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癲癇症的簡介(Epilepsy)


癲癇症的簡介



人的頭腦是由數以億計的神經細胞﹐又稱為神經元(Neurons)所組成的。這些神經細胞是專門傳遞電化訊號(Electrochemical impulses)的細胞。當位於細胞表面的受體接收到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時﹐神經細胞便會產生微弱的電位差以傳遞訊息。


癲癇症(Epilepsy)﹐即俗稱的羊癲瘋﹐是癲癇(Seizures)在未受刺激(Unprovoked)下﹐慢性復發(Recurrent)性的一種疾病。癲癇發作是一種腦部神經元突發性的異常現象。神經元在正常的情況之下會十分規律的釋出微弱的電化訊號。這些訊號是用來和其它的神經元聯絡﹐控制腺體與肌肉的活動。經由這種巧妙協調系統的存在﹐人類才能有思維﹑感覺或行動。因此一旦傳遞訊號的路徑出現短路﹐整個系統就會故障甚至癱瘓。癲癇可以發生在沒有癲癇症的患者身上﹐例如腦部受傷或腦部手術後的併發症。另外,遺傳,中風,先天性腦血管畸形,電解質不平衡等因素,都可能引發癲癇。


神經元平時是以每秒鐘八十餘次的頻率發送訊號。當腦細胞外鉀離子濃度上升後﹐會造成神經元過度興奮而釋放出異常快速的訊號。癲癇發作時﹐神經元是以每秒鐘五百餘次的頻率發送訊號﹐在這種超高速發送訊號的情況下﹐接受神經控制的器官或組織﹐完全無法做出適時與正確的反應﹐這種失控與協調無效的現象﹐就是人體癲癇最好的寫照。


按照癲癇在腦中的部位﹐其症狀可能各異。一般症狀有﹕無法正常處理感官信息﹐喪失肌肉協調的能力﹐經常會出現眼睛上翻﹐牙關緊閉,口吐白沫,手腳僵硬﹐肌肉抽搐﹐意識不清﹑情緒異常或重複一些無意義的動作或行為等。另外,兩眼無神、呆滯,單側手腳不自主抖動或抽筋,反覆的心慌,害怕的尖叫,也都有可能是癲癇的發作。


通常一次發作不超過五分鐘,如發作時間太長(超過十分鐘)或短時間內頻繁發作(三十分鐘內發作三次以上),就需要緊急送醫院急救。癲癇症狀持續的長短與癲癇發作的頻率﹐完全是因人而異。大部分的癲癇患者﹐都可以經過服藥或手術來控制癲癇的發作。但有小部分癲癇患者的發作﹐在目前醫學治療之下仍是無法制止的。癲癇不是精神病﹐也不是弱智症﹐更不是一種傳染病。


癲癇可能是由疾病感染﹑腦部受損或者腦部發育過程出錯所造成的。研究發現﹐癲癇的原因與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有關﹐尤其是一種化學物質稱為伽傌丁氨基酪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GABA能促進神經細胞膜上氯離子管道的開啟﹐可增加神經膜對氯離子的穿透性﹐因而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程度﹐是中樞神經系統用以抑制神經傳遞的重要物質。


GABA的存在能改變腦對神經刺激的反應與減低神經傳導物質的產生﹐尤其是影響神經傳導物質之一的麩胺酸(Glutamate)的釋出與作用。它可以算是一種天然的鎮靜劑。當腦部受傷後﹐身體會自然增加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加強神經元之間的聯係以加速復原﹐也往往因此而導致癲癇的發作。


此外﹐腦部發育過程中的錯誤﹐也可能引起癲癇的症狀。目前也有一部份研究﹐將食物過敏或腸胃吸收功能等異常反應﹐納入引起癲癇發作的原因。

細胞膜在神經訊號的傳遞上非常重要﹐任何在細胞膜的修復或構造上的差錯﹐都是癲癇的原因。除了神經元的影響之外﹐在許多動物實驗中
發現還有一種細胞叫做神經膠細胞(Glia)﹐這些細胞能控制腦中化學物質的濃度。一旦神經膠細胞發生問題﹐也會出現癲癇的症狀。這現象尤其是經常發生在腦腫瘤的患者身上。有關神經膠細胞的種類與功能﹐請參考腦瘤的簡介一文。


很多癲癇患者來自遺傳。某些基因的突變或損壞都和癲癇的發作有關﹐尤其是控制物質進出細胞膜門閥蛋白質(Transmembrane proteins)的基因突變。


癲癇也可能來自後天腦部的病變如腦溢血﹑腦腫瘤﹑腦炎﹑腦膜炎﹑水腦﹑酒精中毒﹑妊娠毒血症﹑老年癡呆﹑低血鈣低血鈉﹑糖尿病﹑低血糖尿毒症嚴重肝臟疾病、甲狀腺功能失調﹑腹腔性疾病(Celiac Disease)﹑麩質敏感性疾病(Gluten Sensitivity Disease﹐GSD)等。此外﹐癲癇的發生與週圍環境有關﹐譬如鉛中毒﹑缺氧﹑一氧化碳中毒﹑藥物中毒如鎮靜劑、脂溶性維生素AD在某些罕見的病例中,缺少維他命B6﹑鎂與鋅﹐或含有抗組織胺的感冒藥等可能會導致癲癇的發生。


甚至發燒﹑腦部受傷或手術後﹑過份勞累﹑睡眠不足﹑壓力太大﹑身體內荷爾蒙失調如甲狀腺、副腎上腺等功能異常﹐都能引發癲癇的發作。

長期服用某些抗癲癇藥物的病人﹐甚至包含酒精及安眠藥上癮的人﹐突然戒斷﹐有可能會導致癲癇的突然發作﹐這就像是大腦平常被一股力量拉著﹐大腦本身會產生反作用力與之抗衡﹐一旦牽扯力量突然鬆掉﹐就容易發生大腦異常放電﹐引發癲癇的現象。



癲癇發作的症狀



癲癇發作可分為兩類﹕局部性的癲癇發作(Partial seizures)與全盤性的癲癇發作(Generalized seizures)。局部性的癲癇發作是指癲癇的症狀可由腦部某單一發作的部位來決定。患者的意識清楚﹐只是會出現一些無法解釋的感覺與知覺。如果部分癲癇發作症狀繁雜化﹐患者的意識才會不清或喪失。像是嘴角不停地上翹抖動﹑上半身肌肉僵直﹑眼睛眨個不停﹑四肢抖動﹑片刻晃神與動作僵硬等。通常部分癲癇發作之前會有一些先發徵兆(Auras)。其實這些徵兆出現代表癲癇發作已開始﹐只是患者意識仍在。有些患者會出現呼吸不順﹑記憶衰退﹑白日夢﹑頭暈﹑頭痛﹑手抖等異常的行為或重複無意識的舉動。這也使得癲癇的診斷與其他神經失調或疾病的區分更加困難。


全盤性癲癇是指腦部超過一個以上的區域﹐同步發生神經元的異常。其特徵是患者有立即喪失意識﹑四肢軟弱﹑無力支撐﹑跌倒在地﹑全身肌肉抽搐與痙攣﹑四肢或肢體僵硬與緊繃﹑眼睛上翻﹑牙關緊閉﹑口吐白沫等。其實硬要區分局部性癲癇或全盤性癲癇是很困難的﹐因為患者有時是由局部性癲癇帶動全盤性癲癇的發作。

至於比較輕微的症狀有:發呆的失神性發作,聞到怪味道如燒焦的味道等,看到奇怪的閃光,聽到特殊的聲音,莫名恐懼的感覺,似曾相識的迷惑感等,上述的反應,都可能是罹患癲癇的癥候。



癲癇的診斷



要了解患者的病史與誘因才能做正確的癲癇診斷。大體上癲癇的診斷包括﹕腦功能的檢查﹑腦構造的檢查與血液的檢查。


  • 發展中神經與行為的測試(DevelopmentalNeurologicaland Behavioral Tests)

此測試能找出癲癇發作時對行為﹑舉止﹑認知等的影響。同時也可以做為找出腦部異常部位的根據。


  • 腦波檢查(ElectroencephalogramEEG)

EEG能記錄下腦波活動與異常的現象﹐包括患者醒時與睡覺時腦波的變化。同時也要錄影患者的一舉一動﹐以及患者的心跳與呼吸的情形﹐藉以與其他疾病區分。


  • 腦部掃描(Brain Scans)

腦部掃描主要是診斷腦部構造是否有受損的情形。最常使用的儀器有﹕腦部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核磁共振掃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正子斷層掃瞄(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MRI可以提供周詳的腦部影像﹐包括腦部任何構造上的異常。核磁共振攝影比電腦斷層更能精確地顯示出血管與神經的關係PET可分辦出正常腦組織與異常組織的分野。如果加入放射性物質﹐可進一步觀察腦組織損壞﹑細胞代謝﹑與同位素消耗的關係。


  • 驗血(Blood Tests)

主要是鑒定是否有代謝問題與遺傳方面的缺陷。同時也能診斷出是否有因感染﹑中毒﹑心臟病﹑糖尿病﹑貧血﹑副甲狀腺不足﹑腹腔性疾病(Celiac disease)﹑麩質敏感性疾病(Gluten Sensitivity Disease﹐GSD)﹑紫質症(Porphyria)等疾病﹐促成癲癇的發作。


  • 多頻道睡眠檢查儀器(PolysomnogramPSG)

此儀器能記錄受測者在睡眠過程中的腦波﹑打鼾﹑呼吸﹑脈搏﹑心跳與血液中氧氣的飽和度等資料﹐並且能觀察受測者在睡夢中諸多生理變化﹐是鑒定腦部疾病如癲癇症(Epilepsy)或睡眠失常等有效的工具。由於癲癇病人的腦部,經常會有不正常的放電情形,因此可以透過,長時間的腦波錄影來檢測,尤其是患者睡覺的時分,是觀察腦波異常最好的時機。



癲癇的治療



癲癇的治療是以防服用抗癲癇的藥物為主。初期的癲癇治療可使用(CarbamazapineValproatePhenytoinClonazepam)等藥物。目前有很多新抗癲癇藥上市﹐如TiagabineLevetiracetamZonisamide等。其副作用比較傳統抗癲癇藥物要小。一般抗癲癇藥物引起的副作用有﹕頭暈﹑疲倦﹑沒胃口﹑憂鬱或做出非理性的行為﹐最嚴重的情形是對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如有上述情形發生要立刻看醫生﹐接受檢查並更換藥物。婦女如服用避孕藥﹐也要小心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時甚至要控制飲食如拒食葡萄柚等﹐以避免減弱藥物的效果。一旦服用抗癲癇藥物後﹐需要一段調適時期才能找出合適患者的藥量。


如果癲癇的症狀無法經由藥物來控制時﹐就要考慮腦部手術治療可能性。醫生在手術之前﹐必需確定腦部受損的部位﹐並且評估手術本身的風險與手術後可能帶來的後遺症。通常患者在手術之後要接受一段時期的復健。如果患者決定不動手術的話﹐另一個選擇是加裝迷走神經刺激器(Vagus nerve stimulator)﹐裝帶此儀器能減低癲癇發作的機會。


對於幼年罹患癲癇的兒童﹐可以實施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療法﹐主要是削減糖類﹐增加脂肪的攝取量。生酮飲食是先利用禁食﹐再給予低醣份與高脂肪飲食﹐迫使體內堆積酮體﹐而達到控制癲癇發作的目的。原因可能是與脂肪氧化時﹐能產生(Beta-hydroxybutyrateBHB)物質有關﹐因為BHB可用於製造﹐降低神經興奮性的傳導物質GABA(γ-aminobutyric acid)﹐來抑制癲癇的發生。除非癲癇是由於紫質症(Porphyria)﹐或其他特定代謝異常的疾病﹐否則患有癲癇的兒童﹐都不妨嘗試一下生酮飲食療法。

只是生酮食療處理不好
會影響兒童的正常發育﹐因此﹐必需要有專業營養師來調配飲食﹐並由醫生來觀察兒童的發育。



癲癇的預防



每年至少做一次全身健康檢查﹐將身體維持在最佳健康狀況。飲食均衡﹐適度運動﹐尤其要充份攝取維他命B族。如發作是由其他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肝病、腎臟病等引起時,就該同時治療其他疾病。另外﹐不妨注意一下﹐是否有特殊過敏或消化吸收異常等現象﹐例如是否患有腹腔性疾病(Celiac disease)乳糜瀉與麩質敏感性疾病(Gluten sensitivity disease)等疾病。因為某些過敏反應﹐可能會刺激癲癇的發作。通過對飲食的控制﹐或許可以減低癲癇發作的機率。


很多癲癇是由於腦部受損﹐車禍與運動傷害佔極高的比例。如果能提高警覺﹐加強保護﹐大多數的傷害事前都可以避免的。


提早控制高血壓與心血管等疾病﹐預防疾病的感染。如懷疑有遺傳的缺陷時﹐應該做基因鑒別的檢查。如發現患有癲癇者﹐需隨身攜帶藥物與資料﹐包括有急救醫院與醫生的聯絡方式。一旦已有癲癇發作的記錄,則須注意個人癲癇誘發的因素,並儘量避免接觸這些因素。


癲癇發作時﹐如果病患仍有知覺意識﹐最好讓患者帶上牙套﹐保護舌頭與牙床的安全。由於仰臥能增加口沫吸入肺臟的機會﹐所以應該讓患者採側臥姿勢﹐以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在病人尚未完全清醒之前,請勿餵食任何食品包括藥物在內,也不要試圖中止患者的發作。病人發作時要確保其頭部的安全﹐避免其他可能發生的意外。如果可能請將病人身上約束的衣物解開﹐以增進其呼吸與血液循環。必要時還要保持患者的體溫。千萬不要強行限制病人抖動的肢體,以免造成患者不必要的傷害。發作結束後,讓病人安靜休息,在病人未完全清醒前﹐請勿先行離開。如有呼吸障礙、連續發作、肢體受傷時﹐要立即送醫院處理。


下列是有關癲癇資訊的網站﹕
http://www.epilepsyfoundation.org/
http://www.ninds.nih.gov/disorders/epilepsy/epilepsy.htm
http://www.epilepsy.com/
http://www.cdc.gov/Epileps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