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胰臟癌的簡介(Pancreatic cancer)


胰臟癌的簡介


一般人總認為消化器官包括胃﹑腸﹑肝臟等﹐對胰臟的消化功能時常模糊不清。其實胰臟對消化系統的影響非常的大﹐因此是一個經常被忽視的重要器官。胰臟與肝臟、腎、大腸等器官在腹腔內靠在一起。胰臟是在胃的後方﹐胰臟的前頭位於十二指腸C型彎曲處,而尾部則接觸到脾臟﹐是一個長形錐狀的器官。胰管與膽管接合,在十二指腸上有一個共同的開口﹐還是一個身兼內、外分泌重任的器官。

胰臟癌雖然有許多種,但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絕大多數的胰臟癌,發生在胰臟的外分泌部,即分泌消化酶的地方,因此,可以憑藉著測試消化脢的異常,來做出診斷;另一些癌症則發生在胰臟的內分泌部,即分泌激素的內分泌組織,因此,出現的症狀很複雜,對於初期病患很難做出正確的診斷。

目前已知胰臟內有胰島與腺泡兩類細胞﹐胰島細胞主導胰臟的內分泌﹐基本上可分成四類﹕α細胞(Alpha Cells),主要分泌升糖激素(Glucagon)。β細胞(Beta Cells),分泌胰島素(Insulin)。δ細胞(Delta Cells),能分泌抑制人體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GH)的體制素(Somatostatin)最後一種F細胞又稱為(Pancreas PolypeptidePP)PP細胞﹐可分泌胰素多胜肽(Pancreas PolypeptidePP)

體制素同時能控制升糖激素與胰島素的分泌。

升糖激素能促進肝臟中儲存的肝醣轉變成葡萄糖,使得葡萄糖由肝臟中釋放出來,同時也抑制葡萄糖被人體細胞所吸收,因而提高血糖濃度。

而胰島素的作用剛好相反﹐它能促使葡萄糖進入肝臟﹐並且將葡萄糖轉變成肝醣貯存起來,增強人體細胞吸收並利用葡萄糖,而使血糖濃度降低﹐因此控制血糖濃度是胰臟的主要功能之一。總之﹐這三種激素均可直接或間接地控制血糖的濃度。此外﹐胰素多胜肽(PP)的功用可能與抑制胰臟消化酵素的分泌有關。若由內分泌細胞形成癌變﹐則稱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PNET)。

神經內分泌細胞(Neuroendocrine Cell)是人體內具有神經內分泌功能,可以產生多種荷爾蒙的一種特殊細胞。能從細胞外攝取胺的先軀物(Amine precursor),通過細胞內氨基脫羧脢的作用,使得胺的先軀物變成相應的胺成份,例如左旋多巴(Levodopa)經過氨基脫羧脢的作用,形成多巴胺(Dopamine)等,以及一些多胜肽激素。具有這些特殊功能的細胞,統稱為神經內分泌細胞。目前被發現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已經有四十餘種。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則存在於下丘腦等部位,在消化系統中,則存在於胃、腸、胰臟等器官中。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為罕見的胰臟腫瘤,大約佔胰臟癌患者的2~4%。 當神經內分泌瘤逐漸形成後,某種荷爾蒙的分泌會愈來愈旺盛,進而改變患者身體的生理機能,讓患者常出現臉部潮紅、心悸、盜汗、咳嗽、氣喘、反覆性胃潰瘍、腹瀉、皮膚炎、低血糖、頭暈等症狀,以及不明原因低血壓跟低血糖現象時,最好要求醫生徹底檢查一下,如果癌細胞尚未擴散的話,NET患者的存活率極高,可是一旦擴散之後,後續情況就非常難料。嗜鉻細胞分泌素A(Chromogranin A,CgA)檢驗方法,可以區分出一般胰腺癌和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區別。

男性罹患此病的比例高於女性,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與人體神經系統分布有關,約有六成左右,生長在胰臟或胃腸道中,其次則生長在肺部或支氣管。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初期很難被發現,因此,要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的細微變化,如有不適,不妨儘早接受醫生的檢查。

一般的胰臟癌是指胰臟外分泌導管壁細胞或胰管細胞﹐發生病變。產生胰液的細胞﹐稱胰腺泡細胞,它們是胰臟主要的組成細胞。腺泡細胞圍繞著一些細管,聚集成群,並將分泌物釋出至胰管內﹐是負責胰臟外分泌的工作。當食物經胃到達十二指腸時﹐刺激十二指腸分泌胰泌素(Secretine),此激素能隨血液循環回到胰臟。由於胰泌素的刺激,胰臟會大量分泌消化液﹐其中包括胰澱粉脢﹑胰蛋白脢﹑胰脂脢等﹐除了中和胃酸外﹐並協助分解食物中的醣類、蛋白質及脂肪等。胰臟每天大約分泌一公升左右的胰臟消化液,內含多種消化酶與電解質等。

胰臟癌大多出於胰腺泡細胞(Adenocarcinomas)﹐是以胰管細胞(Ductal cell)或腺房上皮細胞等﹐分泌與運輸胰液的組織細胞為主﹐所以胰臟癌也有外分泌癌(Exocrine Cancer)的稱號。另外,胰臟癌還包括內分泌癌(Endocrine Cancer),例如胃泌素瘤(Gastrinoma),升糖素瘤(Glucagonoma),胰島素瘤(Insulinoma)等。至於這些胰臟內分泌的腫瘤﹐罹患率非常低﹐再細分下去的胰島細胞神經內分泌癌(腫瘤)(Islet-cell neuroendocrine tumor)等﹐發生率極為稀少﹐其餘是一些微少的巨細胞癌變(Giant cell carcinoma)或囊狀腫瘤(Cystic tumor)等。

胰臟癌發生在胰臟頭部約佔70%﹐胰體與胰尾則約佔30%。因為胰臟位於後腹腔﹐所以胰臟癌很容易散佈到胃﹑十二指腸﹑肝臟與橫結腸等器官。胰尾胰臟癌則比較會擴散至脾臟或橫隔膜等部位。當胰臟癌發生在胰臟頭徵兆出現的時間,比較早一點,例如黃疸等,還可以接受手術治療。可是發生在胰體與胰尾的胰臟癌,其出現症狀的時候比較晚,例如平躺疼痛,通常癌細胞已經擴散,多數情形只能接受化療或者標靶治療。

胰島細胞癌不像胰臟腺泡細胞癌那麼兇狠,有時尚有痊癒的機會。由於胰臟癌缺乏快速而有效的診斷方法及明顯的症狀,因此早期的胰臟癌不易被發現。大部份胰臟癌患者出現明顯症狀時,其腫瘤大多已到達無法切除的地步﹐所以胰臟癌是屬於一種十分難纏的疾病。患者的存活率並不樂觀。目前胰臟癌主要的治療方式仍以手術切除為主,化學及放射線治療為輔。


胰臟癌的危險族群


  • 遺傳

有幾種遺傳性疾病會增加胰臟癌的發生,例如遺傳性胰臟炎及第一型多發性內分泌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mMEN-I)[註一]等。除了胰臟癌之外﹐患有直腸、卵巢、子宮內膜、及乳癌等家族病歷的人,其家人罹患胰臟癌的機會也會比較高。此外﹐如果KRAS基因突變﹐或者BRCA1、BRCA2基因檢查結果呈現陽性者﹐也為罹患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

  • 年齡

大多數的胰臟癌患者是在六十至八十歲左右以男性居多。但五十歲以上的中年人就要非常小心謹慎﹐因為胰臟癌患者已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 吸煙﹐酗酒與咖啡

抽菸所導致的癌症最明顯的是肺癌及膀胱癌。但最近的研究顯示,菸害不僅如此,抽菸跟家族性胰臟癌也有密切的關係。長期酗酒或患有膽結石的人﹐都是胰臟癌的高危險群。另外﹐長期飲用咖啡過度﹐也被懷疑與罹患胰臟癌有關。尤其是經過人工加工處理﹐高溫烘烤﹐或存放過久的咖啡。研究發現咖啡炒焙過程中﹐所產生的丙烯醯胺(Acrylamide)﹐就是導致咖啡可能致癌的原因﹐尤其是即溶咖啡(Instant coffee)。咖啡豆、黃豆、花生、玉米等農產品,若保存不良受到赭麴菌A(Ochraceus A﹐OTA)污染,有可能產生赭麴毒素A﹐也是一種致癌物質。

  • 飲食習慣與口腔衛生

若有牙周病或是口腔衛生不好,會增加口中的細菌數目與致癌物質亞硝胺(Nitrosamine)的形成。亞硝胺和胃酸發生反應,可導致胰臟癌的發生。據研究報導認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會增加罹患胰臟癌的危險性。甚至某些牙周病的特殊菌種﹐如牙齦紫質單孢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以及放線桿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等﹐均可提高胰臟癌的罹患率。

飲食習慣和胰臟癌也有密切關係
其中包括經常攝取高澱粉﹑高脂肪﹑低纖維的食物以及暴飲暴食者均屬於罹患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尤其喜歡美味可口的精緻食物﹐這類食品全部都經過人工處理﹐把食材中的天然養份排除在外﹐這些高純度的單一成份﹐需要人體分泌更多的消化酵素﹐來分解食物。長期下來胰臟不勝負荷。同時容易造成脂肪細胞數目的增加﹐進而改變人體正常生理作用。總之﹐肥胖的人罹患胰臟癌的機率﹐通常比正常人要高。

此外罹患慢性胰臟炎(Chronic pancreatitis)、或接受過胃部手術的人得胰臟癌之比率要比一般正常人要高。

  • 營養不均衡

喜歡攝取煙燻﹑燒烤﹑鹽漬或含防腐劑食物或飲食中較少攝取十字花科蔬菜或水果等的人。可能是因為十字花科的蔬菜含豐富的維他命與葉酸(Folic acid)﹐而多攝取葉酸與維他命﹐可降低罹患胰臟癌危險。食物中長期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如鎳與硒等﹐可能會提高胰臟癌的罹患率。

  • 其他

包括肥胖﹑患有膽結石﹑糖尿病與大腸息肉﹐長期飲酒與喝咖啡﹐長期服用阿斯匹靈﹐長期暴露在工業污染環境如水泥與石油化工﹐化學物如農藥與有機殺蟲劑﹐和放射性物質等。長期食用紅肉或人工處理過的肉類﹐飲食不規律﹐生活節奏多變化﹐精神壓力過大。以及經常上腹痛及背痛而找不到原因者﹐長期下痢及脂肪便者﹐出現阻塞性黃疸之病人﹐都可能增加胰臟癌的罹患率



胰臟癌的症狀



當胰臟腺泡細胞有了病變﹐病患體重減輕﹐精神不繼﹐消化不良﹐經常性的腹瀉﹐食慾不振,沒有胃口,疲倦及發燒﹐有時還會有上腹疼痛﹑腹脹或背痛的現象。其疼痛的特點與姿勢有關,平躺或伸直脊椎時疼痛會加劇。因此患者時常必需彎腰或坐著睡覺﹐以減輕痛楚的程度。另外,容易感覺睏倦,成人異位皮膚炎(Eczema)持續復發,飯後常會出現冒冷汗,或頭暈不適等低血糖症狀等。


有時還會出現肝功能異常,澱粉脢和脂肪脢升高,血脂肪減低,或血糖上升。如果腫瘤出現在胰臟的前端﹐就能阻塞胰液與疸汁進入小腸﹐所以黃疸可能是第一個顯現出來的症狀。此外﹐膽管阻塞時﹐會讓尿液顏色變深黃﹐由於疸汁沉澱在皮膚﹐除了使膚色變黃外﹐皮膚還會發癢﹐甚至出現灰白便。


當腫瘤開始壓迫腸道時﹐會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便祕、糞便呈灰白色等反應。如果腫瘤發生在胰臟的中間或尾部時﹐症狀則比較不明顯﹐但由於壓迫附近血管的流通﹐可能引起脾臟腫大。另外,出現脂肪便或者脂肪消化不完全,有浮油顆粒出現在馬桶水面時,都需要及時的接受醫生的檢查。


一旦腫瘤大到壓迫週圍器官或組織時﹐因為癌細胞早已擴散到肝臟﹑胃﹑淋巴結等部位﹐所以無法以手術切除。胰臟癌發生在胰島細胞時﹐按照細胞的功能﹐腫瘤可分為下列五種﹕

  • 胰島素瘤(Insulinoma)

通常在四十至六十歲之間發病。大多數為良性。因會分泌過多的胰島素﹐其症狀是血糖低﹐虛弱﹑心悸﹑發抖﹑出汗﹑神經質﹑飢餓難耐。其他的症狀還有頭暈﹑頭痛﹑視力模糊﹑人格改變。如果血糖太低﹐會失去知覺﹑癲癇﹑進入昏迷狀態。

  • 胃泌素瘤(Gastrinoma)

胃泌素瘤的症狀是胃泌素(Gastrin)分泌過多﹐刺激胃分泌大量胃液﹐造成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出血。胃泌素分泌過多還會引起嚴重腹瀉及油糞(脂肪便)。胃泌素瘤大多數是惡性的,而且在發現時往往已有轉移。此外﹐胃泌素是多發性的,除胰臟外,也會長在其他器官。

  • 升糖素瘤(Glucagonoma)

升糖素瘤(Glucagonoma)的症狀是升糖激素分泌過多﹐除了表現出糖尿病的症狀如血糖過高﹐還可能會出現皮膚紅斑﹑水泡與嘴角破裂等。病人體重會不停地降低﹐肌肉萎縮﹐有時足踝會腫脹與疼痛。通常病人發現時升糖素瘤都已經長得很大了。

  • 體制素瘤(Somatostatinoma)

體制素瘤極少發生。其症狀有糖尿病﹐下痢, 脂肪便, 體重減輕, 與消化液分泌過多等症狀。


  • 腸泌素瘤(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secreting tumorsVIPomas)

腸泌素瘤也可出現在身体其它部位,尤其神經系統的起源組織。患者的症狀是腹瀉次數頻繁(水便﹐Watery Diarrhea)﹑低血鉀(Hypokalemia)﹑胃酸缺乏症(Achlorhydria)﹐簡稱(WDHA)現象。


胰臟癌診斷



胰臟腺泡細胞癌絕大多數為惡性。它們初期都沒有特殊症狀,必須發展到某一個程度才會因壓迫周圍組織或侵犯其他器官﹐呈現出明顯的症狀。此類胰臟癌患者多數會出現黃疸。利用超音波或內視鏡可判定。造成輸疸管阻塞的原因﹐是不是來自胰臟癌細胞腫大。但超音波的缺點是無法獲得清晰的影像。因此一般鑒定胰臟癌﹐大多使用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核磁共振掃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為的診斷為根據。


每當診斷出胰臟癌時,大多數病人已到無法切除腫瘤的地步。雖然目前已有一些腫瘤標記(Tumor marker)可幫忙鑒定﹐但其敏感度和特異性都嫌不足。腫瘤標記檢查有癌胚原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甲型胎兒蛋白(α-FetoproteinAFP)、致胰癌抗原(Pancreatic oncofetal antigen)等。


如能發展出更具特異性的血清指標,儘早偵測到胰臟癌的存在,以便及時治療胰臟癌﹐也許才是治療胰臟癌最有效的方式。目前最常用胰臟癌的腫瘤標記是:癌症抗原(Cancer antigenCA)CA19-9CA242CA50等﹐癌胚原抗原( CEA)和胰液中Fecal k-ras 基因突變以及P53基因突變等。

初期的胰臟癌,癌細胞仍在胰臟中,癌組織小於2公分,癌細胞尚未擴散至附近淋巴組織。胰臟癌二期時,癌組織大小超過2公分達到4公分,癌細胞開始擴散到鄰近不超過2個淋巴節。胰臟癌三期時,癌組織尺寸超過4公分,癌細胞擴散到鄰近超過2個以上的淋巴節,甚至入侵附近小血管,但尚未散佈到其他器官。末期胰臟癌時,主要是癌細胞已經侵入大血管,遠端淋巴節,甚至癌細胞散布到其他器官,例如脾臟,肝臟,肺臟,甚至骨骼等。


胰臟癌細胞約有一半以上會對KRAS基因突變,呈現陽性表現。 KRAS基因所控制合成的蛋白分子與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的活性有關﹐可以促進細胞核轉錄因子(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s)的磷酸化,刺激細胞的成長和分裂。此蛋白質位於細胞膜上﹐可將成長和分化的訊號﹐傳遞至細胞核。

必要時﹐胰臟癌患者不妨在超音波引導下
做細針穿刺檢查﹐或者做結合逆行性內視鏡膽胰管攝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與超音波在一起的胰臟與胰管檢查。

雖然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以及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RCP),常常用來做診斷。但超音波和電腦斷層掃描,對總膽管結石的敏感度太低,而ERCP又可能產生膽管炎與胰臟炎等併發症。因此,目前醫生推薦使用磁共振胰膽管成像胰膽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來偵測膽胰管疾病。

胰臟癌細胞中第三號誘餌受體(Decoy Receptor 3﹐DcR3)的基因蛋白﹐是一種發炎生物標記﹐能抑制免疫系統內淋巴細胞的活性﹐降低組織細胞對血管新生的調控﹐與干擾變異細胞的正常凋亡機制等。因此﹐胰臟癌病患中﹐類似DcR3蛋白等癌症標記物的存在與濃度﹐可以用於預估病情發展﹐與追蹤癌細胞轉移的根據。


如果懷疑是內分泌細胞所引起的腫瘤﹐則應檢查其血清中的胃泌素、升糖素、 胰島素及腸泌素等,來進一步篩檢腫瘤的種類。並測量血液中鉀離子﹑血糖﹑胰島素原(Proinsulin)等協助病因的鑒定。



胰臟癌的治療


胰臟腺泡細胞癌的擴散力十分強勁﹐一般發現症狀時﹐大多已侵犯到其他器官或組織﹐這也是胰臟癌後續不樂觀的主要原因。手術仍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在癌細胞尚未擴散以前進行手術才有用。在動手術之前﹐要確定是胰臟癌﹐因為自體免疫性胰臟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種常以阻塞性黃膽表現的疾病,組織學上表現為淋巴漿細胞浸潤﹐並伴隨著纖維化﹐據統計﹐AIP被誤診為胰臟癌的可能性﹐大約有2%~4%。

手術通常是除去部份﹐甚至全部胰臟﹐或連同十二指腸、總膽管下端、膽囊、遠端的小腸或胃等相關部位,再把所有的管道,包括腸道、胰管和膽管做吻合。此手術稱為惠普手術(Whipple procedure)﹐是極為複雜﹐且危險性高的一種手術。此外﹐手術後罹患併發症的機率也很高。如果腫瘤長在胰臟的尾部,手術比較容易一些,只要將癌組織切除即可。

手術後的化療或放射性輔助治療的功效不彰。化學治療新藥
-Gemcitabine雖然對部分胰臟癌病人有療效,但也不過延長數個月的存活時間。另一種則是口服的TS-1藥物(愛斯萬),這也是一種抗癌化學藥物,比需要到醫院接受注射Gemcitabine的療法方便。

如果疼痛不嚴重﹐可服用非類固醇類
止痛藥。一旦疼痛難耐﹐就需要使用有麻醉性的止痛藥。

腺泡細胞腫瘤能影響胰液的正常分泌﹐病患可服用胰臟消化脢的替代藥物,來幫助消化。促進食慾的藥如Megace solution等,來增加食慾。當出現糖尿病的症狀時﹐還要服用控制血糖的藥物。膽管阻塞可植入支架或人工管道來導引膽液進入小腸。當腫瘤過大時﹐需要動手術直接將膽液引導到體外或小腸﹐繞過被阻塞的膽管。

如果病人攝取的食物無法被消化,甚至胃口全無,但小腸吸收功能尚在的話,可以考慮將營養食糜經由胃管或腸管輸入,以補充能量。一旦病患已經無法進食,不妨考慮藉由全靜脈營養(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方式﹐來提升病人的整體能量。

如果想試一試最新治療胰臟癌的方法(Clinical Trials),可以參考下列網站:
https://clinicaltrials.pancan.org/constituent

此外﹐依據不同性質的胰臟癌有個別的治療方式﹕

  • 胰島素瘤

大部份的胰島素瘤可行局部切除。若原發腫瘤已難切除,或已轉移出去而無法切除,則可採用組合式化學療法來治療,或使用DiazoxideSomatostatin/Octreotide(Sandostatin)來治療。開刀有時也可幫助低血糖的控制,少量多餐並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也可控制低糖尿病的發作。胰島素抑制劑如Diazoxide也有效果。


  • 胃泌素瘤

手術切除是最佳的治療選擇。對轉移性胃泌素瘤之治療﹐可以採用一些化學治療﹐Octreotide(Sandostatin),是一種長效性体泌素,可以控制腫瘤細胞分泌胃泌素,使胃泌素濃度降低而減少胃酸分泌及潰瘍的發生。當氫泵抑制劑無法控制胃泌素瘤的潰瘍症狀時,可以考慮使用此藥。


  • 升糖素瘤

腫瘤若可以切除時﹐應儘量切除。內科治療可使用Octreotide(Sandostatin)及靜脈注射胺基酸液。如有需要﹐也可以實施化學治療。


  • 體制素瘤

如果病情允許﹐仍應手術切除腫瘤部分。若組合式化療的效果有限﹐可以考慮使用體制素瘤模式療法(Somatostatin Analogue Therapy)


  • 腸泌素瘤

單一腫瘤可單純切除。多發腫瘤若無肝轉移﹐可做部份胰切除。若無法全部切除﹐也可做大量切除以減輕患者腹瀉之苦。有時類固醇藥物對腹瀉也有控制作用。若無法切除腫瘤者﹐可以採用化學治療。有嚴重的腹瀉者,必須大量補充水份及電解質以維持體內液體平衡。

胰臟腫瘤切除手術之後,也許無法攝取一般人的食物。因為胰臟已無法分泌足夠的消化酵素。此時可以考慮藉由全靜脈營養(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治療﹐來提升病人住院期間的治療及復原。全靜脈營養治療是經由中心靜脈導管輸注的方式,輸入高張且高滲透壓的溶液,提供身體所需的熱量及營養物質,以維持體內的正氮平衡及營養均衡。

所謂正氮平衡的意義,就是體內蛋白質的合成量大於其分解量,換句話說,在接受手術或化療病人的飲食中,應該儘量多給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這樣可以加速病人復原的速度,增進病人的體力。

通常全靜脈營養(TPN)溶液配方﹐包含醣類、胺基酸、電解質等成份,再視病人情況另行添加適量的脂肪酸、維他命、電解質、抗氧化劑及微量元素等營養。

目前有許多基因標靶藥物﹐雖然仍在臨床試驗的階段﹐但有非常驚人的效果﹐其中某些藥物﹐如針對KRAS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能壓制癌細胞內﹐KRAS蛋白質的高度活性﹐對治療某些胰臟癌有明顯的效果。

如果不介意嘗試另類醫療(Alternative Medicine)的話﹐在許多胰臟癌的輔助治療中﹐比較值得向讀者推薦的是﹐格森療法(Gerson therapy)﹐其治療過程中有﹕咖啡灌腸法 (Coffee Enemas)﹑格森飲食﹑補充營養素等三大部份。



胰臟癌的預防



首先應積極研究發展出更可靠的血清指標,同時對高危險的族群﹕年齡在六十歲以上、飲酒、吸菸及新近發生糖尿病者,進行篩檢,以早期發現胰臟癌的蹤跡。接受過胃部切除手術的﹐或已罹患急性或慢性胰臟炎者要積極接受治療,並定期追蹤檢查。另外,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超過30,就要嚴格控制體重,盡一切努力運動來減肥,將BMI指數壓在25以下。

胰臟癌不容易提早發現,若發現血糖和體溫不明原因持續上升,而血脂肪、皮下脂肪和肌肉卻逐漸減少(體重減輕),要小心可能是胰臟在發出警訊。另外,不明的疲倦、食慾不振、腹痛(上腹痛)、尿色變深、黃疸、噁心等,也都可能是胰臟癌的徵兆,要及時請醫生徹底檢查胰臟的功能。


戒菸、少喝酒、多吃蔬菜水果及低脂高纖維食物。多補充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維生素C、D﹑E﹑葉酸及礦物質鈣﹑鎳﹑硒的食物﹐如十字花科蔬菜﹑堅果﹑扁豆﹑蘑菇﹑燕麥﹑魚﹑蛋等。避免暴飲暴食與攝取鹽漬或含防腐劑(硝化鹽)的食物。三餐定時定量。棗子具有緩瀉的作用,乾棗也可抗癌,特別是預防胰臟癌。另外,苦瓜汁能有效限制胰臟癌細胞代謝葡萄糖的能力,從而就抑制胰臟癌進展。研究人員甚至發現,綠茶能降低患胰臟癌的風險,同時長期維生素D的缺乏,或許是促進胰臟癌發生的重要因素。


儘量避免接觸殺蟲劑和除草劑。長期食用紅肉或人工處理過的肉類會增加胰臟癌的罹患率,食用家禽類的危險性較低。至於致病因素與魚類、蛋的關係也不大,所以要預防胰臟癌的方法﹐就是儘量減少食用牛排、豬排、羊排等紅肉﹐以及香腸﹑臘肉等人工處理過的肉類。因為紅肉與高脂肪食品﹐在高溫處理下(如燒烤)﹐容易衍生出能致癌的物質﹐如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與多環胺化合物(HeteroCyclic Amines﹐HCAs)等﹐大大提高致癌的機會。另外,也要少吃甜食與油膩的食物,尤其是油炸和含有高量的動物飽合脂肪酸。


保持口腔衛生。牙周病或是口腔衛生不良,會增加口中的細菌數和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形成,而亞硝胺可能會和胃酸反應生成致癌物質,導致胰臟癌的發生。如果患有牙周病的話,一定要儘快接受治療。


避免過量的飲用咖啡。尤其是經過人工加工處理﹐高溫烘烤﹐或存放過久的咖啡。研究發現咖啡炒焙過程中﹐所產生的丙烯醯胺(Acrylamide)﹐就是導致咖啡可能致癌的原因﹐尤其是即溶咖啡(Instant coffee)。咖啡豆、黃豆、花生、玉米等農產品,若保存不良受到赭麴菌A(Ochratoxin A﹐OTA)污染,有可能產生赭麴毒素A﹐它是一種致癌物質。因此﹐喜歡喝咖啡的人﹐平時要特別注意選擇與保存咖啡﹐這樣才能得到喝咖啡真正的保健功效。

防止暴露在輻射線下。不要接觸污染過的工業與化學物品﹐因為這些物質可能與胰臟癌的發生有關。尤其是含高濃度鉛、鎘、砷等元素的食品或物品,均會導致胰臟癌的發生﹐要格外注意。

排便時注意一下馬桶中糞便的情況,若有油漬物浮在水面上,這就是所謂的脂肪便。有時脂肪便能沾在馬桶瓷磚的表面,不容易被水沖乾淨。雖然脂肪便的原因有許多,但它恐怕是胰臟癌的前兆,不妨檢查肝臟和胰臟功能。

如果沒有糖尿病病史,但空腹血糖突然升高,有時是因為胰臟代謝出毛病,不妨徹底檢查胰臟,以防止意外。


保持正常體重﹐三餐定時定量﹑充份休息﹑避免過份勞累﹑及長期熬夜。養成個人良好衛生習慣﹐多多運動﹐鍛練身體﹐輕鬆心情﹐適度減肥﹐選擇含纖維高﹑低鹽﹑低糖的食品。尤其要避免攝取高熱量,高含糖量,高油脂的食物或飲料。



下列是有關胰臟癌資訊的網站﹕
http://pancreatica.org/
http://cancer.gov/cancertopics/types/pancreatic
http://pancan.org/


[註一]

多發性內分泌腫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m﹐MEN),是一組遺傳性多種內分泌組織,發生腫瘤症候群的總稱,至少有兩個內分泌腺體病變。腫瘤可為良性或是惡性,可為具有功能性,即分泌活性激素,並造成特徵性臨床表現,或者是無功能性,病情可重可輕。 根據基因突變的地點,MEN可以分為兩大類:MEN-I與MEN-II。MEN-I包括甲狀旁腺、胰島細胞、垂體腫瘤組成,經常表現為無症狀性高鈣血症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