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癌症的簡介(Introduction to Cancer)

癌症的簡介


提到癌症(Cancer)就讓人聯想起死亡。這是因為許多人在罹患癌症的初期﹐全然不知﹐等到癌症晚期時才發現症狀。患者一旦被診斷出﹐患有末期癌症之後﹐通常已經回天乏術。這就是為什麼一般人談癌色變的原因。其實癌症與其他疾病一樣﹐在發作之前﹐都有一些徵兆。如果能把握先機﹐及時接受檢查與治療﹐復原的機會非常高﹐同時也可以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與折磨。

癌細胞是來自健康的細胞。正常細胞基於人體的需要﹐會分裂﹑生長﹑分化與死亡﹐這種有規律的細胞行徑是健康個體必須的要件。但是﹐有時身體中某些部位的細胞在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分裂與生長﹐但不分化﹐甚至可以長生不老(Immortality)﹐這就是腫瘤(Tumor)細胞。

請參閱以下﹐什麼是癌症細胞的簡介﹐以建立對癌細胞最基本的概念﹕
http://www.cancercenter.com/what-is-cancer/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understanding/what-is-cancer

https://www.cancer.org/cancer/understanding-cancer/what-is-cancer.html



許多研究癌症細胞長生不老的專家﹐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經常出現在細胞癌化的機制中﹐就是在癌變過程中﹐活化細胞凋亡(Apoptosis)的基因功能受阻﹐但抑制細胞凋亡基因的功能反被提昇﹐例如淋巴癌﹑乳腺癌﹑攝護腺癌﹑卵巢癌﹑慢性白血病等﹐就是由於細胞正常凋亡機制受困所引起的。

為什麼腫瘤細胞能跨越普通細胞凋亡的機制﹖研究發現,細胞核中有一種特殊的反轉錄脢,可藉此脢合成新的端粒(Telomere)﹐而修補受損的DNA端粒,這就是端粒脢(Telomerase)。端粒脢是一種RNA與蛋白的複合體,它能以自身RNA為模板﹐合成端粒的重復序列TTAGGG,得以維持端粒的特定長度,使細胞持續不停的分裂與繁殖。端粒脢的活性不會表現於正常的體細胞﹐只會表現在某些特殊的細胞如某些生殖細胞﹑免疫細胞﹑幹細胞與癌細胞中。至於癌細胞是否來自某種變異的人體幹細胞?目前這仍是一個十分有挑戰性的問題。詳細資料請參閱老化與幹細胞兩專文。

http://jiajiahealth.blogspot.com/2009/02/aging.html

http://jiajiahealth.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6533.html


致於癌症的起源﹐也可能來自已經分化的細胞。在對斑馬魚黑色素瘤的實驗中發現﹐在某種情況下﹐只要一個變異體細胞能回復到幹細胞的狀態﹐並開始分裂﹐就會變成癌瘤。因此﹐癌變並非絕對發生在﹐尚未分化完成的幹细胞中。


許多生醫研究發現﹐細胞中端粒的長度﹐與癌症罹患率和其致死率成反比。在較短端粒的細胞中﹐染色體的不穩定性增加﹐因而提高了細胞突變成癌細胞的機會。較短的端粒﹐可能代表免疫系統的老化或退化﹐然而免疫系統﹐正是人體抵抗癌症﹐最有利的武器。當細胞發覺本身染色體的端粒過短時﹐可能會嘗試去活化端粒脢﹐但有時端粒脢的過度活化﹐可能會將正常細胞﹐轉變成癌細胞。

甚至有一些癌症專家乾脆把癌細胞分成兩種﹕癌幹細胞(癌母細胞群)與非癌幹細胞(癌子細胞群)。幹細胞具有兩種特性﹕

(1)對稱分裂﹐不停地自我複製(Self-renewal)﹐但這種時間很短﹐而且受到限制﹐因而使得幹細胞的數目﹐在器官中極為稀少。

(2)不對稱分裂﹐將保有分化成不同組織能力的幹細胞﹐根據身體的需要﹐轉變成不同形態與功能的細胞﹐這就是所謂的定向(Commit)分化。

在腫瘤內許多的細胞中﹐只有極少數的細胞具有長生不老﹑持續分裂﹑分化的能力﹐這些具有特異功能的細胞﹐被稱為癌幹細胞。目前甚至有科學家已發現﹐某些組織幹細胞的基因突變﹐是形成癌幹細胞的原因。雖然癌幹細胞與體幹細胞類似,也具有自我更新的特性﹐但其後代混合了多種類型的細胞﹐完全不受身體的控制﹐不懂也不會定向分化。

至於癌幹細胞除了能自我複製之外﹐還具有高致瘤性﹑分化潜能和抗药性(Drug resistance)。癌幹细胞的体外複製(Clonogenicity)能力極強﹐甚至可以生存在去免疫力的動物體內。癌幹细胞擁有﹕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逆分化(Retrodifferentiation)﹑轉分化(Transfer differentiation)等的潛在能力。抗藥性是癌幹細胞的特性之一﹐例如癌幹細胞具有分子泵浦(Molecular pump)﹐能將治療癌症藥物﹐從細胞內抽出﹐大大降低藥物的效力。

所謂非癌幹細胞﹐就是癌幹細胞的後代族群﹐它們分裂和生長迅速﹐大量吸收養分﹐無法隨著血液或淋巴液﹐轉移到其他組織﹐在人體內可以算是一群游手好閒的無賴。一般傳統的癌症治療﹐所殺死的癌細胞﹐大多屬於非癌幹細胞。因此﹐接受治療後﹐癌組織體積會縮小﹐癌細胞數目可以降低到無法偵測的階段。醫生會安慰病患﹐癌細胞已被殺光﹐只要每三個月檢查一次即可。

如果癌症的源頭(癌幹細胞)沒有被除去的話﹐癌症一定會捲土重來。總之﹐西醫對初期的癌症治療得心應手﹐因為癌幹細胞很可能仍停留在癌組織內﹐通常難逃不被消滅的命運。一旦癌細胞擴散或轉移的話﹐癌幹細胞很可能脫離癌組織﹐隱藏在身體某處。醫生能使用治療的選項變少﹐例如手術或放射性等局部性治療﹐效果變得非常有限﹐全身性的治療﹐如化療等﹐其副作用又極大。這就是西醫在晚期癌症的治療上﹐一籌莫展的原因。

其實癌幹細胞在幹細胞中的“輩份”非常重要﹐也就是癌幹細胞來自越原始(分化程度低)的幹細胞﹐它們外觀和形狀差異極大﹐侵襲力(Invasive)兇猛﹐很可能在癌症初期就已經擴散。分化程度越高的癌幹細胞﹐其殺傷力就越弱﹐或者越不容易擴散及轉移。假如癌幹細胞起源於分化程度高到某種程度之幹細胞﹐它們僅僅能成為局部性傷害的良性腫瘤。一般而言﹐癌細胞的分化程度預示著腫瘤細胞的惡性程度﹐但是也有許多癌症專家認為﹐癌細胞分化程度﹐不能完全反映腫瘤的預後發展。如果對幹細胞的族譜有興趣的話﹐請參閱幹細胞的簡介一文。

目前研究發現﹐癌幹細胞具有去分化﹑逆分化與轉分化等能力。去分化是指分化細胞失去原有的分化結構和功能﹐成為具有未分化細胞特性的過程。所謂逆分化就是返老還童﹐這意味著癌幹細胞可能孕育出新種﹐或不同種類的癌細胞。轉分化就是轉變成另類的細胞﹐例如癌幹細胞的上皮-間質轉換(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總之﹐癌幹細胞的武藝高強﹐不僅神通廣大﹐甚至還會七十二變。

間質(Interstitium)有間質幹細胞、間質細胞等。原先以為是結締組織的一部分,由膠原蛋白束複雜網路所支撐,充滿液體且流入淋巴結。間質組織遍布全身,包括皮膚、內臟,及肌肉與血管周遭部位等,就像人體內充斥液體的開放公路。

腫瘤微環境有癌細胞、間質幹細胞、免疫細胞、淋巴球等共同存在,彼此可相互影響,也會牽動人體的免疫反應。間質幹細胞已被證實,具有調控癌細胞擴散的作用。



通常癌細胞(癌母細胞)十分狡猾﹐不但能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而且能分泌特殊物質削弱免疫系統的辨識力與防禦力﹐譬如胰臟癌細胞中第三號誘餌受體(Decoy Receptor 3﹐DcR3)的基因蛋白﹐是一種發炎生物標記﹐能抑制免疫系統內淋巴細胞的活性﹐降低組織細胞對血管新生的調控﹐與干擾變異細胞的正常凋亡機制等。另外﹐癌症細胞或許具備了類似黏液細胞分泌MUC2蛋白質的能力﹐來削弱免疫系統的攻擊。癌症治療中更驚人的現象是﹐某些癌幹細胞﹐如果逃過首次化療的攻擊﹐可產生抗藥性﹐能降低往後化療的效果﹐迫使醫生常常要加重或更改化療藥劑﹐因而造成病人更大的傷害。另外一種解釋就是﹐癌組織的細胞並非只有單一種類的細胞﹐通常含有亞種﹐甚至混合了不同種類的癌細胞﹐因此﹐需要用不同的藥物﹐來殺死不一樣的癌細胞。總之﹐癌症患者不要以為一生﹐只會得到一種癌症﹐如果運氣不好的時候﹐有可能在人體內﹐同時出現一種以上的癌細胞﹐例如雙生癌。據統計資料發現﹐口腔癌是雙生癌最高的一種癌症﹐雙生癌又以口腔癌與肝癌﹑食道癌等﹐消化道癌症並生的最多。


癌細胞大多能分泌細胞激素
促成血管新生(Angiogenesis)﹐而提供癌組織生長的需要。此外﹐癌細胞還能不受週邊細胞接觸抑制(Contact inhibition)的影響﹐具備有自給自足的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s)。因此﹐人體中腫瘤細胞是以等比級數的方式生長。這些快速生長的細胞會搶奪健康細胞的生活空間與養份﹐形成腫瘤。

根據腫瘤最初的來源地與生長的器官﹐可以用來命名﹐它是什麼樣的腫瘤。基本上腫瘤可以分為兩種﹕良性腫瘤(Benign tumor)與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

良性腫瘤不能算是癌症(Cancer)原因是腫瘤細胞會擴散﹐且在去除以後﹐不會再犯。此外﹐最重要的一點是腫瘤本身是不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惡性腫瘤又稱癌症﹐對患者的生命構成極大的威脅。它不僅會侵犯週圍組織﹐而且會造成組織或器官的傷害。此外﹐癌細胞還會藉著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到身體其他的部位﹐對人體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破壞。

當特定的癌細胞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話﹐它們還是屬於同種的癌細胞。例如肺癌細胞轉移到腦部﹐它們仍算是轉移性的肺癌細胞(Metastatic lung cancer cells)﹐而不是腦癌細胞。因此﹐在癌細胞擴散之後﹐治療的程序會變得格外複雜與困難﹐對患者生命會構成極大的威脅。


人體癌症大致上可以分為七類﹕
  • 血液或造血有關的癌症﹐如血癌與淋巴癌﹔
  • 由上皮或內皮細胞(Epithelial cells)衍生出來的癌症(Carcinoma)﹐如皮膚癌﹑肺癌﹑乳癌﹑胰臟癌﹑胃癌﹑大腸癌﹑ 攝護腺癌等﹔
  • 來自中胚層細胞(Mesodermal cells)﹐如肉瘤(Sarcoma)﹑骨癌﹑平滑肌肉瘤﹑橫紋肌肉瘤等﹔
  • 神經膠質瘤(Glioma)﹐如腦癌等﹔

此外﹐還有三類比較少出現的癌症﹕間皮瘤(Mesothelioma)﹔生殖細胞瘤(Germinoma)﹔胎盤瘤(Choriocarcinoma)。

以下是有關個別癌症種類的資料﹐可以提供大家參考:

https://www.cancer.org/cancer/all-cancer-types.html


癌症的起因與預防


癌症的起因很複雜﹐但人們對癌症的發生經由研究越來越了解它的原因。同時通過對癌症的認識﹐也相對提高人們對癌症預防與治療的績效。理論上癌症不是來自外傷﹐也不會傳染。雖然感染某些病毒有可能會增加癌症的罹患率﹐但導致細胞癌變的原因﹐至今仍無法全盤知曉。因為每個人內分泌系統與免疫能力﹐都不相同﹐生活與環境各異﹐再加上遺傳與體質的差別。甚至某些病毒的感染與否﹐統統會影響癌症的發生。

基本上﹐癌變過程包括有﹕致癌因子的活化與腫瘤抑制系統的毀壞。尤其是腫瘤抑制系統的故障是讓癌症爆發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基因突變發生後﹐如果沒有適當的環境培養﹐例如人體有健全的修復損壞的能力,尚不會發展為腫瘤,此階段稱為癌症的潛伏期。

促癌期是指在促癌劑(刺激細胞增長的因子,如激素/生長因子)作用下﹐開始增殖的過程,促癌因子的作用是可逆的,如果去除促癌因子的影響,引起擴增的細胞增生就會消失。理論上生長因子對於器官正常的發育很重要,缺乏或過度表現,都會造成疾病。

癌變演進是指腫瘤細胞在生長過程中,累積有影響力的變異﹐越來越變得具有侵襲力(Invasive)的過程,通常已是逐漸不可逆的,這就是腫瘤細胞的異常增生。

腫瘤形成往往累積了”許多基因“的突變,通常癌化過程需要數月,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因此﹐癌症不是傳染病﹐也不是急性發作的疾病﹐應該算是一種慢性疾病。

目前已知細胞中與致癌相關的基因﹐在癌變過程中﹐會出現DNA甲基化(Methylation)異常的現象。DNA甲基化的結果就相當於﹐將某個正在活動的基因上把鎖。一般分化完成的體細胞中﹐幾乎可高達70%至80%的DNA甲基化﹐但甲基化在早期發育的胚胎細胞中﹐可能下降至約20%﹐因缺乏甲基化的保護﹐基因經常處於極容易受損害的階段。

某些抑癌基因高度甲基化(Hypermethylation)的結果﹐會降低合成抑癌蛋白的產量﹐因而提高癌變的機率。目前研究已發現﹐子宮頸細胞癌變發生或子宮頸癌的病人﹐其子宮頸細胞可偵測到﹐基因高度甲基化的現象。

詳細資訊請參閱:

http://web.tccf.org.tw/lib/addon.php?act=post&id=3583

相反地﹐若干細胞在癌變孕育過程中﹐由於細胞本身甲基化功能的不足(Hypomethylation)﹐導致染色體出現不穩﹐或引起基因不當的表現﹐同樣地能升高癌化的機率。譬如﹐外來病毒基因的侵入﹐或錄製基因片段的關閉﹐統統須要甲基化來去除其活性﹐一旦細胞的甲基化功能不健全﹐便會使得正常染色體的構造與功能﹐出現故障。

DNA甲基化是一種外基因(Epigenetic)的遺傳形式﹐以生化方式來操控DNA性能的開啟或關閉。在細胞分裂時﹐不影響DNA本身的順序﹐還可遺傳給子細胞。理論上每個細胞都帶有完全相同的DNA排序﹐但是細胞個體在分化後﹐卻有不一樣的表現與功能。原來控制一般細胞生長、分化、老化、凋亡等的關鍵﹐就是甲基化外基因的遺傳。甲基化是胚胎發育過程的控制機制﹐也是細胞分化需要的基因調節。同時在癌變過程中﹐甲基化運作的正常與否﹐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目前有關癌化的研究已經發現﹐在癌變細胞中﹐普遍出現不同的DNA甲基化模式﹐不同的組蛋白修飾(Histone modifications)﹐異常組蛋白修飾酶(Histone modification enzymes)的量﹐以及異常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的表現。目前已知非編碼RNA在基因調控上﹐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還有更多未知的機制和功能尚待發覺。傳統腫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特異蛋白分子上﹐目前許多非編碼RNA研究發現,核酸的突變﹐例如RNA的甲基化﹐也能引起腫瘤。外基因(Epigenetics)包括三大部份: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組織蛋白修飾(Histone Modification), 非編碼核糖核酸(Non-coding RNA)。在不改變基因系列之下,能控制基因的表現。


組蛋白富含精胺酸(Arginine)和離胺酸(Lysine)兩種帶正電的胺基酸。組蛋白的功能,是讓帶負電的 DNA 纏繞在組蛋白的上面,使 DNA 因此而壓縮了,結構上趨於穩定、安全。當組蛋白(Histone)被修飾後某些離胺酸會失去正電,使DNA壓縮的程度放鬆,因此方便該DNA區域的RNA轉錄,基因表達的程度也就會被提升。

外遺傳/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發現,除了以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兩方法,來改變基因表現的程度之外,還有其他方法。例如大部分的DNA序列,並未用來做基因編碼,這些編碼空段,往往被用來影響基因表達的程度。有些從非基因編碼區域,所轉錄出來的RNA,會被切成有特殊三維結構的微RNA(micro RNA,簡稱miRNA) 。miRNA可以干擾他們所調控的對象基因的轉錄和蛋白質製造,以降低對象基因的表達程度;而miRNA的產生,又得受到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兩種方法的調控。

目前已知非編碼RNA在基因調控上﹐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還有更多未知的機制和功能尚待發覺。傳統腫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特異蛋白分子上﹐目前許多非編碼RNA研究發現,核酸的突變﹐例如RNA的甲基化﹐也能引起腫瘤。

有越來越多對外遺傳/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的研究發現,後天環境和行為可能會影響基因的表現,目前已知生活習慣、飲食、情緒、致癌物質或壓力等外在因素,可能會在基因貼上標籤,並對基因表現產生影響;例如DNA分子可加上一種稱為甲基的分子,導致該段DNA序列的基因,無法正常表現。這些外界帶來基因表觀上的變化,不但影響自己的健康,也影響後代。

從生物適應環境的角度來看,這種不改變DNA序列,只靠DNA甲基化或組蛋白修飾的暫時性影響及暫時性遺傳,是有它的優點。因為親代可以較迅速適應環境,然後把適應環境所得到表觀基因紀錄,傳給子代。而又可以在一代或數代之後,由因應環境改變而重新改回來,或繼續進一步演變,不至於像改變DNA序列那樣變成硬性,近乎是永遠的改變。因此,癌症的發生不能完全以基因突變的累積來解釋,必需要加入基因表徵的改變。換句話說,除了患者本身的遺傳之外,還要考慮周圍環境對其的影響。

總之﹐對癌症基因的調控﹐可能操縱在抗腫癅物質(Antineoplastons)的身上﹐它們擔任對付癌變的第一線防衛。在正常情況下﹐細胞一旦開始出現改變時﹐抗腫癅物質可以迅速關閉致癌基因﹐並且開啟抑癌基因修復損壞的基因﹐使得癌變細胞自然死亡﹐無法坐大。如果抗腫癅物質不足﹐或有缺陷時﹐癌變細胞就有機會突破防線﹐製造混亂。請注意﹐目前有關抗腫癅物質的研究產品﹐仍未得到FDA的認證和認可。換句話說,抗腫癅物質(Antineoplastons)的治療,仍屬於另類醫療(Alternative Medicine)的範疇。

對調控DNA轉錄機制(DNA Transcription)解密的研究﹐除了可以窺探生命的奧妙﹐深究幹細胞分化的機制﹐更可提供未來癌症治療的新方向。


目前所知﹐最有名的癌細胞抑制基因
就是基因P16﹑P53﹑RB(Retinoblastoma)﹑KRAS與BRCA1/BRCA2等。

P16基因又叫MTS(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 1)基因,是一種細胞生命週期中的控制基因,直接參與細胞週期的調控,負責調節細胞的增殖及分裂。在人類50%腫瘤細胞中,都發現有P16基因缺失或突變。P16是比P53更重要的一種新型抗癌基因。有人把它比作細胞週期中的剎車裝置,一旦失靈則會導致細胞惡性增殖,造成惡性腫瘤發生。

P16基因的旁邊剛好另一個基因甲硫腺苷磷酸化酶(Methylthioadenosine phosphorylase,MTAP)。而MTAP編碼的蛋白質,在蛋氨酸合成中有著關鍵的作用。一旦染色體的缺失造成了P16和MTAP同時丟失。P16的丟失導致細胞癌化,而MTAP丟失,造成癌化後的細胞,不能合成自身的蛋氨酸。限制飲食中的蛋氨酸攝入,對預防和控制癌症有很重要的意義。有關蛋氨酸和癌細胞的資訊,請參考: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7/3468640


P53基因有抑制細胞分裂與修補受損DNA的功能。一旦突變發生在P53基因上﹐癌變細胞就可以甩掉細胞生長與凋亡機制的控制﹐進行大量的繁殖。研究發現﹐在許多癌症細胞的P53基因上﹐的確有突變的跡象。

RB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是控制細胞分裂週期的重要物質﹐如果RB基因發生突變﹐會造成細胞生長過程的失控。

KRAS基因是一種原癌基因﹐能製造與鳥甘三磷酸(Guanosine triphosphate﹐GTP)結合的蛋白質群﹐可以傳遞多種生長因子的訊息﹐與腫瘤的形成﹑增殖﹑轉移﹑擴散﹐以及血管生成等﹐有密切的關係。KRAS基因突變能致癌,最早在研究Kirsten RAt Sarcoma中發現,因此稱為KRAS基因。在許多癌症細胞中,都發現有這個基因突變的蹤影。據研究發現,KRAS基因突變是導致:胰腺癌(86%),大腸癌(41%),以及肺腺癌(32%),致癌最主要的原因。

BRCA1和BRCA2基因﹐也是一種抑癌基因﹐如果本身發生突變﹐必定影響其對抑制細胞癌變的功效。只是BRCA1和BRCA2屬於顯性基因﹐因此﹐如果直系親屬曾經患有乳癌﹑卵巢癌或子宮癌的人﹐最好即早做BRCA1和BRCA2基因的篩檢﹐以防萬一。如果想多了解一下,鑒定致癌基因的資訊,請參考:

https://www.cancer.org/healthy/find-cancer-early.html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genetic-testing-for-cancer

如果想要嘗試一下癌症基因檢測的話,請參考下列網站:

https://goodins.life/mtc/31172/genetictest-15w

癌症基因檢測通常有兩種方式:確認取得腫瘤組織切片,或者手術切除腫瘤組織後,馬上進行癌症基因檢測。第二種方法是在沒有切片或癌組織之下,以液態切片法(Liquid biopsy),來做癌症基因檢測。

目前許多研究發現﹐細胞本身的基因變異﹐仍嫌不足﹐癌化必需要靠週圍細胞的協助。在支助癌症的嫌疑犯中﹐以慢性組織發炎﹐涉嫌最大﹐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發炎反應的確提供癌細胞生長有利的環境。

研究老化與致癌發現﹐細胞核中B型核纖層蛋白(B-Nuclear lamin proteins)的減少﹐會導致免疫相關基因的異常現象﹐進而促進體內脂肪組織﹐產生大量發炎因子﹐並分泌到血液中。這些由衰老脂肪體持續釋放的炎化因子﹐會抑制小腸內局部免疫反應﹐進而誘導小腸細胞的惡性增生。這是因為消化道是免疫系統最大的戰場﹐一旦免疫系統防線崩潰﹐便會讓多種外來物﹐如細菌或大的蛋白質分子等輕易的進入血液﹐導致過敏反應。某些細菌甚至寄生腸道﹐分泌毒素﹐侵害腸壁﹐引起多種發炎﹐造成腸壁黏膜的傷害﹐肝臟與腎臟要格外努力﹐來排除或處理大量的毒物﹐免疫系統更要不停地加班與追加預算﹐來修補發炎造成的創傷。免疫系統長期巨大損耗的結果﹐無法聚集全力來清剿癌組織﹐給了癌細胞趁機坐大的好機會。

當巨噬細胞接觸到異物時﹐會自動釋放出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以撲殺入侵外物或受感染的細胞。一連串的發炎反應﹐與其副產物的產生﹐全因TNF-α的出現﹐而相繼被誘導出來,譬如細胞激素(Cytokines)之合成等﹐便是最好的例子。但這些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活化了細胞核轉錄因子(Nuclear Factor-Kappa B﹐NF-KB)。活化了NF-KB之後,細胞便不容易死亡,且趨于增殖,這本是發炎與復元的正常現象。

許多癌症專家認為NF-KB就是細胞中主導發炎的基因,所幸它無法單獨執行發炎任務;另有一個擔任巡邏守護,除舊布新任務的P53基因,又名為天使基因(Angle Gene),同樣的,P53基因也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單獨執行消炎的任務。

事實上,NF-KB和P53兩基因的作用,都必須靠另一個P300/CBP的協助。P300是一種基因﹐(CREB BINDING PROTEIN﹐CBP)是一種輔助活化基因的蛋白質。

當交感神經被活化,NF-KB就變得有力量將P300/CBP搶過來,協助它發動持續發炎,最後轉為癌症。相反的,當副交感神經被啟動,天使基因就有主導權傳喚P300/CBP過來,幫助它一起執行異變細胞凋零的任務,癌症就無法存在了。由此可見,自律神經的健全與否,的確和癌症是否產生有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

一旦慢性發炎持續的存在﹐讓細胞長期浸潤在這種特殊的非常狀態(發炎)中﹐大大提高了細胞本身生理變異的機率。一旦變異變的不可逆時﹐細胞就會走上增生﹑異常增生﹐甚至最終癌化的不歸路。

簡單的說﹐就像是末代王朝官逼(免疫攻擊)民反(細胞癌化)的現象。癌變可以說是正常細胞﹐長期生活在惡劣環境中﹐被激發出特殊的潛能。這些原始的能力﹐在成長與分化的過程中﹐原本會逐漸消失或弱化。但是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下﹐如果能重新恢復這些被遺忘的能力﹐可增加細胞生存的機會﹐可惜這些異於常態能力的再現﹐導致癌細胞甩掉人體的控制﹐在體內引起一發不可收拾的暴亂。腫瘤免疫學研究發現﹐某些癌細胞能攜帶胚胎抗原﹐例如篩檢肝癌的腫瘤標記(Tumor Marker)﹕阿法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就屬於“返祖抗原”的一種。AFP抗原只會出現在早期的胚胎細胞﹐在細胞分化的過程中﹐應該要逐漸消失。由此可見﹐癌細胞的確擁有一些﹐可以恢復原始狀態“返老還童”的能力。

當腫瘤細胞處於一種輕微發炎狀態時﹐能分泌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傳遞細胞之間的訊號﹐改變細胞內蛋白質的合成﹐誘發各式細胞激素的產生﹐吸引宿主巨噬細胞聚集在腫瘤附近﹐買通這些免疫細胞﹐吸收並改造它們成為癌症組織外圍的幫凶(白道護法)﹐例如骨髓抑制性細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大量MDSC細胞的出現﹐會削弱T淋巴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的免疫功能﹐讓腫瘤細胞躲過免疫系統的追殺。總之﹐許多醫學研究人員逐漸認為﹐癌症起因可能與人體長期免疫功能的失調﹐有某種關聯。甚至懷疑癌化過程﹐可能是由於免疫系統的凶殘舉動﹐與濫殺無辜的行徑﹐所引起的。

此外﹐研究還發現﹐許多止痛或消炎的藥物﹐同時也具有預防或抑制癌症發生的效應。譬如某些生化研究發現﹐止痛藥阿斯匹靈與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相互配合﹐能協助身體﹐合成一種名為Resolvin D3的分子,這種分子在發炎地帶的持續存在﹐能減輕由肺部、心臟或關節等疾病﹐所引起的發炎狀況。只是目前仍缺少足夠的證據與數據﹐充份證明此假說。如果此假說獲得證實的話﹐這對癌症的起因﹑預防與治療﹐
會引起革命性的變化。

病毒的感染似乎是導致某些基因突變的原因﹐病毒製造的某些蛋白質﹐能改變或影響抑制腫瘤基因的功能與表現。因此﹐預防與治療癌症也變得格外複雜與具有爭議。

癌症從發生到發作需要許多致癌因素的配合與一段時間的醞釀。短至數月﹐長達數年。原因是健康細胞轉變成癌細胞並非單一的改變﹐而是經過一代代細胞的篩選。譬如由細胞增生開始﹐逐漸變成細胞異常增生﹐從異常增生的細胞中﹐演化出原位癌細胞﹐最後癌細胞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

因為癌細胞生長速度比正常細胞要快﹐所以經常會面臨缺氧的問題﹐但是癌細胞在缺氧的情形下﹐會啟動低氧誘導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系統。

蛋白質(HIF-1)在低氧狀態下能穩定表現,進一步促進細胞基因表現,但氧氣充足時,HIF蛋白因降解失去作用。另一種(Von Hippel-Lindau,VHL)VHL蛋白質,該蛋白質可在氧氣充足時,促進HIF-1降解。當氧氣不足時,HIF的羥基化程度低,則無法正常被VHL蛋白標記,從而啟動血管的生長。由此可見氧的濃度,足以影響細胞中信號的傳導。這是201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奬的重大發現之一。

HIF-1系統能將葡萄糖在
氧下﹐產生能量與額外的自由基﹐並刺激附近新血管的分生﹐提供癌細胞生長的養份與氧氣。此系統讓癌細胞﹐在惡劣或缺氧的情形下﹐仍能生長或快速擴散到其他健康組織。

正常細胞和癌症細胞在葡萄糖的代謝途徑大不同。在正常細胞代謝,重要的能量來源葡萄糖,透過兩種代謝途徑,來產生能量,絕大部分是透過粒線體的有氧呼吸途徑,只有一小部分透過無氧的葡萄糖糖解代謝產生能量。

而癌細胞正好相反,由於對能量的快速需求,癌細胞選擇了以糖解機制為主的葡萄糖代謝,使葡萄糖糖解代謝的途徑比例增加到85%,只有5%左右透過粒線體的有氧呼吸途徑。此現象被稱為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這種葡萄糖代謝的現象,容易產生出許多中間產物,一般癌細胞就是用這種快速產生能源的方式,來產生細胞需要的能量。許多研究發現,某些癌變細胞的粒線體基因也發生變異,因而改變了粒線體的氧化生理反應。

如果改變癌細胞的葡萄糖代謝途徑,讓它們跟正常細胞一樣的話,就可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及轉移。例如轉酮醇酶(Transketolase,TKT)抑制劑與α-酮戊二酸( α-Ketoglutaric acid,α-KG)二物,可以運用在三陰性乳癌等癌症的治療上。

此外﹐在缺氧環境下﹐能誘導癌細胞﹐產生一種叫(Kelch Like Protein 20﹐KLHL20)蛋白質﹐它能削弱人體反制癌細胞PML蛋白質(Promyelocytic Leukemia protein﹐PML)的牽制作用﹐甚至它還幫助癌細胞
躲過化療或放射線的追殺。因此﹐KLHL20蛋白質的出現﹐無疑是讓癌細胞低氧誘導因子-1(HIF-1)系統的操作如虎添翼。據說許多抗氧化劑能阻止腫瘤的生長﹐其機制可能就在於抗氧化劑﹐會干擾低氧誘導因子-1系統的運作。

雖然目前研究尚未對抗氧化劑與癌症的發生和治療是否直接有關﹐做出任何定論﹐但癌症病患不妨要求醫生﹐定期測量氧化壓力(Oxidative pressure)。氧化壓力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與(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的測定﹐就是透過測試尿液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多寡﹐可以了解體內脂質過氧化的程度﹐也可以估計細胞氧化受損的情形。體內MDA累積越多﹐代表氧化傷害的程度越嚴重﹐體內MDA形成的速度越快﹐表示身體抗氧化能力越差。如果發現氧化壓力過高的話﹐病患應該徹底改善飲食內容﹐多多攝取含有抗氧化劑的食物﹐提高體內抗氧化能力﹐對抗癌細胞的侵害。病患本身抗氧化能力的提升﹐或許對整個治療疾病的發展有幫助。

尿液中的(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就是體內自由基,攻擊DNA或游離核甘酸中的Deoxyguanosine所生成的產物,經由生物體內之修補酵素,將受到氧化之去氧核醣核酸分割出來,並排出生物體外。因此,測量尿液中8-OHdG的量,就可以推估出DNA受到氧化傷害的程度。如果有興趣想多了解抗氧化劑的資訊﹐請參閱抗氧化劑的簡介一文。


最新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中﹐發現癌細胞在缺氧的情形下﹐能誘發染色質修飾蛋白(
Chromatin modifiers)的產生,改變癌細胞的基因表現,使癌細胞進行上皮細胞間質轉化,因而造成癌細胞轉移。

腫瘤組織是由實質和間質兩部分構成,腫瘤實質是由腫瘤細胞組成,是腫瘤的主要部份,具有組織來源特異性。它決定腫瘤的生物特點,以及每種腫瘤的獨特性。

腫瘤的間質有支持和營養腫瘤實質(癌細胞主體)的功能,不具特異性,一般由結締組織和血管組成,有時還可有淋巴管。

許多科學家懷疑,可能是癌細胞掌握了上皮-間質轉換(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奧妙,使得癌細胞可以經過EMT的轉換﹐取得了幹細胞的特性,譬如能夠脫離細胞間的框架,侵潤周圍的組織,或對某些治療及藥物具有抗性等。當癌細胞飄流到了適合的地點,它會經歷一個間質-上皮(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MET)的轉換,讓轉移癌細胞回覆到上皮細胞的狀態,進而落地生根。

有很多研究指出,癌細胞在轉移之前,通常會製造大量的胞外泌體(Exosomes),胞外泌體攜帶某些細胞訊息,隨著血液循環,先到達癌症轉移的目標器官,建立適合癌細胞轉移的環境。骨橋蛋白(Osteopontin,OPN)與細胞表面之整聯蛋白/整合蛋白(Integrin)、CD44等結合後,會激活細胞內下游信號分子,增加癌細胞的轉移能力。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結腸癌、食管癌、肺癌和神經膠質瘤等,許多腫瘤組織中,上述物質均出現高活性,因此,它們的出現,可能與癌細胞的浸潤或轉移,有密切的相關性。干擾或抑制這些物質的形成,甚至可以提早預測或防止癌細胞的擴散。

最近的研究甚至還發現微小RNA(microRNA),也是一種EMT過程的調控因子,這是因為microRNA可以調控,並誘發細胞EMT過程中的轉錄因子。只是對癌細胞轉移機制的了解﹐目前仍在嘗試各種可能的階段。

微小RNA是由細胞核中的染色體DNA轉錄出來,但無法進一步轉譯成蛋白質,它是屬於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的一種。在人類細胞的基因體中,僅三分之一的核糖核酸,能轉譯出蛋白質,執行生物功能,其餘沒有這項功能的,被稱作非編碼核糖核酸。研究發現在肺腺癌組織中,非編碼核糖核酸PTTG3P(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3, pseudogene,PTTG3P)的高表現量,會加速癌細胞成長,非編碼核糖核酸在疾病惡化,及生物細胞學中似乎扮演重要的角色。

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RNAi)的機制,即是小片段RNA,調控目標基因的一種應用。運用核糖核酸干擾技術﹐來改變癌細胞基因的表現﹐應該算是治療癌症藥物上﹐極具開發潛力的市場。

癌細胞對葡萄糖的代謝﹐與正常細胞不太相同。正常細胞大多能將葡萄糖徹底氧化成二氧化碳與水﹐但癌細胞只有少數葡萄糖被完全氧化﹐大部份的葡萄糖﹐選擇了其他的解糖生化途徑(譬如發酵)﹐或轉換成氨基酸﹑核酸﹐甚至脂質等﹐提供其他癌細胞的生長。葡萄糖異常代謝所製造出許多廢物﹐如乳酸等﹐抑制正常細胞的生理功能﹐卻營造出癌細胞生長理想的環境。因此﹐有許多研究人員﹐將癌症歸納成一種慢性的代謝疾病。同時也將癌細胞定位為﹐擁有﹕嗜糖﹑嗜酸與嫌氧的特殊細胞。總之﹐任何缺糖﹑降酸與充氧的環境﹐相對地均有可能增加﹐不利於癌細胞生長的條件。因此﹐有些自然醫學的學者﹐主張以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方法﹐來阻礙癌細胞的生長。生酮飲食是一種高脂肪低醣類的飲食方式﹐可惜目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來支持這個論點。

另外,癌細胞有怕熱的趨勢,因為體溫提高,可以增加免疫對抗癌症細胞的能力。許多癌症病患,都有貧血和體溫低的現象。因此,癌症病人應該儘量保溫,不要讓身體處在冰涼的狀態。



目前對癌症研究最大的突破﹐就是在致癌因素上的發現。譬如吸煙與酗酒的習慣﹐長期曝露在紫外線或致癌物質下﹐年老體衰與免疫力衰退以及家族遺傳等﹐都算是致癌的危險因素。只可惜這些危險因素僅僅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

除了致癌物質的存在之外﹐任何削弱人體免疫系統的因素﹐統統可以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只是這範圍牽涉太廣﹐因此﹐不在此文中﹐進行討論。

目前大致被確定的
致癌高危險因素有﹕家族遺傳﹑飲食習慣﹑吸煙與酗酒﹑紫外線與放射線﹑致癌化學物質﹑致癌生化物質﹑壓力與生活習慣﹑肥胖等。

  • 家族遺傳
一般患有皮膚癌﹑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大腸癌的家族中﹐其後代罹患相同癌症的機會﹐相對增高。有些癌症已被證實是來自基因的變異﹐因此攜帶某些突變基因的家庭成員﹐比較容易得病。最好是將這些事實告訴醫生﹐讓醫生在身體檢查時能特別注意這些事項。並且即早做致癌基因的篩檢﹐以防萬一。

  • 飲食習慣
飲食的內容與罹患癌症有相當的關係。尤其是喜好燒烤、醃製﹑速食類產品與高脂肪食物的人﹐其罹患直腸癌﹑子宮癌或攝護腺癌的比率﹐高於常人。譬如紅肉與高脂肪食品﹐在高溫處理下(如燒﹑烤﹑油炸)﹐容易衍生出能致癌的物質﹐如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苯駢芘(Benzopyrene)與多環胺化合物(HeteroCyclic Amines﹐HCAs)等﹐以及澱粉類食品在油炸中﹐產生的丙烯醯胺(Acrylamide)等﹐加上防腐劑與食品添加物等﹐均能大大提高致癌的機會。

此外﹐體重過重的人
也比較容易得乳癌﹑子宮癌﹑卵巢癌﹑胰臟癌或直腸癌等。反之飲食內容偏重於多纖維與蔬果類的人﹐能提高對上述癌症的預防。另外﹐一個重要的發現是許多癌症的起因﹐歸納起來與長期的營養失衡與不良有關。身體因為無法取得必要的營養﹐因而造成免疫系統的不足。例如鋅元素(Zinc)與硒元素(Selenium)是人體免疫系統必須元素﹐可以刺激白血球活力﹐增加抵抗力及甲狀腺素分泌。鎳(Nickel)可以促進人體對鐵的吸收﹐對紅血球的形成很重要。食物中長期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如鋅﹑鎳與硒等﹐可能會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還有生活不規律﹐飲食不定時﹐也是致癌的高風險因子。

硒(Selenium)為體內抗氧化酵素- 麩胱甘肽過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的重要成份。GPX經過抑制脂質的氧化或過氧化物的破壞,而保護細胞和胞器的表膜,預防核酸的變性。硒也可經由硫氧化還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來抑制環氧酵素二型(Cyclooxygenase-2)的活性,進而控制發炎反應與阻止癌細胞的生長,並促進癌細胞的凋亡(Apoptosis)。因此,硒(Selenium)對保持人體健康和防止癌變上非常重要。許多長壽村的居民,被發現他們都是長期飲用含有硒的礦泉水。

  • 吸煙與酗酒
吸煙與吸二手煙都是引起癌症的重要因素。香煙經燃燒後,可產生出很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有數百種物質﹐能傷害人體健康,尤其有三十幾種有致癌及促癌作用。二手煙霧含有上千種的化學粒子和氣體,當中有些有毒氣體的濃度﹐比吸煙者吸入的還高。吸煙數量愈多,吸煙年齡愈早,吸煙期間愈長,罹患肺癌﹑口腔癌﹑胰臟癌等的危險性﹐也就愈高。

酒精對消化道的傷害很大﹐一般酗酒的人容易罹患肝癌﹑食道癌﹑咽喉癌﹑乳癌等。如果要保持身體健康﹐就要遠離煙酒。若是有吸煙或酗酒習慣的人﹐最好儘快戒煙戒酒。

  • 紫外線與放射線
紫外線在可見光譜之外﹐波長短﹐能量高﹐對皮膚細胞會造成傷害。近幾年來由於大氣層中的臭氧受到氟化物的破壞﹐無法有效地過濾掉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使得罹患皮膚癌的人數﹐逐年增加。烈日下﹐宜擦防晒油﹑戴帽子﹑穿長袖﹑長褲﹐來保護自己的皮膚不被太陽炙傷。儘量避免直接暴露在太陽下太久是最好的皮膚保養之道。

放射線的能量比紫外線更高﹐對細胞能造成更直接的傷害﹐尤其是對細胞的遺傳物質DNA。一旦遺傳物質受損﹐這種損壞有可能是永久性的。在受過原子彈傷害的生還者當中﹐有許多人罹患白血病﹑乳癌﹑肺癌﹑胃癌﹑甲狀腺癌等。因此﹐要儘量避免曝露在有害的放射線之下。

如果必須接受放射線治療的病人﹐在照射放射線之後﹐能晒晒太陽以降低照射放射線的傷害﹐不馬上進入暗室中休息可以降低損壞的機率。年邁的老人在決定接受放射線治療之前﹐尤其要慎重考慮。

  • 致癌化學物質
有許多金屬化物﹑氡氣(Radon)﹑除草劑﹑防腐劑﹑砷﹑鉻酸鹽﹑石棉﹑印刷﹑紡織原料﹑油漆﹑橡膠等化工材料均含有致癌物質。其中與日常生活最有關係的莫過於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s)﹐環境荷爾蒙是指人造的化學物質﹐有﹕農藥﹑殺蟲劑(如DDT)﹑工業用化合物多氯雙苯(如PCB)﹑烷基酚類(Alkylphenol)、塑化劑(如鄰二甲苯類Phthalate)、金屬(有機鎘﹑汞與鉛等)及化學品製程或燃燒之附產物(戴奧辛物質﹐Dioxins)﹑動物飼料中人工生長激素與抗生素﹑過期的人類藥物﹑防腐劑或食物添加劑等。廣義的說法﹐環境荷爾蒙就是會干擾內分泌的人造化學物質。

這些能干擾人類內分泌的物質累積在食物鏈中﹐人體是它們最終的歸宿。因此環境污染﹑空氣污染﹑柴油廢氣﹑水污染均屬於致癌的危險因素。總之﹐人類必須生活在清潔的環境中﹐才能活得健康。

另外一個被質疑已久的有害物質﹐就是早期牙醫經常使用於補牙的銀汞合金(Amalgam)﹐又稱為汞齊。當汞齊表面損壞或形狀改變之後﹐再加上酸性食物的侵蝕與口內熱度的激發﹐能讓微量的汞蒸汽出現在口中。長期吸食之後﹐會毒害呼吸道與消化道的細胞組織。目前已有牙醫提供口腔內除汞手術。如果曾經接受過汞齊補牙的病人﹐不妨考慮接受這種特別的處理﹐以免重金屬對人體的傷害。


  • 致癌生化物質
黃麴毒素(Alfatoxin)在肝臟中可以跟腫瘤抑制基因(P53)相互作用,引起細胞基因突變而導致肝細胞生長失去控制。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胃癌的主要元凶等。人類乳突狀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引起子宮頸癌﹑肺癌﹑食道癌等的重要因素。此外﹐某些藥物﹐如人工雌激素(DiethylstilbestrolDES)能誘導乳癌。抗腫瘤藥物烷化基藥劑(Alkylating agents)能引起血癌與膀胱癌。檳榔中添加之荖花含有黃樟素(Safrole)能導致口腔癌﹐甚至肝癌。某些中藥成份含有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能導致腎病變﹐甚至引起泌尿道上皮癌。以及許多化療藥物等﹐都有可能導致癌症。

目前已知一級致癌物有﹕戴奧辛(二惡英)﹔石棉﹔氡氣﹔有機鎘﹔香煙﹔含砷食物﹔含汞食物﹔含鉛食物﹔甲醛﹔甲苯﹑乙苯芳香胺等揮發性有機物﹔亞硝酸胺﹔B型肝炎病毒(HVB)﹔C型肝炎病毒(HVC)﹔人類乳突狀病毒(HPV)﹔幽門螺旋桿菌﹔黃麴毒素﹔檳榔﹔X射線、伽馬射線和中子射線等。

如果有興趣﹐想多了解些致癌物質﹐請參考下列網站: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IARC_Group_1_carcinogens


  •  壓力與生活習慣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過勞﹐加上缺少充分休息與調養﹐這些都是造成癌症年輕化的主因。至於要找出兩者真正的關係﹐目前仍是一種醫學與生物學上的挑戰。因為有太多的假說﹐需要逐一被釐清或證實。因此﹐在此僅僅提供讀者參考資料﹐一切參酌取捨﹐必需由讀者自行決定。

壓力與生活習慣對人類神經系統﹐有巨大的影響﹐如果神經長期受到某種刺激﹐特定的神經經常處於亢奮狀態﹐其他神經功能則受到壓抑。長久下來﹐必定擾亂內分泌系統的正常分泌﹐一旦內分泌系統出現不穩定﹐人類免疫系統則直接受到牽連。譬如恐懼或焦慮的情緒﹐容易提高人類攻擊性與警覺性﹐這些都會造成交感神經興奮﹐同時抑制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因此﹐讓休息﹑調整與修補﹐變得格外困難。這一切統統提供了癌化有利的條件與環境。

另外﹐煩躁和憤怒會使腎上腺素、皮質類固醇等壓力荷爾蒙增加﹐導致心跳加快﹐血壓/血糖升高﹐胃腸蠕動減慢﹐以及睡眠障礙等。這些由壓力產生的負面情緒﹐很容易透過大腦的反射﹐造成免疫降低或生理機能失調﹐使得人體從正常抗癌和抑癌的狀態﹐轉向致癌的狀態。

其實缺少規律運動的習慣﹐不懂得舒解壓力﹐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定時與定量的人﹐身體遲早會受害。免疫力降低﹐容易讓人感染疾病﹐當然也包括癌症在內。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與癌症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雖然代謝症候群不能算是一種疾病﹐但是它是許多疾病病前的徵兆。也是人體健康出問題的警示信號。

  •  肥胖
肥胖的人通常缺少運動﹐血中胰島素高。長期高胰島素血症﹐會抑制細胞的凋亡﹐促進血管與淋巴管的新生﹐加速細胞的遷移﹐最終導致腫瘤細胞的生長。

脂肪細胞會製造脂肪細胞激素(Adipocytokine)﹐例如肥胖荷爾蒙(Leptin)又名瘦體素﹐或肥胖回饋荷爾蒙﹑脂聯素(Adiponectin)﹑抵抗素(Resistin)﹑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尤其是脂聯素﹐在肥胖的人體內較少。脂聯素有抗細胞增生﹐抑制血管新生﹐及促進細胞凋亡的作用﹐當人體內脂聯素愈低﹐癌症發生率愈高。

另外,研究發現過量體脂肪,可誘導胰島素產生抗性,抑制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結合蛋白,引發有利於腫瘤發展的細胞內信號傳導。過重民眾若刻意減重,可降低和癌症風險有關的荷爾蒙分泌量,如胰島素、雌激素或雄激素等,可以預防癌症上身。

肥胖的人大多不喜歡運動,所以身上脂肪組織比肌肉組織豐富。適度運動能刺激肌肉生長,並且消耗體內累積的脂肪。當運動肌肉收縮之後,可以增進肌肉的生長,新生成的肌肉會分泌上百種細胞激素、生長因子等,統稱為肌肉激素(Myokine),如同荷爾蒙,這些肌肉激素也會經由血液循環,運送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其中一種肌肉激素,是介白素6號(Interleukin 6,IL-6),具有抗組織發炎的作用。

由於慢性發炎會促進癌症發生,IL-6可能藉由抑制發炎反應而減少癌症發生。當IL-6作用於脂肪組織時,能促進脂肪分解與消耗,幫助體重控制。由於肥胖也是癌症的危險因子,增加肌肉和減少過多體脂肪,能減低罹癌風險。


現代人經常接觸各類致癌物質﹐如果平時又不注意飲食和健康﹐那就活在罹患癌症的高風險環境中。許多致癌因素的長期存在﹐彼此之間能相互增強其效果。身體發生癌變的原因﹐有時只是單一促癌物質的初次影響﹐或者致癌因素長期相互加成的結果﹐超越人體控制的極限﹐終於讓癌細胞修成正果。總之﹐罹患癌症絕非憑空而降﹐一定有其近因與遠因。為了追求人世間的名利﹐而犧牲健康﹐是非常不智的。

如果對癌症風險因素有興趣的話,請參考: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


目前也有部份癌症專家主張﹐癌症的發生純屬細胞分裂時﹐偶發的致命錯誤﹐與患者生活習慣或飲食等無關。這種癌症宿命論可以用於解釋﹐為什麼癌症是一種防不勝防的疾病。

要做好癌症的早期偵測工作﹐是十分困難的。主要原因在於很難發現﹐癌細胞在身體內的蹤跡。目前最值得推薦的方法﹐就是接受癌症組合檢查。這種檢查是根據各種不同癌細胞釋放出來的特殊物質﹐又稱腫瘤標記(Tumor marker)﹐作為追蹤癌細胞可能存在的根據。

正常的細胞凋亡(Apoptosis/自殺)時﹐在有計劃的死亡過程裡﹐形體會逐漸縮小﹐人體可以很快的清除掉細胞的殘骸﹐大部份的細胞殘留物﹐是被免疫細胞吞食﹐有回收價值的物質﹐可能被附近細胞吸收再利用。因此﹐細胞凋亡不會囤積太多的廢物。

自噬作用(Autophagy)是藉由細胞內溶體(Lysosome)內水解酵素﹐分解老舊胞器或蛋白質﹐成為小分子物質,其中小分子物質﹐如胺基酸﹐則可以再回收利用成為材料﹐如此完成自噬作用。

但是癌細胞生長時﹐會掠奪正常細胞的養份﹑氧氣與生存空間﹐造成細胞的壞死(Necrosis/他殺)。除了在短時間內﹐細胞會大量死亡之外﹐細胞殘骸還會遺留下不易清除的廢物﹐導致組織發炎或激發過敏反應。此外﹐癌細胞也許有能力﹐加速正常細胞的自噬作用(Autophagy)﹐讓癌細胞在饑餓狀態下﹐仍能取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當癌細胞在化療﹑放射性或藥物的攻擊下﹐經常藉助自噬作用﹐來降低外在攻擊所造成的傷害﹐這也是癌細胞存活的一種特殊機制。這些存活下來的癌細胞﹐可以很快的形成抗藥性。如果有興趣的話﹐不妨參考日本學者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有關自噬作用的研究﹐大隅良典贏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奬﹐其得獎原因就是發現細胞成分降解與再生的機制。

細胞凋亡(Apoptosis)與自噬作用不同﹐細胞凋亡與細胞本身的壽命有關﹐但是自噬作用可依細胞內垃圾堆積的程度﹐選擇讓細胞繼續生存或死亡﹐因此﹐細胞凋亡與細胞自噬之間關係密切﹐但又要謹慎地維持平衡。

簡而言之,癌症的形成需要正常細胞中三個不同的系統,發生特定的突變,才能讓阻止癌症發生的防線受到破壞。第一道防線崩潰,是突變出現在致癌基因中,導致癌細胞快速生長;第二道防線崩潰,是突變發生在腫瘤抑制基因,導致變異細胞失去自我修復的能力;第三道防線崩潰,是突變產生在細胞自我毀滅的基因,以至於變異細胞能長生不老。一旦細胞聚集了多個基因的致命性變異時,癌症才會發生。

癌症和老化也可能和細胞內自噬作用出現障礙有關。當藥物治療癌症時,對癌細胞來說是處在惡劣環境中,癌細胞可以透過細胞加速自噬而存活下來,並產生抗藥性。老化可能是讓細胞的自噬作用太慢﹐導致有害物質累積﹐容易引起細胞死亡﹐造成人體老化。

這些由癌症製造出來特殊物質﹐是腫瘤標記的部份來源。此外﹐癌細胞本身的生理反應﹐與正常細胞有差異﹐也會製造出某些癌細胞特定的物質﹐這也是腫瘤標記的另類來源。

用單一的腫瘤標記來鑒定癌症﹐其敏感度會有相當大的誤差。由於各種腫瘤標記之間存在有某種互補性﹐因此使用一組腫瘤標記來測試癌症﹐其可靠性就會大大提高。相對來說﹐就是可以及早發現某些特定的癌症﹐對癌症的預防與治療有極大的貢獻。例如使用CEANSECA199CA125四種腫瘤標記﹐可作為可疑癌病患的篩檢。有關腫瘤標記的詳細資料﹐請參閱下列“癌症的診斷”一節。

總而言之﹐預防癌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時時留意自身的健康狀況﹐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遠離有毒與致癌物質﹐多樣的攝取營養食物﹐注意營養的均衡﹐儘量保持心情平靜和愉快。這就像照顧一棵小樹一樣﹐每天要觀察它的變化﹐並適時的澆水﹑施肥﹑除蟲害﹐如果等到樹葉枯黃﹐才澆水﹐一切努力﹐都太遲了。




癌症的症狀


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最大的不同點是不聽身體的指揮。它們是一群具有類似原始傾向的變異細胞﹐分裂與生長快速﹐正子斷層掃瞄(Positron Emission Topography簡稱PET)就是利用癌細胞對葡萄糖的高吸收能力﹐將帶有放射性的葡萄糖注入人體﹐以有效地篩檢癌細胞

正常細胞在體外培養時均是朝平面發展﹐唯獨癌細胞是朝三度空間發展。因此﹐隨時要注意觀察﹐與檢查身體各部位﹐出現的異常硬塊。

正常細胞能展現出日夜節奏(Circadian rhythm)但是在癌細胞中﹐日夜節奏的機制受損或發生變異﹐其表現方式﹐大多異於正常細胞。因此癌症發生時﹐病患有下列徵兆﹕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如﹕睡眠﹑排尿與排便﹐體重莫名其妙的減輕﹐貧血全身疲倦乏力﹐食慾與精神不振等情況。

此外﹐癌症病患也常常有夜晚盜汗﹐精神萎靡﹐胃口變差﹐經常有饑餓感﹐低血糖﹐低血壓﹐身上出現硬塊﹐皮膚出現不規則的痣斑﹐傷口不愈合﹐咳嗽與瘖啞﹐噁心欲吐﹑口腔內長斑塊﹑腹部或骨盆腔內疼痛發脹﹑消化不良與吞嚥困難﹐血尿﹑便潛血﹐睾丸變化﹑陰道分泌物帶血﹑頭脹痛﹑身體發出異味﹑無由的疼痛或出血等症狀。癌末患者的體溫﹐通常要比健康的人低﹐這是因為體質長期虛耗的結果﹐當觸碰其身體時﹐常會讓人有冰冷的感覺。體溫的下降﹐會影響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這也許是一種互為因果的關係。另外,許多癌症病患經常出現莫名其妙的貧血,甚至有造血功能的衰退現象,這些反常的表徵,或許都與低體溫有關。

當癌末患者的癌細胞轉移到骨骼組織裡﹐由於痲醉藥品進入骨骼組織的速度緩慢﹐效果不佳﹐癌細胞侵犯所引起的劇烈疼痛﹐往往令患者痛不欲生。磁振導航超音波(Magnetic Resonance 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MRgFUS)可聚集超音波﹐提高局部區域的溫度﹐讓癌細胞內的蛋白變性﹐除了可以殺死癌細胞之外﹐還可以降低疼痛的力道。

不過﹐縱然有上述的情況發生﹐也不一定由癌症所引起的。有時某些癌症﹐可能完全沒有任何症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認知﹐即是初期癌症的病患大多不會有發燒或疼痛的情形出現。這也是為什麼癌症初期的病人常常會忽視自己病情的主要原因。


癌症的診斷


免疫系統為了防止錯誤攻擊自己的細胞,T淋巴細胞在攻擊癌細胞之前,會先檢查被攻擊的細胞表面是否有兩種蛋白質:第一種是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的大型蛋白質複合物,MHC分子上攜帶的蛋白質片段(抗原),也就是樹突細胞呈現給T細胞辨識用的證物;第二種是共同刺激配體(Co-stimulatory ligand),它能提供信號,讓T細胞啟動免疫攻擊。如果癌細胞表面,缺少抗原與MHC形成的複合體,或共同刺激配體的話,T細胞便無法辨識與成功地攻擊它們。因此,癌細胞至少具有兩種瞞過免疫細胞攻擊的方法:(1)停止合成細胞表面的MHC;(2)是呈現傳遞不活化信號,即抑制共同刺激配體的產生。這就是癌細胞如何能躲過免疫系統攻擊的原因。如果有興趣的話,請參閱免疫系統的簡介一文。

如果懷疑
罹患癌症﹐就應該馬上接受檢查。如果可能的話﹐儘量尋找住宅附近的癌症醫學中心﹐安排檢查與接受治療。因為那裡才有最新穎的設備﹐最完善的治療團隊﹐與最權威的醫生群。請閱讀下列網站﹐所提供的資訊﹕

http://www.facs.org/find-a-surgeon/

醫生通常根據病人的病史與初步的症狀﹐決定進一步的檢查。病理檢查包括﹕驗血﹑驗尿﹑驗便與影像檢查等。有時需要採集樣本做組織培養
(Biopsy)﹐來鑒定癌症的種類。有許多癌細胞能產生某些特定癌細胞的蛋白質﹐稱為腫瘤抗原(Tumor Antigens)﹐某些腫瘤抗原能運用來斷定癌症的種類。這些物質又稱腫瘤標記(Tumor marker)﹐腫瘤標記種類繁多﹐可以在患者的尿液或血液中被診斷出來。因此﹐病人要踏出的第一步就是﹐確定癌細胞的種類﹐有了這種資料﹐才能正確的選擇治療的方式。千萬要堅持自己的立場﹐明確知道癌細胞的種類。如果可能不妨選擇其他醫療中心﹐再做一次詳細與精確的癌細胞鑒定。

理論上﹐這些檢查有助於鑒定癌症的存在與否。最常用的腫瘤標記有﹕
阿法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B2微球蛋白(Beta2-microgloulinB2-M)癌症胚胎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癌症抗原(Cancer antigenCA)神經特異性抗原(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agentPSA)等。

AFP最常用於肝癌篩檢。B2微球蛋白(B2-M)用於腎癌與淋巴癌的診斷。CEA與結腸、胃、肺、胰、乳房、卵巢、頭頸部等腫瘤有關。例如CA199就與消化道腫瘤如胰臟癌、胃癌、肝膽系統癌症、結腸直腸癌等有關。CA125卵巢癌癌症有關。CA153與乳癌相關。(Epstein-Barr Virus﹐EBV)病毒抗體(EVB-IgA)與鼻咽癌有關。鱗狀上皮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腫瘤標誌物-SCC腫瘤抗原可用於鑒定肺癌與子宮頸癌。NSE可用在腦癌與肺癌的篩檢上。PSA與攝護腺癌或攝護腺發炎、肥大有關。

如果想知道常見腫瘤指數的正常值﹐可以參考下列網頁﹕
http://www.dachien.com.tw/center_cancer/tuition_detail.php?id=35


總之﹐這些腫瘤標記的出現﹐並非意味著癌細胞的絕對存在。因為正常組織或非癌症的疾病也可能會製造﹐單憑腫瘤標記的數據﹐並不能做為診斷的依據﹐PS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目前醫生也會針對某些特殊物質的存在或數量﹐來監視癌症轉移的進程與發展。例如骨橋蛋白(Osteopontin﹐OPN)﹐是從骨基質中分離出一種鈣結合磷酸化糖蛋白。人體內的多種細胞﹐均可分泌骨橋蛋白(OPN)。藉著整聯蛋白/整合蛋白(Integrin)的協助﹐OPN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機制中﹐擔任重要的角色。

OPN與細胞表面的整合蛋白(Integrin)或CD44結合後﹐會活化一連串生化反應。OPN的出現﹐意味著癌細胞的轉移能力大增﹐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結腸癌﹑食管癌﹑肺癌和神經膠質瘤等﹐腫瘤組織中﹐OPN均呈現異常增加的趨勢。因此﹐OPN與腫瘤的浸潤或轉移﹐具有密切的相關性。很多研究指出﹐骨橋蛋白在血清中的含量高低﹐與病人的腫瘤轉移情況及預後密切相關。總之﹐OPN除了可當診斷的腫瘤標記之外﹐還可做為監測腫瘤預後發展的指標。


癌症疾病的先期防範方法﹐有基因檢測(Gene Test)與常規體檢(Physical Examination)﹐兩者都能在預防疾病上發揮作用。

如果懷疑有癌症家族史﹐最好及早做癌症基因檢測(Gene Test)。往後若針對不同基因的藥物研發成功,癌症可能被重新定義,也許會以突變基因的名稱,來更精確地命名癌症。有關基因檢測(Gene Test)﹐請參考下列網頁: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ancer-causes/genetics/should-i-get-genetic-testing-for-cancer-risk.html

https://www.foundationmedicine.com.tw/

由於最近生物科技的迅速發展,目前已經有精準的腫瘤鑒定方法,可以偵測出癌細胞基因DNA變異的狀況,詳情請參考:

https://www.tshbiopharm.com/ec99/rwd1427/category.asp?category_id=96


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可以鑒定癌症患者多種基因的變異,對醫生選擇藥物上,有非常大的幫助,同時可以爭取治療癌症的黃金時間,增加療效成功的機會。NGS測序的主要平台是Illumina公司的Solexa基因組分析儀。


通常癌症疾病從變異到發病﹐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基因檢測是在病人尚未發病之前,預防將來可能會發生的疾病,這是屬於檢測的最早階段。然而常規檢測則是在疾病出現之後,診斷疾病到達什麼程度。這種檢查屬於檢測的第二個階段,是臨床醫學的範疇。癌症基因檢測除了可以預測罹癌機率,也可更精準地使用特定癌症藥物!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充分把握治療腫瘤的黃金時期。因此,基因檢測是主動預防癌症疾病發生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值得大力推薦保持健康的新方法。可惜目前基因檢測的費用﹐仍然十分昂貴。

影像檢查包括有﹕X光攝影﹑超音波顯影(Ultrasonography)電腦斷層掃(CTS)磁共振造影(MRI)與正子斷層掃瞄(PET)檢查。影像檢查可以提供腫瘤的位置和大小﹐以及精確地顯示出腫瘤與血管或神經的關係。尤其是正子斷層掃瞄﹐更可分辦出正常組織與腫瘤細胞的分野。如果加入放射性物質﹐可進一步觀察組織損壞﹑細胞代謝﹑與同位素消耗的關係。

組織培養是醫生做癌細胞病理化驗的重要依據。一般可分為三種方式﹕內視鏡(Endoscopy)﹑細針穿刺(Needle biopsy)手術採樣(Surgical biopsy)。因為有侵入性﹐理論上對受檢者都有某種程度的風險﹐因此病人要先了解取樣品可能帶來的危險之後﹐再做決定是否接受。

完成診斷之後﹐醫生要根據診斷與檢查的結果﹐來劃分癌症的等級(Staging)。評定等級的目的﹐是作為癌症治療的根據。醫生也許會安排更進一步的檢查來鑒定癌細胞擴散的情形。診斷剖腹術(Laparotomy)是經常使用在取得病患的組織樣品與鑒定病人腹腔內癌細胞擴散的情形上。病人除了接受檢查之外﹐還要明瞭治療可能帶來對生活各方面的衝擊﹐而調整自己往後的生活。病患必須事先評估治療上所必須花費的支出﹐治療所需要的時間﹐治療帶來的痛苦與不便﹐以及請教專科醫生有關癌症的預後發展(Prognosis)的情勢。當上述困惑疑問全部了解清楚以後﹐病人就要全心全意的配合﹐並完成醫生所安排所有治療的程序。

目前最有潛力癌症診斷的新科技應屬於能偵察癌細胞的微晶片(Microchip detects tumor cells in blood)與膠囊內視鏡(Capsule Endoscope )。只要讓病患的血液通過微晶片就能診斷出在血液中是否有流竄的癌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可算是侵入性最低的診斷方法。 除了可以幫助許多癌症如血癌或肺癌等的鑒定之外﹐還可以用來追蹤癌細胞的轉移或監視癌症的復發。

ONCOblot Test 是測試血液中﹐由癌細胞所產生的特殊蛋白質ENOX2﹐來發現早期癌細胞的存在﹐目前可以用來鑒定大約26種不同的癌症細胞﹐只可惜費用極為昂貴。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閱下列網站:

https://medicorcancer.com/oncoblot/


膠囊內視鏡能將受檢人消化道組織和器官的影像資料經過此膠囊向外界輸送﹐再由特殊設計的天線接收﹐經過電腦影像處理後﹐可提供醫生做診斷的參考。這種技術能取代傳統式內視鏡診斷的功能﹐並且避免在使用內視鏡時對病人所造成的不適與風險。

利用奈米最新科技﹐尋找腫瘤細胞的RNA﹐可以早期找到腫瘤細胞﹐原理是藉助腫瘤細胞基因失控的甲基化(Methylation)過程﹐就可以區分出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此法雖然簡單與快速﹐但誤診的可能性相當高。

以下是提供簡單癌症專有醫學名詞的中文翻譯索引﹐希望能幫助癌症患者﹐解讀英語的診斷報告:

http://www.canews.com/Life_Science/Medical_Info/About_Cancer/index_Cancer_Terminology. html

癌症的治療


決定癌症的治療﹐要根據癌症的種類﹑大小﹑部位與期別來決定。此外﹐還要考量病人的性別﹑年齡﹑健康情況等因素﹐來選擇一個最適合治療方式。一般治療癌症大多需要成立一個特約醫療小組﹐包括專科醫生來共同會診。至少包括腫瘤外科﹑放射線腫瘤專家﹑腫瘤藥物治療專家等成員。如果可能﹐不妨徵求第二類意見(Second opinion)做為最後決定的參考。


治療癌症的方法目前有﹕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化療﹑爾蒙治療以及生物治療等。手術治療與放射線治療屬於局部性的治療方式。化療﹑爾蒙治療與生物治療則屬於全身性的治療方式。醫生可能只會選擇一種治療方式或者採用數種治療方式同時進行。如果患者年輕﹐也可以考慮參加某些癌症的研究實驗(Clinical trial)﹐親身體驗一下最新的癌症治療法。當然參與者是需要無比的勇氣與付出相當的代價。

此外﹐病患在同意治療之前﹐不妨聽聽其他醫生的意見﹐作為自己最終治療選擇的參考。如果需要可以打1-800-4-CANCER 的電話﹐詢問有關全美癌症治療的地點與方式。也可以上網(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Specialists, ABMShttp://www.abms.org)查詢專科醫生的專長與其背景。ABMS也能協助找尋當地的特約醫生(http://www.certifieddoctor.org)。目前癌症治療中不可避免地會傷及健康的細胞﹐因此接受治療者會面臨許多副作用與不便。通常醫護人員在操作治療之前﹐會詳細告知病人可能會出現的異常反應或現象﹐讓病患先有心理準備。

如果有興趣了解更多更深的癌症治療資訊﹐不妨參閱下列網站:
https://www.nccn.org/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default.aspx#site

  •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是直接的將癌變組織切除﹐以保持健康的組織不受到癌細胞的傷害。為了徹底與安全﹐有時不惜將附近組織與淋巴節一併去除。手術的副作用決定於﹐手術的種類﹑區域﹑範圍以及病人的健康情況。手術後疼痛是少不了的﹐醫生通常會給予止痛藥物以減少病患的痛楚。此外﹐病人也會感到疲倦乏力。經過數日的休養與調息﹐疼痛會減少而病人能逐漸復原。至於癌細胞是否會因手術散佈到其他組織﹖一般專業醫生在手術程序中是非常謹慎﹐所以這種機會是微乎其微的。

  • 放射線治療
放射線治療與手術治療有異曲同工的效應。它是用高能量的放射線將癌細胞加以摧毀﹐通常是一種為不適合手術治療病人的取代治療。有時也用在手術前或手術後﹐作為一種預防性或輔助性的治療。射線治療有兩種﹐一種是放射線由外向內照射癌細胞﹐另一種是將具有放射線的小錠﹐植入組織﹐讓放射線由內向外照射癌細胞。放射線治療會讓病人有乏力疲倦的感覺﹐同時接受照射區域的皮膚﹐也會出現灼傷紅腫﹑潰爛﹑乾燥﹑脫毛﹑發癢的現象。受損部位要避免日照﹑肥皂或清潔劑﹐只需要常用清水清洗即可。目前最新的放射線治療﹐是使用高能質子(Proton)放射線﹐比傳統的X光或γ光的光子性放射﹐所造成的傷害﹐要輕微許多﹐是治療癌症﹐可以考慮的選項之一。

  • 化療
化療可以是一種主要的癌症治療方式﹐也可以用在手術前或手術後﹐作為一種預防性或輔助性的治療。化療是以單位來計算﹐一個單位可以分為好幾次單一的療程。每次療程後病人要調養一段時間﹐再接受下一次的治療。由於化療可以捕殺正在分裂的癌細胞﹐所以常常用在對癌症已經擴散的病人身上。通常化療藥物可經過靜脈輸送到全身各部位﹐殺死癌細胞。但也能傷害血球﹑消化道﹐引起全身虛弱﹐因而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此外﹐化療對分裂較頻繁的細胞如髮根與消化道損害最大﹐對病人會引起大量落髮﹑腹瀉﹑嘔吐﹑全身乏力﹑虛弱﹑口腔潰爛﹑手腳發麻﹑貧血等副作用。化療之後﹐患者要補充水份與營養﹐使身體能迅速恢復元氣。

腫瘤切除手術或化療之後,許多病人也許暫時無法攝取一般食物。此時可以考慮藉由全靜脈營養(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治療,來提升病人住院期間的治療及復原。全靜脈營養治療是經由中心靜脈導管輸注的方式,輸入高張且高滲透壓的溶液,提供身體所需的熱量及營養物質,以維持體內的正氮平衡及營養均衡。

所謂正氮平衡的意義,就是體內蛋白質的合成量大於其分解量,換句話說,在接受手術或化療病人的飲食中,應該儘量多給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這樣可以加速病人復原的速度,增進病人的體力。

通常全靜脈營養(TPN)溶液配方,包含醣類、胺基酸、電解質等成份,再視病人情況,另行添加適量的脂肪酸、維他命、電解質、抗氧化劑及微量元素等營養。

一般可以藉著正常進食的病人,不妨在接受化療全程之前一星期/之間/之後一星期,補充高熱量,容易消化吸收的營養食品,另外,要特別增加魚油(EPA/DHA),以及含有豐富精氨酸(Arginine)與核苷酸(Nucleotide)等食物的攝取量,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功能。

接受化療的病人要特別注意個人的保養,因為化療的副作用很複雜,可能產生許多額外的廢物,甚至對人體構成某種程度的傷害,最好能將自己長期保持在最佳狀態,再與化療過程同行,如果有興趣,不妨參閱:

https://cancer.commonhealth.com.tw/article/432

化療治療有時會給病人帶來永久性的傷害﹐如﹕降低或喪失生殖功能等。因此﹐在接受化療之前﹐患者要問清楚其副作用。總之﹐化療在經過多年研究改良﹐與結合其他技術的結果﹐似乎已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更精確與副作用更輕微的治療方式。

  • 爾蒙治療
有某些癌細胞的生長受到人體爾蒙的影響﹐如﹕乳癌﹑子宮癌﹑卵巢癌﹑攝護腺癌等。爾蒙治療是利用藥物來降低爾蒙的分泌或者增加與癌細胞的競爭﹐有時甚至可以考慮將爾蒙分泌器官予以割除。女性爾蒙治療的副作用有﹕月經不調﹑身體積水﹑疲倦乏力﹑體重增加﹑熱潮紅﹑心悸﹑失眠﹑心情抑鬱﹑頭痛﹑噁心等。男性爾蒙治療的副作用有﹕不孕與無性慾等。目前也有用女性荷爾蒙﹐來治療男性的肝癌病患。因為肝臟中有一種叫做庫布弗(Kupffer)的間質細胞﹐能製造一種間(介)白質(Interleukin),可促進肝細胞的再生與複製﹐女性荷爾蒙能抑制此種間(介)白質的形成﹐因此﹐可以間接地抑制肝癌細胞的生長。

  • 生物治療
生物治療又稱為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是以強化自體免疫力來對抗癌細胞。其方法是使用間白素(Interleukin-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與干擾素(Interferon)等﹐來協助病人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數種:免疫細胞治療;單株抗體;免疫系統調節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癌症疫苗等。這些全身性的治療方式的優點是﹕治療副作用比較小。

其中以人工改造的免疫細胞,稱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針對特定類型的血癌細胞(Leukemia),將病人血液經過分離T細胞,再複製特殊癌基因,經過特殊載體如無害病毒,感染分離出的T細胞,以癌細胞的特殊物質為抗原,培養出能夠識別癌細胞的T細胞,再將這些訓練有素的T細胞,重新注入病人身體,以徹底消滅體內的癌細胞。

無論是單獨提供CAR-T細胞或合併其他療法,CAR-T療法能提供持久治療。因為其特殊的轉屬性,必需依據每個病人量身打造,費用極為昂貴。可惜CAR-T療法當今只能運用在與血液相關癌症的治療上,無法充分使用在一般癌症的治療上。

至於這種療法能否有效對抗其他類型的腫瘤,以及減輕其治療當中的副作用,目前仍然是科學家努力的方向。有關CAR-T細胞治療的詳細資料,可參考:

https://www.bravecosmos.com/post/%E6%B4%BB%E7%9A%84%E8%97%A5%E7%89%A9-%E5%B5%8C%E5%90%88%E6%8A%97%E5%8E%9F%E5%8F%97%E9%AB%94t%E7%BB%86%E8%83%9E-chimeric-antigen-receptor-t-cells-car-t-%E4%B8%8B%E7%9A%84%E5%82%B3%E5%A5%87%E8%88%87%E5%89%B5%E6%96%B0

生物治療的副作用會給病患帶來類似流感(Flu-like)症狀﹐如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食慾不振、噁心﹑發冷﹑發熱﹑皮膚紅腫發癢等現象。此外﹐有許多抗癌藥物也逐漸在快速發展當中﹐尤其是一些可以抑制癌細胞特定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如(Gleevec)﹐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與胃腸道基(間)質腫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治療有突破性的發展。抗體藥物如(Trastuzumab)﹐可以運用在治療乳癌上。利用癌症抗體攜帶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精確的找到癌細胞﹐並將其摧毀。

此外﹐要用生物治療來抑制免疫力已經控制不住的腫瘤,必需要有突破性的醫療技術。免疫系統的細胞如淋巴B細胞(B Cell)淋巴T細胞(T Cell)或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 ),一旦能夠有辦法辨識出腫瘤抗原﹐讓癌細胞現形的話﹐徹底消滅腫瘤細胞的希望就會非常大了。目前已經有科學家﹐由癌症病患的血液中﹐分離出能攻擊癌細胞的腫瘤滲透淋巴細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利用人工飼養﹐大量繁殖然後﹐再送回到病人體內﹐可以治療相當多種類的癌症。此治療方式稱為免疫細胞輸入法。對某些癌症末期病人﹐或許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mRNA疫苗除了可以預防傳染性疾病,例如Covid-19新冠病毒之外,它的運作原理,也可以應用於癌症治療。以癌症免疫療法而言,mRNA疫苗能訓練人體免疫系統,識別癌細胞表面的蛋白質,進而攻擊,抑制癌細胞增生。可以提供治療癌症的抗原在個體上差異很大,即使罹患同一種癌症的病患,也會表現出相當多樣的腫瘤抗原,客製化mRNA的疫苗,將可以針對個別病患差異,開發出精準的免疫療法。

目前營養食品市場上﹐已經有一些食療補品﹐如免疫強(Transfer Factor Plus)﹑左旋精胺酸(L-arginine)等﹐可以增加體內自然殺手細胞的數目﹐擔任細胞性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功能的傳遞者﹐能提高對抗腫瘤的免疫功能。

對於年邁體弱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食用轉移因子(Transfer factors﹐TF)﹐它屬於免疫細胞的增敏劑,可以促進免疫細胞的活化,增強人體非特異性免疫能力。同時還能將特異性免疫能力﹐藉助特異轉移因子,轉移到另外個體,激發接受者產生特異性免疫。醫學上常用於某些病毒性細胞內感染,例如帶狀泡疹等,或惡性腫瘤的輔助治療。

如果病人或家屬想知道﹐癌症的主要治療之外﹐還有那些適當的輔助治療(Adjuvant therapy)可以選擇﹐以期達成最佳的治療效果﹖至於各種癌症在接受不同治療之後﹐其癒後的發展或復發的機率又如何﹖萬一初期治療失敗﹐癌症復發時﹐是否有其他治療的選項﹖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利用下列網站﹐來協助病患﹐做出最有利的選擇或最安全的決定﹕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ancer/in-depth/adjuvant-therapy/art-20046687


目前正在發展的癌症疫苗(Human Initiated Therapeutic Vaccine﹐HITV)治療法,就是利用自體血球母細胞與癌症細胞的抗原﹐例如某種癌細胞的醣蛋白分子﹐培養出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DC)﹐經過抗原呈現作用(Antigen presentation)的訓練﹐讓它們具有辨別特殊癌細胞的能力﹐再注射回癌變處﹐誘導免疫系統﹐發揮抗癌作用﹐這是運用人體免疫學原理的治療法,希望這種療法﹐將來能讓治愈癌症的夢想﹐成為事實。目前研究已發現﹐可以抑制乳癌的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的乳癌疫苗﹐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上市。

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統若被腫瘤干擾﹐毒殺型T淋巴細胞(Cyctotoxic T-cells﹐TC)則無法有效辨識﹐並攻擊腫瘤﹐藉著關鍵分子(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的特異功能﹐可以解除TC細胞的免疫限制﹐強化TC細胞攻擊腫瘤的能力﹐以利用自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癌症免疫療法就是抑制CTLA-4的效力﹐充分活化TC細胞的辨別能力﹐發揮TC細胞自己的力量﹐消滅體內的癌細胞。

除了CTLA-4之外,還有一種蛋白質-免疫因子(Programmed death-1,PD-1),其功能就如同煞車一般,讓免疫細胞如T淋巴細胞等,無法有效鑒別並攻擊癌細胞,如果能製造出抑制PD-1/PD-L1的藥物,如尼伏單抗(Nivolumab)和潘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等,就像鬆掉煞車一樣,能喚醒沉睡中的免疫細胞,去攻擊腫瘤細胞。免疫煞車器(Brakes of immunity)的發現,是為癌症免疫療法帶來重大突破,也確立免疫療法成為繼手術、化療、放射線後,第四種癌症治療法。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本庶佑(Tasuku Honjo)對CTLA-4與PD-1等免疫抗癌療法的研究,讓兩人共同榮獲2018生理醫學獎。

甚至有研究發現,當剔除了樹突細胞中的YTHDF1蛋白基因,再配合PD-1/PD-L1抑制劑的使用,幾乎可以控制癌細胞的生長與擴散,對某些癌症有完全治癒的效果。YTHDF1蛋白基因的存在於樹突細胞,可以調控腫瘤抗原特異性免疫反應。如果想知道詳細內容,請參閱: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0916-x

乙型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影響免疫細胞間的平衡,幫助免疫系統健全發展,參與TH1與TH2的平衡。TGFβ轉錄因子的高度/異常表現,加速癌細胞的轉型/侵犯/轉移,可以讓進入癌組織中的T淋巴細胞,無法充分發揮其消滅癌細胞的功效。目前醫藥界正在全力發展能識別PD-L1或CTLA-4的單株抗體,以及可以捕捉到TGFβ轉錄因子的新武器,叫做Y-trap,這類藥物的開發,可能是構成將來治療癌症的主力。

癌裂免疫治療(Oncolytic Immunotherapy﹐OI)是利用經過處理或修改過的病毒﹐直接尋找並消滅癌細胞﹐或者激化免疫系統﹐針對某種特定的癌細胞﹐展開免疫攻擊。欲知詳情﹐請參閱下列網頁:
http://www.oncolyticimmunotherapy.com/

例如公爵大學(Duke University)的癌症研究中心﹐使用改良過的小兒痲痺症病毒(Modified Polio Virus)﹐注入癌變區域﹐迫使癌細胞暴露在免疫細胞的攻擊下﹐似乎能導致癌細胞組織的萎縮﹐甚至完全消失在腦中。詳情請觀看下列節目:
http://www.cbsnews.com/news/polio-cancer-treatment-duke-university-60-minutes-scott-pelley/

丹毒(Erysipelas)的感染細菌,主要是由一種A組β溶血性鏈球菌(Group A β-hemolytic streptococci)所構成,能引起急性真皮細菌感染,而導致的皮膚發炎 。丹毒鏈球菌經過處理之後,也可以用來治療癌症,例如某些肉瘤(Sarcoma)。另外,將結核菌的強化菌株﹐又稱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BCG)﹐注入病人靜脈。能刺激患者免疫系統﹐產生抵抗力﹐消滅癌細胞,此療法運用在膀胱癌的治療上。上述都是以細菌等作為感染原,來刺激病人免疫系統,產生抗癌效果。


抑制癌細胞生長的另一方式就是切斷癌細胞養份的供應。目前已有如癌思停(Avastin)等藥物能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Angiogenesis)﹐讓癌細胞無法增多而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此藥物對抗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結腸癌﹑肺癌和子宮頸癌等有顯見的功效。根據最新FDA的報告顯示﹐癌思停(Avastin)對乳癌患者的存活率無明顯提高﹐相對地會提高病人高血壓與出血的風險。目前FDA已撤消癌思停對治療乳癌的許可。

許多成功的基因標靶藥物﹐例如(Enzastaurin﹑Tarceva﹑Gleevec)等﹐已逐漸發展出來﹐雖然仍在臨床試驗的階段﹐但有非常驚人的效果﹐其中某些藥物﹐如針對Ras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能壓制癌細胞內﹐高度活躍Ras蛋白質的活性﹐對治療某些肺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等﹐有明顯的效果。此外﹐某些藥物也可以抑制癌細胞中﹐特別活躍的生化反應﹐加速癌細胞的自然衰亡(Apoptosis)﹐對治療某些肺癌﹑腦癌﹑淋巴癌等效果良好。總之﹐目前癌症標靶藥物﹐大致上可分為三類﹕切斷癌症細胞信息傳遞的路徑﹐抑制癌細胞週遭血管的新生﹐運用抗體攻擊在癌細胞表面的抗原。


目前許多抗癌轉業人士﹐主張運用生物神經法(Neuro of Cancer)來對付癌症﹐此療法主要是融和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與免疫系統一起來抗癌。因為神經能影響內分泌系統﹐包括細胞激素的產生﹐內分泌系統能控制免疫系統的功能﹐藉著特殊的藥物或神經刺激﹐來改變細胞的生化反應﹐進而限制癌細胞的生長﹐或加速其凋亡。其中以副交感神經控制發炎的自然反射作用﹐又稱為膽鹼消炎途徑(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的發現﹐最引人注目﹐有許多研究學者逐漸相信﹐其實人體對癌症自癒的能力本來就存在﹐只是這種防禦能力﹐被某些因素抑制﹐或變得不敏感。現代人長期承受壓力﹐容易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尤其是副交感神功能欠佳﹐無法及時消炎﹐而提高癌細胞﹐在人體內形成的機會。罹癌與否可能就是自律神經(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天使基因和P300/CBP等相互作用的結果。有關自律神經失調的詳細資料﹐請參閱更年期症候群一文。

此療法如果成功的話﹐能證明長期外在壓力﹐影響自主神經的穩定﹐自主神經的失調﹐造成內分泌與免疫系統的異常﹐免疫系統的衰敗﹐導致慢性發炎與癌變的發生。這對癌症的起因﹑預防與治療﹐將會掀起革命性的改變。

慢性發炎會長期損耗免疫資源,使得免疫系統無法全力對付癌細胞。然而在發炎之中,又以過敏反應佔的比率最高。因此,降低過敏反應,就可以節省免疫資源,防止癌細胞的坐大。基本上,只要知道過敏原為何,食物或空氣過敏是很容易避免的。總之,維持一個健康的消化系統,或許是人體健康最大的保障。

有些生化科學家主張治療癌症的方法﹐並非要著重在殺死所有的癌細胞﹐而是要專注在消滅﹐那些會形成癌細胞的癌幹細胞(癌母細胞)上。癌細胞抗藥性的增強與轉移性的提高﹐均與癌母細胞的存在有關。如果治療不能徹底清除掉這些癌母細胞﹐癌症復發的機會是相當高的。癌幹細胞(癌母細胞)有大量製造抗細胞凋零蛋白﹐與胚胎幹細胞調控蛋白的現象。如果能抑制或阻斷癌母細胞的這種能力﹐或許能找出癌細胞轉移性﹑抗藥性與抗放射線治療的原因。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高科技的癌症治療﹐此法是透過磁控內視鏡及奈米磁粒子標靶技術,準確定位惡性腫瘤細胞的位置,再以多方向﹑可調式﹑高周波﹑磁引導的加熱系統,提高定點腫瘤組織溫度﹐當溫度到達細胞致死範圍內,可有效殺死惡性腫瘤細胞,但不影響週圍正常的細胞。這也許是將來治療癌症最理想的方式。只是目前這種新技術仍在研究與動物實驗階段。

除了使用物理外力﹐殺死癌細胞之外﹐目前科學家也嘗試引入溶癌病毒(Oncolytic virus﹐OV)﹐來清除體內癌細胞。里奧病毒(Reovirus)是一種溶癌病毒﹐不但能直接消滅癌細胞﹐還能提升免疫系統的抵抗力﹐攻擊癌細胞﹐功能與疫苗十分類似。此療法目前仍在臨床實驗中。

許多研究發現﹐利用人工合成的雙鏈RNA(Double stranded RNA)﹐這種小分子的RNA在注入肝細胞後,可以啟動人體細胞內的核糖核酸干擾(RNA Interference﹐RNAi)機制﹐便會摧毀合成長鏈的RNA﹐或者和任何與之相配的RNA﹐使得腫瘤生長相關的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無法成功地轉錄或轉譯癌細胞基因的訊息﹐如果合成的雙鏈RNA﹐是針對癌細胞內特定RNA的話﹐就能阻止癌細胞內相關蛋白質的合成﹐從而使得腫瘤停止生長。

臨床實驗甚至發現﹐化療失敗的肝癌病人﹐一旦選擇這種名為ALN-VSP的新型藥物。在服用第一劑後的數週內,藥物作用就能明顯地阻止﹐肝癌細胞合成自身生長所需要的蛋白質。理論上利用核糖核酸干擾技術製造出的藥物﹐可以中斷任何癌細胞的生長。這對運用核糖核酸干擾技術﹐來改變癌細胞基因的表現﹐應該算是治療癌症上的重大突破。

科學家發現以物理分子振動術,來消滅癌細胞的新方法。他們利用細胞膜染劑氨基花青分子(Aminocyanine molecules)與癌細胞膜聯結後,再用近紅外光刺激,使這些分子產生同步振動,其振動的威力足以震破癌細胞的細胞膜,殺死癌細胞。此法在實驗中,對99%的癌細胞都有效。

葡萄糖雖然是癌細胞的主要能源,但是許多研究發現,某些癌細胞的生長需要大量的Glutamine,當使用Glutamine代謝的抑制劑等,能影響Glutaminase,Aminotransferase等酵素的活性,可以減緩癌細胞的增加。癌細胞對Glutamine“成癮”,現已廣泛用於反映大多數癌細胞,在其代謝重編程後,對Glutamine這基本氮反應物,有強烈的依賴性。另外,發現Glutamine酶的表達與腫瘤之間有相關性。抑制Glutamine的供應,或Glutamine酶等的活性,作為重要的治療靶點,可以阻止腫瘤不受控制的增殖,減緩其生長和轉移的能力。

通常癌症復發﹐是癌友最不願意遇的情況。如果復發的時間越短﹐病情越不樂觀。癌細胞可能有亞種﹐癌斡細胞仍未消滅﹐或者癌細胞早已轉移和擴散等﹐均有可能。有關癌症復發的資訊請參閱下列網頁:

https://www.tci-mandarin.com/ec99/rwd1277/category.asp?category_ID=133

癌症致死的原因很多,大部份是由於併發症,其中又以感染,出血,阻塞,壓迫,器官功能衰竭,體內離子失衡等為主要原因。尤其是晚期病人免疫力降低,最容易因為感染而離世。如果想知道一下﹐近年來十大癌症患者在台灣的存活率﹐請參閱下列的統計資料﹕
http://tcr.cph.ntu.edu.tw/main.php?Page=A5B3


另類醫療(Alternative Medicine)


癌細胞來自人體本身的細胞,不需要把它們當成一股敵對的勢力,它們的出現只是由於個人長期對健康的忽視。如今只有拿出真心來對待它們,或許才能喚醒它們回歸自己的懷抱。病人心態徹底的改變,放下恐懼與無助的心情,就不再害怕和憎惡它們,包容與善待這一群自己的親身骨肉,將是改變它們最有效的方法。

西醫治療癌症的方式﹐重點就是不要讓癌細胞﹐出現在人體內。至於致病原因從來不計較。因此
大部份的治療過程中﹐是要讓癌細胞死亡﹐或使用藥物讓癌症的症狀消失﹐完全以被動的方式來治療疾病﹐病人要吃足苦頭與付出非常高的代價。就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去接受化療或放射線治療﹐所受的折磨與付出的代價﹐都是非常巨大的﹐更何況是一位已經罹患癌症的病人。

如果癌症病人冷靜地思考一下﹐會發現西醫使用的方法﹐有許多剛好是導致癌變的原因﹐例如化療與放射性治療等﹐這與飲鴆止渴差不多。另外,許多癌症的治療都有副作用﹐譬如放射性治療或化療等﹐會增加產生栓塞質形成的機會。因此﹐病人最好在接受治療之前﹐要問清楚到底療效有多少﹐其預後發展又如何。這些毀滅性的治療﹐與使用抗生素很類似﹐主要是給被癌細胞擊垮的免疫系統﹐再一次與癌細胞較量的機會﹐總之﹐這些治療對年輕力壯﹐或早期癌症病患比較有效。

真正左右癌症研究與治療的背後勢力﹐經常是財力雄厚的製藥公司或財團﹐當一種藥物研究與開發成功之後﹐其帶來的財富是非常可觀的。因此﹐鼓勵許多醫生﹐使用一線﹑二線﹑三線治療藥物﹐來對付癌細胞的反撲﹐這些藥物充其量僅僅能延續病人的壽命﹐讓病人受盡更多的折磨。總之﹐西醫對末期病患的束手無策﹐都是讓許多病人興起嘗試另類醫學的原因。

另類醫學療法又稱未曾經過醫學認證的治療方式。另類醫學可能是用比較廣範的方式﹐來對待癌症。很多時候其重點是放在調理患者生理與增加患者本身對癌症的抵抗力。也許消除了導致癌變的原因﹐或者改變癌變的環境﹐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進而緩慢癌症的發展。另類醫療治療癌症的出發點﹐在於讓身體跟癌細胞和平相處﹐而非要將癌細胞從人體內趕盡殺絕。

不論另類醫學的成效如何﹐基本上傳統醫學仍然相當排斥另類醫學療法﹐而且很多醫生相信
另類醫學對癌症治療是沒有幫助﹐甚至有害的。

癌症病人是否要尋求另類醫學療法﹖最好事先還是要告訴主治醫生﹐避免造成誤會與不便。此外﹐另類醫學療法也提供醫生一個機會來觀察並評估其療效。

另類醫學療法大致可分為﹕按摩﹑水療﹑針灸﹑氣功與冥想原始點療法﹑宗教信仰與食療等。

按摩是讓身體放鬆非常有效的方式。經常按摩能增加人體血液循環﹐舒解疼痛﹐增加免疫細胞的數目。按摩可以使人心情放鬆﹐減少壓力荷爾蒙的分泌﹐例如腎上腺皮質類固醇的過度分泌能抑制免疫功能。此外﹐按摩能增加干擾素分泌﹐增強人體免疫機能。通過對人體皮膚﹑肌肉﹑淋巴系統等的刺激﹐可以提高局部區域的血液與淋巴循環﹐增加腦部的活動與神經的活力﹐促進內分泌激素的調和﹐甚至可以改善病人的心情與心境。

水療有冷水治療與熱水治療兩種。冷水治療可以用來消腫與止痛。熱水治療治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以及降低肌肉酸痛。水療基本上可以讓身體充份運動﹐可以避免傷害到骨骼與肌肉。除了治療之外﹐要經常注意維持病患身體的保暖﹐體溫可以影響人體的免疫功能﹐所以要避免患者著涼。

針灸對止痛能發揮很大而且快速的效果。藉著針灸能刺激穴道﹐使身體自然產生止痛化學物質安多酚(Endorphins)﹐以期得到暫時的止痛的效果。接著也可嘗試一下穴道按摩(Acupressure)﹐以協助暢通身體內的血氣與平衡內分泌﹐有助于傷處恢復。

氣功與冥想常常讓人想起﹐某些特異功能的師傅﹐幫人致病的個案。氣功本身就是非常玄奇﹐最近有很多研究﹐希望有辦法了解氣功療法的原因。氣功講求放鬆﹑共振﹑放空﹑入定等境界。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在練氣功時﹐腦波的形式會改變﹐尤其是能產生或抑制腦阿爾發波﹐因此氣功可以提高人體免疫能力是非常有可能的。氣功與冥想也許與神秘的生物信息場有關。

如果對中醫療法有興趣﹐不妨欣賞以下的專題演講﹕

對於癌症帶來的疼痛﹐可以嘗試"原始點療法"﹐此法極易使用﹐尤其對癌症末期病患﹐可能有些幫助。只是操作時要小心﹐預先了解動作要領與限制﹐千萬不可以貿然行事。下列是相關資料來源﹕


宗教信仰也能讓病人產生安定的力量。可能是宗教能減輕人們的壓力﹐轉移紛擾人的事物。同時參加社交活動與禱告﹐能協助人放鬆心情﹐均可提高免疫系統。尤其是來自心靈的力量﹐能激發身體內的潛能﹐對抗癌症的侵犯。一般心常存寬恕﹑ 憐憫﹑感恩與慈悲的人﹐其神經內分泌與免疫系統﹐相對的比平常人強壯與穩定。

食療是佔癌症治療中非常大的一塊版圖。食物提供人類生長所需要的物質﹐營養不良會嚴重傷害到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因此﹐癌症病人用飢餓的方式來對抗癌症﹐是一個十分不智的觀念﹐除非是能有效的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但不影響正常細胞的生長。目前已知癌症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速度﹐比普通細胞強﹐癌症病患最好根據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值)來選擇食物﹐通常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在進入人體之後﹐會快速提高人體血液中的血糖﹐因此﹐患者要儘量少食升糖指數高的食物﹐以免身體血糖在體內過高。下列網站包括一些日常食物與其升糖指數﹐可以提供大家參考﹕


如果可能的話,不妨在日常食物中,經常包含下列植化物,以預防體內癌症的形成:

(1)芹菜素(Apigenin)含有芹菜素的蔬果,不僅有芹菜與西洋芹,還有萵苣、香菜、洋甘菊、紫蘇、莧菜、大小白菜、青椒、馬鞭草、橘子、葡萄、芭樂等。
(2)薑黃素(Curcumin)咖哩、薑、黃芥茉。
(3)兒荼素/表兒茶素(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綠茶、山櫻桃、銀杏等。
(4)木犀草素(Luteolin)全葉青蘭、辣椒、野菊花、金銀花、紫蘇等。
(5)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蘿蔔、西蘭花、芥藍、花椰菜、甘藍菜、紅蘿蔔等。
(6)槲皮素(Quercetin)蘋果、洋蔥、茶、莓等。
(7)熊果酸(Ursolic Acid):蘋果、草莓、枇杷葉、皮薩草(Oregano)、山楂等。
(8)金雀異黃酮 (Genistein):大豆等。
(9)白藜蘆醇 (Resveratrol):紫葡萄等。

研究發現上述食物的成分,可以減少某些抑癌基因的DNA甲基化,因此增加抑癌基因的表達,減少正常細胞變成癌細胞,正常幹細胞變變異成癌細胞,或正常細胞變成癌幹細胞的機會。

如果方便的話,不妨在日常飲食中,增加含有益生菌(Probiotic)食品的份量。腸道內微生物的生態環境是否健康,直接影響人體的免疫力。如果能讓足夠的益生菌寄身腸道,不僅可以保護腸壁表皮細胞,而且能降低腸道的感染或發炎狀況。因此,為了創造適合益生菌生長的環境,要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含有豐富水溶性的植物纖維,如燕麥麥片等。至於發酵過的奶製品,例如無糖Yogurt,克非爾(Kefir)等,都是非常好的選擇。儘量選擇使用純黃豆釀製的醬油,經過發酵的醋,如鎮江香醋,蘋果醋,意大利葡萄醋(Balsamic vinegar)等。味噌(Miso),納豆(Nato),天貝(Tempeh)等,也是益生菌的來源,紅茶菌(Kombucha),泡菜例如韓國泡菜(Kimchi),德國泡菜(Sauerkraut)等,對於預防癌症統統值得推薦。

癌細胞除了嗜糖之外﹐還有嗜酸與忌氧的特性。如果癌症病患能在飲食中﹐降低碳水化合物﹐提高新鮮蔬菜與水果的份量﹐同時以脂肪與蛋白質為主要熱量來源﹐也許會減慢癌細胞生長的速度。詳情請參閱“飲食與健康”一文。選擇容易消化的清潔食物﹐保持腸道的暢通﹐減輕免疫系統的負擔﹐多少會增加抗癌的效果。

此外﹐接受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的病人﹐體內會滋生更多的過氧化物與自由基﹐必須要靠補充足量的抗氧化劑
來緩和治療帶來的傷害。接受治療者可以嘗試要求﹐使用自由基清除治療﹐利用某些抗氧化劑﹐如硫鋅酸(Alpha Lipoic Acid﹐ALA)、還原型穀胱甘汰(Glutathione﹐GSH)、(N-acetylcysteine﹐NAC)等﹐配合中藥如茶多酚、薑黃素、靈芝等﹐共同來降低體內自由基的濃度﹐醫生也該按照病情需要﹐適時給予病患某些抗氧化劑的注射﹐如依達拉奉(Edaravone)等。同時要注意補充麩醯胺酸(Glutamine)﹐它是周邊組織和內臟器官的氮元素運輸者。對維持肌肉與骨骼健康﹐以及創傷修復﹐如化療或手術等﹐均有幫助。麩醯胺酸大多存在全麥(Whole wheat)食品中。

麩質(Gluten)主要的蛋白質有穀蛋白(Glutenin)與醇溶穀蛋白(Gliadin)﹐如果體質不適合麩質營養的話﹐就要選擇無麩質(Gluten free)食品﹐以免提升身體的過敏與發炎反應。



除了抗氧化劑等的攝取之外﹐癌症病人要補充核酸食品。核酸的成份是﹕氮鹼基﹑核醣﹑與磷酸。從核酸對各個系統的影響來看﹐免疫系統是最敏感的﹐也是受影響最直接的系統。核酸原料若不足﹐就能導致淋巴T細胞發育障礙﹐功能不佳﹐同時也降低淋巴B細胞所仰賴體液免疫的產生。含有豐富核酸的食品有動物內臟﹑海鮮類﹑豆類等。多攝取魚類與菇類也可以加強免疫與抵抗力。

此外﹐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植化劑(素)(Phytochemicals)﹐具有預防﹑抑制與治療癌症的效果。植化劑(素)存在新鮮植物的組織中﹐經過熱處理或人工處理的食物﹐大多破壞了許多天然並珍貴的養份。因此﹐要經常吃新鮮多樣的水果與蔬菜。下列是提供天然抗癌食物的網站﹐以供參考﹕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diet

http://www.mmh.org.tw/nutrition/chao/phytochemicals.htm

總之病人每天要補充醣蛋白﹐維他命與礦物質﹐以提高人體抵抗力﹐防止感染其他疾病。醣蛋白是免疫細胞需要的原料﹐海藻﹑菇類﹑番薯﹑蘆薈或山藥等含有豐富醣蛋白的食品。

許多抗氧化劑還能有緩和發炎的作用﹐尤其適量的補充ω6或ω3脂肪酸,能緩解並修復化療或放射線治療所帶來的傷損。具有抗癌能力的礦物質有鎂(Mg)﹑硒(Se)﹑鈣(Ca)與鋅(Zn)等。抗氧化劑與鈣的存在﹐可以干擾低氧誘導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系統的作用﹐可能可以間接地減慢癌細胞﹐在體內繁殖與擴散的速度。

除了抗氧化劑可以降低自由基的傷害之外﹐如果能赤腳與地球表面直接接觸﹐就像避雷針一樣導電入地(Grounding)﹐人體攜帶的靜電荷能被及時中和﹐防止人體受到靜電損害﹐並保障生電(神經傳導)系統正常運行﹐讓身體可以直接融入地球的巨大電容體中。在這種接地效應(Umbrella Effect of Earthing)的保護傘之下﹐自由基的損害如發炎或其他生理疾病等﹐均會降低或得到改善。因此﹐穿著接地鞋(Earthing shoes)﹐使用接地墊(Earthing pads)﹐或覆蓋接地毯(Earthing sheets)等﹐大多能讓身體受益。經常接近瀑布或森林地帶﹐空氣中含有較多的負離子﹐吸入此類物質﹐對人體健康也有相當的幫助。此外﹐不妨安排適當時間﹐如清晨或黃昏時段﹐接受太陽光的照射﹐可以促進某些生化物質的形成﹐與刺激某些激素的分泌。

森林療法(Forest Medicine) 是李卿博士(Li Qing)所創立,鼓勵人回歸自然,借用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來改變人體生理的變化,健全免疫系統的功能,以收健康之效,詳情不妨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vNksdPadJQ


當今控制臨床實驗醫學界已經開始推動﹐補充綜合抗氧化物質﹐及其輔助營養的協同治療法﹐這種療法可以有效地﹐增強傳統化學和放射療法的治療效果,同時減輕正常細胞﹐在療程中所受到的損害。有研究指出﹐多數癌症患者﹐並非死於癌症本身的疾病傷害﹐而是營養不良﹐營養師也建議﹐接受癌症治療前﹐多補充營養和熱量﹐有助於提升免疫力﹐增進抗癌成功率。當然在接受治療之後﹐如果身體能承受的話﹐也要儘可能的選擇高營養的食物﹐以期迅速復原體力與元氣。

臨床實驗結果顯示,癌細胞對抗氧化物質的吸收方式與正常細胞不同。正常情況下,健康的細胞只會適量吸收﹐它們所需要的抗氧化物質和輔助營養。這是細胞營養遵守非常重要的一條規律。但是癌細胞會持續不斷地吸收抗氧化物質和輔助營養。這種超量吸收抗氧化物質的舉動﹐實際上會擾亂其本身生化反應﹐加速癌細胞的死亡。

某些抗氧化物質如白藜蘆醇(Resveratrol)等﹐可能會對遺傳物質DNA﹐提供穩定的保護﹐甚至還可以協助健康細胞﹐修復DNA複製的損壞﹐或糾正轉錄的錯誤。因此﹐抗氧化物質不僅能夠幫助消滅癌變細胞,而且可以保護健康細胞﹐減少受到放射療法和化學療法的傷害。

薑黃(Turmeric)則是擁有多重醫療功效。尤其是能強健脾胃﹐增強消化道內的抵抗力﹐同時又可以消炎。薑黃素(Curcumin)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擴散。另外﹐薑黃素本身又是極傑出的抗氧化劑。

麥蘆卡蜂蜜(Manuka honey)擁有極強消炎抗菌的功效,好處是不單養生抗衰老和強化免疫系統,還有其有效舒緩喉嚨和牙肉發炎,緩和敏感引致的不適,對於不良的消化系統更有卓越的緩解表現。 麥蘆卡蜂蜜(Manuka honey)有許多天然的抗菌素,尤其是含有丙酮醛,也稱為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O),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和傷口癒合力。因為麥蘆卡蜂蜜含有高糖量,有糖尿病或者癌症患者,在服用麥蘆卡蜂蜜之前,最好徵求醫生的意見。如果有興趣多了解一些,請參考: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manuka-honey#benefits

只是上述的諸多努力﹐牽涉甚廣﹐且仍在起步階段﹐並未被保守的傳統醫學界所認可或接受。

在許多食療的輔助治療中﹐比較值得向讀者推薦的是﹐格森療法(Gerson therapy)﹐其治療過程中有﹕咖啡灌腸法(Coffee Enemas)﹑格森飲食﹑補充營養素等三大部份。詳情請參閱下列網站﹕

http://gerson.org/gerpress/the-gerson-therapy/


順勢療法(Homeopathy)其原理是來自“Treat like with like”的類似法則(Law of similarity)。如果在健康的人身上﹐運用某物質﹐也能引起罹患某種疾病病人的症狀時﹐將此物質稀釋震盪處理後﹐就能治療該病。順勢療法的觀念是要使用身體本身的自癒能力﹐讓身體各機能時常保持正常的運作﹐維持身心靈的平衡﹐疾病就能在病人身上逐漸改善。順勢療法屬於自然醫學(Naturopathy)的一種﹐主要是針對身體整體狀況來加以調整﹐而非像正統醫學的訓練﹐僅僅針對局部症狀做出相應的處理。雖然順勢療法被正統醫學視為偽科學﹐但是不論白貓或黑貓﹐只要能拿耗子的就是好貓。

至於其他食療的偏方(如維他命B17等)﹑特殊宗教靈修﹑芳香療法或音樂療法等輔助性的治療就不在此詳述。

如果患者願意嘗試癌症偏方的話﹐要注意它是否含有有毒物質。有些未經FDA認證的藥物﹐可能會影響抗癌或化療藥物的療效。另外﹐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也許比正常治療的藥物還要強烈。理論上﹐它們的功效是十分的有限。


下列是有關癌症資訊的網站﹕


http://cancer.gov/
http://amc.org/
http://cancer.org/
http://cancerresearch.org/
http://paactusa.or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rmyMBNSS7o&feature=channel
http://www.cancercenter.com/

http://www.cancer-fund.org/tc/cancer_links.html


癌症病人的支助


癌症病患除了要接受醫生治療之外﹐還要面臨許多新的挑戰﹐非常需要家人﹑朋友﹑社會的支助與安慰來克服內在的恐懼與焦慮。尤其是來自癌症協會會員的相互鼓勵與心得交換﹐能讓病患明白治療的過程﹐降低對治療的疑慮﹐以及加強對治療的副作用與傷害的準備。可是每位病人的治療方式都可能不同﹐因此病患要多多蒐集各方情報資訊﹐充實自己對癌症的了解﹐才會安心配合醫生的治療。此外﹐不妨與社會工作人員聯繫﹐了解一些提供有關心理輔導﹑復健﹑交通運輸﹑財物補助﹑家庭照顧等可能的額外服務。

下列是有關癌症額外支助與安慰的網站﹕

http://cancercare.org/
http://canceradvocacy.org/
http://CancerCenter.com
http://cancernews.com.tw/



如果病情不幸發展到人生的盡頭﹐家屬可以向醫生要求﹐讓病人接受安寧療護(Hospice Care Services)的照顧。在安寧療護中﹐有一種是專門注重減輕病患痛苦的治療法﹐叫做緩和醫療生命末期照護(Palliative & End-of-Life Care)﹐是非常值得推薦的選項。這是聯邦政府醫療保險﹐所提供的服務項目之一﹐華裔人士大多不知道有此服務。如果提出申請獲准之後﹐家屬可以從容安排後世﹐病人也可以在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程上﹐走的瀟灑與有尊嚴。

以下是
提供有關安寧療護服務資訊的華人非營利機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