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耳鳴的簡介(Tinnitus)


耳鳴的簡介



聽覺是聲波從外耳傳入中耳﹐再傳至內耳﹐聲波轉型成聽覺神經的神經衝動﹐通過聽覺神經纖維﹐傳送至腦幹與腦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最後傳到大腦皮質的聽覺中樞﹐而產生主觀的聽覺意識。因為耳鳴牽連到掌管情緒控制的大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耳鳴的嚴重程度﹐經常會受到主觀感知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對耳鳴無甚惡感,有些人卻覺得不勝其擾。

如果耳鳴屬於高頻的“嘰嘰“聲,且持續不斷,這屬於聽神經性的耳鳴,需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為聽神經的退化,突發性耳聾,或者聽神經腫瘤。聽神經退化和年齡有關,通常好發於四十歲以後,兩側耳朵會同時出現耳鳴。

如果耳鳴屬於比較低沉的”嗡嗡“聲,似有似無的耳鳴,可能和三叉神經,顳顎關節,頸椎神經有關,通常服用肌肉放鬆藥物,或接受復健、針灸、熱敷等治療,就會得到改善。當周邊肌肉太緊繃,或者是正在受傷發炎,感覺訊號會傳回脊椎和中腦,其神經訊號傳遞的過程中,可能會和聽神經交叉,同時刺激到聽神經,因此,腦部也會覺得,似乎收到來自耳朵的聲音。

第三種則是搏動型耳鳴。病人會聽到耳朵裡,有和心跳同步的搏動聲,短期的發作可能和作息不正常,血壓不穩定等有關。如果症狀持續兩周以上的話,最好接受血管攝影,或腦部核磁共振的檢查,由專業醫生鑒定一下,是否有中耳腔,或者腦部血管瘤等,以免發生意外。

偏頭痛是耳鳴的重要原因。這類患者可能發生突發性耳聾,耳鳴,甚至眩暈,透過偏頭痛的治療,可以同時解決耳鳴、聽力與眩暈問題。有關偏頭痛的資料,請參考“頭痛的簡介”一文:

http://jiajiahealth.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134.html

耳鳴就是聽覺傳導系統﹐無法順利地處理聲音訊息所造成﹐因此﹐一般性的耳鳴通常與內耳血液循環不良﹐及聽覺神經萎縮有關。長期的焦慮﹑勞累與失眠等﹐都會引起身體反射性的血管收縮﹐造成內耳神經萎縮﹐導致耳鳴現象的產生。

廣義的來講﹐年齡、心血管疾病、鼻炎、感冒、過敏、貧血、耳咽管功能障礙、聽小骨疾病、顳顎關節炎、聽覺神經腫瘤、頭頸部位腫瘤、頭頸部脊椎退化/老化、頭頸部血液循環、肌肉痙攣(體覺性耳鳴)、頭痛、焦慮、長期失眠、飲食、藥物,如某些抗生素等,均有可能引起耳鳴。胃食道逆流患者也經常出現耳鳴的現象,這是因為胃酸刺激,會造成耳咽管的受損,甚至引起無菌性中耳炎或中耳積水,造成耳鳴。另外,非常多耳鳴的人有焦慮、緊張等心理精神方面的問題。

總之﹐耳鳴在找出原因之後,大多能獲得改善,單純的耳鳴會干擾聽力,但不會造成聽力的喪失。 一旦發現耳朵悶悶的,有水聲的感覺,甚至聽不到時,就要提高警覺。突發性耳聾(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俗稱耳中風,症狀通常來得又急又快,愈早接受治療,愈有機會改善聽力甚至恢復正常,避免永久失聰。

耳鳴
(Tinnitus)是在完全寧靜的環境中聽到響聲的毛病。響聲有高頻率﹐也有低頻率。有單耳﹐也有兩耳一起。有連續性﹐也有間歇性的。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耳鳴變得特別清楚。如果週圍有其他聲音干擾時﹐耳鳴反而變得不容易辨識。腦鳴與耳鳴略有不同。如果帶上耳機聽音樂﹐仍能清礎聽到或感到鳴響的聲音﹐這就是腦鳴﹐可能是聽覺神經或腦部的問題。


造成耳鳴的原因很多﹐重要的是要看出毛病的出處。一般耳鳴的原因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內耳血液循環不良﹐與聽覺神經萎縮或退化。如果是外耳道問題的話﹐它可能是由於耳道發炎或耳垢阻塞。如果是中耳問題的話﹐它可能是中耳炎或積水。如果是內耳問題的話﹐它可能是耳蝸(Cochlea)聽覺神經或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所引起的。梅尼爾氏症的症狀通常有耳鳴,耳悶,頭暈等,主意的病因是內耳淋巴液水腫。如果是聽覺神經問題的話﹐它可能是老化﹑血管病變或神經瘤。如果是大腦問題的話﹐它可能是腦瘤或中風。

目前已有研究發現,老年人耳鳴的發生,可能是老年失智症的前兆,因此,老年人要注意聽力的衰退,千萬不要認為耳鳴或耳背等,是老化或聽力退化的必然現象。


有許多科學家研究腦部正子造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影像﹐發現許多耳鳴患者在顳葉(Temporal lobe) 與海馬(Hippocampus)兩區對聲音的刺激特別敏感。由於敏感度與耳鳴音量成正比﹐因而懷疑耳鳴可能是由於聽覺中樞(Central auditory system)與邊緣系統 (Limbic system)之間的聯繫出了問題。因此衰老與機能退化﹐或中樞神經的異常都是引起耳鳴可能的因素。譬如聽覺神經瘤(Acoustic neuroma)又被稱為神經鞘瘤(Schwannoma)﹐可能造成昏暈﹑耳鳴(Tinnitus)﹑聽力衰退或喪失﹑顏面痲痺﹑失去平衡等。


此外﹐焦慮﹑憂鬱﹑高血壓﹑偏頭痛﹑睡眠失調﹑血液循環不良﹑營養不良﹑電解質失衡﹑內分泌失調﹑自律神經失衡以及頸部﹑頭部﹑耳朵受傷﹑氣壓急速變化﹑藥物過敏如降鈣素(Calcitonin)﹑抗生素等﹐都能導致耳鳴的現象。尤其是現代人長期處於精神壓力大的工作環境中﹐容易導致自律神經功能失調﹐間接造成內耳神經血液循環不良﹐使得內耳神經萎縮﹐而引起偶發性的耳鳴﹑頭昏或頭痛。一旦出現持續性的耳鳴﹐且影響聽力時就是突發性耳聾的徵兆﹐如合併頭暈﹑發燒﹑頭脹痛等症狀時﹐更要馬上就醫﹐以免喪失寶貴的聽力。

患者如果有單側跳動式的耳鳴,其頻率與心跳十分相近,聲音類似血管中血液流動的咻咻聲,同時伴隨有眼睛不適等症狀,大多是由於腦部廔管(Fistula)所引起的,最好找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以降低腦溢血發生的風險。

中醫師在診斷耳鳴的時候,比較重視耳朵以外,頭頸部位對耳鳴的影響,尤其是耳朵周遭的能量運行,是否出現阻塞的情況;鼻子與耳咽管的阻塞等,有時會造成耳鳴;此外,頸椎位置的異常,也是導致耳鳴的原因。總之,耳鳴的原因,可能不在耳朵,而在身體其他部位的失調或異常。



耳鳴的治療



耳鳴患者首先要先找耳鼻喉科(Otolaryngologist)的醫生來檢查一下耳鳴的原因。如果找不出原因的話﹐患者可能要找腦神經內科醫生會診。如果還是沒有結果﹐患者就需要學習如何忽視耳鳴的存在。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佩帶耳鳴鳴響相同頻率的助聽器來蓋過鳴響。其次就是用生物回饋(Biofeedback)的方式來訓練某些肌肉﹐控制耳鳴的鳴響。此外﹐有患者求助於針灸或者服用銀杏﹑維他命B12等另類醫學來治療耳鳴。總之﹐目前仍然找不出適合的藥物能治療耳鳴。



耳鳴的預防



戒煙與少喝咖啡等有興奮劑的飲料。避免收聽超大音量的響聲﹐如一定要接聽槍炮或飛機等噪音時﹐最好帶耳罩保護聽力。儘量少喝酒﹐以防止聽覺神經系統受損。注意人身安全﹐避免頭部與頸部受傷。


長期生活緊張﹑焦慮﹑疲勞﹐容易造成腦部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良﹐影響耳蝸神經與內耳淋巴的功能﹐可能是耳鳴或重聽等內耳疾病的原因。應該經常做適當的運動﹐增加血液循環﹐降低工作壓力﹐保持心情愉快﹐提高睡眠品質。


控制血糖﹑血脂與血壓﹐注意飲食營養﹐提高身體免疫力﹐防止疾病感染。

有時耳鳴是因為耳咽管的阻塞﹐則可以嘗試吞口水﹐或捏住鼻子吐氣的方式﹐壓迫關閉的耳咽管張開﹐讓中耳內的氣壓﹐能與外界環境的氣壓一致。

如果可能儘量減少出國旅遊﹐避免停留在人多﹐且封閉的場所﹐以降低感染病毒或病菌的機會。


下列是有關耳鳴資訊的網站﹕
http://www.ata.org/
http://www.medicinenet.com/tinnitus/article.htm
http://www.nidcd.nih.gov/health/hearing/noiseinear.as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