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飲食與健康(Diet and Health)


飲食與健康



飲食(Diet)是提供人體營養最主要的來源﹐健康長壽的人大多來自正確飲食。然而﹐如何吃對人體有益的食物﹐則是一門相當複雜的學問。吃的健康不僅可讓人長壽﹐而且能讓人避免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肥胖﹑骨質疏鬆症﹑黃斑病變﹑貧血﹑皮膚病等。其實人類許多的疾病﹐追根究底都是來自營養不良。營養不良的造成﹐大多由於食物選擇與飲食習慣的失誤。有時候是因為某些營養元素的長期不足﹐但也有時是某些營養元素的補過頭。如果對營養學所知有限的人﹐千萬不要相信道聽途說的不實廣告。


雖然現代人對營養大多有些認識﹐但還是有許多人忽視自己的飲食﹐讓暴飲暴食或偏食的壞習慣損毀自己的健康。尤其是貪圖口腹之慾的人﹐遲早會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付出非常大的代價。


食物是人體能量的來源﹐同時也是身體各種細胞﹑組織或系統所需要更新生長原料的來源。營養根據人體的需要量﹐可以分為大量與微量需要的營養。大量需要的營養有﹕蛋白質﹑醣類與脂肪。這些營養是為了維持生命﹑提供能量﹐或修補體質所需要。蛋白質是由氨基酸所構成的聚合物。補充適量的氨基酸﹐可以促進人體恢復體力﹐提高身體素質﹐防止因抵抗力下降時染上疾病。


蛋白質進入人體﹐要完全分解成氨基酸的形式﹐才能被細胞所利用。根據人體DNA的特定系列﹐將氨基酸重新組合出屬於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因此﹐比起醣類與脂肪﹐氨基酸的補充對人體更加重要。任何避免某類氨基酸缺乏的努力﹐都是保持活力與健康不可或缺的任務。


如果氨基酸在人體無法自己合成﹐而必須由食物中攝取﹐就叫必須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人體需要的必須氨基酸有八種﹕異白胺酸(Isoleucine)、白胺酸(Leucine)離胺酸(Lysine)、甲硫胺酸(Methionine)、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酥胺酸(Threonine)、色胺酸(Tryptophan)、纈胺酸(Valine)。大多存在動物性蛋白質如牛乳﹑雞蛋﹑肉類等﹐至於必須氨基酸在植物性蛋白質中﹐主要存在於堅果﹑大豆﹑海藻等。有關氨基酸的詳細資訊,可以參考:

http://juang.bst.ntu.edu.tw/BC2008/Amino.htm


必須氨基酸的生理作用非常廣範﹐例如色胺酸(Tryptophan)是維他命B6的來源。色胺酸是天然安眠藥﹐它是大腦製造血清素(Serotonin)的原料。

甲硫胺酸(Methionine,又稱蛋胺酸),對人而言是唯一的含硫必需胺基酸,與生物體內各種含硫化合物的代謝密切相關。是體內活性甲基和硫的主要來源。可促進腦部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遞質的新陳代謝。可是攝取過量的動物性蛋白質,可能與造成老年時慢性疾病的原因。Cysteine和Methionine在動物性蛋白質含量豐富,這也是氨基酸全體中,毒性比較高的兩種氨基酸,應該儘量避免過量的攝取。因此,最好補充植物性的蛋白質,例如全麥類(wholegrains), 豆類(Beans), 其豆類(Lentils), 核果(Nuts) 以及種子類(Seeds)等。

通常精胺酸(Arginine)﹑組胺酸(Histidine)與酪胺酸(Tyrosine)﹐也算是對人體十分重要的氨基酸﹐需要經常補充。例如酪胺酸衍生而來的神經傳導物質,其生化合成途徑為酪胺酸->多巴->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同時酪胺酸也是甲狀腺素合成的原料﹐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貢獻。

此外﹐要注意補充麩醯胺酸(Glutamine)﹐它是周邊組織和內臟器官的氮元素運輸者。對維持肌肉與骨骼健康﹐以及創傷修復﹐如化療或手術等﹐均有幫助。麩醯胺酸大多存在全麥(Whole wheat)食品中。麩質(Gluten)主要的蛋白質有穀蛋白(Glutenin)與醇溶穀蛋白(Gliadin)﹐如果體質不適合麩質營養的話﹐就要選擇無麩質(Gluten free)食品﹐以免提升身體的過敏與發炎反應。



食物中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須視其蛋白質含量(Content)、胺基酸組成(Composition)、蛋白質消化率(Digestibility)及吸收率(Bioavailability)而定。評比蛋白質營養價值的方法﹐主要有:蛋白質效率比值(Protein efficiency ratio﹐PER)、蛋白質淨利用率(Net protein utilization﹐NPU)、生物價(Biological value﹐BV)及蛋白質消化率校正之胺基酸分數(Protein digestibility corrected amino acid score﹐PDCAAS)。

例如蛋的PDCAAS值為1﹐牛奶為1﹐牛肉為0.92﹐黃豆為0.91﹐四季豆為0.68﹐花生為0.52﹐米飯為0.47﹐及玉米為0.42等。通常PDCAAS值為1的食物,均可稱為“優質蛋白質”。

目前有許多生化學家正在研究﹐如何制定生化營養評估的方式﹐其中大多是以特定蛋白質為基礎﹐例如血清蛋白﹑白蛋白﹑運鐵蛋白﹑纖維結合蛋白﹑C反應蛋白﹑各種酵素等。此外﹐免疫功能與膽固醇含量
﹐也在觀察之列。原因是營養不良會影響淋巴細胞與白血球的數目﹐損害免疫功能﹐例如趨化作用(Chemotaxis)﹑調理作用(Opsonization)﹑吞噬作用(Phagocytosis)以及補體活性(Complement activation)等﹐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蛋白質攝取量不足,通常會出現下列症狀:頭髮和指甲脆弱易斷;傷口愈合需要長時間;容易有饑餓感;肌肉流失;容易罹患感冒;肌肉與關節疼痛;腦筋遲鈍精神不濟。


人體無法合成的脂肪酸﹐稱為必須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Omega 3(ω3)系列和Omega 6(ω6)系列不飽和脂肪酸均屬於必需脂肪酸。 可促進人體腦部與神經系統的功能與發育。


微量需要的營養有﹕維他命與礦物質。這些成份的功能是為了維持正常生理作用的運行。此外﹐纖維素等雖然不能算是一種營養﹐但是能影響身體對其他營養素的吸收與運用﹐因此也算是健康食物中的一環。


食物在吃入人體之後﹐所呈現的酸或鹼性質與食物本身的口感沒有直接的關係。食物在消化與代謝之後﹐能產生陰性的物質如磷酸根﹑碳酸根﹑硫酸根或氯離子等﹐在體內傾向於酸性。帶酸性的特質能中和人體血液與體液的鹼基。所謂鹼基是由金屬離子(陽離子)所組成﹐因此具有這種特性的食物﹐統統被歸納成鹼性食物。也就是說﹐食物在經過代謝以後﹐在人體產生的陽離子多於陰離子。如果陽離子越多﹐身體越能保留住較多如重碳酸根離子﹐重碳酸根離子具有兩性電解質的特性﹐因而有助於中和酸性﹐提高鹼性反應。


一般酸性食物大多屬於高油脂﹑高醣類或高蛋白的食物。然而含有豐富礦物質的蔬菜與水果﹐反而被規劃成鹼性食物。據研究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癌症或高血脂的病人﹐均以酸性體質的人居多﹐但是健康長壽人的血液經常屬於弱鹼性。因此要維持住身體的健康﹐就先要了解如何選擇含有鹼性的食物。下列可供參考的偏鹼性食物有﹕咖啡﹑海藻﹑綠茶﹑藍梅﹑紅葡萄酒﹑深色蔬菜﹑蘿蔔﹑番茄等。

總之﹐人體體質的酸鹼度﹐與唾液﹑血液或尿液的酸鹼度無關﹐目前沒有儀器可以診斷或測定出來﹐同時它並非絕對由食物來決定﹐因為人體本身就可以產生酸性消化液(胃酸)﹐分解食物﹐也能分泌鹼性消化液(膽汁/胰液/小腸液)﹐中和胃酸。食物經過消化的過程﹐其原本的酸鹼度早已無足輕重。

正確的飲食方式﹐主要是要靠飲食適量﹑均勻﹑多樣與有節制﹐才能確保健康。至於食物酸鹼說﹐只是提供讀者參考。



飲食與健康的幾個原則



  • 限制飲食的熱量

飲食的規範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飲食過量。除了肥胖的影響之外﹐過剩的食物會延長消化的時間﹐同時身體需要將過多的養份﹐轉換成脂肪或肝醣等物質儲藏在體內﹔這些對身體而言﹐都是額外的負擔。因此﹐一般營養學家強力推薦﹐每餐最好能控制在七﹑八分飽上下。甚至偶然性的飢餓﹐對人體的健康有益。人進入中年之後﹐就該自我克制體態發福﹐以免罹患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低碳飲食是目前被發現比較健康的飲食方式。迄今最大規模的養生數據分析發現,人類攝取碳水化合物佔的熱量比,若為50~55%之間,整體而言死亡風險最低。低碳飲食者若攝取的脂肪及蛋白質,多數來自動物肉類,則此種低碳飲食的死亡風險將升高。低碳飲食者的脂肪與蛋白質來源,若較多的選擇來自植物性食物,換句話說,就是主要脂肪來源為豆類與堅果,死亡風險不會升高。豆類與堅果均內含碳水化合物,同時因這兩類食物含豐富的脂肪及蛋白質,因此,一般健康的人不妨以豆類及堅果為主的飲食,整體也會偏向是低碳飲食。


男性腰圍只要 超過40英吋﹐女性腰圍超過35英吋﹐就屬於有代謝症候群的患者﹐均易得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也是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的高危險族群。此外﹐還要參考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值)來選擇食物﹐通常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在進入人體之後﹐會快速提高人體血液中的血糖﹐因此﹐糖尿病患或減肥者要儘量少食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吃低GI值與營養均衡的食物﹐能讓血糖上升緩慢﹐胰島素分泌穩定﹐減少體內脂肪的堆積﹐因而減低高血糖與發胖的機會。下列網站包括一些日常食物與其升糖指數﹐可以提供大家參考﹕


http://www.tswongsir-runners.guide/articles/glycemic_index.htm



然而升糖指數GI代表食物在被消化後﹐糖分子進入血液中的速率。真正有長遠影響的﹐還有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簡稱GL值)﹐GL值的計算方式是以﹐升糖指數GI乘以一份食物中﹐醣類所佔的份量﹐GL能充份反映食物對血糖的影響。某些食物升糖指數GI雖然高﹐但是升糖負荷GL低﹐這種食物在短時期內﹐會提昇血糖﹐但因其糖份含量有限﹐所以身體很快就能處理掉過多的糖份﹐如西瓜﹑南瓜等。高血糖對身體的影響比較短而且少。只要拉長飲食的時間﹐與控制食物的份量﹐對人體的健康而言﹐應該算是十分安全的食物。

可是升糖指數GI與升糖負荷GL雙高時﹐代表食物含有大量的糖類或澱粉﹐導致血糖濃度在體內﹐長時間高居不下﹐如糖果﹑甜點或高糖飲料等。攝取這類的食品﹐對人體健康才會造成﹐長期與無法彌補的傷害。一般而言﹐對低糖食物選擇的標準﹐最好是能讓GI在50以下﹐GL在10以下。

下列網站包括一些日常食物與其升糖指數(GI)與升糖負荷(GL)的對照表﹐可以提供大家參考﹕

https://yymiki.mymy.tw/item-show.html?&id=801301



肝臟能將葡萄糖轉換成肝醣,可惜肝醣儲存量有限,大約只有400克左右,換句話說,就是1,600大卡,差不多能提供身體一日的能量消耗。人只有饑餓感出現時,才會分解儲存的肝醣。在分解肝醣時,肝臟需要活化許多額外的酵素,這些酵素的激活,能改善人體的新陳代謝,因此,嚴禁暴飲暴食,經常保存饑餓感與適度的禁食,對人體健康有幫助。

  • 擴大食物的種類與經常更換食物的內容

如果可能的話,每天要更換菜式,譬如一星期七天,星期一以印度菜開始,接著日本菜,意大利菜,地中海菜,墨西哥菜,泰國菜,中國四川菜等,輪流上場。最好是自己烹飪,以確保材料的新鮮和清潔。如果份量多吃不完,趁熱裝盒冰凍保存,留給下個星期再享用。

避免同一菜色的原因,就是減少食物中某些成份的累積,譬如大豆有凝集素(Lectin),植酸(Phytic acid)和甲狀腺腫素(Goitrogen)等有害的成份,但是豆類的營養是非常豐富,如果食品中捨棄豆類,損失的要比獲得的多很多。無國界料理就是沖淡食材可能重複的機會,至少可以讓人體有足夠的時間,分解和排除某些不好的成份。其實世界料理中,都有它特殊的食材和配料,例如咖哩中的薑黃素(Curcumin),橄欖油,花椒油/粉等,對人體健康都是有奇妙的功能。

偏食的壞習慣是導致營養失調的主因。攝取食物的種類要多﹐而且要經常更換與注重均衡。原因是身體需要某些微量元素﹐如果不能廣泛食物種類﹐長期下來一定會發生營養不均衡的現象。另外一種理論是主張週期性的更換食物的種類﹐讓某些對人體能引起過敏的物質
能獲得調換﹐而降低人體對食物的過敏或發炎的反應。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許多人體上過敏或發炎的原因﹐都與飲食的種類有關。尤其蛋白質是食物中最大的過敏來源﹐因此要經常更換﹐甚至可以考慮短期茹素﹐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來調節與降低過敏反應。事實上許多過敏或發炎反應﹐可能是很多人類慢性疾病的起因。如果對飲食的種類有疑問﹐不妨參考下列網站﹕

https://www.fns.usda.gov/mypyramid
https://www.fns.usda.gov/healthy-eating-index-hei

http://eatright.org/


  • 留意脂肪物質的攝取

脂肪的燃燒質比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要高一倍以上﹐是非常好的能源。但是攝取過量時﹐會囤積身體﹐讓體重上昇。食物中的脂肪常常將膽固醇也一併帶進人體﹐導致高血脂。高血脂能造成血管阻塞與高血壓﹐高血壓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主因。此外﹐動物性脂肪的攝取與某些癌症或攝護腺肥大有直接的關係。除了要減少動物性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之外﹐還要避免食用反式脂肪酸(Trans fat)與氫化油(Hydrogenated oil)。


反式脂肪酸主要是來自部份氫化的多元不飽合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s)。此外﹐重複加熱的植物油﹐如大豆油﹑玉米油等﹐也是反式脂肪酸的來源。由於化學構造上的特殊性﹐讓人體不易將其分解並轉換成熱量﹐往往會沉澱在細胞膜中﹐改變細胞膜的構造﹐影響正常物質在細胞膜上的穿透性與聯接性。原先以為反式脂肪可以當成降低飽和脂肪酸的代用品﹐可惜反式脂肪酸進入人體後﹐無法充份利用﹐反而讓反式脂肪酸形成一種無法回收的垃圾﹐因而造成比飽和脂肪酸囤積更嚴重的問題。


此外﹐反式脂肪酸能提高血中壞的膽固醇(LDL)與降低好膽固醇(HDL)的含量﹔同時它也是引起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重要因素。聯邦政府規定從2006年以後﹐反式脂肪酸含量必須要標明在食物上﹐許多地區也開始禁止使用反式脂肪酸。

麵包類、油炸類、奶精製品與各種精緻糕點(例如:西點、蛋糕、甜甜圈、酥皮點心、炸雞、薯條等)是最常見,含有反式脂肪的加工食品,最好儘量少吃。

自然界中比較常見的不(非)飽和脂肪酸主要分為三大類:

(1)以橄欖油所含油酸(Oleic acid﹔C18﹕1)﹐為代表的ω9系列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2)以植物油中所含的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LA﹐GLA﹐DGLA等﹔C18﹕2)﹐為代表的ω6系列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3)以魚油所含的20碳5烯酸(EPA)﹐和22碳6烯酸(DHA)﹐為代表的ω3系列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至於植物性的α次亞麻酸(α-Linoleic Acid﹐ALA﹔C18﹕3)亦屬于ω3系列。


非飽和脂肪酸又可以分為﹕單元非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s)與多元非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s)。單元是指脂肪酸鏈上只有一個雙鍵﹐如果包含一個以上雙鍵的話﹐就是多元非飽和脂肪酸。 單元非飽和脂肪酸有橄欖油﹑ 芥花籽油 (Canola oil)等﹐ 可以降低人體所有的膽固醇量﹐而且不影響好膽固醇的含量。單元不飽和脂肪酸(Oleic acid﹐C18:1)的佔有比例 --(1)橄欖油(75%)﹑(2)芥花籽油(Canola oil)(64%)﹑(3)花生油(47%)。它們雖然屬於ω9/ω6混合油系﹐但高含量的ω9油質﹐可以降低ω6油在人體的佔有比例。另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等)對防範心血管疾病與抗老化﹐比較有幫助。這就是營養學家﹐強力推薦地中海型食物的主因。


多元非飽和脂肪酸有向日葵子油﹑玉米油﹑魚油等。可以降低人體所有的膽固醇量﹔但大量攝取時﹐會影響好膽固醇的含量。在多元非飽和脂肪酸中﹐最有名的就是Omega 3(ω3)系列和Omega 6(ω6)系列非飽和脂肪酸﹐均屬於必需脂肪酸﹐ 可促進人體腦部 與神經系統的功能與發育﹐也可以讓血液不易凝聚﹐對防止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大的貢獻。目前也有學者提倡服用海豹油(Harp Seal Oil)﹐因為此油除了含有魚油中的(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與(Docosahexaenoic acid﹐DHA)之外﹐還有(Docosapentaenoic acid﹐DPA)與角鯊烯(Squalene)等珍貴成份﹐對調整過敏反應有幫助。

關於ω3系列不飽和脂肪酸的研究,主要注重在DPA,DHA與EPA,此三者對人體的健康,各具功效,形成全方位的貢獻,因為它們可以直接被人體吸收利用,而不像植物的ω3系列不飽和脂肪酸,需要在人體中經過進一步的生化轉換。

DPA能清除血液中,有害的低密度膽固醇(LDL),防止動脈粥狀硬化,修補受損血管,防止血斑附著及產生血凝塊(血栓),對預防血管栓塞、冠心病、中風等,功不可沒。主要存在於海洋哺乳動物的油脂中,以海豹油中的含量最多。

DHA是大腦、神經及眼睛組織的主要原料,視網膜黃斑病變(AMD),憂鬱症,老人癡呆症等,均與DHA的缺乏有極大關係。深海魚油中,含有豐富的DHA。

EPA可以降低發炎反應及減少血液凝塊的形成,對改善類風濕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哮喘、多發性硬化症、牛皮癬等的病情,具有極重要的功效。深海魚油中,含有豐富的EPA。

有關必需脂肪酸的詳細解釋﹐請觀看下列網頁﹕
http://www.relativehumanity.com.tw/fattyacid.htm


一般來自魚類的Omega 3(ω3)不飽和脂肪酸﹐是以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TG)的形式存在﹐但是一種由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中萃取的油脂﹐稱為磷蝦油(Krill oil)﹐除了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EPA與DHA)之外﹐其中還含有蝦紅素(Astaxanthin)等抗氧化劑。同時磷蝦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是與磷脂質(Phospholipids)結合﹐形成磷脂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PC)﹐因此﹐它極易被人體吸收﹐對人體健康而言﹐磷脂膽鹼比甘油更珍貴。

總之﹐目前最好的選擇食油的方式是﹐使用非飽和脂肪酸﹐來取代飽和脂肪酸。多多使用ω9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來代替ω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多攝取ω3系列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目前研究發現﹐ω3系列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能會提高老年攝護腺癌的罹患率﹐因此﹐中老年男人要特別注意﹐不要攝取魚油過量。



卡尼汀
(Carnitine)是由兩種氨基酸(Lysine Methionine)在肝臟中合成的物質﹐ 對脂肪酸的氧化與能量傳遞有特殊貢獻﹐脂肪酸必需與卡尼汀結合之後才能進入細胞中的粒腺體(Mitochondria)﹐在粒腺體中脂肪酸方能被氧化產生能量。當卡尼汀不足時﹐人體容易疲勞﹑全身乏力﹑肥胖﹑血脂肪過高等現象。卡尼汀主要來自紅肉與乳酪類。

卵磷脂(Lecithin)磷脂中的膽鹼(Choline)對脂肪有親和力,若體內膽鹼不足,則會影響脂肪代謝,造成脂肪在肝內積聚,容易形成脂肪肝,甚至會造成肝臟的發炎和腫脹。卵磷脂不但可以預防脂肪肝,還能促進肝細胞再生,同時,磷脂可降低血清膽固醇的含量,防止肝硬化,並有助於肝功能的恢復。卵磷脂主要來自蛋黃與大豆。


  • 提高食物中纖維素的含量

纖維素是由不能被身體利用的葡萄糖﹐所構成的聚合物。可以分為兩大類﹕非水溶性纖維素(Water insoluble dietary fiber)與水溶性纖維素(Water soluble dietary fiber) 非水溶性纖維素的代表就是全穀類(Whole grains)。這種纖維質地比較粗,在腸道裡可以阻礙糖和油脂的吸收,降低血糖與血脂。此外,非水溶性纖維也可以防止便秘與大腸憩室炎(Diverticulitis)

水溶性纖維素常存在於豆類﹑水果﹑燕麥﹑大麥等食物中。水溶性纖維比較細,可以吸附油脂,也會吸附膽(酸)汁,並將其排出體外,促使肝臟動用體內儲備的膽固醇,將其轉化,重新合成膽汁,因此,有助於降低血脂肪。同時水溶性纖維能延長飽足感,進而降低血中血糖的含量。此外﹐含纖維素的食物中﹐通常包含有豐富的維他命或礦物質。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食物來源。

燕麥(Oatmeal)被認為是健康食品,主要是因為它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尤其是燕麥中的水溶性纖維β-聚葡萄醣。目前已證實,膳食纖維能降低膽固醇,調節血糖,改善腸道功能,並減少結腸癌的風險。可是許多植物食品中含有凝集素(Lectins),對腸壁細胞有傷害作用, 能引起腸道免疫反應, 改變腸道菌相, 影響腸道的激素分泌等。因此,要多花一點時間來煮爛燕麥粥。



另外,要注意燕麥中是否含有過量的殘存的農藥或除草劑,例如草甘膦(Glyphosate)等,因此,燕麥最好選擇有機(Organic)燕麥,以防萬一。如果想知道更多燕麥食品中有關草甘膦(Glyphosate)的含量,請參考下列網站:

https://www.ewg.org/childrenshealth/glyphosateincereal/#.W3UK9bgnZPY


增加益生原(Prebiotics)的攝取量,益生原又稱益菌元或益菌生,它是天然食物中,不易被人體消化酵素所分解的多糖成分,但可以被消化系統中,尤其是大腸的益生菌(Probiotics),所分解,並利用於菌群生長,擴張,和代謝生成短鏈脂肪酸,藉此活化腸道原生益生菌。益生原在營養學上,被歸類為水溶性纖維。膳食纖維和寡糖等能夠被益生菌利用,而產生酸性的有機物質,提供益生細菌最直接的能量來源,同時使腸道維持酸性,促進益生菌生長,抑制壞菌數量,維持消化道免疫屏障,同時能提供人體的免疫機能非常多的助益。

對身體有益的糖類是寡糖(Oligosaccharides)﹐多食酵母乳﹑玉米芯及胚芽麥片/糙米﹐來補充寡糖﹐可以培養腸中益生細菌﹐如乳酸菌等﹐幫助調整好腸胃內的細菌族群。另外,提高對發酵乳類,例如Kefir milk/yogurt的攝取量;將納豆,味噌(Miso),純黃豆釀造的醬油,葡萄酒醋(Balsamic vinegar)等納入日常食品清單,都是很好的選擇。

  • 限制食物中的鹽份與糖份

攝取過量的鹽份會增加心臟與腎臟的負擔﹐能引起高血壓﹐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過量的糖份則會引起血糖快速上昇﹐長期刺激胰島素的過度分泌﹐會提高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此外﹐糖份也容易轉換成脂肪﹐囤積在人體。因此﹐要避免飲用含糖份高的飲料與水果。如果一定要食用這一類的食物﹐最好的方式就是﹐分段少量食用﹐或飲水來稀釋鹽份或糖份。


在提高免疫抵抗力上﹐人體對醣蛋白(Glycoprotein)有特殊的需要。這些有特殊功能的醣多半存在細胞表面的蛋白質上,是細胞與細胞辨識彼此、互相溝通的媒介。細胞膜醣蛋白所需要的醣類﹐是來自多醣體﹐少了這種多醣體的營養,細胞之間無法成功傳遞訊息。如果長期缺乏多醣體﹐免疫系統會受損。富有多醣體的食物是真菌類﹐如酵母菌﹑香菇﹑靈芝﹑木耳等﹐除此之外﹐多醣體也存在植物的根莖類﹐如山藥﹑甘薯等。因此﹐不要遺忘將富有多醣體的食物﹐經常列入日常飲食的菜單中。

果糖(Fructose)在體內的代謝很複雜,身體大部分的細胞,都沒有讓果糖進出的通道,因此,全身只有肝臟能處理果糖。果糖進入肝臟後,會刺激許多生化反應,而這些特殊的反應,都能刺激肝臟中的脂肪合成。

蔗糖是由一個葡萄糖分子與一個果糖分子脫水後,形成的雙糖分子。長期攝取甜食或飲用含有果糖的飲料的人,不但增加脂肪肝的機會,甚至引起高尿酸的痛風。與果糖一樣要注意的飲食是酒精,酒精也只能在肝臟中被分解,因此,喜愛杯中之物的人們,要特別小心,千萬別暴飲暴食,以免增加肝臟的額外負擔,讓脂肪積聚在肝臟。

  • 引進抗氧化劑與活酵素

抗氧化劑的種類繁多﹐主要功能是中和自由基帶來的傷害。由於自由基(Free Radicals) 會造成脂肪的氧化﹐使得這些物質沉澱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阻塞﹐而抗氧化劑的存在﹐就可以減緩動脈阻塞的速度。例如葡萄子原花色素(Proanthocyanidins)與白藜蘆醇(Resveratrol)﹐具有極強的抗氫氧基功效﹔又如類胡蘿蔔素 (Carotenoids)﹐能與單氧自由基結合﹐ 而使其活性失效。有關抗氧化劑的資料,請參考“抗氧化劑的簡介”一文:

http://jiajiahealth.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3222.html

同時許多新鮮食物內﹐均含有活酵素﹐如木瓜﹑鳳梨等。如果食物中的酵素﹐可以與食物一起進入人體﹐不但可以幫助消化食物﹐而且可以減少人體自己合成酵素的複雜生化反應﹐這樣節省身體許多的能量﹐同時讓這些能量﹐運用到其他更有價值的地方。


  • 攝取足夠的鈣質與其他礦物質

鈣質是構成人類骨骼的重要成份。當人過中年之後﹐因荷爾蒙的改變﹐使得鈣質由骨骼中流失。這種現象在更年期的婦女身上﹐尤其明顯。因此﹐中老年人要注意鈣質的補充﹐以防止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通常含有豐富鈣質的食物是以乳酪類為主﹐但要相對預防其中包含的膽固醇量。


此外﹐要留意維他命D的攝取﹐每天能固定做有氧運動﹐在太陽下晒半小時左右﹐好讓維他命D 活化﹐幫助身體吸收鈣質。 除了乳酪類 之外﹐深色的蔬菜﹑豆類﹑黑芝麻﹑魚類等食物﹐都是很好鈣質的來源。咖啡及茶容易讓鈣質流失﹐最好能限制每天的飲用量。


除了鈣質之外﹐身體還需要礦物質有﹕磷﹑鎂﹑鈉﹑鉀﹑硫以及氯等﹔微量礦物質有﹕銅﹑鐵﹑碘﹑氟﹑錳﹑鉬﹑鋅﹑硒與鉻等。這些礦物質中﹐有些是某些酵素分子所必須的元素﹐也有一些是構成人體電解質的成份﹐還有一些與神經信號的傳導有關。有關礦物質的資料,請參考“礦物質的簡介”:

http://jiajiahealth.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4192.html


  • 補充足夠的水與液體

飲用充份的水與液體﹐能預防身體脫水與防止便秘。尤其是在運動前後﹐要確實補充水份。此外﹐在炎熱的夏天與乾燥的氣候下﹐要特別注意身體水份的補充。當感覺出口渴的時候﹐身體早已處在脫水狀態。


避免身體脫水最好的方法﹐就是觀察自己尿液的顏色。水份充足的尿液是淡黃色﹐如果尿液的顏色加深﹐就是代表身體缺少水份。飲水的速度要慢﹐以一次一小口的方式來慢慢喝﹐如果一下子突然猛灌﹐會增加心臟與腎臟的負擔﹐對身體有害而無益。平時要多多攝取水果與蔬菜﹐尤其是瓜果類﹐可以協助人體保留水份。如果沒有腎臟或其他疾病的限制﹐睡覺前喝一點水對健康有益。水質的好壞是飲水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儘量避免飲用不清潔的水﹐例如含重金屬﹑農藥﹑消毒劑﹑化學污染﹑腐爛微生物等。如果經濟允許的話﹐選擇接近蒸餾水品質的飲用水﹐這樣可能比較安全。


目前非常流行飲用鹼性電解水(又稱陰離子水)﹐其實這種水的功效十分有限。因為身體的調節系統﹐會自動排泄過多的鹼性物質﹐如鈉或鉀離子﹐對改善身體的體質﹐沒有什么幫助。相反地﹐還會增加腎臟的額外負擔﹐對有腎臟疾病的患者﹐更加不好。


  • 節制飲酒

飲酒必須要節制。男性以每天不超過兩杯為原則﹐女性以每天不超過一杯為原則﹐並且避免空腹飲酒。酗酒不僅是許多癌症的危險因子﹐而且對肝臟﹑腦神經以及心臟血管等﹐都能構成傷害。


  • 選擇適當的保養品

若營養均衡﹐就不需要服用額外的保養品。但是人衰老以後﹐消化與吸收能力都大不如前﹐選擇適當的補品或保養品﹐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一般老年人最容易缺少的營養大概有﹕鈣質﹑維他命C﹑維他命D﹑維他命B6/B12與葉酸(Folic acid)等。至於 其他的抗氧化劑如輔酵素Q10(Co-Enzyme Q-10 )﹑礦物質(Minerals)﹑ 氨基酸(Amino Acids)﹑生物類黃酮(Bioflavonoids)﹑胡蘿蔔素 (Carotenoids)等﹐根據個人的情況而定。對維他命的攝取﹐最好不要超過每天的需要量﹐尤其是脂溶性的維他命﹐如維他命A﹑維他命D﹑維他命E與維他命K等。因為維他命B的作用B族維他命之間的比例有關﹐為了得到維他命最佳的效果﹐服用多種維他命加上礦物質﹐算是最好的選擇。有關維他命的資料,請參考“維他命的簡介”一文:

http://jiajiahealth.blogspot.com/2009/02/vitamin.html

下列是提供天然抗癌食物與植物化素(Phytochemicals)的網站﹕

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php?IDno=405

http://www.ah-gene.com.tw/prodshowcomp.asp?ProdId=91616258



目前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能充分協助身體取得必需營養之外﹐還可以預防中風﹑癌症﹑糖尿病與骨質疏鬆﹐降低血壓和血脂肪﹐減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它的重點是要選擇食物﹐控制食量﹐而不是強調禁止吃某些食物﹐以期收到保持身體健康的目的﹐值得一試。

如果不排斥另類醫療(Alternative Medicine)的話﹐可以考慮將下列食品﹐納入日常的飲食當中,以改善腸道中微生物的環境﹕

(1)Sea weeds - 海藻。
(2)Basil - 九層塔。
(3)Kefir - Kefir 是一種發酵乳,源自於高加索山區,是高加索居民平日習慣飲用的飲料。
(4)Sauerkraut - 德國泡菜(no preservatives/not in a can or a bottle)。
(5)Omega-3 - 魚油(EPA+DHA)。

不妨在日常飲食中,添高含有益生菌食品的份量。腸道內微生物的生態環境是否健康,直接影響人體的免疫力。如果能讓足夠的益生菌寄身腸道,不僅可以保護腸壁表皮細胞,而且能降低腸道的感染或發炎狀況。因此,為了創造適合益生菌生長的環境,要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水溶性的植物纖維。至於發酵過的奶製品,例如無糖Yogurt,克非爾(Kefir)等,都是非常好的選擇。儘量選擇使用純黃豆釀製的醬油,經過發酵的醋,如鎮江香醋,蘋果醋,意大利葡萄醋(Balsamic vinegar)等。味噌(Miso),納豆(Nato),天貝(Tempeh)等也是益生菌的來源,紅茶菌(Kombucha),泡菜例如韓國泡菜(Kimchi),德國泡菜(Sauerkraut)等,統統值得推薦。目前有許多研究發現,健康的腸道是人體健康的基礎。許多疾病的發生,多少與消化道內微生物的族群,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三餐要定時定量。尤其是要有豐富的早餐﹐因為早餐是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在人睡眠時﹐新陳代謝的活動降到最低﹐但食用早餐﹐會讓人體整個系統啟動開來。如果想減肥的人﹐早餐應該是一天中熱量最主要的來源。因為白天活動多﹐能將食物中的能量充份利用掉。如果晚餐是主要熱量來源的話﹐這些食物的熱量在睡眠中﹐會被囤積在體內。因此早餐吃的好﹐午餐吃的飽﹐晚餐吃的少﹐是值得推薦的好習慣。此外﹐要儘量避免食用高溫處理﹐或人工精緻過的食品﹐因為額外的過氧化物質與人工添加物﹐對人體健康只有損害﹐沒有幫助。

處理或烹飪食物要小心謹慎﹐尤其要防止食物被細菌污染﹐例如沙門氏菌(Salmonella)或弧形桿菌(Campylobacter)等。儘量不要讓食物曝露在室溫中過久﹐如果可能的話﹐儘快將剩餘食物裝包冷藏起來。另外﹐要避免食物中殘餘農藥的污染﹐也許有機食品是比較好的選項﹐以確保食品來源的安全。

最理想的飲食中﹐水果與蔬菜要佔到所有食物的一半﹐另外四分之一是蛋白質﹐最後四分之一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要以全穀類為主﹐蛋白質要以奶﹑蛋﹑海鮮與豆類為主﹐如果可能的話﹐每星期至少吃魚兩次﹐平日的點心不妨以水果類為主。儘量避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選用植物性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等﹐降低食物中的糖份與鹽份。至於日常飲用的牛奶,不妨選擇A2牛奶(A2-milk),因為其不含對身體有害的特殊酪蛋白(Beta-casomorphin-7,BCM-7)成份。BCM-7可能是引起人體過敏反應與慢性發炎的潛在因子。因此,有不少飲食營養專家,不認為攝取牛奶對人體的健康有幫助,甚至懷疑牛奶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傷害。如果想多了解一點牛奶的差別與好壞,請參閱:

https://authoritynutrition.com/a1-vs-a2-milk/


  • 避免受過污染或含有毒素的食物

如今自由貿易盛行﹐許多外來食物充斥市場﹐很容易因為價錢便宜﹐而購買了進口食品。許多國家並不具備完善的食物安全檢查機制﹐因此﹐從這些地區輸入的食品有安全顧慮。在購買前一定要看清楚原產地﹐以免損失金錢又賠了健康。同時要隨時留意已知被汙染的食品﹐欲知最新食安信息﹐請不時參閱下列網站﹕
http://www.foodsafetynews.com/



  • 避免會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

許多醫學和營養學專家懷疑,飲食中含有的凝集素(Lectins)和麩質(Gluten),可能會傷害腸壁細胞,是造成腸漏症(Leaky gut)的主因。腸漏症讓許多原本不應該進入血液的物質,滲透入人體,可能是導致人體產生過敏反應的元兇。凝集素大多存在於下列食物中:花生,大豆類,扁豆,大麥,小麥,米,青豆,腎豆,芸豆,馬鈴薯,乾豌豆,蕃茄,瓜類等。另外,在多種穀物中,可發現麩質蛋白,如大麥、小麥、燕麥、黑麥等。如果無法避免,最好將上述食物,接受過嚴格的熱處理後,再進食不遲,千萬不要生食。

目前許多醫院提供過敏原的測試﹐如(Multiple Antigen Simultaneous Tests﹐MAST)﹐ (Radioallergosorbent Tests﹐RAST)等﹐一次可檢驗出數十種常見的過敏原﹐做為過敏診療的參考。

總之﹐健康的身體來自健康的飲食。選擇健全的飲食
才能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維持生理正常的運作﹐減緩老化﹐對健康提供最佳的保障。以下數篇文章﹐如維他命的簡介﹑礦物質的簡介等﹐完整地陳述一些對健康食物的基本知識與建議﹐唯有攝取均衡的營養才能確定我們已經為健康踏出了第一步。



環境荷爾蒙與人體健康



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s)是指人造的化學物質
主要有﹕農藥﹑殺蟲劑(如DDT)﹑除草劑﹑工業用化合物多氯雙苯(如PCB)﹑烷基酚類(Alkylphenol)、塑化劑(如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Phthalate esters))、金屬(有機鎘﹑汞與鉛等)及化學品製程或燃燒之附產物(如戴奧辛物質﹐Dioxins)﹑動物飼料中人工生長激素與抗生素﹑過期的人類藥物﹑防腐劑或食物添加劑等。廣義的說法﹐環境荷爾蒙就是會干擾內分泌的人造化學物質。

外源性的環境荷爾蒙,例如塑化劑(Di(2-ethylhexyl) phthalate,DEHA),DEHP普遍添加於聚氯乙烯(PVC)塑膠產品中,作為塑化劑。另外,環境污染物全氟烷基(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全氟烷化合物常用來做為食品器具(不沾鍋)表面塗層成分之一,如因不當使用,導致塗層脫落或是有刮痕,就可能增加全氟烷化合物溶出之風險。PFCs會干擾人體內的荷爾蒙,研究發現乳癌風險與血中PFCs濃度有顯著相關,除了DEHA之外,PFCs也是女性乳癌發生的風險因子之一。


環境荷爾蒙中影響最大是﹕有機氯化物或有機溶劑﹐可經由空氣﹑水份﹑土壤﹑食物進入人體﹐它們能影響﹑干擾﹑甚至破壞人類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內分泌系統失調會導致生活﹑生長與生殖的改變﹐削弱免疫的抵抗力。

環境荷爾蒙正在默默地侵蝕人類的健康﹐慢慢地損害人類的智力﹐改變人類的行為﹐甚至導引出許多難以治療的疾病如癌症等。這也許是人類為世界文明所付的代價。好在最近人類環保意識抬頭﹐很多無聲的殺手逐一現形。只可惜世界各國為了本身的利益﹐在挽救全人類共同的危急上﹐往往步調不一﹐無法有效的遏止環境荷爾蒙對地球的侵蝕。總之﹐遲早人類會為自己的無知與短視﹐付出巨大且慘痛的代價。


很多環境荷爾蒙都是人們在無意中造成的﹐也許通過粗淺的了解﹐可以避免接觸或製造這些無形的毒物﹐保障自己生命安全﹐留給子孫一個乾淨的生存環境。以下只簡述與日常生活比較有切身利害的幾種環境荷爾蒙﹕

戴奧幸(Dioxins)


戴奧幸產生的方式很多﹐主要是聚氯乙烯(PVC)或多氯雙苯(PCB)在低溫燃燒時所產生的廢物﹐例如塑膠用品﹑保麗龍﹑塑膠袋﹑免洗塑膠餐具等在800度以下燃燒﹐都會製造戴奧幸。此物可以從空氣﹑飲水中進入人體﹐但最主要的途徑是通過食物鏈。人體脂肪組織是囤積戴奧幸的理想場所﹐也因此戴奧幸不易藉著一般代謝從體內排除。戴奧幸能通過胎盤進入嬰兒﹐影響嬰兒的發育與智力的發展﹐造成孕婦流產或生出有缺陷的嬰兒。戴奧幸是有名的致癌物質﹐能影響生殖功能﹑干擾內分泌與破壞免疫系統。

大家應該儘量回收塑膠製品﹐不要隨便焚毀或丟棄﹐並且明瞭各種塑膠製品的成份與可能產生的毒害。以下對塑膠製品的簡介是根據塑膠回收代碼(Plastic Recycling Numbers﹐PRN)﹕

PRN No.1﹕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脂)﹐無色透明的,用在容器上就是俗稱的寶特瓶如飲料或礦泉水瓶。可耐熱至70℃﹐過熱會釋出環境荷爾蒙(DEHP/
塑化劑)。DEHP(學名鄰苯二甲酸二酯)是塑化劑的一種。DEHP是Di(2-EthylHexyl)Phthalate的簡稱。

PRN No.2﹕HDPE(高密度聚乙烯)﹐多半不透明,塑膠袋揉搓或摩擦時有沙沙聲﹐手搓有臘質感﹐大多用於超市包裝物品的塑膠袋﹐可耐熱至120℃。 

PRN No.3﹕PVC(聚氯乙烯)﹐可耐熱至70℃﹐會釋出環境荷爾蒙(DEHP/
塑化劑)。燃燒時出現綠色火焰﹐會釋出世紀之毒戴奧辛。主要是製造玩具﹑水管﹑地板、浴簾、百葉窗、涼鞋、背包、沙發﹑塑膠提袋﹑工具袋﹑資料袋﹑封面證套等﹐目前環保法令嘗試禁用此物﹐PVC因而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PRN No.4﹕LDPE(低密度聚乙烯)﹐大部份柔軟的菜市場塑膠袋和塑膠膜
都是用LDPE製做的﹐可耐熱至80℃。

PRN No.5﹕PP(聚丙烯)不透明或半透明容器﹐較大的盛器,像水桶、垃圾桶、洗衣槽、籮筐、籃子等
大多是用PP製成。PP熔點高達167℃。

PRN No.6﹕PS(聚苯乙烯)﹐可耐熱至90℃﹐大量使用於製成免洗餐具﹑包裝避震泡。發泡PS(即俗稱保麗龍)則是在製程中
利用發泡劑作20倍至100倍不等之發泡,遇熱會釋出苯乙烯單體、苯乙烯雙體及苯乙烯三體。苯乙烯單體為毒性物質,濃度過高時﹐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心律不整,並損害肝臟及腎臟。目前環保法令嘗試禁用此物﹐PS因而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PRN No.7﹕其他類塑膠材質﹐如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可耐熱至135℃。其主要用途是製造:CD片、開關、家電外殼、電話機等。PC過熱會釋出環境荷爾蒙雙酚A(Bisphenol A﹐BPA)﹐雙酚A能刺激乳癌細胞增生。如印有BPA FREE標章的商品﹐代表產品不含雙酚A,符合健康標準﹐使用起來比較安全。

PVC(聚氯乙烯)是低溫燃燒出戴奧辛的主要元兇,基於環境與健康的考量,PVC(No.3)是最該減少使用的一種塑膠材料;此外,保麗龍(No.6)也應該減少使用。以食品包裝而言,HDPE、 LDPE、PP與PET是較安全的選擇,只是PET(No.1)因會釋出環境荷爾蒙(DEHP/
塑化劑),也應儘量減少使用。

此外﹐塑化劑也常是製造香氛、洗髮精、肥皂、塑膠材料、顏料以及殺蟲劑等成份。塑膠製品或塑膠袋表面的塑化劑在遇熱時﹐會釋出致癌物質﹐要儘量避免將保鮮膜(含聚氯乙烯)或塑膠製品
放入微波爐內加熱﹐或者用來包裝高溫食物。許多研究證實塑化劑中的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會刺激雌激素分泌,增加乳癌罹患風險。

如果在別無選擇的情形下﹐由No.5﹕PP(聚丙烯)為塑膠材料
所製成器皿﹐是比較耐熱與相對安全的決擇。

清潔劑

壬基酚(Nony phenol, NP)是清潔劑家族產品的主要成份﹐據研究發現﹐壬基酚是造成雄魚雌雄化的重要物質。此外﹐發泡劑(Azodicarbonamide)在製造受熱過程中﹐會產生可能致癌物質鹽酸氨基Semicarbazide(SEM)。使用沐浴乳﹑洗髮精﹑除蟲劑、家庭清潔產品或空氣清淨劑、去除黴菌的一些產品,罹患癌症的風險,比不使用的人多出了數倍。尤其是對動情激素敏感的乳癌患者﹐要格外小心。目前已經有許多有機的清潔劑,雖然價錢比較貴,但對使用者提供了多一層的保護,是可以考慮的好選項。

農藥與殺蟲劑

雖然各國都已經制定法律
來管制農藥與殺蟲劑﹐但是大量有害物質早已融入生物鏈﹐此外﹐有許多殺蟲劑或除草劑都是人工合成類似動物的荷爾蒙或植物的生長素﹐這些物質的使用﹐目前看來對人體沒有直接傷害﹐但是在長遠與大量使用下﹐其安全性仍令人擔憂。

目前果蔬中的農藥殘留﹐主要有:
(1)有機磷(Organophosphorus insecticides)可致人體肌肉震顫、痙攣、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等症狀﹐甚至昏迷死亡。例如達馬松(Methamidophos)等。
(2)有機氯(Organochloride)可致人體乏力、噁心、眩暈、失眠,慢性中毒、可造成人的肝腎和神經損傷﹐甚至有致癌性。例如DDT等。
(3)氨基甲酸酯類(Carbomate)其毒性與有機磷相似,但毒性較輕。例如加保利(Carbaryl)等。

在農藥或殺蟲劑中使用最多的成份就是有機磷(Organophosphorus)﹐有機磷對人體的主要危害﹐是它會與體內的乙醯膽鹼酯脢(Acetylcholinesterase)結合,使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無法被水分解而堆積,使得全身神經系統發生傳遞訊息功能障礙。有機磷不溶於水﹐因此用洗滌的方式﹐來清除毒物的效果很差。



目前已經有一些生化公司﹐製造出檢驗果蔬中的農藥或殺蟲劑殘留的簡易測試卡(Pesticide detection cards)。如果懷疑食物中﹐帶有殘留的農藥或殺蟲劑﹐不妨自己來測試一下﹐詳情可以閱讀下列網站:
http://www.renekabio.com/

對付食物殘留農藥的方法﹐就是自己栽種植物。如果行不通﹐只好花高價購買有機食品﹐目前美國使用Price-Look Up(PLU)codes﹐來區分新鮮水果與蔬菜等產品﹐通常有機食的代碼(Organic Food Code Number)是五個數字組成﹐由數字九(9)開頭﹐例如94321。改良基因食品的代碼也是五個數字組成﹐由數字八(8)開頭﹐例如88861。傳統食品的代碼是四個數字組成﹐例如4309或3322。

有關PLU的資料,請參閱以下網頁:
https://www.healthyandnaturalworld.com/what-are-plu-codes/

改良基因的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

最明顯的就是經過人工育種改良的巨大番茄與芹菜。改良基因的食品改變了原有品種的養份﹐增加了額外的過敏原與有害物質。雖然改良基因的產品在體型﹑抵抗力與產量上
取得重大的成就﹐但科學界目前仍無法預測與評估﹐這類食物對人類健康的衝擊。這些影響包括有﹕是否導致人體原先吸收功能的破壞,改變荷爾蒙的正常分泌,增加基因突變的機率,或者影響代謝的途徑,產生對食物的過敏﹐甚至干擾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行等。

改良基因作物目前最大的隱憂﹐是藉助細菌或病毒﹐將某些基因植入植物細胞的染色體中﹐以期產生某些特定物質﹐增加作物抵抗虫害的能力﹐或者提高對某些農藥或殺蟲劑的耐受力。這些改良的目的根本就是為了貪婪圖利﹐完全忽略對作物食用安全的考量﹐或增加作物的營養價值﹐因此﹐消費者要特別小心謹慎﹐免得將來成為無辜的受害者。


防腐劑(Preservatives)

磷酸鹽經常用在食物防腐處理上,如果飲食中長期含有高磷酸鹽,雖然不至於中毒,但是攝取過量,會損害腎臟功能,影響鈣離子吸收與造成骨質疏鬆等。磷酸鹽出現在人工處理過的食品中,當成防腐劑使用,例如麵包﹑泡麵﹑香腸、熱狗、貢丸、牛奶、起司等乳製品中,都含有大量磷酸鹽。目前有許多海鮮食品為了防腐和保鮮,也加入浸泡磷酸鹽的處理。

現代人的共同毛病,就是缺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不知不覺中,攝取了過量的磷酸鹽,因此要特別留意。如果想了解體內高磷酸的影響,請參考礦物質的簡介一文。

要儘量避免食用含有防腐劑的食物﹐尤其是經過硝酸鹽(Nitrate)處理的肉類(火腿片、培根、熱狗、香腸)或乳酪製品(芝士)。因為這些防腐劑
能在肝臟中﹐產生有毒物質如亞硝酸鹽(Nitrite)﹐這些毒素長期的存在人體中﹐能破壞血腦障礙(Blood-brain barrier)的過濾功能﹐加速毒物進入腦中﹐傷害腦細胞。同時亞硝酸鹽經過腸中細菌的作用﹐能產生致癌物質亞硝酸胺(Nitrosamine)。亞硝酸胺與口腔、食道、胃癌發生有關。然而蔬菜水果中的維生素C及食物中的維生素E、抗氧化物質,則可抑制此項合成作用。

毒性比較弱的防腐劑大概包含有:苯甲酸(Benzoic Acid)/肉類,去水醋酸(Dehydroacetic Acid)/乳酪類,丙酸(Propionic acid)/麵包西點,聯苯(Biphenyl)/水果外敷紙張,和己二烯酸(Sorbic Acid)/果汁果醬等。只要不大量攝入,理論上對人體健康是無害。

如果食品加入對羥苯甲酸乙酯(Ethyl P-hydroxybenzoate)等,這些都是屬於防腐劑中,毒性較高的,且效果較優的,消費者在選擇食品時,要特別注意,類似這類性質的防腐劑。然而比起上述這些化學添加劑,不叫防腐劑的防腐劑,才是目前食安最大的漏洞。

一般防腐劑的功用,只是抑制細菌的生長,而非殺菌劑,對人體的傷害,遠比其他殺菌劑,如硼砂等來得小,可惜大眾消費者主觀上認為防腐劑對人體有害,迫使黑心食品廠商,用比防腐劑更毒的東西,如過氧化氫,漂白劑等,來摻入食品當中。甚至還偽裝成天然,或不含防腐劑的食品販售,這些食物才是最恐怖,且必需嚴加防範的。






2 則留言:

  1. They’re amazing I especially liked the last one Jual Obat Kutil Kelamin Tokcer  Murah

    回覆刪除
    回覆
    1. I am glad that you like it. Thank you for your positive feedback.

      Frank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