含量,防止肝硬化,並有助於肝功能的恢復。

神經鞘磷脂((Sphingomyelin)是膜結構的重要磷脂。它是包覆於神經外層神經髓鞘的主要成份,幫助大腦與神經的發育,改變腸道的生態環境。在富含蛋白質的食材,也能補充到神經鞘磷脂,例如奶類及其製品、蛋類、豆類、牛肉等。

肝臟對膽固醇經常進行兩種處理:一是將膽固醇和卵磷脂結合成磷蛋白,再以血液輸送至特殊器官,來製造膽固醇類的荷爾蒙;二是將膽固醇轉化為膽酸,再將膽酸與卵磷脂結合成消化液,注入到十二指腸,幫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卵磷脂主要來自蛋黃與黃荳。可惜蛋黃本身的膽固醇含量相當高﹐攝取時要適量。

目前已知﹐一般來自魚類的Omega 3(ω3)不飽和脂肪酸﹐是以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TG)的形式存在﹐這也是最穩定的魚油。但是一種由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中萃取的油脂﹐稱為磷蝦油(Krill oil)﹐除了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EPA與DHA)之外﹐其中還含有蝦紅素(Astaxanthin)等抗氧化劑。同時磷蝦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是與磷脂質(Phospholipids)結合﹐形成磷脂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PC)﹐因此﹐它極易被人體吸收﹐對人體健康而言﹐磷脂膽鹼比甘油更珍貴﹐不僅可以降低LDL﹐而且可以提高HDL﹐總之﹐磷蝦油可算是一舉數得的高級營養品。有關油類選擇的詳情﹐請參閱"飲食與健康"一文。

關於ω3系列不飽和脂肪酸的研究,主要注重在DPA、DHA與EPA,此三者對人體的健康,各具功效,形成全方位的貢獻。(Docosapentaenoic acid,DPA)又稱為二十二碳五烯酸,DPA是三者中最佳清除血液中,有害的低密度膽固醇(LDL),防止動脈粥狀硬化,修補受損血管,防止血斑附著及產生血凝塊(血栓),對預防血管栓塞、冠心病、中風等,功不可沒。主要存在於海洋哺乳動物的油脂中,以海豹油中的含量最多﹐詳情請參閱"止痛藥的簡介"一文。

膽固醇分佈於動物細胞中,尤其以神經組織細胞含量最豐富。一般高膽固醇食物如:腦、蛋黃、肝臟、腎臟等。膽固醇除了可由食物中獲得外,主要還是要靠身體本身製造。通常脂肪酸經過一些複雜的生化反應﹐可以在肝臟中﹐轉換成為膽固醇。膽固醇能來去在肝臟與身體細胞之間﹐必要時也可以經由肝臟﹐轉換成脂蛋白﹐供人體使用。



身體的膽固醇合成率與食物中膽固醇量,在某總範圍內有互補的作用。如食物中膽固醇含量稍高時,身體的合成率就隨之降低。反之,則合成率稍高。其實影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最大的因素,是吃進去的飽和脂肪酸,而不是膽固醇本身。另外,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如糖或澱粉等,也有增加身體內飽和脂肪酸的生成,這些最終都會間接的提高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

但若食物中膽固醇含量過高,血清中的膽固醇仍會偏高。膽固醇亦會因代謝而排出體外,但一人一天排出膽固醇的平均量約為1公克左右。大部分是在肝中氧化成膽酸,並以膽鹽的形式排出體外。膽鹽是由膽酸之鈉鹽或鉀鹽與甘胺酸(Glycine)或氨基乙磺酸(Taurine)結合而成﹐能將脂肪乳化(Emulsification of fat)成小顆粒,便於身體進一步的消化與吸收。

膽固醇在身體中是不可缺少的成份。它可轉換成膽鹽,幫助脂肪消化﹔也可轉換成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在性腺中合成為雌性激素及雄性激素。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皮膚能將麥角固醇(維他命D)活化成D2(鈣化麥角固醇)形式﹐再經過肝臟與腎臟的酵素作用﹐將D2轉變成D3(鈣化膽固醇/Cholecalciferol﹑鈣化三醇等)的形式可以幫助身體吸收食物中的鈣質。

雖然膽固醇在動物體內才有,在植物體內亦有類似膽固醇的固醇類,例如存在於香菇、麥角中的麥角醇(Ergosterol)﹐這些物質不能被動物體吸收。還有另一種的類固醇為植物固醇(Sitosterols),存在花生油、黃豆油或柳橙汁內,不但不能被身體吸收,相反地還有抑制膽固醇被吸收的效果。攝取食物中的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能左右血清膽固醇的含量。前者可提高膽固醇,後者則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總之﹐種子類食物通常含有植物固醇﹐例如大豆﹑麥角等。含有豐富纖維的食物﹐如海藻﹑燕麥(Oat)﹑蕎麥(Buckwheat)、茄子﹑草莓等﹐以及帶有植物性不飽合脂肪酸的堅果類食物﹐如夏威夷豆﹑杏仁﹑花生﹑核桃﹑腰果﹑開心果﹑松子等﹐都可以幫助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量。

在小腸內膽固醇會與膽鹽複合成微膠粒(Micelles),這些可溶於水的微小顆粒能透過黏膜細胞膜。當微膠粒與表層細胞之突出部份接觸後﹐食物中的膽固醇可以用胞飲作用方式進入細胞中。這微膠粒就是乳糜微粒(Chylomicron)﹐其中攜帶大量的中性脂肪。

中性油脂經小腸消化吸收後﹐三酸甘油酯由乳糜微粒攜帶﹐進入淋巴系統﹐再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最後到達肝臟﹐被肝臟的解脂酵素(Lipase)分解成脂肪酸﹐變成細胞的能源。肝細胞也可將乳糜微粒﹐分解成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用於攜帶三酸甘油酯﹐到肝臟以外的地方。


膽固醇的標準


當血液中的總膽固醇濃度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高於正常值時,即為高膽固醇血症。至於什麼是膽固醇的標準範圍﹖以下的資料可供參考﹕在禁食十二小時的情況下﹐超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標準範圍是5~35mg/dl理想的壞膽固醇總量(LDL)應該維持在130mg/dl以下﹐因為危險濃度範圍130~159mg/dl。如果LDL超出160mg/dl﹐則進入高危險區。

在非禁食情況下﹐理想的全部膽固醇總量﹐應該維持在125mg/dl以上﹐200mg/dl以下。因為危險濃度的範圍在200~239mg/dl。如果膽固醇總量超出240mg/dl﹐則進入高危險區﹐必需接受藥物降低膽固醇。如果在300mg/dl以上﹐最好檢查一下﹐是否患有先天性的高膽固醇。假如不是先天遺傳﹐高膽固醇通常是由於飲食不當或甲狀腺分泌不足。高膽固醇會提高血脂肪﹐加速血管硬化。膽固醇過低通常是由於營養不良﹑肝硬化﹑尿毒症或甲狀腺機能亢進等造成

好膽固醇量(HDL)在男性必需維持在40mg/dl以上。女性必需維持在50mg/dl以上。膽固醇總量與好膽固醇的比率(Cholesterol/HDL)應該保持在4或少於4以下。

理想的三酸甘油脂應該維持在
150mg/dl以下。至於三酸甘油脂在150mg/dl-500mg/dl之間﹐屬於過高﹐如果超過500mg/dl﹐則必需接受檢查和治療。

如果在正常飲食之下﹐膽固醇總量超過300mg/dl的話﹐可能引起其他的疾病﹐必需接受醫師的檢查。

下列是計算LDL膽固醇的公式﹕

膽固醇總量 = VLDL + LDL +HDL
VLDL = 三酸甘油脂量*20%(如果三酸甘油脂量超過400mg/dl﹐此公式就不適用。)

譬如
膽固醇總量=200mg/dl
三酸甘油脂量=150mg/dl
VLDL=三酸甘油脂量*20%=150mg/dl*20%=30mg/dl
HDL=40mg/dl

LDL = 膽固醇總量-HDL-VLDL = 200mg/dl - 40mg/dl - 30mg/dl = 130mg/dl

膽固醇總量與好膽固醇(HDL)的比率= 200mg/dl ﹕40mg/dl = 5 (超過標準值 ﹕4)

因此﹐健康目標是要提高HDL(~55mg/dl)與大幅度降低膽固醇總量(~180mg/dl)和三酸甘油脂量(~120mg/dl)。只是男女有別這僅僅提供參考。

血脂報告通常包括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膽固醇)。此外,血脂報告常會附加第5個數據,如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比例,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比例,因為這些比例數據,比起個別血脂濃度的高低,更能預測以後冠心病發病機率。

目前很多研究發現一數值,可有效推估,未來是否會罹患糖尿病等代謝疾病,即三酸甘油酯與高密度脂蛋白的比例,若這比例數值,在男性大於3.5、女性大於2.5,即使腰圍不大,或並未符合代謝症候群定義的人,也很可能有胰島素阻抗問題。嚴重的胰島素阻抗,可導致糖尿病。

在觀察膽固醇的同時﹐也要注意下列相關心血管疾病的指標﹕

1.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CRP)與血管硬化有關。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為局部發炎﹐或組織受傷時的良好指標。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的正常參考值﹐為小於3.0mg/L。

2.脂蛋白元(A)/載脂蛋白(A)(Lipoprotein(apo)﹐Lp(a))影響脂肪代謝與心臟病有關。不論是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或二者兼備﹐都是動脈硬化的主因﹐會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機率。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評估﹐不能只靠總膽固醇與LDL﹐必需同時加入低密度脂蛋白Lp(a)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兩項。例如低密度脂蛋白Lp(a)密度超過30mg/dl時﹐心血管疾病風險增高。另外﹐HDL2b是高密度脂蛋白中﹐具有保護功能的一種﹐然而HDL3b的升高﹐則與冠心症有關。

如果懷疑有膽固醇問題的病患﹐不妨要求醫生做(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NMR Lipoprofile Test的檢查﹐來評鑒一下膽固醇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其實小顆粒LDL-P(Small LDL-Particle)的數目越多﹐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大顆粒LDL-P(Large LDL-Particle)的數目越多﹐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比較高。如果小顆粒LDL-P在700nmol/L以下﹐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相對低。如果小顆粒LDL-P在950nmol/L以上﹐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則會明顯提高。

3.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與心臟病相關。同半胱胺酸的代謝與睡眠﹑抗壓性﹑情緒﹑解毒﹑抗自由基﹑排重金屬等生理功能有關。當體內存有慢性發炎時﹐會讓細胞耗損大量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使得維生素B12、B6、葉酸及鋅等物質缺乏﹐導致血液中同半胱胺酸無法順利分解﹐而濃度升高。因此同半胱胺酸偏高﹐可算是慢性發炎的另一項觀察指標。同半胱胺酸的正常參考值為4-17umol/L。

如果血脂肪經常過高﹐並懷疑自己可能有心血管疾病時﹐不妨將踝肱指數(Ankle-Brachial Index﹐ABI)與心踝血管指數(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的測試﹐納入年度健康檢查的項目。ABI是測定血管阻塞的程度。CAVI是測定血管硬化的程度。通常經由此兩指數﹐大概可以知道血管阻塞與硬化的情況。理論上﹐ABI正常指數值應於1.30~1.00﹐若ABI指數值小於0.90﹐就有周邊動脈阻塞的發生。ABI值越低﹐血管阻塞情形越嚴重。理論上﹐CAVI參考範圍﹕8~9,如果CAVI指數值大於9﹐就要注意動脈硬化的形成。CAVI值越高﹐血管硬化情形越嚴重。



控制高膽固醇的飲食與生活準則


控制油脂與醣類攝取量。少吃飽和動物性脂肪、油炸、油煎或油酥的食物﹐如西點、餅乾、炸薯條、炸薯片等。

宜選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植物油如﹕花生油、菜籽油、橄欖油等。魚(含豐富Omega 3 多元不飽合脂肪酸)﹐也是最佳的選擇。少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動物油如:豬油、牛油等。烹調方式宜多採用清蒸、水煮、涼拌等。

少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若血中膽固醇過高﹐則每週以不超過攝取三個蛋黃為原則。膽固醇含量特高的食物有﹕奶油﹑墨魚﹑內臟(腦、肝、腰子等)﹑雞皮﹑蛋黃﹑牡蠣﹑魚肝油﹑魷魚、蟹黃、蝦卵、魚卵﹑龍蝦﹑豬蹄等。目前醫學界認為飲食中的膽固醇與體內膽固醇的關係不太大,因為體內膽固醇從飲食來源大約只有20%,大部份的膽固醇是在人體肝臟中合成。但是過度攝取膽固醇或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對人體健康還是有負面影響。另外,如果經常暴飲暴食,或者攝取過多的熱量,尤其是碳水化合物,能迅速增加體重,脂肪大量屯積成肥胖的結果,會造成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這是困擾現代人最多的毛病。因此,減重去肥,規律運動,控制食物熱量,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常選用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豆類、核果﹑蔬菜、水果﹑紅葡萄酒及全穀類等。因為維他命ACE,胡蘿蔔素、葡萄籽、番茄紅素等抗氧化劑,可以中和體內的自由基,提高血裡好膽固醇的含量﹐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程度,進而有促成降低血管硬化進度的作用。水溶性的植物纖維(Soluble fiber)﹐如水果﹑豆類或穀類等﹐可以協助降低血中膽固醇。

另外﹐許多植物含有植物固醇(Plant sterols and stanols)﹐可以與食物中的膽固醇競爭﹐導致膽固醇在腸道中吸收率降低﹐植物固醇都存在植物油中﹐如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等種子油。椰子油(Coco nut oil)雖然是植物油﹐但是它含有極高的飽合脂肪酸﹐不適合用來降低血脂肪。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儘量避免或減少食用。

卡尼汀/肉鹼(Carnitine)是由兩種氨基酸(LysineMethionine)在肝臟中合成的物質﹐對脂肪酸的氧化與能量傳遞有特殊貢獻﹐脂肪酸必需與卡尼汀結合之後才能進入細胞中的粒腺體(Mitochondria)﹐在粒腺體中脂肪酸方能被氧化產生能量。當卡尼汀不足時﹐人體容易疲勞﹑全身乏力﹑肥胖﹑血脂肪過高等現象。卡尼汀主要來自紅肉與乳酪類。但卡尼汀在腸道中﹐容易被細菌分解,經過肝臟處理後﹐轉化為氧化三甲胺,這種物質和血管中的脂肪﹐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要特別控制紅肉與乳酪類的攝取量﹐以免影響膽固醇在血中的含量﹐食用過量的紅肉與乳酪類﹐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肌醇(Inositol)和膽素(Choline)結合後﹐形成卵磷脂(Lecithin)。肌醇和膽素都是親脂肪性的物質﹐可以乳化脂肪﹐協助荷爾蒙製造﹐能提高脂肪和膽固醇的代謝作用。經常喝酒或咖啡的人﹐要注意補充足夠的肌醇(Inositol)與膽素(Choline)。

幾丁聚糖
(Chitosan)又稱為甲殼素﹐是由幾丁質(Chitin)水解後所形成的多醣類聚合物。幾丁質為構造類似纖維素的直鏈狀高分子醣類聚合物﹐主要存在於甲殼動物的外殼,節肢動物的外甲,軟體動物的外殼和內骨骼,還有真菌或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細胞壁等。幾丁質經過脫乙醯處理後﹐就變成了幾丁聚糖。能抑制小腸對膽固醇的吸收。也可降低人體內壞的膽固醇(LDL)濃度與提高好的膽固醇(HDL)含量。對於預防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燕麥(Oatmeal)被認為是健康食品,主要是因為它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尤其是燕麥中的水溶性纖維β-聚葡萄醣。目前已證實,膳食纖維能降低膽固醇,調節血糖,改善腸道功能,並減少結腸癌的風險。可是許多植物食品中含有凝集素(Lectins),對腸壁細胞有傷害作用, 能引起腸道免疫反應, 改變腸道菌相, 影響腸道的激素分泌等。因此,要多花一點時間來煮爛燕麥粥。

另外,要注意燕麥中是否含有過量的殘存的農藥或除草劑,例如草甘膦(Glyphosate)等,因此,燕麥最好選擇有機(Organic)燕麥,以防萬一。如果想知道更多燕麥食品中有關草甘膦(Glyphosate)的含量,請參考下列網站:

https://www.ewg.org/childrenshealth/glyphosateincereal/#.W3UK9bgnZPY

腸肝循環(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是指在消化脂肪類食物時,大部份的初級膽汁酸(Primary bile acids),由膽管注入腸道後,能被腸子再吸收,回到肝臟後重新再次使用。水溶性纖維β-聚葡萄醣能降低初級膽汁酸在腸子裡回收的比率,進而影響脂肪與膽固醇等的吸收。


謝絕吸煙﹐儘量少喝酒。香煙中的尼古丁或煙草化學物質會損害心臟血管。若血管出現裂痕,膽固醇便會積聚起來﹐對血液暢通造成阻礙許多研究報告已明確指出﹐吸煙與血管硬化以及中風的關係密切。長期酗酒,酒精會傷害肝細胞中脂肪和肝醣代謝功能﹐造成脂肪堆積、肝細胞壞死、肝腫大、肝組織纖維化、肝硬化等疾病。

適當調整生活型態,例如:養成運動的習慣。運動能提高血液中的HDL並降低LDL﹐是調整體內膽固醇最理想的方式。生活緊張會造成腎上腺激(Adrenaline)與其他荷爾蒙的分泌﹐因而刺激心跳﹐引起高血壓。因此要找尋調適壓力的方法﹐讓精神壓力得到舒解。

控制食量﹐維持理想的體重。膽固醇的總量會隨著體重增加而上昇﹐據統計每減輕五磅﹐男性可以減少4%的膽固醇﹐女性可以減少2%的膽固醇。


控制高膽固醇的藥物


大約有五種藥物是最常用來控制血液中的高膽固醇﹐它們分別是﹕施德丁(Statins)膽酸結合劑(Bile acid sequestrants)﹑煙酸類(Niacin)﹑微纖維酸類 (Fibrates)﹑降膽固醇吸收抑制劑(Ezetimibe )

  • 施德丁(Statins)
HMG-CoA還原酵素抑制劑(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 inhibitor)一般通稱為Statins類的降血脂藥物。它是眾多治療高血脂症的藥物中使用率最高的一類。俗稱施德丁。為降低血脂肪藥名的總稱。Statins包括有﹕AtorvastatinFluvasatatinLovastatinPravastatinRosuvastatinSimvastatin ,可以降低將近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的壞膽固醇﹐提高將近百分之十的好膽固醇﹐以及減少將近百分之十五的三酸甘油脂﹐減少膽固醇與脂肪沈滯在動脈管壁上﹐甚至可以減緩動脈硬化症狀的惡化﹐並且增強血管內皮層的功能。

大約只有百分之一左右的人在服用後會出現副作用。其副作用有﹕肝功能異常﹑肌肉痛﹑紅疹﹑便秘﹑頭昏﹑下瀉﹑嘔吐﹑胃疼等。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會因肌肉發炎(Rhabdomyolysis)而損害到腎臟﹐目前發現葡萄柚等能影響施德丁(如Lipitor﹑Mevacor﹑Altoprev﹑Zocor等)在人體內的代謝。如果出現肌肉酸痛的現象﹐要立刻停止服藥﹐並通知醫生換藥﹐以避免肌肉受損。所有使用施德丁的病人﹐最好定期接受肝功能的測試﹐以防止長期服用後對肝臟造成可能的傷害。此外﹐服藥時要避免同時食用納豆﹑紅麴與葡萄柚類水果﹐以免影響藥效或提高藥品的副作用。

如果要服用食物代用品的話﹐可以考慮服用紅麴黴(Red yeast rice)或納豆。因為紅麴黴能產生一種叫Monacolin K的物質﹐能抑制HMG-CoA還原酵素的活性﹐主要是因為Monacolin K能與HMG-CoA競爭酵素的反應位置﹐而造成酵素反應速率的降低。

此外﹐納豆是因為含有納豆激脢(Nattokinase)﹐除了降低膽固醇與脂肪酸之外﹐還可以預防血栓的形成,對於已形成的血栓也具有溶解功用,在動脈硬化的防範或心肌梗塞的預防上,都有顯著的效果。為了降低施德丁藥物的副作用﹐儘量不要在服用藥物的同時﹐食用紅麴黴或納豆等食物代用品。

  • 膽酸結合劑 (Bile acid binders/sequestrants)
膽酸結合劑能和膽汁結合,能有效防止壞膽固醇(LDL-Cholesterol)重新吸收和促進壞膽固醇被排出體外﹔但它有可能增加體內的三酸甘油脂。由於膽酸結合劑不能在腸內被吸收,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胃部不適與便秘,亦有可能引起腹瀉。此外,膽酸結劑會阻礙其他油溶性維他命的吸收,會引起維他命ADEK的缺乏。同時此類藥物也會減低其他藥物被身體吸收的份量,所以在一般情況之下,膽酸結合劑和其他藥物的服用時間﹐至少應隔開一小時以上。

  • 煙酸類(Niacin)
煙鹼酸類(Nicotinic Acid)﹐又稱為脂蛋白合成抑制劑(Lipoprotein synthesis inhibitor)﹐不但能減低(LDL-Cholesterol)和三酸甘油脂,更可以提高血液中好膽固醇的含量﹔對治療高血脂症非常有效。不過,大部分病人服用煙鹼酸類藥物都會出現難以忍受的臉部泛紅、皮膚搔癢和腸胃不適等副作用。現在煙鹼酸已經很少使用在降膽固醇上。此外,煙鹼酸亦不宜用於有冠心病、糖尿病、高尿酸症和有腸胃潰瘍的病人。服用煙鹼酸類的人﹐應注意避免同時服用維他命EC、或是胡羅蔔素,因為這些會維他命會影響StatinNiacin提升好膽固醇的效果。

  • 微纖維酸類(Fibrates)
微纖維酸類(Fibrates)如非諾貝特(Fenofibrate),能非常有效地減低三酸甘油脂,但對於降膽固醇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所以最適合使用在高三酸甘油脂與低好膽固醇的病人上。常見的副作用有:肝功能異常﹑輕微腸胃不適、頭暈、肌肉疼痛﹑皮膚出疹。此類藥物應避免用於肝臟或腎臟功能差﹐以及有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病人。當與施德丁類共同使用的時候,服用者要特別留意可能引起的肌肉病變。

  • 降膽固醇吸收抑制劑(Cholesterol absorption inhibitor)
例如Ezetimibe是最新的降膽固醇藥﹐並已獲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FDA)許可﹐成為單一治療或可與施德丁類一起使用的藥物。它的主要作用是能減低小腸對食物中膽固醇的吸收。常見的副作用有腹瀉、腹痛、頭痛等。

以上五種控制高膽固醇的藥物﹐均需在醫生的指示下服用。

目前最具有明日之星架勢的降膽固醇的藥物當屬默克藥廠(Merck)Anacetrapib與輝瑞藥廠(Pfizer)的Torcetrapib﹐此類藥物屬於(Cholesteryl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 Inhibitor)﹐抑制膽固醇脂質轉運蛋白(CETP)的形成﹐能大幅減少壞膽固醇,同時提升好膽固醇,對於降低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具有特殊的功效。只是這些藥物目前還面臨了許多挑戰與爭議﹐可能會被禁用。

最近有學者希望能幫助膽固醇平反﹐許多研究發現﹐膽固醇是人體健康必需的營養品﹐而非堵塞血管的主要元兇﹐其實LDL氧化﹐才是動脈阻塞的元兇。巨噬細胞會認為被氧化過的LDL﹐是外來的蛋白質﹐所以藉助胞飲作用﹐將此種蛋白質噬入﹐一旦巨噬細胞死亡﹐大量累積的氧化LDL﹐會在動脈表面形成堆積﹐甚至堵塞。雖然少量的氧化LDL﹐仍可以被吸收分解﹐但它長年累月的聚集﹐會影響血管的彈性與口徑。通常在血液具有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質﹐是銅與鐵離子。 單方面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量﹐絕非真正解決心血管疾病的唯一方法。減緩LDL在人體內的氧化速度﹐才是正確的因應之道﹐適量抗氧化劑的介入﹐會降低人體老化和血管硬化的速度。

此外﹐神經系統需要膽固醇﹐同時內分泌系統也需要膽固醇做原料。某些研究癌症的學者甚至大膽懷疑﹐長期服用降低膽固醇藥物的人﹐能提高某些癌症的罹患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