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食道癌的簡介(Esophageal cancer)


食道癌的簡介



食道是由肌肉組織構成的管狀器官﹐也是咽喉與胃之間的通道。食物要被胃消化之前﹐必需經過食道。食道兩端有括約肌(Sphincter)﹐配合食道肌肉的蠕動﹐來控制食物移動的方向。括約肌是由肌肉與神經特殊分化所形成的。上端括約肌能防止過多的氣泡隨食物吞入消化道,而下端括約肌能避免胃內食物與胃酸逆流回食道。


很多食道相關的疾病﹐都是與食物吞嚥發生困難所引起的。食道癌(Esophageal cancer)當然不例外。罹患食道癌的人士﹐平均年齡大約是六十歲左右。男性的發病率遠比女性高。食道癌的真正起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與食物種類﹑飲食習慣﹑飲食衛生與家居環境有關。


食道癌包括﹕鱗狀細胞癌(Epidermoid carcinoma又稱Squamous cell carcinoma)﹑腺癌(Adenocarcinoma)以及平滑肌瘤(Leiomyosarcoma)等。絕大多數罹患食道癌患者都是鱗狀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常出現在食道前端與中段﹐與胃及食道的逆流比較沒有關係。腺癌通常發生在食道接近胃部入口賁門的部位。平滑肌瘤通常是發生在食道的後端﹐平滑肌稍多的部位﹐是食道癌中極少數可能是良性腫瘤的一種。大多數食道癌的病患對比較硬一點的食物﹐在食道癌中期以後﹐都會出現吞嚥困難或疼痛的情形。



食道的危險族群



  • 人種與遺傳

據統計﹐中國人﹑新加坡人﹑波多黎哥人﹑南非人﹑瑞士人﹑與法國人等是患食道癌比較高的民族。家族中有罹患食道癌的病例﹐其後代得食道癌的機率較高。另外﹐因為遺傳上的缺陷﹐而無法合成一種代謝酒精的乙醛去氫酵素(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通常這種人一沾酒臉就通紅,極可能是體內缺少ALDH 2酵素。致癌物質乙醛(Acetaldehyde)在消化道內長期累積﹐可能會導致食道癌的產生。


  • 性別

男性罹患食道癌的比例比女性要高出很多﹐主要可能是與長期吸煙與酗酒有關。


  • 食物種類

極少攝取新鮮蔬菜與水果。長期營養不良﹐缺乏維他命與礦物質的人士﹐比較容易得食道癌。


  • 飲食習慣

喜好熱食﹑辛辣﹑速食﹑油炸﹑醃漬等食物。尤其是含有防腐劑或曾經經過發霉或發酵過的食物﹐均是導致食道癌的主因。另外,最好在服用藥物之後,不要馬上躺平休息。


  • 飲食衛生

平時不重視口腔衛生。避免飲水中長期含有致癌物質如亞硝酸鹽等﹐或食物例如含有亞硝基胺(Nitrosamine)的食物。另外,堅硬的食物,如燒烤類,乾燥食品等吞嚥不易的食品,攝入時都要格外小心,以免傷害食道表面。


  • 居家環境

長期暴露在放射性物質下﹐就有可能導致食道癌的發生。


  • 其他疾病

食道失弛症(Achalasia)、胃食道逆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Barrett's食道﹑以及放射線照射食道等﹐均易促成食道癌。Barrett's食道症是指下食道的鱗狀細胞(Squamous epithelium)﹐被柱狀細胞(Columnar epithelium)所取代﹐這種變異(Metaplasia)細胞有極強的癌化(Dysplasia)傾向。此外﹐當咽喉癌﹑肺癌﹑乳癌﹑胃癌﹑腎癌﹑骨癌﹑攝護腺癌以及皮膚癌等進入晚期時﹐也有可能將癌細胞擴散到食道。



食道癌的症狀



食道癌初期症狀非常不明顯。吞嚥困難的情形可能是唯一能感覺到的現象。當食道內腔直徑小於14mm時﹐一般人都出現吞嚥困難的情況。尤其是在吞嚥比較硬一點的食物。這種症狀能持續﹐而且越來越嚴重﹐到後來甚至連口水都無法吞嚥。胸口會出現輻射狀的疼痛﹐痛楚有時能向上延伸到頭頸部位。縱使胃口不錯﹐但有明顯體重減輕的現象。


此外﹐壓迫到咽喉部的神經﹐能導致聲帶痲痺或聲音沙啞。由於食道癌腫瘤的部位有時相去極遠﹐腫瘤能壓迫到的器官與組織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壓迫到交感神經﹐便會引起霍納氏症候群(Horner's syndrome)﹐這是一種自主神經亢進的疾病。如果腫瘤壓迫到脊髓神經﹐能引發各種疼痛﹑打嗝﹑橫隔膜痲痺﹑胸腔積液(Pleural effusion)或因癌細胞轉移到肺臟﹐所造成的呼吸困難。


另外﹐還有吞嚥疼痛(Odynophagia)﹑嘔吐﹑吐血(Hemotemesis)﹑黑便(Melena)﹑貧血﹑咳嗽﹑氣管炎﹑肺膿腫(Lung Abscess)及肺炎等。有時還會出現上腔靜脈阻塞症候群(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胸痛﹑腹水(Ascite)﹑頸部淋巴腺腫大﹑肝臟腫大﹑骨頭疼痛等症狀。總之﹐食道腺癌初期的病人大多患有Barrett's食道症﹐這是一種慢性胃食道逆流(GERD)的疾病。原因是食道表皮與胃壁相似的正常鱗狀黏膜細胞被柱狀細胞所取代。

因此,一般人持續出現胸痛;胸口有壓迫感或灼痛感;胃腸消化不良或胃灼熱;慢性咳嗽或聲音嘶啞;呼吸帶有惡臭味等症狀時,最好儘速就醫,以釐清原因。

大部份的食道腫瘤皆為惡性。唯有食道平滑肌瘤﹐有可能是良性的食道腫瘤。此瘤生長緩慢,無侵犯性,通常發生在四十至七十歲之間。經過手術切除之後﹐大多可以痊癒。



食道癌的診斷



食道癌的腫瘤標記有﹕鱗狀細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


鋇劑X光攝影(Barium x-rays)可用來鑒定初期食道癌的位置與阻塞的情形。消化道內視鏡(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檢查與組織切片(Biopsy)可化驗癌細胞的存在。電腦斷層掃描(CT)除了可以確定X光片上所見到的不正常影像外﹐往往還可以發現淋巴節的腫大情況﹐以及被癌細胞波及的器官。


內視鏡超音波(Endscopic ultrasound)檢查﹐能提供對食道壁細胞層中癌細胞的分佈﹐同時也可以估計癌組織的大小與鄰近淋巴節受侵犯的部位。如果有需要﹐不妨嘗試一下食道壓力檢測(Esophageal manometry)﹐配合吞嚥試驗(Swallowing test)﹐可評估下食道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的功能。



食道癌的治療



在診斷完成後,需評估病人身體情況,及癌細胞是否有擴散或轉移的情形,才能決定治療的方法。若癌細胞尚未擴散,則可施行手術切除的治療。基本上食道癌的活存率很差。手術切除腫瘤仍是目前唯一能根除食道癌的治療方法。鱗狀細胞癌的治療方式是以手術切除或放射性治療為主。食道腺癌的治療方式也是以手術切除為主﹐因為腺癌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度很差。因此放射線的治療很少被運用在治療腺癌上。再加上放射線腫瘤會對食道造成傷害﹐可能會引發更多難以控制的情形。


腫瘤切除後,必需重建一個食物運送的通道。目前食道重建較常用的方法有﹕經由胸膜腔,或經由胸骨後﹐做食道與胃的吻合手術(Esophageal anatosmosis)。此外﹐也需要幽門重建術(Pyloroplasty)來保持食道的暢通與防止逆流。


如果病患無法接受手術治療時﹐也可以選擇化療。化療本身效果不盡理想﹐充其量也僅僅能延長患者的壽命罷了。食道癌的預後發展十分不樂觀﹐有許多治療與努力僅限於改進病人的生活品質。假如治療不幸造成食道狹窄﹐可藉由探條擴張術(Bougienage)來舒解病人的不適。


其他﹐還有利用雷射(Laser therapy)與光動力(Photodynamic therapy)的治療﹐來協助殺死癌細胞。甚至可以考慮做食道繞道手術(Extracorporeal bypass)﹐來減輕病人的痛苦。



食道癌的預防



定期身體檢查。如果是食道的危險族群﹐每年至少需要做一次胸部X光檢查。如果出現任何可疑症狀﹐要馬上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早發現食道癌﹐才能有較高的治癒率。不要忽視輕微的先兆﹐如果出現吞嚥困難食道逆流﹑體重下降﹑虛弱、易疲倦﹑生活習慣改變等﹐就要特別留意。


多攝取新鮮食物。注意營養均衡﹐充份補充維他命與礦物質。戒絕菸酒﹐尤其是飲酒過多﹐或天生身體缺乏分解酒精酵素的人﹐要格外小心﹐這些人在飲酒之後﹐通常臉上會出現通紅的現象。避免吃太燙或太粗糙的食物。減少食用鹽漬﹑辛辣﹑油炸或發霉的食物﹐以上都能減少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另外,就是要避免經常食用或飲用酸性強的食物或飲料,以降低食道表皮細胞的刺激。同時不要在食後平躺,以免胃液逆流,減少食道表皮細胞的受損。


遠離致癌物質與環境污染。避免暴露在放射線下。選擇居住在空氣新鮮的地區。飲用清潔不曾被污染的水。遠離亞硝基合物、色素、調味劑﹑食品添加劑、殘留農藥、真菌(Fungi)污染食物等致癌物質。另外,不要使用反覆加熱的油﹐因為其中多含有醛、酮、氧化物和熱聚合物等有害物質。最好採用比較低溫的蒸煮方式來烹飪食物。


雖然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感染﹐已證明與胃癌有關。但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也可能間接地預防食道癌的發生。清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可用血清學檢查或碳一13尿素呼氣試驗來加以診斷。而其根除治療亦僅需用數週的抗生素治療。至於用此治療來預防食道癌的發生﹐則需要與專業醫護人員協商。


據統計﹐經常服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能(Nonsteriodal anti-inflammation drugsNSAIDs)能降低食道癌發生的機率。也許是其中含有特殊抗發炎的效果。



下列是有關食道癌資訊的網站﹕
http://www.cancer.gov/cancertopics/types/esophageal
http://webmd.com/cancer/cancer-of-the-esophagus
http://cureresearch.com/e/esophagus_cancer/deaths.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