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診斷儀器(Diagnostic instrument)


骨質密度測定法Bone Densitometry



骨質密度測定法又稱為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可用來鑒定骨質內礦物質含量的密度。當X光束穿透骨骼時﹐因骨質密度不一所造成光束不同能量的損失﹐接受儀器能這些將此差距換算出骨質密度。這僅僅反映檢測當時﹐骨質密度的程度﹐如果要鑒定是否有骨質疏鬆的現象﹐就必需與過去的檢驗報告﹐來做相互比較。


骨質密度在零以上代表骨骼強壯骨質良好﹔在 0 -1之間﹐骨質仍屬正常﹔如果骨質密度由正常狀態﹐降到 -1-2.5之間﹐就代表骨質有流失的跡象。一旦骨質密度低於 -2.5﹐就代表進入骨質疏鬆的範圍。負值越高疏鬆情況越嚴重。


骨質密度測定法主要是用於鑒定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的程度。這種鑒定對骨﹑脊椎骨﹑腕骨等最容易骨折的骨骼特別重要。因為使用X光來測量﹐病人會接觸少劑量的輻射線﹐除此之外﹐也不會有什么副作用。如果顧慮到輻射線的傷害﹐也可以要求醫生使用超音波(Ultrasound)掃描來測量骨質疏鬆的程度﹐只是超音波骨骼檢測數據誤差可能比較大。



結腸鏡檢查(Colonoscopy



結腸鏡檢查是使用柔軟的內視鏡(Endoscope)由肛門插入﹐深入結腸與大腸各處部位﹐觀察腸壁的情形或異常的組織﹐是醫生診斷大腸癌﹑腸道阻塞或消化道出血等異常疾病的重要工具。有時也可以用於對嚴重便秘﹑腹瀉或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的診斷上。患有憩室炎(Diverticulitis)的病人最好在檢查之前﹐提醒操作檢查的醫療人員﹐避免腸壁受傷。


在結腸鏡檢查當中﹐醫生可以切除腸壁息肉(Polyps)﹑止血﹑處理狹窄腸道或蒐集可疑組織細胞做進一步病理化驗。在接受結腸鏡檢查之前一星期左右﹐病人要停止服用血液稀釋劑或抗凝血劑等﹐以防止萬一內出血時血液不易凝固。如果有安裝人工心臟瓣膜或人工膝關節的病人﹐要事先服用抗生素以防止檢查後的感染。在受檢的前一天避免食用晚餐與喝非純水飲料。當天早晨要使用瀉劑來清除大腸中的糞便。


在檢查當中如有需要時﹐醫生會灌氣來促使大腸膨脹﹐以便仔細觀察腸壁。檢查完畢之後﹐受檢者可能有略微不適的感覺﹐肚子內的額外氣體會逐漸排放﹐腸子蠕動也會慢慢恢復正常。最好是暫時停服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onsteriodal anti-imflammation drugsNSAIDs)﹑血液稀釋劑媧發 (Warfarin)或抗凝血劑如阿斯匹靈(Aspirin)等﹐以加速在檢查中可能受損腸壁的愈合。一般而言檢查需要半小時左右。


虛擬結腸鏡(3D Virtual Colonoscopy)檢查是一種快速﹑無痛與非侵入性的CT掃描技術。最適合老年人的直腸檢查。受檢查的人要事先服用特殊食物與做大腸清腸﹐以免干擾影像清晰度。攝影之前﹐還要由肛門灌氣充腸。其唯一的缺點是純粹的直腸檢查﹐無法同時進行任何治療工作﹐譬如切除腸壁息肉(Polyps)等。

如果消化道出血,其源頭並非來自胃或大腸時,就要接受小腸鏡的檢查。病患也可以要求膠囊內視鏡,透過吞服,進入腸道,膠囊內迷你的攝影機,可依照腸胃蠕動速度,持續拍攝數小時,通常在1天之內,可隨糞便排出,隔天回收即可。

膠囊內視鏡能將受檢人消化道組織﹐和器官的影像資料﹐經過此膠囊﹐向外界輸送﹐再由特殊設計的天線接收﹐經過電腦影像處理後﹐可提供醫生做診斷的參考。這種技術能取代傳統式內視鏡診斷的功能﹐並且避免在使用內視鏡時﹐對病人所造成的不適與風險。



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術(Coronary Angiography)



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術是用來診斷冠狀動脈阻塞﹐心臟瓣膜損壞﹐或心臟組織壞死等問題。在執行此診斷技術中﹐使用X光儀器引導一條細長柔軟的心導管(Catheter)﹐由手臂或大腿鼠蹊血管進入人體直到心臟血管。心導管將特殊的顯影劑釋出﹐藉著顯影劑在冠狀動脈中流動的情形或心導管顯微鏡頭的攝影﹐來尋找血管阻塞或狹窄的部位﹐測量心房﹑心室或血管中壓力的差別﹐觀察心臟瓣膜損壞或心肌壞死的情形。


當然這種方法也適用在腎臟﹑腦部或週邊血管阻塞或狹窄的診斷上。此外﹐心導管也可以用來採集組織樣本以便病理化驗之用。病人在接受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術之初需要局部麻醉﹐當心導管深入人體後﹐病人會給於鎮靜劑以控制病人情緒。當顯影劑由心導管釋出時﹐有些病人會略感不適。


在心導管拔出後﹐除了止血止痛之後﹐病人要在休息室內觀察數小時。縱使病人回家之後仍要靜躺休息數日。副作用有﹕病人對顯影劑發生過敏反應﹔由於心導管的深入造成血栓(Thrombus)的形成﹔傷口重新出血或血管產生動脈瘤(Aneurysm)等。至於因為接受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術的檢查﹐而導致中風﹑心臟病發作﹑心律不整或猝死等意外事件的機率非常低。整個檢查通常需要一小時左右。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由於傳統X光攝影術在鑒定癌細胞﹑壞死組織或感染組織上的影像解析能力比較差﹐因此有電腦斷層掃描(CT)的出現﹐來取代X光攝影術的基本功能。電腦斷層掃描是以一組會旋轉環狀X光束穿過人體組織﹐取得以不同角度穿透人體所產生的切片影像資料﹐將此資料輸入電腦﹐經過複雜電腦程式的適時處理﹐重建出整個人體組織橫截面的影像﹐再將此橫截面的影像重疊起來﹐塑造出病人身體三度空間立體結構的影像。


由於使用不同能量的光束可透視人體內不同密度組織﹐因此影像資料具有特殊價值。一般而言﹐電腦斷層掃描對堅硬組織的影像解析度比較高﹐然而磁共振造影(MRI) 比較適合身體內柔軟組織的顯像。電腦斷層掃描在對無法靜止器官如心臟﹑肺臟﹑血管等的顯像特別清晰有效﹐是診斷組織鈣化﹑骨骼﹑心臟與血管疾病的利器。


有時電腦斷層掃描還能用於導引組織取樣(Biopsy)的細針上﹐協助醫生取得特殊組織的細胞樣本。此外﹐在顯影劑或含放射性染料的配合下﹐電腦斷層掃描可以提供更精確與清晰的影像。藉著觀察某些顯影劑分佈的情形與流動的速度﹐可正確評估病情的範圍與程度。總之﹐電腦斷層掃描對偵測﹐早期腫瘤﹑骨質疏鬆﹑冠心血管鈣化﹑支氣管﹑肺氣腫等疾病﹐有特殊功效。


目前最先進的儀器結合了電腦斷層掃描(CT)與正子斷層掃瞄(PET)的雙重功能﹐稱為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 scanner)﹐這可算是醫學儀器上一次完美的組合。因為PET提供細胞生理分子方面的代謝資料﹐CT則供應了解剖形態結構上的影像資料﹐尤其對細微癌症﹑腦部與心臟血管疾病的診斷上﹐兩項均被認為是最有價值的資訊。


總之正子電腦斷層掃描的出現﹐讓許多疾病更加無所遁形。電腦斷層掃描的優點是能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完成影像處理﹐唯一的缺點是高能量的X光束在穿透人體時﹐對細胞能造成某種的傷害。一般人在接受50到150毫希沃特(Millisieverts)的射劑量時﹐就會增高人體罹患癌症的機會。


譬如做一次胸部或腹部的腦斷層掃描檢查﹐聚集人體的射劑量大約有10到20毫希沃特﹐幾乎是傳統X光檢查輻射劑量的幾十倍。如果沒有必要﹐應該儘量避免接受電腦斷層掃描的檢查﹐以免增加體內累積的輻射劑量。患有氣喘﹑心肌梗塞﹑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甲狀腺疾病或過胖的人﹐在接受電腦斷層掃描時要格外小心。此外﹐病人也要注意對顯影劑的過敏反應。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 ECG/EKG)



心電圖儀器可以用來測量﹑記錄與監控人體心電訊號﹐做為醫生診斷與治療心臟有關疾病的根據。換句話說﹐就是用來確認心臟的傳導神經和肌肉﹐是否有任何病變。心電圖的原理很簡單﹐主要是藉心臟肌肉收縮時﹐肌肉細胞內電位與體表電位的差別與方向﹐來分析心臟跳動的速度﹑強度﹑頻率與形式﹐來判斷心臟異常的所在。

當心臟肌肉靜止時﹐在肌肉細胞內外的鉀離子濃度的差距﹐幾乎高達數十倍之多。相反地﹐鈉離子在細胞內的濃度﹐要比在細胞外的濃度低很多。當心臟肌肉收縮時﹐鉀離子由細胞內向外釋出﹐鈉離子卻大量擁進細胞﹐使得原本負電位的狀態﹐在一夕之間轉變成正值﹐此現象稱為去極化(Depolarization)。去極化後﹐心臟肌肉逐漸恢復原先靜止電位狀態﹐稱為再極化(Repolarization)。這全靠在細胞膜上鉀鈉幫浦(Sodium/Potasium pump)的作用﹐將鈉離子擠出細胞﹐讓鉀離子回流細胞。


心臟就像有四組幫浦﹐左心房將血液壓入左心室﹐左心室將血擠進大動脈。右心房將血液壓入右心室﹐右心室將血擠進肺動脈。這四個幫浦的運作﹐需要一套非常精細與複雜的神經電訊傳導系統來控制。

神經電訊傳導的途徑大致是﹕竇房結(Sinoatrial node or Sinus node, SA node)->結間心房通道(Internal atrial pathways)->房室結(Atrioventricular node, AV node)->希氏徑(His Bundle)->浦金氏纖維(Purkinje fiber)。


心耳的收縮﹐在心電圖上會出現P波﹐代表心耳的去極化。心室的收縮﹐在心電圖上會出現QRS波﹐代表心室的去極化。在心電圖上會出現T波﹐代表心室的再極化。例如P波與QRS波之間的距離﹐代表心房到心室傳導的速度。PR之間的距離代表房室傳導。P波與P波之間的距離﹐代表心跳的速率。然而QRS波電軸的變化﹐對診斷心臟病的種類﹐有密切的關係。

至於心律不整的情況﹐大多可由心電圖的記錄中﹐判斷出來﹐例如P波與QRS波的相關性﹐QRS波的寬度﹐是否有P波或重複P波﹐以及各波之間的節律性等。

如果PR之間的距離太長﹐代表房室結有阻滯的情形。大體上心耳心律不整﹐如心房顫抖(Atrial Fibrillation﹐AF)﹐QRS波仍為窄波﹔但P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形態各異及不規律的顫抖波。心室心律不整﹐QRS波出現不正常的寬波﹐例如QRS波消失﹑波幅昇高等。心電圖可以檢查出約80%的心悸原因﹐甚至可以測定出血中鈣與鉀的失當。

QT段是指心室去極化後到達再極化的間隔。心肌梗塞發作時﹐通常藉心電圖可以看出一些異常的現象﹐譬如T波顛倒﹑出現Q波﹑ST之間波段昇高等。這些資料都可用於嚴重心臟肥大﹑重度心肌缺氧等診斷上。此外﹐運動心電圖常用來評估心臟衰竭的程度,協助醫生診斷病情與做更進一步治療的根據。總之﹐用來鑒定心臟疾病的儀器當中﹐心電圖是非常重要的工具。ECG常見的異常現象有﹕T波低平或倒置﹐代表左心室肥大或冠狀動脈缺血。T波異常高昇﹐可能是因為急性心肌梗塞。QT之間過短﹐代表血鈣過高。QT之間過長﹐代表血鈣過低。高U波代表低血鉀等。另外﹐心軸異常與否﹐也是鑒定心臟疾病的根據﹐譬如左心室肥大心軸偏左﹐如果右心室肥大或肺氣腫的人﹐其心軸偏右。心電軸方向和心臟中心肌多寡的部位有關。正常心電軸的方向﹐大致從右肩指向左腿。如果左心室活動增加﹐或者左心室肥大﹐心電軸會向左偏轉﹐稱之為電軸左偏。如果右心室高負荷或者肥大時﹐電軸會向右偏轉﹐稱為電軸右偏。除了心肌組織數量之外﹐心臟傳導系統的紊亂﹐也可以影響心電軸的偏轉。

如何簡單的判斷心電圖?這最好事先知道心電圖的標準模樣。心電圖中小格代表0.04秒﹐5小格構成1大格(0.2秒)。如果心電圖出現與正常標準有異的話﹐再慢慢研究其差異的原因﹐或直接向心臟專科醫生討教。這是明瞭心臟情況最好的方法。

正常心電圖的間距大致如下:

P波(心房去極化)小於3小格。
PR(房室傳導)3-5小格。
Q波1小格。
QRS(心室去極化)小於3小格。
QT(心室再極化)大約2大格。如果有時QT大於(R-R)/2﹐則代表QT過長。



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EMG)



肌電圖(EMG)與神經傳導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測定是用來鑒定肌肉功能與神經反應的異常或病變的儀器。藉著分析肌肉或神經電位的變化﹐來找尋病變的位置或判定異常的性質。


這兩種資料同時也可做為治療疾病的依據。當肌肉收縮時﹐在局部區域中可以產生出電位的變化﹐此信號會通過神經來傳遞。經由插入肌肉中細微的電極針﹐藉著重複肌肉收縮與鬆弛的動作﹐EMG可以用來測量並鑒定有關肌肉或神經超微電位差的改變。


由於電極針的刺入﹐受測者在接受測試當中會有疼痛感。神經傳導速度是將電極刺激片(Nerve stimulator)黏在受測者 的皮膚上﹐藉著通過微弱的電流來刺激某些特定的運動或感覺神經﹐經由記錄神經的反應強度與導電速度的變化﹐做為疾病診斷或病情分析的依據。因為有微弱電流通過人體﹐會讓受測者產生稍有不適的感覺。此測試能讓醫生深入了解受測者受損神經的部位與損壞的程度。對區分病因是由神經或肌肉所引起的病變有很大的幫助。EMG最常使用在像重症肌無力症(Myasthenia Gravis﹐MG)﹑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也就是一般人知道的漸凍人等疾病的診斷上。

重症肌無力症(MG)是一種自我免疫系統的疾病﹐自體免疫抗體干擾在突觸後神經肌的接合點(Post-synaptic neuromuscular junction)之乙醯膽鹼感受體(Acetylcholine receptor)的正常反應 。此症會降低神經遞質物質(Neurotransmitter)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對神經刺激的傳導功效。

漸凍人症(ALS)是因為大腦﹑腦幹和脊髓中運動神經(元)細胞受到傷害﹐患者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以至於最終癱瘓。



上消化道內視鏡(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



上消化道內視鏡又稱胃鏡﹐適用於咽喉癌、食道癌、胃癌、消化道出血﹑潰瘍或阻塞﹑胃食道逆流等疾病之診斷。當病人有吞咽困難﹑持續性嘔吐﹑吐血或腹部疼痛等現象時﹐醫生通常在藥物治療無效後﹐會使用胃鏡做進一步的檢查。


胃鏡由口腔輸入經過咽喉﹑食道﹑胃﹑十二指腸﹐醫生可在電視銀幕上看到消化道內壁的情形﹐摘取可疑組織的樣本﹐甚至可以同時進行一些簡單的切除手術。


在接受胃鏡檢查之前病人要停止服用血液稀釋劑或抗凝血劑等﹐以防止萬一內出血時﹐血液不易凝固。如果有安裝人工心臟瓣膜或人工膝關節的病人﹐要事先服用抗生素以防止檢查後的感染。在接受胃鏡檢查以前八小時受檢者要禁止飲水與進食。


在插入胃鏡之前﹐醫生會在受檢者的咽喉部位施行麻醉﹐要受檢者口內含護套以保護胃鏡不被咬壞。同時也會注射鎮靜劑來舒緩受檢者的緊張情緒。當胃鏡深入食道時﹐醫生會要求受檢者重複吞咽的動作﹐以幫助胃鏡繼續下達到胃部。


檢查完畢受檢者仍需要接受兩三小時的觀察﹐最好休息數小時之後再開始進食﹐繼續停止服用血液稀釋劑或抗凝血劑等藥劑數日以便利內傷愈合。可能的副作用是消化道的感染或出血﹐嚴重時還會有發燒﹐甚至感染肺炎。整個檢查大致需要三十分鐘左右﹐受檢者會有很不舒服的感覺。




乳房射影(Mammography)



乳房射影是用作婦女乳癌篩檢的診斷儀器﹐主要是用X光由兩種以上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乳房內部的結構與可能的癌細胞組織。它是目前非常普遍用來發覺初期乳癌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年婦女每年健康檢查的必要項目之一。在接受檢查之前﹐受檢者避免使用去臭劑或香粉類的物質以免干擾影像的清晰度。取像時需要擠壓乳房﹐會造成受檢者某種程度的不適。全程大約需要半小時左右。因為儀器使用X光來測量﹐受檢者會接觸少劑量的輻射線﹐除此之外﹐接受檢查的受檢者不會有什么其他的傷害。


目前新科技已推出自動化全乳房超音波(Automated Whole Breast Ultrasound)檢查﹐可免去傳統乳房攝影術壓迫乳房的不適﹐同時在乳癌的檢查上﹐比乳房攝影術要精確與快速﹐是怕痛檢查者的最佳選擇。



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人體是由原子構成,每個人體內的原子,都有它自己的振動頻率,由於每個原子外圍被電子環繞,所以可以看成是一個小磁鐵。人體大多是水,水含有氫原子,磁共振成像,就是依靠氫原子的電子共振效應,來形成影像。

核磁共振是指將人體置於強大的磁場中,讓人體中氫原子排成一定的行列﹐經過適當無線電波(電磁波)脈衝的照射,以改變氫原子旋轉排列的方向,使體內氫原子產生共振,並發出微弱的電磁波,由於不同的組織,會產生不同的電磁波訊號,藉助極敏感的接收器﹐
蒐集氫原子放出的電磁波,再透過電腦影像處理,把人體內器官、組織結構及病灶做一立體斷層切片影像。經由電腦作訊號處理重組後,顯示體內各部位的解剖影像,可供臨床醫師診斷之用


尤其適用在對組織壞死或組織感染等癌症部位的鑒定上。磁振造影對器官如﹕腦、肝、膽、脾、腎、胰、甲狀腺、腎上腺、膀胱﹑生殖器官﹑關節、軟骨、韌帶、肌肉或肌腱傷害等影像都有絕佳的解析功能。此外﹐磁振造影經常用於血管或脊椎腔等造影﹐對早期腫瘤﹑腦梗塞﹐或血管瘤的診斷﹐有極大的貢獻﹐同時它可以降低病人擔負檢查的風險﹐並逐步取代傳統儀器﹐經常運用在對腦部代謝﹑中風血栓﹑心肌缺氧、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眼睛或內耳等的功能檢查上。


磁振造影以其高解析度以及高安全性,是目前提供醫學影像最先進而且最安全的檢查儀器。有時為了增加影像的解析度而注射某些特殊的染料或顯影劑。例如使用MRI造影﹐來觀察心臟灌注與心臟運動的變化﹐或診斷心臟瓣膜的疾病等。但是也有部份醫生對磁振造影的傷害,持保留態度,並不把磁振造影當成第一線的診斷儀器。

因為強大磁場的關係﹐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的病人體內
不能有金屬物質如鋼釘﹑人工關節或人工心律調節器(Pacemaker)等。


核磁共振儀器有兩種﹕開放式與封閉式。開放式的核磁共振是病人躺在固定不動的床上﹐儀器移動來攝影取像。封閉式的核磁共振是病人躺在能移動的床上﹐經過一個像隧道般固定的圓筒來攝影取像。病人必須忍受強力磁場會發生惱人響聲﹐這是核磁共振檢查唯一的不適﹐病人可以要求帶耳罩﹐來降低噪音的程度。



正子斷層掃瞄(Positron Emission TopographyPET)



正子(Positron)就是反電子(Antielectron),或者稱為帶正電荷的電子。某些放射性物質,在衰變後會產生正子,正子通常會在極短距離中,遇到帶負電荷的電子,進而中和互毀,放出成對的光子(電磁波)。正子斷層掃瞄(PET)就是藉著注入某些正子藥劑,然後接收這些特定放出的電磁波,通過電腦處理,將信號重新組合成影像,以提供疾病診斷的需要。

正子斷層掃瞄儀器是在發現病人有癌細胞組織之後﹐所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目的是要了解癌細胞侵犯組織的範圍﹐如果癌細胞已經擴散﹐它們散佈在那些地方。
PET的測試對癌症治療的監控與評鑒提供非常珍貴的質料。此外﹐PET掃描還能用在腦或心臟功能的鑒定上。


最難得的是PET可以讓醫生清楚觀察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情形﹐藉此明瞭器官或組織受到傷害或疾病損壞的程度。基於要觀察的主題或目標﹐病人體內必須先注射接受某種特定放射性物質如水﹑葡萄糖﹑氨基酸等﹐這些放射性物質在人體中在自然代謝會釋放出正子(Positrons)﹐這些正子分佈的情形會被PET儀器偵測與處理。


因此﹐PET可以將某些生理代謝特殊異常的分子生物影像現象表現出來﹐例如葡萄糖在癌細胞中消耗量比正常細胞高出許多﹐正子滯留在癌細胞中也相對提高﹐這對癌症病理的鑒定與診斷貢獻極大。


目前最先進的儀器結合PET電腦斷層掃描(CT)的雙重功能﹐稱為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 scanner)﹐這可算是醫學儀器上一次完美的組合。因為PET提供細胞生理分子方面的代謝資料﹐CT則供應了解剖形態結構上的影像資料﹐尤其對細微癌症﹑腦部與心臟血管疾病的診斷上﹐兩項均被認為是最有價值的資訊。總之正子電腦斷層掃描的出現﹐讓許多疾病更加無所遁形。

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 scanner)具備了所有CT儀器裡面的輻射劑量,不是只有正電子的輻射劑量而已,還要把CT斷層掃描儀的輻射劑量也算進來。換句話說,只要照一次PET/CT正子電腦斷層掃描,等於就把一、兩年份的輻射容許劑量,一次就用完了,因此,在接受PET之前,要考慮清楚。



多頻道睡眠檢查儀器(PolysomnogramPSG)



多頻道睡眠檢查儀器(PolysomnogramPSG)能記錄受測者在睡眠過程中的腦波﹑打鼾﹑下顎肌動﹑眼動﹑體溫﹑呼吸﹑脈搏﹑血壓﹑心跳與血液中氧氣的飽和度等資料﹐並且能觀察受測者在睡夢中諸多生理變化﹐是目前鑒定腦部疾病如癲癇症(Epilepsy)﹑四肢活動失常如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或睡眠失常如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最有效的工具。


受測者必須在醫院中住宿一晚﹐在入睡前﹐要在全身貼上多種偵測器﹐以收集睡眠中腦波變化﹑口鼻腔空氣進出量﹑胸腹部肌肉與橫膈膜的改變﹐以及血液中氧氣的飽和度等資料﹐同時全程錄音錄影監控病人的舉動和變化。藉著由儀器蒐集的資料以了解病人入睡需要的時間﹑睡眠週期的長度﹑睡眠中甦醒的次數﹑睡眠深淺度的變化等。多頻道睡眠檢查幾乎不會造成受測者任何的傷害﹐是一種非常安全的診斷測試。



超音波造影Ultrasound



超音波造影的出現是來自人們對X光造影輻射劑量的顧慮﹐尤其是高單位的輻射線對孕婦或嬰兒的健康都非常不利。為了要避免輻射線的傷害﹐超音波造影技術因應而生。


超音波掃描儀是利用聲電轉換器(Transducer)發射聲波來造出影像﹐當音波經過兩種不同阻抗物質形成的界面時,部分音波信號會被反射回來。當這些反射波或回音經聲電轉換器轉換成電子訊號,再經儀器數位化處理後﹐就能形成真時(Real time)的超音波影像。


超音波造影能協助醫生找尋器官如肝臟或腎臟等結構的異常如結石﹑腫瘤或感染受損區域等。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m)可用於鑒定心臟構造及功能是否正常。尤其是對心臟瓣膜﹑心臟活動﹑心臟肥大等的診斷﹐有極大的貢獻。此外﹐都卜勒超音波掃描(Doppler ultrasound scan)可以測量血液在血管中的流速﹐藉此診斷出血管狹窄或阻塞的部位。頭部超音波(Echoencephalogram)可用於鑒定腦瘤(Brain tumor)或者腦血腫(Brain Hematoma)等。


超音波造影也經常被產科醫生用來觀察孕婦子宮內嬰兒的發育或異常現象。自動化全乳房超音波(Automated Whole Breast Ultrasound)檢查﹐可免去傳統乳房攝影術壓迫乳房的不適﹐同時在乳癌的檢查上﹐比乳房攝影術要精確與快速﹐是怕痛婦女的最佳選擇。總之﹐超音波掃描在醫生診斷病情上是一項運用很廣的技術。


在接受檢查時﹐技師會在受檢者的受檢部位皮膚上塗一層液態膠(Liquid gel)以減低周遭的噪音。經過不同角度的攝影﹐超音波掃描可以顯現出異常的組織。這些影像能記錄在電腦中或做為進一步的處理與比對。有時為了特殊需要譬如對攝護腺疾病的診斷﹐秀珍型聲電轉換器會被植入肛門﹐來收集攝護腺影像資料。


由於超音波掃描儀能產生連續性的真時影像﹐對觀察或診斷血液流動﹑肌肉收縮或消化道蠕動方面的疾病有特殊的貢獻。有些醫生甚至用超音波掃描儀來測量骨質密度。只是對經常有空氣存在的器官如胃﹑腸等﹐比較不適合用於疾病的診斷。大致來說﹐超音波掃描對受檢者很安全而且不會製造什麼疼痛﹐是一個經常被醫生用來做病情診斷的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